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

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義文化史
定價:540
NT $ 210 ~ 427
 

內容簡介

從素食主義到生態學政治 從梭羅、甘地到希特勒
從西元1600年到當代
橫跨400年 最完整詳述「Vegetarianism」一詞演變歷程的文化史鉅作

  雖然直到一八四○年,「素食者」一詞才誕生,但是史都華的權威社會史著作卻解釋了西方文化如何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廣受素食者的影響。思想家如法蘭西斯.培根、湯瑪斯.布謝爾認為茹素不但能讓人長壽,更可以使靈魂獲得淨化:上帝允許亞當與夏娃吃植物、水果與種子,若人類能依樣茹素,那麼將可重返伊甸園式的自然和諧狀態。十七與十八世紀的印度旅遊者們發現了印度教的不殺生概念(保存所有生命),並提供了無殺戮行為社會的理想願景。史都華跟隨著素食者的腳步,從雪萊、盧梭,一直到十九世紀醫學界認定人體構造較近似於草食動物而非肉食動物。他更發現,文學家如山繆.理察森、瑪莉.雪萊、珍.奧斯汀都曾在著作裡描繪素食者身影。史都華以社會與文化歷史的角度,觀察素食者運動如何形塑了今日人們如何思考自己的眼前食物。

作者簡介

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

  畢業於劍橋大學,現居英國。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科索沃農業更新及緊急避難所計畫負責人。身為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經常在電視記錄片、廣播節目及報紙上針對食物議題發表其社會與環保方面的觀點。本書為其首本著作,於二○○七年出版後即獲得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巨細靡遺且內容廣泛」的好評。由於對全球食物浪費問 題的傾力投入,2011年獲頒環保工作者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 ),另著有《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繁體中文版2012年4月遠足 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丘德真

  曾任《破週報》主編;現為文字自由工作者,定居澳洲。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曾任破報記者,現為影像工作者與鬼丘鬼鏟藝術團體成員。

 

目錄

媒體評論
感謝名單
前  言

第一部:草  根

第一章      布謝爾的改變、培根的培根肉和《偉大的復興》
第二章      約翰.羅賓斯:震盪者的神
第三章      羅傑.卡拉比:致力讓食物鏈變平的人
第四章      畢達哥拉斯與印度聖哲
第五章      英國的婆羅門湯瑪斯.特萊恩說:「人啊──這種傲慢和麻煩的東西。」
第六章      約翰.愛芙蓉──沙拉的救贖力量
第七章      卡巴拉脫光光
第八章      就算是野獸,也是人類的朋友:愛薩克.牛頓和異教神學
第九章      無神論者,自然神論者和土耳其間諜

第二部:無肉醫學

第十章      與笛卡兒醫師一同節食
第十一章    牙齒和指甲:皮耶.伽桑狄和人類的闌尾
第十二章    主教法冠和顯微鏡:菲利普.赫魁特的天主教守齋
第十三章    錢尼醫師的智慧食譜
第十四章    卡列莎的卡路里值
第十五章    盧梭與大自然的乳房
第十六章    反素食主義吉祥物:蒲柏的快樂羊
第十七章    安東尼奧.柯奇與壞血病藥方
第十八章    薄食:蘇格蘭的素食主義盛世

第三部:浪漫晚餐

第十九章    飲食與外交:聖牛領土嚼牛肉
第二十章    約翰.澤費奈.霍爾威爾:伏爾泰的印度先知
第二十一章  天性的呼喚:以動物權力為名之法國大革命殺戮
第二十二章  斷頭臺下的維爾蒂侯爵
第二十三章  無血兄弟盟
第二十四章  行者史都華和死亡的妙用
第二十五章  殺死一隻貓:喬思夫.瑞特森的政治無神論
第二十六章  雪萊以及重返自然
第二十七章  瑪爾薩斯主義慘劇:餵飽全世界

尾  聲  素食主義與生態學政治:梭羅、甘地與希特勒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文推薦

  為什麼有些社會禁吃超級好消化、健康而營養的食物呢?以食物人類學觀點看來,最神祕有趣的主題莫過於食物禁忌,而不同社會裡現身的反對肉食者們更引發人們好奇。

  但是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發人深省的新書,並不是關於食肉禁忌的世界史。相反地,他的主題圍繞於十七世紀英國現跡的素食主義運動,而素食主義一詞直到一八四○年代才首次出現,被後人沿用至今。但史都華的觀點並不微渺。《不流血革命》(Bloodless Revolution)拋出了無數學術性與娛樂兼具的觀念,從印度、法國、美國,從古希臘、梭羅與愛默森,從盧梭、霍布斯、卡巴拉教徒到舊約全書、笛卡兒與達爾文,這還僅僅是素食史裡頭幾個較為人知的名家與概念而已。

  素食主義不只說明了印度對英國文化的影響,反之亦然。史都華解釋,聖雄甘地在倫敦學習法律時,深受源自詩人雪萊的素食主義運動影響,自此將他在年少時代放棄的茹素行為,視為「不殺生」與非暴力的象徵。

  但是茹素並不代表絕對的遠離暴力,畢竟阿道夫.希特勒也抗拒吃肉。史都華指出,不只是希特勒,包括希姆萊、赫斯、波赫曼甚至戈培爾都吃素。他們還會為了誰的飲食方式較純淨而互相爭論,赫斯甚至拒絕吃希特勒大廚料理的食物,只因為他用的並非有機蔬菜。

  希特勒一夥人並非唯一的素食暴力分子。十八世紀晚期,素食者約翰.奧斯沃於英國發起武裝革命。雖然他認為自己在印度目睹的殺戮相當荒謬,但他深信,殺人者格殺勿論。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死刑制度向來使用類似邏輯作為辯詞。

  支持素食的人,提出了無數道德、宗教、哲學、環境與生物觀點,為茹素進行背書,但是肉食者們所提出的反對論點恐怕更超越了普通肉食消費者的想像。長久以來,人們早已相信不吃肉就不能活的想法。一六五四年,大力推廣今日素食概念的羅伯.諾威德,就被眾人認為死於營養不良。

  那麼,為人類提供肉類的動物們是否擁有靈魂與感情?牠們能毫無痛苦地死亡嗎?

  素食主義者長久以來思索著此問題。以健康為由推廣素食的笛卡兒,卻堅持動物並無思考或情感能力。但是,即便笛卡兒學派的認同者,都認為形容貓狗與無情感的野獸無異之說法令人難以接受。事實上,許多哲學家提出動物亦有思考與感覺能力的說法,作為對笛卡兒派的回應,並認為動物不該作為消費對象。

  但是我們確實得填飽肚子。今天,許多人對動物抱有特殊情緒、感覺與連結,但他們仍舊吃肉。假使有一天,人類發現蔬菜也有了感覺,但人們終究不會為此而坐以待斃。印度教曾明言,真正的聖人僅以空氣為生,但人類終究無法企及如此完美高度

 

內容連載

前 言

當威斯奈爾搬到鄉下,並且必須親手燒烤活生生的雞時,他腿軟了。「我勸你現在就把牠給勒死,」朋友彼得焦慮地說,「免得你和牠變成朋友。」「我沒辦法啦!」威斯奈爾補充道,「你看牠楚楚可憐的眼睛。」此段對話來自布魯斯‧羅賓斯(Bruce Robinson)的電影《我與威斯奈爾》(Withnail & I, 1987) 台詞。一七一四年,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 1670-1733)也曾身陷相同困局:「我懷疑有人能第一次殺雞就上手,而且一點也不感到抱歉。」他諷刺道,「但是人們對肉攤上擺著的牛肉塊、羔羊肉和家禽類,則毫無羞愧之感。」西方文明孕育出熱愛保護動物的文化,但同時又認同人類具有宰殺、吃食動物的權力。今天,人們似乎在同理心與食慾間找到了平衡點,而尋找符合自身味蕾的生活方式也相當簡單。但是,「素食者」(vegetarin)一詞創造於一八四○年代,七年後,更成立了「素食協會」(Vegetarian Society),雖然不時遭到消融併吞或忽視,素食主義者運動隨之風起雲湧。而在此之前,肉食行為則讓人人自危,並且不單單僅作為飲食選擇,更代表了男人 在自然界的定位。

工業大革命之前,肉食與否成了最激烈的唇舌戰場,人們希望以此定奪人類與自然界應有的關係。最根本的問題是:「人類該吃動物嗎?」這對西方文明而言,乃是一大挑戰,畢竟他們原以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為人類而生。而素食者則希望重新定義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男人正是創造主,但是素食者們問道,有哪種上帝會吞食自己的子民呢?

一切都該從聖經的首章〈創世紀〉說起。上帝創造世界後,對亞當與夏娃說的第一句話正是:「要生養眾多,要遍布世間,要治理這地,要管理海底游魚、空中鳥兒和地上各式各樣的生物。」(〈創世紀〉一:二八)西元前四世紀的雅典城裡,與聖經一樣受到西方文明敬重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大表贊同:「植物乃為動物而造,而動物乃為人類而活。」西方文明的兩大支柱為人類狩獵本能(一百萬年前原始人即有的特徵)提供宗教與哲學上的開脫之詞。而任何非智人的特有行為皆不受到重視。但是任何的大風大浪都有足以反撲的浪口,素食者們則在此文化浪潮裡見縫插針地宣揚自己的理念。

男人正是萬物之主,但是,究竟他的統治物包括了什麼呢?根據聖經,一開始,人類統治動物,但不代表可以宰殺牠們。上帝和亞當與夏娃說的第二句話是:「看哪!我將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樹上有結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當做肉吃。」(〈創世紀〉一:二九)十七、十八世紀的神學家由此斷定人類原始生活應保有草食風味,而亞當與夏娃亦只吃蔬菜與水果。直到不久以後(以標準曆法而言是一千六百年後),當諾亞洪水摧毀大地並再次重生時,上帝改變了說法。當諾亞從方舟上走下來時,上帝告訴他:「凡地上走獸、空中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昆蟲、海裡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雙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為你的食物,這一切如同我賜給你們的菜蔬一樣。」一六九九年學者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做此樂觀詮釋:「自大洪水之後,你已擁有一切的自由,取得動物的肉體。如同你之前以植物和水果做食一般,現在,你得吃肉。這話說得再明白也不過,並證明了在大洪水之前,人們不該吃肉類。」

上帝應允人類吃肉和要求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兩者間不乏矛盾之處,而素食主義者們則意圖放大矛盾點。雖然聖經對社會文明而言已不再重要,但是相似價值觀仍舊盛行,而其深厚脈絡也繼續傳承於現代社會之中,不管是環境辯論的正反雙方,都可見其陰影隨行。

十七、十八世紀時期,抱持不同觀點的陣營紛紛對肉食習慣展開抨擊。革命家們炮轟主流文化的奢華嗜血;人口統計學者抨擊肉食浪費了貧苦人民得以生存的資源;解剖學者認為人類腸道系統無法消化吸收肉類;東方旅行者更堅稱印度的和平另翼生活能夠作為貪婪西方世界的借鏡。激進分子和怪癖者強烈撼動社會價值觀。但是即便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家也為此爭論,並因此重新理解了人類天性。極少數的歐洲人口能夠選擇不要吃肉,但他們確實是從底層社會學習到,即便過著使用大量勞力的生活,也毋需消耗過量肉品。文化貴族們反過頭來影響了農業、醫學與經濟政策,並決定了多數人口的飲食習慣。

一六○○年至一八三○年間沸沸揚揚的論戰,形塑了當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檢視觀念的源頭可以讓我們更明晰現代文化的肌理,並拋棄錯誤的假設。早期素食主義者的歷史使我們了解到,古代禁慾道德觀、初期醫療科學與印度哲學如何深遠而巧妙地影響了西方文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9
    $210
  2. 二手書
    47
    $253
  3. 新書
    79
    $427
  4. 新書
    79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