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當令漁產--最理想的健腦食物∕吳明珠 從小愛吃當季魚、知名中醫師
大家都知道吃魚實在好處太多,例如:低熱量、營養多、高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多,高礦物質和維他命,所以喜歡吃魚的民族通常比較長壽,這點可以從一些國家的死亡率窺見,尤其是長壽國--日本,更是吃魚的專家;另外像是愛斯基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偏低,這些都和吃魚的習慣息息相關!
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不飽和脂肪酸奧米加三(Omega-3),指的就是魚油中的DHA(DocosaHexaenoic 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 Acid),尤其DHA
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魚油更是視力保健的佳品。所以攝取當季魚不但有助於嬰幼兒的腦部發育,也可以增強青少年和兒童的智力發展,是理想的健腦食物。除此之外,還能夠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中之膽固醇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我喜歡吃魚,我兒子也喜歡吃魚。魚肉蛋白質纖維較短,小朋友和老人家吃特別好嚼、好消化,再配上適量的調味口感更好。這些蛋白質不但是增進幼童成長發育的必要營養素,也是提供人體生長和修護細胞所需要的重要養分!
不論是生食生魚片或熟食魚肉,都要注意當令魚的保鮮和衛生,至於調味方式,則以自然清淡為主,不必靠味精調味就能嚐出魚肉本身的鮮美。
從小因為媽媽喜歡吃魚、非常會做魚料理,家中又靠近市場,我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魚可吃,所以一看到《這樣吃魚,最美味!》、《這樣吃海鮮,最美味!》真是深有同感!尤其是《這樣吃海鮮,最美味!》還貼心附上簡易的料理食譜,更讓我愛不釋手。在此,我要鄭重推薦這兩本書給想追求優質健康生活的讀者朋友們。
推薦序二
吃魚好健康、健康吃好魚∕陳清華 臺北漁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這樣吃魚,最美味!》是一本值得再三閱讀的好書,無論你是吃魚的「達人」或是「素人」,以現今最夯的「魚食文化」來說,它都能增長你的知識、豐富你的常識。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喜歡吃魚,幾乎是無餐不魚,這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其源自日本西元六世紀時,天武天皇因篤信佛教頒訂「五不殺令」,就是不能殺馬、牛、豬、雞、狗五種動物,人民不能吃肉類,「魚」自然就成為蛋白質食物最大來源。就整個日本史而言,我們大可稱之為充滿「吃魚」的歷史文化。
說到日本人的「魚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築地市場,緊臨東京河畔的築地市場,當地的老行家則以「魚河岸」為暱稱,就其規模或是知名度,在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皆為首屈一指。身為臺灣漁產運銷界的一份子,近年來積極以推廣無毒、養生、休憩的魚食文化為職志,深信築地市場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取經聖地,參訪「築地市場」也不下四、五次了,最後一次是二○一二年十月分,每每造訪該地,都會獲得不一樣的驚豔,書中的珠璣內容立即與腦海中的體驗記憶相呼應,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令人玩味再三引人入勝。
臺灣四面環海,地理環境條件與日本頗為類似,本地飲食文化與日本差異性也不大,加上得天獨厚有黑潮、親潮於本島東西兩側交會,使得臺灣週遭海域有著豐富水產資源,現代化進步的補撈及養殖技術,使得整體漁業發展迅速,近年來隨著國民所得增加,民眾的消費習性改變,吃魚從「吃得飽」到「吃得安全」及「吃得健康」的養生概念已深植人心,也對應我在多年前提出的「吃魚好健康、健康吃好魚」的飲食觀念,其皆為鼓勵消費者「多吃魚保安康」。
感謝大是文化能專為「魚食文化」推出此一高水準的作品,以嘉惠大眾,謹綴數言以為序。
推薦序三
一本大飽眼福與口福的美食書∕李嘉亮 臺灣魚達人、知名作家
多數人對於美味的追求,最終都停止在挑選一家好餐館、物美價廉的小吃攤,很少有人會繼續往前且深入的探索。我們多半都靠餐廳裡的大廚、小吃攤的老闆,代替自己網羅各種當令食材、辨識鮮度、巧手調味,以滿足我們味蕾的渴望。可是面對自己所不了解的地方,卻只會聽別人怎麼說,不靠自己的力量尋找解答。經過長久的資歷累積、四處雲遊,天南地北吃透透後,就稱自己為「饕客」、「美食家」。
一般來說,只有海鮮大廚、極少數身家豐厚的漁夫、資深釣友,或執著挑剔美味的人,才會進一步追根究柢、探詢食材產地、漁撈、時令、保存要訣,搜尋產地美味烹調的關鍵等,並萃取上述最根本的魚食菁華,幻化成餐桌料理與私房菜。正因如此,海鮮的料理得以不斷推陳出新,成為熱門料理、或是具個人或地方特色的菜餚。
而海鮮食材的種類繁複程度,不但比其他時蔬、禽畜肉高出數倍,更繪製出一幅無止境的珍饈尋寶圖,讓諸多愛好海鮮的追尋者,飽腹揮汗、絡繹於途,直到永不知止境。
本書作者生田與克先生,因為從小不吃魚,反而奠定他不被主流海鮮料理所束縛的另一種可能性,在世界最大的漁獲拍賣海鮮市場,開設鮪魚專賣店,歷經三十三個寒暑,不斷追尋當令生鮮海產、拋開主流海鮮料理的既定模式,用個人獨特的美味神髓,成為非主流卻又匠心獨具的魚食達人。
書中提出一般海鮮書籍中難得看到的海鮮食材,相信讀者一定能大開眼界,發現海鮮料理還有這麼一片尚未探索的天空。
在高手林立的築地,有眾多的漁夫、海鮮販賣業者、庶人饕客、採買大廚等,他們個個舌尖帶鑽子,在海鮮叢林裡打滾多年、遍嚐各類海味。這些達人在築地魚市場開餐館攬客,天天有食客上門品嚐各類海鮮佳餚、進行評鑑測驗。而作者透過三十餘年的磨練,把豐富的經驗,書寫成一家之言,引領各位讀者體驗不一樣的魚食文化,讓大家大飽眼福和口福。
推薦序四
食魚文化,美食的專注與熱情∕黃之暘 海大首創「養殖與食魚文化」超人氣課程助理教授
近幾年拜數位3C商品、網路便捷與部落格擺脫時空限制之賜,不但訊息傳遞快速,同時針對資訊、時事與個人興趣,也多有深刻著墨;其中相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之吃喝食事,自然成為最貼近生活,且能打動人心的項目。
身為水產養殖系的老師,向來僅在生產技術間琢磨,對於產品後續延伸與市場動態少有關注;雖然我們的責任是教導學生養魚,但是對於養出來的魚,卻亟需更多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在海洋資源枯竭、環境屢遭汙染破壞的當下,以往「給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的思維,顯然必須延伸為「教他們學會吃魚」,甚至是吃出些什麼。因此從前年起,我在系上開了一門名為「養殖與食魚文化」的課。
食魚文化,其實需要先分開說明,那便是飲食、水產與文化;而當這三者合併一起時,自然能呈現出,這經過時空千錘百鍊的深厚工夫與扎實經驗。本書的作者便是一例,在書中我們看到他的生長背景,從抗拒吃魚到鑽研各類食材的特殊季節、料理技巧與蘊含於飲食間的文化,這無疑正是食魚文化的縮影。而其所處的東京築地市場,以及家學淵源的魚販經驗,自然成為內容真實且有趣的最佳保證。
這幾年受許多美食節目、街邊巷尾櫛比鱗次的特色料理影響,大眾味覺雖開,也樂意花錢享用美食,然而仍無法在短時間內吃出些「什麼」。這些「什麼」包括歷史、背景、來源、組成、營養價值及特色風味等。我有幸在精通廚藝的母親關照下成長,而父執輩對於美食的專注與熱情,也感染我並成為遍嚐美味的長期動力。加上所學專長與個人興趣,自然讓食魚文化,不再僅是一個描述品嚐、烹調與料理水產食材的名詞,而是已然成為我生活奉行的飲食方向。
期待您藉由這本兼具健康、趣味、智識與文化的,一同感染並體會「食魚文化」。
前言
享用海鮮,何須食譜和美食節目!
雖然我在魚河岸橫丁經營鮪魚專賣店,但我小時候非常討厭魚。我覺得魚不但又腥又臭、還有一堆骨刺,一點都不好吃。在當時,我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會成為一個賣魚達人。
後來,在一個意外的機緣下,我不得不到世界知名的築地魚市場工作。在魚市場上班,必須一大早就出門,這對我而言,可是一件苦差事。回想起來,還好那時還不是冷颼颼的寒冬。
到了築地市場,我環顧四周發現有好多歐吉桑,但他們完全不理我。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痛苦與難受的,因為我從小被捧在手掌心、過著少爺般的生活,再加上我本來就討厭魚,所以當下實在很難過。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我就想要辭職了。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讓我體會到在築地工作的快樂。
三雞線魚,我從討厭十八年,變成愛吃一輩子
這個契機就是--我和一尾三線雞魚(臺灣俗稱黃雞魚、三線磯鱸)的邂逅。那天,我在築地市場中閒逛,剛瞧見牠的一瞬間,我竟然覺得「哇!這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當時,我明明是個不吃魚的年輕人,沒想到一尾三線雞魚竟讓我覺得美味。我馬上問老闆:「這是什麼魚?」老闆說:「什麼?!你連三線雞魚都不知道?」臉上還掛著一副不耐煩的表情。
掏錢買魚容易,但我這位大少爺從來沒有拿過菜刀,更別說是殺魚了。我只好請店裡的師傅幫忙,但他卻以一句「我很忙,晚點再說。」來打發我。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下,我只好一邊嘟囔,一邊試著把那尾三線雞魚做成生魚片。先不管切出來的魚肉,長得什麼模樣,我勉強沾點醬油,就把魚肉放進嘴巴裡。
吃了一口,我就投降了。口中那美妙的滋味真不是蓋的,才嚼個幾下,就逼出濃郁的油脂,清爽、高雅的鮮甜味道,霎時就在口中散開,真是太令人驚豔了。十八年來一直討厭魚的我,沒想到會有這種感覺。從此,我開始對魚充滿好奇,並積極的認識各種魚類。
丟掉食譜書吧,食物就是最好的大廚
海鮮的美味珍的是無以倫比。我在築地魚河岸吃完海鮮後,都忍不住多買一點帶回家享用。為了吃到真正鮮美的海產,我會到產地直接採購。各式海鮮料理,我真的是百吃不厭啊。
一提到這裡,一定有人說:「會做海鮮料理的人,真令人羨慕。」但當我鄭重其事地問他:「你為什麼不會?」對方的回答一定是:「因為沒有做過啊……。」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不只是料理,其實任何事都一樣,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專家。不過,有些人會強詞奪理說:「要認識每種海產實在太難了。」我雖以擁有魚河岸工作三十三年的資歷為傲,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把握認得每一種水產品。想吃真正美味的海鮮,我認為與其跑遍有名的餐廳,還不如每天去接觸牠們。
我天生笨拙,剛開始做料理時,只會滿口的牢騷。好不容易有機會跟著日本料理店的老闆和大廚學習,手藝還是不怎麼樣。但持續練習的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現在的我不但做起菜來熟能生巧,還可以出書和大家分享。
與其閱讀一大堆書,背什麼魚的產季是什麼時候,還不如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大海的氣息,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最近的食譜書不知道在搞什麼,寫得有夠複雜。說實在的,只要有拚命捕魚的漁夫,補撈到的漁獲,以及為我們通宵運送漁產的人,不就可以組成海鮮料理了嗎?
魚、螃蟹、蝦、烏賊等海底生物,其實只是順著海洋生態的發展和自己的本能存活。因此,人類也必須配合大自然和魚群的狀況生活。只要我們對付出生命的魚兒、賭命捕魚的漁夫心存感激,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美食。
大家一定要用自身的經驗,磨練自己對魚食文化的感知,不要將膚淺的美食節目所提供的資訊,當作標準答案。最後,希望我的書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