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用攝影家的思考建立專業,用評論家的視野擴大想像

  你越懂得拍攝照片,就越容易理解其他攝影者的意圖及手法。反之亦然,你越懂得閱讀他人的照片,就越能讓自己的攝影更上一層樓。在人人都可以拿起相機創作的當代世界裡,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共鳴,因為許多人都把攝影都成表達的工具。當代世界,就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攝影場域。

  而我們之所以觀看一流攝影家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有效運用攝影,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攝影家的成功,在於明確的創作思維--照片的「創作意圖」,是攝影者對世界傳遞的訊息,至於構圖、光線等,不過是實踐創作意圖的工具。因此在攝影界同行眼中,一幅作品的優劣,是以創作意圖是否高明、創新,手法又能否充分實現這個意圖來評斷。

  本書便從這樣的角度分析上百幅經典、當代攝影鉅作,解讀攝影家的「創作意圖」如何影響一切,從題材的選擇、拍攝的手法,到最後的沖印處理。讓我們可以不仰賴評論家的提示閱讀照片。

  創新的攝影家總是能挑戰我們對攝影的既定想像。羅伯.法蘭克在《美國人》中的歪斜影像當初飽受抨擊,如今已從「前衛」進入「經典」的殿堂。而蓋.伯丁的知名圖像〈女子穿著縫線吊襪帶的下半身〉既展現奇趣的性魅力,也完美揉合了藝術與商業,恰可反映我們時代所面臨的影像處境。

  攝影類型的疆界正在崩解,跨界現象讓照片的內涵變得更加曖昧,而當代攝影刻意掩蓋技巧的視覺表現,則讓觀者如墜五里迷霧。過去以技巧立論的影像解讀方式將有時失靈。而本書目的,正是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構,不論攝影以何種形式出現,我們都有能力去解讀、欣賞,並發表意見。

本書特色

  《攝影師之眼》作者最恢宏的著作
  從拍攝實務談到發展概念
  從經典Eugene Smith談到當代Andreas Gursky
  從暗房竄改談到數位創作

作者簡介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弗里曼是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國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撰寫及拍攝的書籍有百本以上。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有驚人銷售,為近年來最經典的技法教學書,隨後並出版系列續作《攝影師外拍手冊》和《攝影師之心》。

  《攝影師之魂》是《攝影師之眼》系列第三本,但這一次,他展現宏大的企圖,分析的對象是上百幅經典、當代攝影鉅作,以同行的角度剖析一張張照片成功的理由,並回答一個永遠最難回答,也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何謂攝影?

譯者簡介

施昀佑

  臺大歷史系畢,2014年預計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MFA。譯有《攝影的精神》(大家出版,2011),對詩集編輯與獨立藝術刊物的製作有高度興趣。

  在此特別感謝SAIC張涵露(Hanlu Chang)為第二章翻譯所提供的專業協助。

黃一凱

  攝影愛好者,長期從事攝影翻譯工作,出版譯著多本。是《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影像視覺》等中國主要攝影刊物的長期撰稿人。

陳依秋

  出身正統新聞訓練的編輯人,一頭栽入當代藝術世界的寫作者。相信人文藝術帶來的是永不間斷的刺激,透過不斷地打碎和重組,建立起當代社會的面貌。

  曾於藝廊、獨立刊物中工作,現與友人共同經營Waterfall獨立出版(www.hiwaterfall.com)。

 

目錄

前言 6

第一部 瞬時的藝術 8
攝影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10
是什麼成就了一幅好照片 13
好照片的特質 14
觀眾重要嗎? 24
攝影是如何發生的 26
全球攝影 30
如何閱讀攝影 34

第二部 了解意圖 38
攝影的類型 40
風景攝影40
建築攝影44
肖像攝影46
新聞攝影50
生態與自然攝影 59
運動攝影60
靜物攝影 61
時尚攝影65
科學攝影67
為了甚麼? 68
單張照片 69
策劃的展覽 75
單張發表的影像 77
攝影專題 78
攝影書 89
幻燈片播放 92
網站和電子書 96
從捕捉到概念 98
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98
異國生活103
論戰106
新聞價值109
探索110
虛構116
欺騙118
概念120

第三部 攝影家的技巧 126
製造驚奇 128
不同的觀察方式 129
意外的對比 131
留住觀者 133
建立連結 135
拍攝技巧 137
手感 138
完美的不完美 140
反應144
時機146
干預152
構圖技巧 156
強勢主體 159
什麼是有效的 160
構圖風格 162
對於構圖的疑慮 166
要不要彩色 168
彩色攝影的藝術批評問題 171
黑白影像的動態範圍176
光線 181
索引 186
圖片來源 189
參考書目 192

 

內容連載

前言

近年攝影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拍攝實務上(此處特指數位攝影),所涵蓋的生活和經驗面向,遠遠超越過去人們所預期甚至所渴望,然而,攝影的賞析方式卻似乎沒有多大進展。原因之一是從1970年代開始,人們逐漸接受攝影已是發展成熟的藝術形式,而這就帶動了骨牌效應,過去從未被視為藝術的大眾攝影,如今正如其他藝術般,被人們展出、蒐藏,以及欣賞。原因之二是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真看待攝影──攝影並不單純只是拍攝家人和朋友,而是為了創意表達。「我也能做到」的反應,決定了攝影的樣貌。

你會想,在人人擁抱攝影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從小學習認識攝影,建立視覺的讀寫能力?但事實卻遠非如此,我們甚至還沒有合適的詞彙。雖然我無法在此幫大家惡補這一切,但仍覺得觀看攝影光譜的所有面向、去認識攝影可以多麼豐富是值得的。然而,攝影很少被視為整體,而攝影書寫的派別也往往涇渭分明,藝術攝影被視為是獨立的,與其他攝影類型無關,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亦然。我個人其實不認為有此必要,特別是現在,攝影的各個類型似乎正出現板塊運動。美術館開始收藏時尚攝影,廣告使用新聞照片,地景攝影處理社會議題。如今越來越多人和我一樣,寧願將攝影視為整體。

儘管如此,「何謂攝影」仍舊是項議題,它始終存在,並在過去三十年間變得越來越激烈。爭論的核心是攝影的本質究竟是捕捉,抑或創造(無論影像是來自真實或想像)。捕捉畫面是攝影的天賦,或說基本預設,其中事件、人物和場景等原始素材或多或少不受攝影者干預,此刻攝影者的角色既是目擊者,也是觀察者。然而,攝影史上也不乏建構、編導或無中生有的影像,包括攝影活人劇畫的敘事、超現實主義者實驗攝影流程、拼貼影像以及在攝影棚內重組影像,或是靜物攝影的物件擺設。為何現今的攝影要有不同法則?

少數人可以非常巧妙地改變現實,但除此之外,攝影的流程明顯地畫出一條分界:如果鏡頭前發生的一切並非真實事件,那就是另一種構建的攝影。但攝影非此即彼的分類已發生了改變,事實上,對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分界已經消失。促成改變的因子有二,其一自然是數位技術,其二則是大家已經接受並推動用「概念」去引導攝影。雖然這件事自二十世紀初就有跡象可循,但直到1970年代概念藝術出現,才真正揭開了序幕。

將概念放在現實之前,在實務上等於允許攝影者運用技術改變影像內容。這些技術(特別是數位技術)仍持續進展,但技藝精湛的人早已能做到天衣無縫。不過事實上最重要的改變是,多數時候,攝影者並不是以「不被察覺」為前提操作這些技術。照片真實與否,對許多人而言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照片是否夠高明,夠吸引人。當然,這一點會讓某些人不滿,卻是當代攝影的真貌。當代攝影尋求解釋,或至少意圖要結合攝影的圖說功能與紀錄功能。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目的:建立完整的架構,讓我們,不論攝影以何種形式出現,我們都有能力去解讀、欣賞,並發表意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
    $238
  2. 二手書
    6
    $290
  3. 二手書
    64
    $305
  4. 新書
    88
    $422
  5.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