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陌路:葉錦添的新東方主義

神行陌路:葉錦添的新東方主義
定價:420
NT $ 238 ~ 378
  • 作者:葉錦添
  • 繪者: 張治倫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3-07-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417307
  • ISBN13:9789862417300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從劇場到電影,從商業到藝術
在金馬與奧斯卡絢麗舞台的背後
隱藏著怎樣的美學思考?

  綜覽群書,跨越國境,貫穿歷史
  回溯夢境、死亡與生命本源
  跨越東方與西方,穿梭繁華與空無
  透過大師的雙眼,探問藝術創作的靈感泉源
  窺見藝術家最真誠深刻的陌路追尋——
  獨一無二.葉錦添美學

  「亞洲的藝術家必須要從在地文化中,有限的資源內,向著世界中心挑戰。不要停留在自我膨脹的迷懵裡。學習尊重自我,學習尊重他人,找尋屬於自己的出路。
  新東方主義正是向這個無盡遙遠的源頭探索,以多維的角度自在分解人間的限制,經歷虛幻,直觀其貌。」

  葉錦添,活躍與電影、服裝、劇場界的藝術家,曾獲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亞洲電影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國際性獎項肯定,展覽足跡遍及歐美及兩岸三地。

  藝術創作之餘,他閱讀與筆耕不輟,在跨國工作的經驗中,持續思考東西方文化間的碰撞與拉扯,追尋東方文化的獨特性,與超越西方霸權的出路。本書交融個人生命經驗與世界歷史,涵蓋哲學、玄學、文學與藝術史,細膩展現葉錦添創作背後的美學思維。

  葉錦添式的新東方主義——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跳脫真實與虛無的分界,持續探問無間世界的祕境,挖掘中國古典藝術中留白所體現的原型。這是一種流動的力量,是藝術創作的活力源頭。

本書特色

  ◎ 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作品橫跨電影、電視、劇場、展覽的藝術大師葉錦添,以多年來跨界、跨國的工作經驗,沉澱出的美學思考。

  ◎ 透過大師之眼,悠遊於西方藝術史與東方哲學、美學之間,探詢在西方霸權主宰的藝術、商業創作領域中,如何尋找東方美學的出路。

  ◎ 從西方到東方,從紐約到東京乃至於港、台,跟著大師的腳步,窺見不同國度與城市的變遷面貌,以及隱藏其間的美學思想。

  ◎ 藝術家如何面對商業浪潮的襲擊?在跨國合作中,如何保有自身文化的內在精神?本書翔實記錄了葉錦添多年來的掙扎與思考。

作者簡介

葉錦添 Tim Yip

  游走於服裝、舞臺、電影美術、視覺藝術、當代藝術創作等多元領域,醉心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詮釋。葉錦添,二○○一年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為首位獲得以上殊榮的華人藝術家。

  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高級攝影專業,一九八六年參與了第一部電影《英雄本色》,二十多年以來,擔綱多部電影、戲劇的美術與服裝創作,包括電影《赤壁》、《夜宴》,舞臺劇《樓蘭女》、《韓熙載夜宴圖》、《八月雪》、《長生殿》以及電視劇《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等。葉錦添不斷探索「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詮釋古代文化對未來的啟示,是讓世界了解到東方文化藝術之美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電影、戲劇之外,近年亦涉入更廣闊的藝術領域,涵蓋服裝場景設計、舞臺戲劇、裝置藝術、珠寶設計、空間設計、學術演講等,作品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雅典奧運會閉幕典禮與北京奧運會交旗儀式的美術與服裝設計等。二○一一與現代舞大師阿喀郎.汗(Akram Khan)合作,擔任舞劇《DESH》視覺藝術總監,日前剛完成與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合作的大型舞劇《孔雀》。

 

目錄

推薦序  見識到葉錦添的「神思」  馮明珠
推薦序  真正的藝術家  賴聲川
推薦序  活力洋溢的定靜  阿喀朗.汗
推薦序  經歷風雨,又見彩虹  楊麗萍
推薦序  游走,來於此、止於此  又一山人

前言 新東方主義

第一章  回家
我在鬼魅的世界中找到溫暖的憑籍,死亡的恐懼與美麗建構著一種絕色的氛圍,花的意象生生不滅地閃爍在我的意識內慢慢流出。向著至陰至柔摸索航行,死亡一直存在於我創造性的世界中。
 i【朦朧的愛】 
 ii【死亡的時態──一個靜止的世界】 
 iii【佛寺的念誦】 

第二章  新東方主義的啟蒙
新東方主義是在生活的沉默中被引發,在內在的感官覺察激盪下交織著養分,既然有一個西方的實體世界在前,為何不能想像一個東方的虛體世界?虛與實,一面倒懸,一面翻新了觀世界的視野。
 i【空中雜念】 
 ii【靈體交換】 
 iii【中國文化底蘊的探索】 
 iv【新東方主義序幕】 

第三章  東西方文化的衝突
從何時開始,在東方成長的我們所處於的世界,裡面埋藏著一種矛盾感,使我們停滯在世界之門外。我驚覺,亞洲傳統文化在西方脈絡中有時候是羈絆,讓你無法直接投入一個被視為可靠的系統中。
 i【東西方文化的衝突】 
 ii【眾神的和諧】 
 iii【美國崛起】
 iv【風流蕩婦,龐克聖母】
 v【時尚的情結】
 vi【東學西漸】

第四章  西魄東魂──日本
日本的門鎖鬆開了,西方文化像青煙一樣慢慢飄滲進來,改變房間內的氣味。他們走了一段不短的路,經歷過成功與虛無,體現著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正在漫無邊際的肅穆文化之中,建造著一個新的自我,慢慢流露出自己隱祕的情思。
 i【迷失的繆斯】 
 ii【鬼異人間】 
 iii【東京現代城市模型】 
 iv【新東方主義的迷思】

第五章  陌路的神祕劇
真正的虛空是什麼?在神祕劇的領域裡,真實流動著的虛實,真實是虛空,虛空是真實,其間,無間。進入世界這一刻,找到一條連接的鏈,打通脈理,率性而為。
 i【AKRAM KHAN的倒影】 
 ii【陌路的神秘劇】 
 iii【一個空間的吸引】 
 iv【神秘劇的運動】

第六章  後巴別塔的圖像世紀
商業的操作,表面上主導著世界的運作模式,人的精神無可避免地困在一個漩渦裡,漫無目標的提交著每天的功課。在這固化的景象中,影像在驚人地重複著,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驅使著流往同一個方向,人在一個複雜而了無生氣的假像中被包圍,被侵蝕同化。
 i【無界域書國】 
 ii【平面世界的序幕】 
 iii【影像大歷史】 
 iv【巴別塔的圖像世界】 
 v【潛在的影像】 
 vi【麥田怪圈的圖案原型】 

第七章  迷色東方
如果我們把時間點分成過去與未來,用人可以覺知的單位,過去與未來之間只隔一秒,如果這一秒的時間流動又分十個維度,每個維度之間帶著無可察覺的重複性,那個轉換的灰色地帶,我發覺了陌路存在的可能性。
 i【庭院】 
 ii【神的臉】 
 iii【宗教平衡觀】 
 iv【時間的內容】 
 v【我是誰】 
 vi【潛入空淨】 
 vii【「侍」的藝術】

後記

 

推薦序

見識到葉錦添的「神思」

  知道葉錦添的名字,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認識到他對藝術的執著與省思,則是在二○○九年以後。

  二○○九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正為策劃「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熱烈討論,展覽分四單元:「文化振興」、「藝術創新」、「生活美學」及「傳播與融合」。策展團隊希望在「生活美學」單元中,以宋寧宗后楊妹子的書房為舞台,營造出宋代文人聞香、掛畫、插花、品茗等生活四藝的一堂景,因緣際會我們再度請來葉錦添先生。當葉先生充分了解展覽細說的故事及鋪陳選展的三百多件文物後,向我述說:策展與拍戲最大的不同是動靜的分際。策展是將展件靜態陳列,觀眾從觀賞建構自我的感動;拍戲是動態,由導演將物件串聯,為觀眾演出細節。例如宋人品茗,選展文物中有各種茶盞、茶碗、茶托、茶匙、茶則、茶罐、茶錄、茶書等,我們知道宋人用這些器皿泡茶品茗,但究竟怎樣「品」?如何從茶罐中取出茶葉?如何注水泡茶?如何使用茶盞、茶碗、茶托、茶匙、茶則等茶具?茶几如何陳設?品茶人如何互動?等等。要將獨立的物件串聯成連貫的動作,還原宋人喝茶方式,在觀眾前演出來,達到某種情境並盡可能接近真實,是不容易做到的。我常懷疑在還原的場景中,究竟有多少接近真實?拍攝電影《赤壁》,小喬給周瑜奉茶的那幕戲,道具是最容易的,考古出土資料很多,用心便可取得;然小喬穿什麼衣裳搭配怎樣的首飾見周瑜?如何席坐茶几兩端?如何持壺注水?如何捧盞奉茶?手放哪?眼神如何注視?如何指導演員演出那細微的氛圍……等等,葉錦添先生以他平緩帶有廣東腔的特殊語調,娓娓道來,這才認識到他思緒細膩之處。

  他極其用心,通過各種資料,層層探索,不斷深入,希望建構起幾近真實的存在。當我翻看《神行陌路》定稿時,強烈地感受到葉錦添式的「神思」,他以獨特的思維方式,悠遊於電影、戲劇、展覽、藝術創作及東西方美學比較中,並以文字記錄下他「神行陌路」的點滴,一如我憶及他對宋人喝茶的追問與探究。

  葉錦添先生總能將他的美學赴諸實踐,在大眾面前呈現,並獲得大多數人讚賞,這歸功於他細膩而深邃的探索。策展人陪同他仔細觀看李嵩〈月夜看潮〉、趙伯驌〈風檐展卷〉、楊皇后的〈畫長春花詩〉與〈題宋人桃花冊〉等畫卷,細細推敲楊皇后書房的空間與陳設,書桌上應放哪只花瓶?插哪朵花?正是《神行陌路》中的敘述:「嘗試神思既有的存在,漸次穿透了時間先後的次序,範圍內外的分野,達到無間的視覺。」

  在葉錦添先生的指導下,「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廳中搭建出楊皇后的書房,情景與展件交融輝映,凝聚了視覺效果,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學,竟似真如幻地復原了。

馮明珠
作者為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推薦序

真正的藝術家

  跟葉錦添合作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看到自己戲劇理念,透過服裝就能夠被展現出來,感到神奇!我們合作的《如夢之夢》中,葉老師幫戲設計了四百多套服裝,除了主角最絢麗的旗袍、洋裝、燕尾服,等等,還有一般路人所穿的一切服裝。在我想像中,他所有的力量應當會放在這些主角的服裝上,尤其是過去時代的上海和巴黎,但他居然在每一個人的每一件衣服上下的是同樣的功夫。這不但令我驚訝,也讓我敬佩,敬佩的不只是敬業精神和工作能量,更是他對不同時代的了解,對每一個角色的了解,對人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本身的深度理解。我感覺到葉景添做《如夢之夢》的服裝設計時,不是在做葉錦添,而是放下自己,全然為《如夢之夢》服務。這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表現,讓我深深的感動。其他的一切,都在作品中,不需多分析。

  恭賀錦添新書出版。你有太多美好的東西可以給世界。這又是其中的一樣。願你在創作的路上永遠青春美好!

賴聲川
作者為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推薦序

活力洋溢的定靜

  「如今,影像環繞充斥我們的生活周遭,一如語言。我想,影像應該是我們現今第二大最直接形式的溝通工具,也許,我這麼說還嫌小覷了它。」

-----阿喀朗.汗

  我和葉錦添首次見面,是在二○○九年於北京舉行的一場宴會上。我剛結束一整年密集的巡迴演出,因此,那晚,我漸漸放鬆身心,嘗試回歸定靜。當然啦,在舉行慶功宴的當下,要回歸定靜,談何容易,我精疲力盡,迫切需要好好睡上一覺。但是,在吵雜喧鬧之中,跟我隔桌正對面坐著一位非常定靜的男士,沉默但認真地觀察著周遭。我記得他頭戴藍色棒球帽,身形結實,穿著一件寬鬆的白襯衫,微笑盈盈。宴會進行中,他突然傾身向前,隔著桌子問我,我的下一個合作對象是誰?沒有「嗨,你好」或「謝謝你的這場表演」之類的寒喧,就直截了當地詢問這個問題,我當下有點不知所措,他就這麼直接地詢問我關於「未來」:我接下來想和誰合作?

  我向來覺得,我們在思考我們的「未來」時,總是跟「過去」脫離不了關係。在整個人類文明史,每一個文化對於「過去」都有其想法。這位微笑盈盈的男士所提出的「未來」問題,也跟「過去」有淵源,而這個「過去」跟我的製作人法魯克.喬杜里(Farooq Chaudhry)有關。法魯克一直嘗試撮合葉錦添和我進行某種形式的合作,他非常欣賞葉錦添的創作,大概是他的熱情感染了我,因為不久,我也開始喜歡上葉錦添的許多電影藝術創作、服裝造型和舞台設計。

  此時此刻,我們同坐一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過去」,他問我一個關於「未來」的問題。對面這位我不認識的男士那麼直截了當地問,我也想乾乾脆脆地回答,於是,在周遭喧嘩聲中,我隔著桌子,扯著嗓門回話,大致內容是:「你可能不認識他,他是一位名叫葉錦添的藝術家,我和我的製作人很想和他合作,我們試圖和他聯繫,有段時間了,不過,似乎不可能做到。我不認識他,但我猜想,他可能很難共事,我甚至不認為他挪得出時間,而且,他大概不是很友善的人,呃,你知道的,電影圈的人嘛……」,我接著列述我所知道的葉錦添參與的作品。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堆,我突然發現,對面這位戴著棒球帽的男士出奇地定靜,但在我繼續開口之前,他隔桌向我伸出手,說:「OK,我願意!」

  這是未來的開端,也是我們的過去的終結。《DESH》(源)這部作品即將變成看得見的現在,是葉錦添帶給我們所有人的禮物……。

  在我們共同密集創作《DESH》的短暫期間,我發現,我們兩人都透過我們對於型態的了解來反應創意與見解,我們觀察並看出人、動物、地方、及情況的型態,並以此創作。但是,我們對這些語言的側重處彼此迴異;我主要聚焦於主體及其結構,葉錦添明顯聚焦於主體周遭的結構。

  在我們的合作中,很有趣的一個層面是要顯露整個表演的「靈魂」來自何處,或者說,《DESH》這部作品的「種子」。

  嗯,這部作品的靈魂或種子源自一個最令人意想不之處:葉錦添!我之所以這麼說,係因為我的作品的種子大多源自我和我的製作人的許多交談,但《DESH》這部作品是葉錦添啟發我透過我的肢體來述說有關我的根的故事,這個「根」不是我的出生地倫敦南區,而是我的父母的出生地孟加拉。

  葉錦添並非只會直截了當地詢問有關「未來」的問題,他還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詢問有關於「過去」的適切問題。不過,為了這麼做,所有合作者必須先來趟孟加拉之旅,才能展開我們的一連串疑問,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使我們和《DESH》契連。到了孟加拉,我們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與當地社會的廣泛階層接觸,包括漁民、作家、農夫、孤兒、政治行動人士、警察、攝影師、新聞工作者、造船者、織工等等。到了晚上,我們聚在一起,談論我們白天接觸的人事物、我們的印象與感想、我們的想法,但在我看來,最棒的觀察來自葉錦添,他腦海裡浮現和口中描述的景象是那麼地超現實、卻又真確,是那麼地無縫完整、卻又破碎,是那麼地超自然、卻又具體,是那麼地悲慘不幸、卻又充滿希望。

  最後一晚,葉錦添說:「孩子們是孟加拉的未來所繫,『源』存在孩子們的眼裡。」幾個月後,我們再度碰面(這次是在他位於中國的工作室裡),我們所有人的一致結論是:這部作品必須透過一個小孩的觀點來敘述,不是透過成人的觀點;我們全都必須用小孩的眼睛來看《DESH》。這就是葉錦添在孟加拉的最後一晚所言之意,唯有透過孩子的雙眼,我們才能發現奇蹟的潛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才能發現我的過去(我的「根」)的普遍故事。

  葉錦添是一位在不安適的境況下仍然能夠感到很自在的藝術家,我還記得我們造訪孟加拉時,多次遭遇難堪棘手或很危險的境況,他從不打退堂鼓,總是不畏地面對,也幾乎總是迎刃而解。如今回想起來,我想,他或許只是想看看,那些難堪、危險、污穢的背後到底是什麼,他想探究櫥窗背後的真相。

  和葉錦添合作,就像在一個裡頭有最多種類魚群的湖邊垂釣,即使你做足了準備,帶了最好的釣竿及所有器具,仍然總是有所遺漏,那就是適當的「餌」!我這麼說,絕無半點不敬或批評之意,恰恰相反!葉錦添有源源不竭的創意,但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不會慫恿誘使你接受他提出的點子,也不會把點子硬塞給你,他只是讓那些創意在開闊的湖裡或你的腦海裡悠游,直到其中一個點子自然地游向你。這使我聯想到一則古老的印度箴言:「有時候,你應該停止吹笛,只需拿著它,迎向風,它就會自然地吹奏起來。」

  這就是葉錦添的創作力,沒有什麼東西是恆久不變的,所有東西都在持續變化著,把葉錦添比作一支笛子,風就是他的創意,拂過他的腦海,吹向你。

  在我們的整個合作過程中,葉錦添不斷地把他的想法繪在紙上,甚至草描於餐巾紙上,但令人驚訝的是,他會一再重複畫相同的圖,致令我開始猜想,他大概是不滿意自己的繪圖技巧,因此不斷地練習。當時,我不了解他如此重複繪圖是為了什麼,但也許就是這種「一做再做」的過程讓他更深入了解他的意念。最終,我才了解,他之所以「一做再做」,並非只是為了精進技巧,而是他強烈相信、並致力於在「一做再做」之中探索與發現。

  如今回想起來,我終於了解,在二○○九年的那場慶功宴上初遇葉錦添時,他何以能夠在吵雜喧嘩之中如此定靜了。那是因為他的思考永不止靜。你若問他何以能有源源不竭的創意,我想,他大概會作出類似如下的回答:「我唯一無法再循環利用的東西是浪費掉的時間,所以,我的腦子不停地轉,我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創作。」

  或許,這就是一位純正藝術家的特質……沒有「停止」鍵,他們的工作或生活裡沒有間隔休息時間。純正的藝術家在他們的肢體或頭腦裡不停地動著,但那是具有省思力與深思力的動。我想,「活力洋溢的定靜」這句話最能貼切形容葉錦添這個人。

阿喀朗.汗
作者為Akram Khan公司藝術總監,舞蹈家,表演藝術家

推薦序

經歷風雨,又見彩虹

  得知葉錦添的新作《神行陌路》將要出版,第一個念頭就是:又有好書可以讀了。讀書是從小的嗜好,小時候在農村,書籍是珍貴的寶物,煮飯的時候手裡都捧著一本書,飯燒糊了也不知道,豬圈裡的豬和牛圈裡的牛,餓得直叫喚也沒發現……閱讀打開了廣闊的世界,成了人生中的一大樂趣。

  當初,拜讀葉錦添的《神思陌路》,也同樣感受到被文字開啟的另一方天地,我深深地被他那種完全不同的語境和對美學的思考及主張所觸動。「新東方美學」——我特別喜歡「東方」這兩個字。當世界面臨大同的時候,什麼是我們母體的「本源」?葉錦添最不能忍受的是「本質」的喪失。文化不能潰敗,內心必須找到著落。一種新的美學態度支持著他,他對於東方主義的終極關懷和扣問,令我深為感動。

  葉錦添是那種能把自己的思想、學說及感受,投入實踐並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欣賞他的藝術,關注他的所有作品。他成功地建立了一種視覺語言及美學形態來連結古今中外,他所創造的美感不僅滿足了視覺的享受,更讓人藉此感知到他思想的厚重質地。他那麼用心地去尋找陌生世界的歸屬點,並在那條陌路上完成著心靈的跋涉……是怎樣的智慧,讓他能敏銳地觀察和理解事物,卻又保持著異常的清醒。或者只能說是,覺知如同生命的誕生,是自然的祕密。

  終於有一天我認識了葉錦添,緣於我創作的一部舞劇《孔雀》,想請他為舞劇的美術、服裝造型做設計。看到他的第一眼,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眼神,那是一種經歷過風雨,也見過彩虹的平和……。接下來我們為怎樣尋找到舞劇《孔雀》的藝術表現形式討論了很長時間。按他的說法,「以孔雀推想鳳凰的極相。可感孔雀為天下之靈物,當靈性互通,從想像的角度切入,在我心中產生了一種靈幻之境界,一種源於人間又不屬於人間飛閃的詩界,此原不屬地上之物界,需以超乎物界以示之。」在後來的過程中,我親眼目睹了他將概念化為現實的過程。他真的為舞劇的魂體,披上了神奇的華服。我和觀者都為他的設計深感震驚!感謝他為我們找到了藝術超越地域特徵的自由表達!在那一刻,我們似乎尋找到了什麼是東方心靈的符號。

  葉錦添的新書《神行陌路》中,我最有感觸的是他那段對於舞蹈本源的概括——「舞蹈對人而言,最重要、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對一切誠實。誠實的面對自我,面對空洞的舞臺,一個在前面不遠,黑暗中埋藏著無數靈(魂)的空間,他們都集中精力,眼睛專注在你身上,這時候你是屬於他們的,因你有任何的遐想都會被看見,你只能全神貫注的呈現你自己,但如何才能(將)自己內在誠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而打動他們的內心?」

  是的,誠實召喚著我們去尋找最接近內心的客觀自然,只要我們還有生機,我們就不會停止「神行」,思想和觀念將會繼續在「陌路」上不斷地述說著——「活著的人與曾經活過的精神世界共融,留下的只是一種態度。」

楊麗萍
作者為著名舞蹈藝術家

推薦序

游走,來於此、止於此

  看一個更大的中華東方
  他
  一早北過了文錦渡﹑錦屏﹑錦江……

  探索無常和使命
  他
  打開了上天之錦囊

  他
  意識立我忘我無我
  回應
  世間無止境添置和添增

  他
  游走精神﹑靈魂﹑來於此﹑止於此
  可能生命到達無添加

  他從奧斯卡衣錦還鄉
  他今天再神行陌路
  為大家帶上地老天荒﹑自然太虛﹑真善之美
  像他說的一面鏡
  將箇中啟迪靈感
  跟我們二一添作五…...

  和他兄常霖法師深交多年
  與佛有緣
  跟錦添在藝之舞台
  一路神交

  又一山人 共勉

又一山人
作者為視覺溝通人

 

內容連載

內文連載1

新東方主義


新東方主義的創發,來自於尋找喜悅的發現,從各個角度開拓視野,並成為創作的源頭。它以多方向的構成,不斷自我吸納與影射。像一隻野猴子,穿梭於豐盛的叢林,直視前方,又如靜止的飛鳥,凝神抱守,化而為綜合多元的母體。

縱使文化在歷史中被拆散,又在西方的哲學體系中被支配一段不短的時間,所有的動源只要有一個點發生了,就會不斷擴散,重新聚合成串。它的自動性,超越了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很多事情的焦點,並非事情本身,而是一種流動的力量,需要找到各自的歸屬。當新的符碼誕生,又被不斷轉化,原來的模樣與實質只留下文化活力的痕跡。

新東方主義試圖拋棄一切附加的價值,附加的規限,重新回到本能與感官的形式,去面對文明發展中所定義的一切。從人本身出發,在自然的存在整體中,找尋最靈敏的知覺,深刻的創造。文化是人類精神能量的範例,沒有高低、多寡,只有精準。進入了新的世界,我開始接觸到一個全觀世界的探索,萌生了一個陌路的概念。在某種感應的直覺中,事物的關係如光束般直接,圓是原型,方是世界,三角是平衡;圓形是中實外虛,方是線性構成,三角是角色平衡,如天平的三個對應關係,這些都是人文主義相對於自然的一種原型。

我觀看天上的雲,山裡的叢林,受到氣流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形狀。樹與雲都是空間的書寫,也都是有一個所謂的空所塑造出來的。再如一面牆,牆壁是實的,因為它的密度非常高。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牆壁過了一萬年後,還是頹屺散開,這樣看來,它在空間存在的意義上,與空洞沒有分別。

我所踐行的藝術是一種擺脫一切羈絆的困惑,深刻的探索陌路,從一切動機中解脫。

自由學習的道場,心隨天馬任遨遊。最悲哀的故事與最動人的喜悅,全流於這個咫尺萬里、萬里咫尺的世界。

本文摘自「神行陌路」前言 新東方主義

內文連載2

【空中雜念】


在香港上空,等待著下降的指示,颱風把海面攪得波濤洶湧,湧現很多白浪頭,能感覺到下面的空間充滿著鼓動的氣流,在激烈地互相碰撞著,飛機不能下降。

我站在某個時間之牆外,等待一扇開啟的門,讓我重新進入這個世界。

窗外一片朦朧,看不到機場,在暴風雨中,飛機下降幾度返回,我們只能在空中等待。

昨天在網上,看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模型,忽然讓我想起,大氣中涵蓋著無形的氣流,也包括物種的變化、孵生與內在模型的形成。暴風雨的形成也來自於它的內在模型。

曾經有朋友提起宇宙能量場的觀念,在宇宙茫茫中地球上可以找到的脈絡。如果地球的原型來自於宇宙洪荒,由引力效應所驅動,因此形無定式,因緣而異,從原始的模型,產生生物的種類,由原型不斷轉化,每種地球存在的動物與植物,變化無窮,以適應各種生命活動。就像氣流一樣,生物滋生與蛻變中形成一個有如萬花筒的物靈世界,但卻涵蓋在一個整體的聚合之中。我漸漸相信,如果宇宙的靈魂與肉體只有一個,我們卻活在其中,連接到一個大整體的運動裡,這裡藏著我們的靈魂與肉體,在重複經歷著死亡與重生的過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7
    $238
  2. 二手書
    72
    $304
  3. 新書
    79
    $332
  4. 新書
    79
    $332
  5. 新書
    79
    $332
  6. 新書
    85
    $357
  7.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