自序
一般來說,人的身體如果有了異狀,便會出現劇烈疼痛或高燒等「症狀」。如果腦出血的話,則會出現強烈的頭痛;如果得到肺炎的話,便會有劇烈咳嗽和發高燒的情況。另外,如果是食物中毒的話,會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因為出現明顯的「症狀」,所以我們會自覺到身體有了異狀,於是想到非得養生不可,更進一步決定去醫院就診。出現「症狀」,就是身體響起了「要保護自己的身體!」「要保護性命!」的警報,也可以說是身體裡的危機管理系統巧妙地運作了。
然而在疾病中也有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的情況,例如:被稱為生活習慣病的高血壓、高膽固醇症(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很多這一類的疾病,另外像是許多早期的癌症也都沒有「症狀」。關於佔日本人死因前幾名的癌症與生活習慣疾病,重要的危機管理系統卻沒有運作這一點,我怎樣都想不通。正因為如此,更了解這些沒有出現症狀的疾病和尋求對策,變得非常重要。
還有在「症狀」之外還有些輕微的症狀。我想不管是誰都會有這種心情:「這點小問題不用去看醫生,不管它也沒關係吧!」像是便祕、頭痛、暈眩、肩痛、腰痛、膝蓋痛、胸口有灼熱感等,許多輕微的「症狀」都屬於這一類。於是大家都以各種理由:吃了成藥後,狀況就好多了,再觀察看看好了;這種狀況大家都有,沒辦法啦;反正常常都會這樣,忍耐一下好了;沒有嚴重到要請假去看醫生……。我也遇過許多人會認為這種小症狀不好意思跟別人講,或是人只要上了年紀了就是會這樣,所以也沒辦法。
其實,因為沒有出現「明顯症狀」的輕微「症狀」,所以「不用看醫生」,置之不理,這種情況反倒潛藏了很大的危險。就這麼放著不管,很有可能會讓病情持續惡化,使壽命縮短,以及長時間大幅降低了生活品質。尤其是位居日本人死因排行榜第一名的癌症,在症狀出現前的階段就能早期發現的話,多半能夠完全治癒,不過目前日本人接受癌症檢查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已,相較於歐美各國,比率相當低。此外,在高齡化社會的現在,受漏尿所苦的人激增,雖然這不是會危及性命的症狀,但將會大為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本書中為了這些即便沒有「明顯症狀」,也有輕微「症狀」,卻認為「應該不用看醫生」並置之不理的人,首先明確地說明在怎樣的情況下是否該去醫院做檢查。接著告訴大家在自家也能簡單地自我檢測的方法,以及介紹自己能做的,與醫院診斷、治療並行的處理法和防止惡化的方法。然後為了讓大家能確實理解並接受這些資訊,我以圖表等將疾病發作的情況,盡可能做簡單易懂的說明。
已經行醫二十多年,也盡力在各種不同媒體上解說疾病和傳達醫學資訊。我相信大家只要具備正確的知識,就能夠過高品質的生活,也能夠延年益壽。
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過:「治病的不是醫生,而是身體。」治好病的不是醫生,而是人類自體的力量。醫生只是幫忙把病治好而已,無論是古代醫學,還是擁有最新技術的現代醫學,能治好病的主角還是患者本人,這一點並沒有改變。只不過跟古代人不同的是,現代人擁有許多學習正確醫學知識的機會,就如同希波克拉底所說「身體自己擁有能治好病的能力」,身體具備自然的治癒力,但在現代,以患者本身具備的醫學知識保護自己的身體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大家從藉由本書學習正確的醫學知識開始,明白在怎樣的情況下需要醫生的幫忙,在這樣的幫忙下,針對「不能置之不理」的身體各種不同的異狀,學習到在自家能做的適當處理法與預防法。
能因此讓你往後漫長人生的生活品質提升、更長壽,如果我有幫上一點忙的話,那真是太好了。
推薦序
貼心醫者寫給病人的實用醫學常識
從事臨床醫療業務近二十年以來,一直深深覺得對於疾病的發現、診斷的形成、治療的決定,對於每天面對生老病死做重大抉擇的醫師與患者來說,是莫大的艱難挑戰。因為在現代急速變遷的醫療環境,而各種疾病常充滿不確定性與變數,病患除了病痛與徬徨外,面對過分強調的技術、流程,與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反射式冰冷醫療,加上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更將醫療行為變成僅以數量而非品質的計價化商品,不求甚解包裹給付的速食廉價醫療行為,使得連「好好面對自己為什麼生病,生的是甚麼病,將來怎麼治療」等看似很基本的問題解答要求都常變得遙不可及。而醫師在診間短短數分鐘的緊迫壓力下需要做出相對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當然同時也要面對繁瑣的行政與學術教學研究要求),面對隨時可能出現失誤甚至醫療糾紛的壓力同時也更大。病患若想遇到能以專業知識詳細回覆徬徨疑惑的醫師,更是經常得靠口耳相傳或碰運氣,因為提供這些完整知識,在健保強調與病患認為「有檢查有給藥才算看病」的怪異氛圍,與「別人看好久為什麼還沒輪到我」的心態下,往往醫師多講多解釋,不但完全沒有報酬回饋只有埋怨責備,並招致管理部門更多的莫名施壓要少說多做……。
如同我多年來在教學時提醒自己與年輕醫師的,上帝讓我們擁有專業的醫術,無非是讓我們要更有能力去包容協助那些遭遇病痛的夥伴。做為一位臨床醫師,不能在專業的傲慢下要求病患太多或只會編寫升等論文而拒絕聆聽,至少在面對扭曲的健保醫療行為下要有基本的堅持。因為病痛只會凸顯人的徬徨脆弱,使得人變的優柔寡斷無法很快看清事物。相信也沒人能預期自己的病痛何時出現,因此事先的準備與發生病痛後對整個疾病的大致了解,特別是何時需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往往是很重要但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做為社會公器的醫師,面對徬徨慌亂的病患除了盡量保持冷靜耐心來口頭回覆外,最好在能力所及範圍也要善盡衛教責任將醫學專業化為一般普羅大眾能懂的知識常識。因此過往到嘉義長庚醫院服務後,自己也曾身體力行,每兩周撰寫一個不同主題,連續寫了兩百多篇醫療教育文章之後,集結成拙著《酸痛復健全書》。
後世尊為西方醫學之神的希波克拉底,也是首先提倡疾病並非天譴或超自然力量所致,而主因是環境因素、飲食及起居習慣等病因所引起。而不同的環境會導致不同的疾病。中醫自近兩千年前的東漢張仲景,也有「辯證論治」的觀念,利用不同病情所表現出的各種證候,利用辯證法加以分析,找出其中的屬性、部位、正邪消長和病態表現,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概括區分,作為辨識疾病和疾病發展過程中各階段的規律。現代西方醫學教育的始祖奧斯勒醫師(Sir
William Osler)也曾說過一段千古名言:「學習臨床醫學,若沒有書本做導讀來學習病患的臨床症狀,就像沒有航海圖來導引海上航行。但若只讀書本而沒有從病患身上觀察來學習醫學,就好像學習航海但從來沒有出海航行過。」醫師絕不只是治療單一疾病,而是醫治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因此不同病患的不同症狀需要病患與醫師共同的細心注意。
細讀本書之後發現,作者森田豐醫師相當用心的把各個門診常見的疾病主訴與診斷名,以獨立章節的方法逐一說明,配上實際的案例分享,與簡單明瞭的分類,內文淺顯易懂又能適當佐以當今治療新方法,整本書相當引人入勝。可作為對於不同症狀的大方向瞭解,以及與醫師討論治療時的參考用書。最後要提醒的,書中所提的建議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病患,也不能取代醫師的專業診斷與治療,病患若有疑慮不明的地方也不應忌諱求醫,還是建議親自求診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許宏志
【推薦者簡介】台北醫學大學(前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現為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復健醫學會監事,並獲《商業周刊》百大良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