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件事 第I部: 關於逃避和恐懼
-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原文作者:Jiddu Krishnamurti
- 譯者:胡因夢
- 出版社:親哲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6-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777852
- ISBN13:9789868777859
- 裝訂:平裝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從生活細節裡,思考生命。
智慧,就是在每個當下,洞察真相。
《關於活著這件事》是克氏作品的精選集,文中如實描述克氏在散步時與大自然的互動,也與來訪的各界人士探討自我的真相。這些西方的心理學家、科學家、教授和宗教領袖等等,帶著各自的專業背景和經驗,前來向克氏討教真理,共同探索契入實相的途徑。但克氏永遠本持著徹悟時的見解,主張「實相是無路可循的」: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實相。實相必須被探究出來,但這種探究不能有任何公式。你必須在方向不明的大海裡冒險,而這個沒有方向的大海就是你自己。你必須起身出發去探究你自己,但不能按照某個計畫或模式,因為這麼一來就不叫探究了。探究會帶來喜悅--不是可以被憶起或做比較的享樂,是永遠煥然一新的喜悅。
這一套三部曲著作,大部分出自美國克氏基金會(Krishnamurti Foundation of America)所發行的早期全集,是克氏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一生走遍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向世人傳達正視人心、了解實相、認識愛與恐懼的教育理念。
克氏十四歲時被「通神學會」的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1925年悟道,但四年後他解散了信徒為他成立的宗教機構,退出「通神學會」,宣布有生之年不再成立任何形式的組織,因為他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捨棄了所有的形式之後,克氏開始真正光華四射。除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克氏有近八年的時光獨處,身心化於純然的覺察當中,與至愛的一切合一;他遠赴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他的教言,幫助人類從無端的恐懼和無知中徹底解脫。赫胥黎、亨利.米勒、羅洛.梅、卓別林等當代重要知識份子都樂於與他交遊,並曾於他們的著作中談到這奇異而美好的經驗。自願追隨的門徒將克氏的教誨整理、紀錄後出版成70多種著作,在世上流傳至今,從來未曾絕版。
三位虔信的自我主義者
認同
閒談和擔憂
思想和愛
寂然獨處與孤立
弟子和指導靈
窮人和富人
儀式和改變信仰
知識
社會地位
政治
體驗當下
美德
心的樸實性
人格的切面
睡眠
關係之中的愛
已知和未知
追尋實相
敏感性
個人和社會
自我
信仰
空寂
放棄財富
重複誦唸與感官刺激
收音機和音樂
權威
冥想
憤怒
心理上的安全感
界分性
權力
虔誠性
滿足
語言文字
意見和事實
延續性
自我護衛
我的道路和你的道路
覺知
孤獨
一致性
行動和理念
都市裡的生活
煩惱
精神領袖
刺激
煩惱和逃避
真相與應該如何
矛盾
忌妒
自發性
意識和無意識
挑戰和反應
佔有慾
自尊心
恐懼
我該如何去愛
追求結果是徒勞無益的
對至樂的渴望
思想和意識
自我犧牲
火焰與煙
被妄念佔據的頭腦
思想的止息
慾望和衝突
沒有目標的行動
因與果
遲鈍
行動中的清明性
意識形態
美
整合
恐懼與逃避
剝削和活動
飽學之士或智者?
靜止和意志力
野心
滿足
智慧不是知識的累積
分心的活動
時間
痛苦
感官覺受與快樂
如實看見誤繆
安全感
工作
亮點推薦
胡因夢∕推介
《關於活著這件事〉是一套三部曲著作,克氏基金會稱其為最簡明易懂的系列作品之一,而且是在克氏的好友阿道斯.赫胥黎的要求之下,結集整理出版的。
長期關注克氏教誨的讀者們將會發現,這三本書徹底呈現了克氏直言不諱的洞見。它們遠比後期教誨的反覆辯證,更能展現出真理是不講情面的風範,也讓人有一種「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跡」的感悟。
印度的哲人和佛學家在五0年代就開始深入研究克氏的思想,西方的心理學家、科學家、教授和宗教領袖等等,也帶著各自的專業背景和經驗,前來向克氏討教真理,共同探索契入實相的途徑。但克永遠本持著徹悟時的見解,主張:「實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及方法來達成它。」
這種不妥協,也不給方便的做法,令許多仍然渴望抓住一些支撐的人,不知道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於是只好以既有的宗教典範,來界定克的體悟和觀察。當時的印度學者主張克氏表達的就是沒有扭曲之前的正宗佛法,也有一些哲人主張他是一位「以理入禪」的道地禪師,這 一點倒是頗為符合勃拉瓦茨基夫人(Helena Blavatsky, 1831- 1891)的預言。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勃拉瓦茨基夫人這位西方最著名的大通靈家,就做出了救世主即將再現和彌勒下生的預言,而且這位再來人將會發揚佛陀拈花微笑之後的「禪」或究竟真理。她甚至成立了通神學會——吸納歐美各方精英的神學研究組織——準備尋找和迎接這位再來人。果然如其所料地,通神學會的確在印度的阿迪亞爾海灘,發現了這位再來人的「肉身工具」,克里希那穆提。但是克氏悟道之後的第一個行動,卻是解散通神學會為他設立的組織,把捐款退回給信眾,並且拒絕扮演救世主和上師的角色。一個徹見空性的人,是不可能執著於上述的把戲的。這段精采的歷史往事,很清楚地記載於克氏傳記裡面(《克里希那穆提傳》〔Krishnamurti: A Boigraphy〕普普.賈亞卡〔Pupul Jayakar, 1916-1997〕著) ,不熟悉克氏平生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做為重要的參考。
我之所以用「重要」二字,是因為在一片「退而求其次」的出版品影響之下,讀者很容易迷失於心想事成、念力的開發、吸引力法則、通靈、催眠、靈療、靈能傳遞等等的現象中,誤以為這些能夠帶來進一步的滿足,提供相對意義和價值的「概念」及「活動」就能取代「非概念性的存在」與「行動」,使我們輕易地嚐到至樂、愛、美,以及人人都想達成的祥和與解脫。
的確 ,從「探個山窮水盡,忽然一念頓歇而徹了自心」的究竟層次來理解本書,讀者可能就不會將克氏「只破不立」的洞見 ,看成是不夠慈悲、不夠圓融的批判性見解了。
本書有克氏在散步時與大自然互動的如實描述,也有與來訪的各界人士探討 自我真相的洞見而這兩種場景之間,很巧妙地未經刻意安排地,形成了一種帶有啟發作用的對比,使得有慧心的讀者立即能意識到解脫與煩惱、自由與糾結之間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