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朱榮智
在台灣有一支賣飲料的電視廣告,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你累了嗎?」好像活在今天的世界,每個人都很累,有錢的人很累,窮人也很累;聰明的人很累,笨的人也很累;漂亮的人很累,醜的人也很累。誰不累呢?其實,做人本來可以不必這麼累。
隨著科技的發達、資訊的日新月異,大家都好像得到了「時間病」,這是一九八二年美國醫師勞瑞.鐸西(Larry Dossey)所創出的名詞,意思是現代人都執著地認為「時間不斷流逝,怎麼也不夠用,你必須不斷地加快腳步,才能追趕得上。」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暨主席施偉伯(Klous
Schwab)也說:「我們已經從一個大吃小的世界,轉變成一個快吃慢的世界。」正當大家沉迷於快速還要更快的世界時,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品質,已經非常嚴重的受到傷害,各種的文明疾病,如頭痛、失眠、高血壓、胃潰瘍,甚至精神躁鬱症,都是起因於生活太忙碌、太緊張、求好、求快、求效率。
工作是為了生活,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一百分、生活不及格,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價值,是人生奮鬥的三項指標,優質的健康、優質的家庭與優質的生活,是人人所企盼的,忙碌(Busy)、急促(Hurry)、憂慮(Worry)是現代人的通病,面對煩苦的人生,我們應該輕鬆以對(Take easy)。
十多年來,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已有許多團體、人士,提出「慢活」的主張,從生活上、工作上,放慢腳步,要慢食、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閒、慢市,讓生活的步調、工作的步調,不要再那麼急促、緊張、繁忙、雜亂,而能悠遊自得,細細品味人生的美好風景。二○○四年加拿大籍記者作家歐諾黑(Carl Aonore)出版《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是訪視義大利十數個「慢市」生活的報導,很快就被翻成十多種語言、全球熱賣的暢銷書,台灣是二○○五年大塊文化出版公司中文譯本出版。
《慢活》一書,提供讀者許多自省的角度,什麼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活?當然,科技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不能也不必再回歸從前原始自然的生活,「慢活」並不是教我們牛步過生活,而只是提醒我們緩一緩、歇一歇,凡事不要太急切,人不是機器,不能整天像陀螺一樣在打轉,忙、快、多,所得到的,未必是我們需要的。
不過,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這樣的觀念,只是名詞不同、說法不同而已。《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儒家的止學之說。《老子》第三十二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又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道家的止學之說。知止是中國式慢活哲學。
知止是一門研究人生如何出處、進退、行止的學問,是研究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學問。深諳此道,則在立身處世的各個層面,都能悠遊自在、俯仰自得,否則進退失據,動輒得咎,一定痛苦不堪。
知止的涵義,不只有停止、禁止的意思,也有居止、止境的意思。談停止、禁止,是知止的消極意義,談居止、止境,是知止的積極意義。知止的消極意義,是提醒世人不能有太多的貪念,凡事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這個意思。知止的積極意義,則是強調止字不是停滯不進,而是要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知所進退,該進則進,該退才退。知止,才能專注,專注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事情的緩急輕重,也才能講求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享受成功。
知止的意涵,一方面是研究如何自制,學習自我約束,不管是在物質生活上的追求,或是人生各種欲望的滿足,都要適可而止,不可貪求不已,以免遭惹禍患。另一方面則是鼓舞上進的心,不能畫地自限。路是無限的寬廣,止於不止,苟日新,又日新,日新又新。知止是淨化心靈,提升人生境界的一門重要學問,知止這門學問,主要在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在世,一輩子辛辛苦苦,汲汲營營,到底目的在那裡?人生有許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修養很好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很難抗拒誘惑,而不陷溺於情欲的追求。研究知止,第一層的意義,是要知其所止,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求不完,就苦不完。知止的第二層意義,是要止其所止。
很多人都知道知止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做到知止,即便知道如何做到知止,也未必能夠身體力行。如何做到止其所止呢?簡單的說,就是要學會放下。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為了騰出空間接納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人生像是兩手各已提著東西,想要拿另一樣東西,就必須先放下一樣東西,先空出一隻手。人生要懂得割捨,有捨才能有得。
人生像一趟行旅,身上背負太多、太重的行囊,如何能夠走得輕鬆、走得快樂呢?放下,是人生永不止息都在學習的精神修煉,因為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嚴峻的考驗。如果把人生比喻為一件藝術品的創作,那麼,就是要割拾掉不該留下的東西,才能留下最珍貴的部分。
我們要放下什麼呢?我們要放下恐懼、放下疑慮、放下執著、放下貪念、放下自憐、放下自大、放下自私、放下自閉、放下傲慢與偏見、放下憤怒與怨恨。放下這麼多東西,歸結而言,就是要放下一些錯誤的想法,而不是要放棄生活。
痛苦的產生,主要是來自不正確的思維模式,或者說是我們對付挑戰的方式不對了。人常常是是自己困住自己,走出自己預設的牢籠,才能重見天日。不會飛的蜘蛛,如何能在空中結網呢?因為牠懂得繞道而行。動物園的門不關,柵欄再高都沒用,袋鼠一樣會跑出來。對任何事物緊抓著不放,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人生所能擁有的財富、體力,也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人生要懂得割捨,割捨是一種智慧。放下煩瑣,是為了輕便前行。布袋和尚詩:「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象徵人生的包袱、人生的負擔。人生有許多的包袱、負擔,放下了包袱、負擔,當然是件很快樂的事。
我們要獲得快樂的人生,要先學習知其所止、止其所止、學習放下。學習放下,是一種精神的修煉,我們不能緊抓著痛苦不放,卻又不斷在叫苦。
中國人講放下、講割捨、講知止,其實與現代人主張「慢活」是同義的。快樂是人生第一要義,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可是很多人活的不快樂。快樂其實很簡單,想快樂就能快樂,只是有的人捨本逐末、捨近求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