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閱讀是源頭活水
〈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就像一把開啟源頭活水的鑰匙,它不僅能增長智慧,又能使生命豐富多彩。曾有人問科學家牛頓為何能發現那麼多天地間的奧祕,他說:「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的比別人更多更遠。」所以咀嚼前人的智慧結晶,領略智者妙言巧思,是快速積累自己的知識的不二法門。
閱讀是人生享受
張曉風女士說:「最精緻、最恣縱的聊天,應該是讀書了。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如果嫌古人渺遠,則不妨與辛稼軒、曹雪芹同其歌哭;如果你嚮往更相近的聲音,便不妨拉住梁啟超或胡適之來聒絮一番;如果你握一本《生活的藝術》,林語堂便是你談笑風生的韻友;而執一卷《白玉苦瓜》,足以使余光中不能不向你披肝瀝膽。尤其偉大的是,你可以指定梁實秋教授做傳譯而與莎翁聊天。」這樣的樂趣如果你尚未經歷,或許是因為你尚未發現它的魅力。有所為而為的閱讀,或是帶有目的的讀書心態,最終只會讓我們感到厭煩。如果我們能將制式化的「教科書」所帶給我們的藩籬撤除,用一種氣定神閒的態度與作者促膝長談,相信更明白它的吸引力。
廣泛閱讀可使我們出口成章、寫作時援筆立就。宋代黃庭堅更清楚說明:「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於幾日不讀書,而是失去讀書興致的人,會讓人覺得無趣,試想胸無點墨、言談無味,誰會想和他往來呢?杜甫也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勉人養成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寫好文章最重要的因素,杜甫之所以能「下筆如有神」,就是建構在他曾「讀破萬卷書」的基礎上啊!
曉菁老師終日優游書海,故文筆特出,氣質出眾。她精選高中生與美味相關的必讀文章30篇,其中內容涉及科普、環保、哲學、歷史等各類型問題,就如同書名「閱讀不偏食」一樣,包羅萬象,在多角度的閱讀之中,不只充實了知識,更擴大了閱讀的興味。難能可貴的是,曉菁老師透過「解讀策略」中對文章重點的摘錄及表格分析,使讀者能方便快速的掌握文章的肌理脈胳;又在「解題放大鏡」中對文章中所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的深入淺出解說,在在引導讀者精確掌握文意,更有助於讀者解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在經過歸納、分析、引導,充分掌握理解文意之後,曉菁老師也不忘為讀者找來歷屆指考、學測題目,讓讀者「試試身手」,以驗收閱讀成果。所以此書的內容不只能滿足讀者多角度的閱讀視野,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也能熟悉文章的解構及分析方式,相信不只增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也精進自己的解題技巧。所以本書實在是一本生動活潑,而不乏味,兼具理論及實用的好書,本人樂於向大家推薦。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
孫劍秋 教授 謹薦 102.04.01
序言
「閱讀」是近幾年來極為熱門的討論議題,加以國際間幾個大規模閱讀評量的實施,如: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主要測試世界各國小學四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是OECD國際組織發展出的一套評量,用以評估各國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科學素養、數學素養。凡此種種,都讓閱讀成了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語。於是,閱讀的意義及內涵、如何閱讀、如何教閱讀、如何推廣閱讀……便成了一種集體認知及公眾活動。
「閱讀」其實是一個統整性概念的總稱,它不單單指稱讀書、看書的能力與習慣,應該還要包含解讀、思考、判斷、鑑賞等能力。因為透過閱讀能建構出個人的知識體系、思想架構、思考模式等等,我們可以說透過閱讀促進思考,藉由思考而迸發創意。所以,「閱讀」這樣的行為模式可以擴展成一種能力的表現-「閱讀力」。
在臺灣目前各階段的升學考試中,國中基測、大學學測與指考、四技二專統測等大型測驗中,我們都看到以閱讀理解作為命題核心的趨勢。舉凡科普、經濟、環保、哲學……等議題,都靈活生動地跳進考題中,希望藉由如此的命題型態引領出閱讀的風氣、促進思辨的提升及探索能力的強化。
關於「閱讀」,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困惑與質疑,閱讀是屬於非常個人的認知理解過程,能夠透過學習而培養嗎?能夠經由指導而改變嗎?閱讀有策略及方法嗎?要回答上述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悉,即使有兩個讀者在同一時間之內讀同一文章,他們也不會產生完全相同的理解;此外,任何一位讀者從文章中所獲得的意義也不會和作者的原意完全一致(節錄改寫自:洪月女翻譯/ Ken
Goodman原著《談閱讀》一書)。作者的思想及意念透過文本傳遞給讀者,於是形成一道作者→文本←讀者的連結過程。但是,人的思想是一個繁複的系統,它不是單一的線性連續歷程。所以,即使是一位精密的閱讀高手也不盡然能百分之百領略作者的創作意念。因此,閱讀的指導或學習不是要教導出讀者完全相似的單一理解模式。而是透過策略、方法的運用讓閱讀來提升個人的多元能力。於是,我們這樣看待:把文本或書籍視為一種媒介、一條路徑,透過這樣的媒介路徑,引領讀者習得可以運用且帶得走的能力。
但是,知識浩瀚如海,資訊亦是日新月異,不同領域的文本五花八門,出版的速度亦是驚人。不同領域面向的文本在書寫模式上不盡相同,文學、科學、歷史的語言慣性便有著差異。因此,本書的撰寫目的便是希望引領讀者在閱讀時能有一把萬用鑰匙,得以自在地出入書籍文字之間。
本書內容原是連載於聯合報教育版的專欄,主要寫作目標以品賞、分析大學入學考試的文章內容為主。今日集結成書,在內容上多所增益,而且為考慮閱讀的質與量提升,遂將此書分成三大單元。第一單元是多面向的現代語文選讀,包含科普、環保、經濟、歷史、文學……;第二單元是經典古籍賞讀、文學名家介紹,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第三單元則是古典詩詞主題化的鑑賞與思辨。筆者企圖以穿越時空、通貫古今的主題與材料豐沛閱讀視野及提升閱讀質量。
閱讀是一趟豐沛的旅行,每個讀者可以任憑個人的喜好與品味規畫屬於自己的海天遊蹤。團體旅行是跟隨著導遊的眼睛及腳步綜覽世界,自助行則全憑讀者的心眼走觀旅途。無論是何種旅行的方式,導引及提點是旅途中必備的指南。閱讀旅程中的策略便如同旅遊指南一樣,是提供讀者優遊泅泳於浩瀚書海中的必需品。接著,邀請您一起共同品嘗、咀嚼閱讀的滿漢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