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彭博評選金融危機年度十大好書

  歷史證明人類會一直犯同樣錯誤,差別只在於過程或形式不同
  但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

  ● 一個蕞爾小國,面積9,250平方公里,人口數一百多萬,GDP250億美元,爆發金融危機有誰會在乎?但這個國家是歐盟成員國──塞浦路斯,那就不同了,為什麼?

  ●為什麼德國(從二次大戰後)不曾發生金融風暴?

  ●為什麼歐洲PIIGS國家(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及西班牙)因政府負債過高,債信評等遭到調降的消息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小國寡民的塞浦路斯,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積極發展旅遊業,2004年後,受惠於歐元區的一員,塞浦路斯的國家信貸評等上升,加上塞浦路斯的優惠稅制吸引不少海外資金流入塞浦路斯的銀行體系,情況一如金融危機前的冰島。當塞浦路斯銀行體系資金多了,利率也和歐元區看齊,信貸也變得容易,銀行的放款變得大膽、審核趨於寬鬆,也因此與風險越走越近。」

  這段對塞浦路斯的描述,其實可說是放諸四海皆宜,假如我們在上文將「塞浦路斯」改作「冰島」或是「美國」,除了經濟體大小有別,這段話也差不多說出了冰島和美國金融危機的部分原因。金融危機並不是偶發的,金融危機必然是金融體系出現了問題,而作為資金主要融通的管道──銀行,更是金融危機發生不可或缺的主角。

  800年金融危機史、數百件主權國家債務危機
  人民即國家,對於破產國家的人民這無疑是一大諷刺

  「要專精地質學,得研究大地震;經濟要學得通,就要鑽研大蕭條!」──柏南克

  800年的金融危機史告訴我們一件事:信心是世上最脆弱的東西。不管是哪一種金融危機,都始於過度擴增的負債和樂觀情緒,認為「這次不一樣」。本書記載800年66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歷史資料,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金融泡沫史,可說是迄今研究金融危機史跨時最長的一部著作。作者利用廣泛的資料加以分析,顯示歷史上各種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極度相似。他們研究了流動性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內外債務,以及資產價格、資本流動、失業和稅收等。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各類金融危機發現,每每看似「空前絕後」的金融危機,其實不然,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各種金融風暴無論看起來是如何的「這次不一樣」,其實在其它國家或地區,還是其它時間都曾經發生過。

作者簡介

萊茵哈特  Carmen M. Reinhart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系教授、國際經濟中心主任。1980年代任職貝爾斯登首席經濟學家和副總裁期間,對金融危機、原物料商品價格的循環以及國外金融情勢惡化之連鎖影響產生濃厚興趣,後來轉任到國際貨幣組織繼續鑽研相關主題。

  2007年與羅格夫都曾發出警告說,次級房貸亂象可能引發美國金融風暴。

  官方網站terpconnect.umd.edu/~creinhar/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羅格夫  Kenneth S. Rogoff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公共政策Thomas D. Cabot講座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

  2008年曾經準確預言美國將會有大型銀行破產。

  官方網站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rogoff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譯者簡介

劉道捷

  台大外文系畢,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翻譯作品包括《善惡經濟學》、《賺錢,再自然不過》、《股票作手回憶錄》等,譯作繁多,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陳旭華

  英國里茲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時報出版商業叢書副總編輯、中國時報財經記者、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新加坡聯合早報台北通訊員、遠東經濟評論。現為出版社總編輯。

 

目錄


謝啟
引言 金融脆弱無力,信心變化無常

第一篇 金融危機:實務入門

第一章 危機的類別與時間
從量化分析來訂定通貨膨脹、匯率崩盤與貶值危機定義
根據事件定義危機:銀行危機與內外債違約
其他重要觀念

第二章 債務不耐症是連續違約的起源
債務的開端
衡量危險性
分類與分區
有關債務不耐症的反思

第三章 全球金融危機長期資料庫
物價、匯率、貨幣貶值與實質GDP
政府財政與國民所得帳
公共債務及其結構
全球性變數
涵蓋的國家

第二篇 國家外債危機

第四章 債務危機理論基礎漫談
國家舉債
缺乏流動性與無力償債
部分違約與債務重整
惡債
國內公共債務
結論

第五章 國家外債違約循環
重複發生的型態
違約與銀行危機
違約與通貨膨脹
全球因素與全球外債違約循環
違約事件延續期間

第六章 外債違約歷史面面觀
早年的連續違約歷史:西元1300-1799年間的新興歐洲
「舊世界」資本流入與違約的故事
西元1800年後的全球外債違約狀況

第三篇 失落的國內債務與違約史

第七章 國內債務與違約的特點
內債與外債
到期日、報酬率與貨幣構成
內債違約事件
有關國內債務的警告

第八章 國內債務:解開外債違約與高通貨膨脹的有力線索
解開債務不耐之謎
外債違約前後的國內債務
通貨膨脹與「通膨稅」文獻
稅基的定義:國內債務或貨幣基礎?
重新探討「通貨膨脹誘惑」

第九章 內債與外債違約的比較:哪個會比較嚴重?哪個比較久?
債務違約前後的實質GDP
債務違約前後的通貨膨脹
違約對國內與國外債權人的影響
摘要與討論

第四篇 銀行危機、通貨膨脹與外匯崩盤

第十章 銀行危機
銀行危機理論簡介
銀行危機:機會均等的威脅
銀行危機、資本流動性與金融自由化
資本流動榮景、信用循環與資產價格
金融業是否有產能過剩泡沫?
重新評估金融危機對財政的影響
災難和我們常相左右:觀察的心得

第十一章 偷斤減兩:老一輩愛用降低貨幣成色的伎倆

第十二章 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崩跌
早年通貨膨脹危機史
現代通貨膨脹危機的地區性比較
匯率崩盤
高通膨與匯率崩跌的後遺症
去美元化

第五篇 美國次級貸款風暴與第二次大緊縮

第十三章 美國次貸風暴:從國際與歷史角度分析
從全球性歷史觀點評估次貸危機及其後遺症
次貸危機前的「這次不一樣」症候群
危機前的爭論:美國長期向世界各國舉債的風險
戰後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與先進經濟體過去危機的比較
摘要

第十四章 金融危機後遺症
歷史事件回顧
危機後衰退的深度與延續期間
危機對財政的後續影響
國債違約風險
1930年代第一次大緊縮的經驗比較
結論

第十五章 次貸風暴席捲各國:是延燒的結果還是一些共同因素所造成的?
傳播的觀念
過去的案例
共同衝擊因素與第二次大緊縮
會持續蔓延開來嗎?

第十六章 金融動盪綜合指標
發展綜合危機指標:銀行、匯率、債務、通膨指數(BCDI指數)
界定全球金融危機的定義
危機發生的順序
總結

第六篇 我們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第十七章 有關早期預警、蛻變、政策反應與人性弱點的反思
危機早期警訊
國際機構的角色
蛻變
和政策反應有關的一些看法
最新的「這次不一樣」症候群

數據附錄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2
    $346
  2. 新書
    9
    $432
  3. 新書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