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定價:350
NT $ 277 ~ 350
  • 作者:傅朝卿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3-05-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70860
  • ISBN13:9789571170862
  • 裝訂:平裝 / 2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的內容乃是探討台灣建築發展中「式樣」的發展脈絡,並解釋每一種「式樣」的主要特色。書中討論了閩南傳統式樣、西洋歷史式樣、東洋歷史式樣、新藝術與藝術裝飾式樣、閩南折衷式樣、現代主義式樣、中國古典式樣、地域主義式樣、後現代主義式樣,最後以尋找二十一世紀台灣新式樣作為結構。

本書特色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等因素,使得各種不同的文化很容易匯集,建築的發展更是多元而富變化。從十七世紀漢人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開墾至今,幾乎所有的建築表現都曾出現於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的建築表現,形成了所謂的建築式樣,是建築界、藝術界與文化界一直非常關注的課題。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更深層認識台灣建築式樣的脈絡發展。

作者簡介

傅朝卿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傅教授長期專注於台灣近現代建築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及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執行長等職務,目前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古蹟與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聚落與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及推動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傅教授二十多年來以世界與台灣近現代建築與文化遺產保存為主要研究主題,著作包括期刊、會議論文、專書與研究報告與其他著作共數百種。傅教授的著作曾四度獲金鼎獎項的肯定,2009年曾獲頒台灣建築學會最高榮譽的「建築文化藝術類獎項」及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中國「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設置的「世界建築史教學語言就阿爾伯蒂獎」。

 

目錄


第一章、閩南傳統式樣
第二章、西洋歷史式樣
第三章、東洋歷史式樣
第四章、新藝術與藝術裝飾式樣
第五章、閩洋折衷式樣
第六章、現代主義式樣
第七章、中國古典式樣
第八章、地域主義式樣
第九章、後現代主義式樣
結論:尋找二十一世紀台灣新式樣
參考書目
 

序言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清廷在中日甲午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後,台灣不僅在政治環境完全改變,社會文化經濟也隨之更動,都市與建築之發展也因而產生重大改變並且於日據五十年間逐漸奠下現代建築之根基。1945年(民國34年),台灣光復,現代化之腳步伴隨著新的政治與經濟生態一步步的前進,建築之發展更是隨政經社會而快速發展。從1895年至今,幾乎是世界建築舞台上重要的思潮都曾經被引介到台灣,幾乎是所有重要的建築式樣也都曾在台灣落地生根。

  式樣(style),在建築發展上指涉的設計者或建築師有意識用之於建築上的表現的風格與手法。由於式樣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很容易被由視覺性的元素觀察的到,因此也會成為許多人在描述或形容一棟建築時最直接的事務。台灣從十七世紀至今由一個以閩南式樣建築為主體,參雜以粵式建築與原住民建築之環境,發展成一個多元式樣各自爭鳴之環境,每種式樣均有其特殊的背景。不過因為缺乏有系統的引介,所以台灣過去報章媒體在報導或陳述建築時,式樣經常被誤用或濫用,「巴洛克」式樣就是一例。本書乃是以式樣為軸,有系統的介紹每種式樣的定義、在台灣的發展、重要的元素與代表性個案。由於式樣多而雜,本書只介紹其中影響台灣最深者,而不是全面性的歷史回顧。也因為式樣是一種有意識的美學表現,所以被視為「風土建築」的台灣原住民建築也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本書從構思到完稿,歷經兩年多,感謝戴月芳博士的鞭策,也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提供出版的平台。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閩南傳統式樣

背景


「閩南」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福建南部,但是究竟其如何界定,一直甚為籠統。根據《閩南人》一書的定義,閩南「乃指福建南部操閩南方言的諸縣,包括昔日漳州府屬的龍溪、南境、詔安、東山、平和、長泰、海澄、漳浦、雲霄、華安、龍巖、漳平、寧洋等十三縣,以及泉州府屬的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等八縣及廈門一市。」在古代,閩南地區應與福建大多數的地區一樣,為百越文化之地。直至唐朝,大批移民遷入,閩南才融入漢文化。不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閩南地區逐漸發展出與其他文化地域明顯不同的文化特徵。台灣住民的祖先,主要是來自於福建及廣東的移民,雖有各自不同的祖籍,但基本上分屬於兩大族群﹕閩南與客家。閩南人主要是來自於福建的泉州與漳州,客家人則主要來自於廣東的潮州、惠州、嘉應及閩西之汀州地區。台灣傳統聚落與建築是台灣早期移民的一面鏡子,反映了台灣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移民的原鄉以閩南最多,建築自然以閩南建築為藍本而發展,形成了閩南傳統式樣。

什麼是閩南傳統式樣

閩南傳統式樣可以說是在考量閩南地域特徵,且在尚未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之下,傳統匠師表現出來的風格。地域文化的形成,事實上存在著一些觸媒,其中地理特徵、語言與宗教信仰與儀典都可以用來檢視閩南文化。不過因為閩南地域環境多變,有沿海地區,平原地區,也有山嶺之地,因此也出現了不同形態的聚落。特殊的地理特徵是一個地域得以和另一個地域有所區別的基本因素。因為聚落的分佈、資源的取得與民生物資的分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取決於該地域的地理特徵。閩南地區位居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境內山嶺頗多,位於台灣海峽對面的台灣也是山多平地少,又是海島;因而閩南地域可以說是山海交會之境,形成較為特別的地理特徵,進而影響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經濟生產,也影響到聚落與民居的擇址與配置,更會在宗教信仰上兼容有山海之神,產生許多不同類型的廟宇。

在多變的環境中,閩南地域出現了不同形態的聚落,有漁村、農村、市街,亦有土樓之類的特殊類型。聚落都會以自然地形地貌為主要考量,其中風水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再以人造環境的考量因子加以修正,因此閩南地域絕大多數的聚落都是依地理特徵而形成的不規則形狀,如泉州、金門、澎湖、鹿港、淡水都是佳例。即便連有城牆的聚落形狀仍然都是不規則者居多,如台南與泉州都是很好的例子,這與中國大陸北方城鎮以規則形制為多,有著明顯的差異。在不規則的整體環境中,閩南人於是再置入較規則的人造物(包括民居、祠廟與象徵物),以確保軸線方位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

由於獨特的宗教信仰與儀典,再加上強烈的宗族色彩,閩南地域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寺廟與祠堂的數目眾多,在聚落的天際線中形成高潮。在各種類型的聚落中,寺廟不但是聚落信仰中心,也經常是居民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心,民眾與寺廟間的關係,不只是信仰上而已,還有生活上的。由於中國大陸在文革時期許多寺廟都遭到關閉或破壞的命運,所以台灣反而成為閩南地域民間信仰密度最高之地區,神明也十分多樣。除了傳統佛教與觀音菩薩外,媽祖信仰及保生大帝信仰可算是最受歡迎的神明。台灣的王爺信仰及鄭成功信仰也都是閩南文化中極為特別者。當然,重視血緣而形成的宗族組織也影響到宗祠設立的風氣,使聚落中多了鄉親可以集會的空間。另一方面,閩南聚落中也經常出現如五營之類的厭勝物或如金門風獅爺及安平劍獅之類的象徵物,對於聚落中的超物質層面,也提供了另一種力量。雖然擁有很多文化觸媒,但因為受到諸多因素之影響,閩南地域建築的表現也呈現出非常豐富的面向,要定義出一個清晰固定的閩南傳統式樣並不可能,但卻可能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建築的發展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的發展,與十七世紀以降華人移民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1661年(明永曆15年)春天,鄭成功率領大軍登陸鹿耳門,荷蘭守將在堅持數天之後終於獻城投降,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府城台南之歷史邁入明鄭時期,也開啟了閩南傳統建築在台灣的發展。鄭氏治台後將赤嵌地方改為東都,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1664年(明永曆18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陞二縣為二州,曾設立了所謂「十字街」,把市街分成東安、西定、寧南、北鎮四坊,但實質環境只能算是一種初具雛型之傳統聚落,還稱不上有「城市」之概念。而且因為明鄭時期之移民是屬於初期墾殖,經濟上較為拮据,不太可能花大筆錢於建築之上,所以房舍多數為簡單的建築原型,亦可能參酌原住民之建築,就地取材而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77
  2. 新書
    95
    $333
  3. 新書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