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海權論

東亞海權論
定價:360
NT $ 250 ~ 405
  • 作者:張國城
  • 出版社:廣場出版
  • 出版日期:2013-06-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884292
  • ISBN13:9789868884298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冷戰過後,全球安全體系、主要國家的大戰略和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政治體制已有根本改變,但在東亞區域,中國、日本、台灣和兩韓的區域衝突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經濟發展帶來對資源的競逐,所有東亞國家都日益依賴出口以謀求經濟的發展與生存。建構在美蘇核武對峙與相互敵對的冷戰秩序,已經被更為複雜、變動和不穩定的國際關係取代。這種不穩定凸顯在可能變為戰爭的小規模海上衝突日益增加的情況上。除了涉及多種海軍船艦的小規模衝突外,對特定島嶼的主權爭議也在升高:中國、日本和台灣都對釣魚台列嶼聲稱擁有主權;日韓之間有關獨島的主權爭議迄今仍尚未解決;在東海和南海亦存在大陸礁層與經濟海域的爭議。

  1890年馬漢(Captain A.T. Mahan)提出「海權論」,主張海權是近代航海大發現以來,世界各國強權爭相競奪的重要舞台,也是影響歷史進程的要素。在18和19世紀,海戰的目的主要是爭奪殖民地,然而到了今天,世界上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殖民地存在,但是台灣問題、中國崛起、中日領土與經濟海域爭端和中美霸權衝突等等,上述這些安全困境都和海洋利益與制海權有關,因此建立海軍就是一個國家實施「自助」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海軍作戰模式的改變、新科技和新載具的出現,以及歷史經驗都是新海權理論發展的重要部份,也是一國在考慮是否要將海軍發展放在國防事務中更高位置的考量因素。

  本書將以現實主義和海權理論去詮釋東亞區域內國際環境和國家大戰略的巨觀趨勢,並協助讀者理解海權對一國政治和軍事決策過程的潛在影響。同時,筆者將檢視多位專家的海權理論,並且更進一步介紹台、中、日、韓等東亞四國海軍建軍所參酌的現代海軍作戰理論。希望透過這些理論讓我們能夠總結東亞國家建設其海軍的原因,以及評估區域內可能發生的海上衝突中,各國海軍將會採取的戰略和戰術及其可能的結果與未來的變局。

  第一章是本書的緒論,將對本書的內容作通盤介紹並對之後的章節提供指引。

  第二章將以現代海權理論及現代海軍戰術概念為分析工具,這些工具將探索現有情勢下引發戰略衝突的原因,以及為何這些戰略衝突會導致各國以積極的海軍建設作為應對現實威脅的手段。現實主義及其重要分支,攻勢現實主義就其對國家行為的假設及方法論將是非常有效的分析工具。海權理論指出國家如何透過海洋獲得國家利益、海軍如何為國家利益服務、海軍發展的歷史、海軍戰略戰術的創新以及戰爭中海戰的角色。這些都有助於清楚了解東北亞各國海軍對本國的影響。

  從第三章到第六章,本書將以第二章的理論架構對東亞各國的海軍建設進行具體分析。首先本書將分析各國各自的戰略衝突產生原因、細節和當前狀況,以及這衝突如何和海軍建設有關。這裡評估的東亞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引發戰略衝突的原因包括重要利益的衝突--例如國家的生存、領土完整、永續的經濟發展、國土安全和有利的權力分配。這些衝突包括一些島嶼主權的爭奪、領海的畫分、能源的競逐和重要海路的控制,以及對霸權崛起的警戒,所有的這些都和海洋有關。每章都將分析新的海戰概念和這些議題對海軍建設的影響。並將海軍的發展研究延伸到戰略的變遷,包括除了新軍艦外新裝備的引進、演習的實施、對他國海軍的反應,以及可能的衝突想定和結果。透過這些分析讀者將可了解這些國家領導者腦中戰爭的型態及海軍運作的方式。

  在結論中,本書將總結有關東亞戰略衝突的邏輯與「是否有海上軍備競賽」的可能解釋,並將提供對東亞的戰略衝突是否會演變成軍事衝突的評估。筆者認為東亞的海軍建設仍將繼續,原因之一是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磋商機制能夠解決會潛在地導致海上衝突的議題,因為這種機制必須建立在短期內對特定議題的共識上。然而就當前各國海軍發展的現況看,尚不會為海洋權益而戰。不過,東亞仍然是大規模海戰最可能發生的區域。

本書特色

  本書整合國際關係理論、海權理論及海軍兵學,以探索東亞區域正在發生中的戰略衝突與海軍建設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本幫助國人︰
  認識東亞國際關係的入門書
  理解東亞四國海軍實力的第一本書

作者簡介

張國城

  台灣大學政治系、會計系畢業,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博士研究,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系博士。在美國求學期間,師從當代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巨擘John Mearsheimer,因此奠定了厚實的學術分析能力,其學位論文《中共海權擴張之研究》尤為台灣相關領域的知名著作。張國城的論述散見於台灣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台灣日報、Taipei Times(英文台北時報)、Taiwan News週刊、新台灣新聞週刊等。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海權理論與現代海軍發展
第三章 戰略衝突與中國的海軍建設
第四章 戰略衝突與日本的海軍建設
第五章 戰略衝突與韓國的海軍建設
第六章 戰略衝突與台灣的海軍建設
第七章 結論
 

內容連載

第四章 戰略衝突與日本海軍建設(節錄)

「軍備可限、訓練無限!」--東鄉平八郎

後冷戰時期日本的戰略衝突

1.釣魚台列島衝突


釣魚台列嶼位於東中國海之南,臺灣東北,琉球群島西南,八重山列島北方,和臺灣屬於同一大陸礁層,但是臺灣所屬群島還是琉球所屬無確切定論。它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及北小島和若干礁岩。全部陸地面積約為6.344平方公里,赤尾嶼是列嶼最東端,釣魚島位於最西,兩者間距離約為108公里(58海浬)。最北方是黃尾嶼,最南方是南小島,距離約為23公里(12海浬)。

釣魚台列嶼主島釣魚島距離基隆港約186公里(100海浬),距離浙江溫州港約356公里(208海浬),福州385公里(208海浬)。距離日本石垣島(琉球群島西南方最近的都市)160公里,離那霸機場417公里(225海浬)。主島缺乏淡水,土壤也不夠肥沃,加以波濤洶湧,被認為不適人居,但日人曾在島上設置工廠和住家。

1879年日本宣布將釣魚台納入版圖。二次大戰中美軍進攻並占領沖繩,當美國在1972年五月十五日將沖繩的管理權返還給日本時,也順帶把釣魚台的「行政管理權」交給日本。結果把問題留給了日本、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己解決。從那時開始,釣魚台就完全像1945年之前一樣在日本的治理之下,並且被編入沖繩縣(琉球群島)的一部分。在日本它被稱為「尖閣群島」。海峽兩岸的政府都宣稱對釣魚台有主權,中華民國將該島編入宜蘭縣頭城鎮管轄,但並無任何實質管理的行為;自從1970年起,臺灣、香港及海外華人就有試圖登島以宣示主權的行為,稱之為保釣運動。

中國認為他們應該擁有此島,因為自明朝開始,中國人便已發現了此一島嶼。這也是中國始終認為該島主權屬於中國的原因。另一方面臺灣自認為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地理位置上該島也是臺灣的一部分。

日本認為在19世紀日本內閣宣布將該島納入版圖後,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0年之前從未提出抗議,根據無主地先占及有效管轄原則,該島屬於日本領土。二戰之後該島為美國所控制,在一份1953年的美國文件中,明白指出該島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根據日本外務省的說法,「尖閣群島並不包括在日本根據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所必須放棄的領土中,依據和約第三條,當時尖閣群島是作為南西諸島的一部分,屬於美利堅合眾國的管轄之下。根據1971年6月17日『日本與美國關於琉球群島及大東群島的協定』,關於尖閣群島的行政管轄權已經返還給日本。這項事實清楚證明尖閣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一部分。」

1953年1月6日的人民日報將「尖閣群島」認為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在1970年之前海峽兩岸的教科書及審定的地圖也幾乎都採此一說法。

關於該島的爭議據說和自然資源有關。根據一些資料記錄,該島週圍可能有豐富的石油,1982年中國科學家估計約有737億到1,574億桶石油蘊藏在該島附近。西方國家的猜測則從100到1,000億桶,但是這都是估計,尚無國家嘗試探勘和開採。有兩位西方學者甚至指出沒有堅強的證據支持這裡有值得開採的石油。

中國和臺灣目前對釣魚台有相同的主張,就是宣稱有主權,但限制使用武力將日本趕出該島。從1970年以來,一些中國民眾就試著登島,但幾乎都被日本海上保安廳所阻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9
    $250
  2. 新書
    79
    $284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5
  5. 新書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