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楊蓮福
一、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輸出品
臺灣是個海島國家,從有人類居住以來,便依賴與外地的貨物貿易維生,從三千五百年前新石器時代,臺灣便有運輸全臺的玉器貿易網絡,到十三行人與中國唐宋以來的錢幣、玻璃珠、瑪瑙、瓷器及青銅器的貿易交易品等。
荷蘭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貿易的商品種類繁多,主要以金銀、鹿皮、生絲及砂糖為進出口的大宗,是當時臺灣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商品。明鄭時期則以臺灣本地所產的砂糖及鹿皮作資本,透過三角貿易可先至南洋交換香料、胡椒等貨品,再運到長崎貿易,換回明鄭王朝最需要的銅、鳥銃、腰刀、盔甲等軍需品。
清治前期臺灣外銷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產品,以稻米和蔗糖為主,並衍生出「行郊」貿易組織型態。一八六○年代,臺灣正式對外開港通商,茶、糖與樟腦等三項產品,其出口值合占臺灣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九十四,成為清治後期主要輸出貿易產品。
日治時期臺灣的貿易出口產品主要是茶、樟腦、煤炭、紡織品、鮮魚介與魚乾製品、鳳梨罐頭等項目,進口產品主要是黃豆、油品、砂糖相關產品、肥料、木材、鴉片、紡織品等。
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行政長官公署下設臺灣省貿易局,主要出口物質為臺灣之農產加工品或資源物資,如茶葉、食糖、樟腦、煤炭、鳳梨罐頭、水果、木材、大甲帽與大甲蓆等,主要銷往上海,部分銷往香港、福州與天津。一九四九年,兩岸局勢丕變,國府敗退撤臺,經貿政策轉向,戒嚴體制下,規定可供出口貨物有鐵砂、油漆、糖、鹽、雜糧、大豆、樟腦、藥材、香蕉、柑橘、西瓜、柚子等。
戰後臺灣的經濟政策由內向型轉化為外向型,農業結構也朝著出口導向而變化,一九五二~一九六五年間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的大量出口,賺取大量的外匯,其中木製品和米、糖並列,成為換取外匯的有力出口商品,其他農產加工品,如園藝作物的果樹、花卉、洋菇、蘆筍罐頭等。一九五○到六○年間,臺灣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形成,當時臺灣的主要外銷產品是糖、米、鹽、茶、鳳梨、香茅油、樟腦等。到了六○年代,這些農產品占出口比例逐年下降,由鹽衍生的化學品及紡織品和輕工業產品出口逐年增加。一九七○年代後的紡織品、鞋子、洋傘、黑白及彩色電視機、電動玩具、電子計算機等出口產品,都是後來臺灣賺取大量外匯的貿易輸出品。(註一)《臺灣輸出品要覽》一書,便是在此一歷史背景下,將臺灣一九五六年的重要出口產品作目錄,提供國外廠商或貿易商從事進出口業務之工具書。
二、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及徐柏園
《臺灣輸出品要覽》一書,由國際貿易月刊社出版,出版日期為民國四十六年五月一日(一九五七年)。不過此書出品的資金和資料,則由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簡稱外貿會)提供,將臺灣省內所有重要之輸出物資作有系統介紹,插附圖片,完整詳盡,並由當時財政部長兼外貿會主任委員徐柏園寫序,以誌紀念。徐柏園歷任臺灣銀行董事長、臺灣省財政廳長、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為國府重要財政金融決策人士。關於外貿會的成立,主要是一九五四年秋,臺灣省政府曾簽報行政院,建議裁撤臺灣省政府外匯貿易審議小組,將外匯貿易管理業務移回中央辨理。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行政院設立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將外匯審核小組及軍用物資進口審查小組,及經濟安定委員會第一組所屬之外匯收支工作小組,一併歸劃外貿會,以統一事權。外貿會主管之業務為對外收支的計畫與調度,進口物資的預算編制和審定,進出口結匯與外匯收支的審核,及與國際貿易和外匯相關之管理業務。外貿會設主任委員制,由財政部部長兼任,其下並依據業務需要設有輸出審核組、輸入審核組、匯款審核組、調查研究室及秘書室。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貿會裁撤,原經辨業移歸劃經濟部國貿局、中央銀行外匯局及財政部辨理。(註二)
外貿會成立一年多,提供資料編輯《臺灣輸出品要覽》,另外在一九六四年編有《臺灣輸出入結匯統計》,一九六五年編有《紡織業之發展及貿易資料彙編》及《五十二年外匯貿易管理業務報告》、《五十三年外匯貿易管理業務報告》等,一九六八年編有《八年來外匯稽核報告摘要》,一九六九年編有《外貿會十四年》等,對臺灣戰後對外貿易研究是重要參考史料。
三、日治時期到戰後工商名錄
《臺灣輸出品要覽》一書,除了介紹一九五七年的各項對外貿易輸出品外,本書中另附「臺灣廠商名錄」,其行業別除了農業加工廠商外,新興的紡織品、化學產品及部分輕工業廠商,如電風扇、腳踏車、縫紉機及機器工具等廠商名錄。另附有相關外匯貿易之法令規章,且附上英文說明,有利國外人士閱讀。
關於類似《臺灣輸出品要覽》一書所附的廠商名錄,從日治時期便有編纂《臺灣實業家名錄》,另日人杉浦和作也在一九一二年編纂《臺灣商工人名錄》,並在一九二二年編輯發行《臺灣諸會社銀行錄》,前後發行二十四版,每年修正校訂,另外各地區分別有《新竹州商工人名錄》、《高雄州商工人名錄》及《臺中州商工人名錄》等,對研究日治時期的工商業人士及廠商是重要參考史料。(註三)
一九四五年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各單位陸續出版名人錄或職員錄,如《臺灣時人誌》、《自由中國名人傳》、《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菸酒公賣局職員錄》等,各專業人士名錄則有《臺灣省醫師名鑑》、《臺灣水利人物誌》、《南部人物誌》等,至於完全以貿易出口廠商或重要企業為主的工商名錄,在戰後相形較少見,因此《臺灣輸出品要覽》一書,除了介紹一九五七年的各項對外貿易輸出品外,書中所附「臺灣廠商名錄」,彌足珍貴。隨著一九八○年代臺灣經濟突飛猛進,出口倍增,家家皆工廠成全民運動,中小企業成外銷主力,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中小企業統計》,民間的中華徵信社也針對各大小公司行號進行「工商業年鑑」的編纂,都成為各界徵信或研究的珍貴資料。
(註一) 上述資料來自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二○○八年,頁50~301。
(註二) 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編,《外貿會十四年》,臺北,編者,一九六八年,頁59~60。
(註三) 闞正宗編譯導讀,《日治時期臺灣公司名錄(臺灣諸會社銀行錄一九四○)》,博揚文化公司,二○一三年,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