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次我是狂喜而滿懷希望,滿懷仇恨,滿懷絕望,一切都落空。
有多少次我像鷹般疾揚高飛,結果像一個碎了殼的蝸牛似的爬回來。
……路,往往是泥濘的。
屠格涅夫為十九世紀中葉俄國的知識分子,塑造了一個真實深切的典型人物——羅亭,能言善辯,擁有熱切的信念,卻無法實踐他的諾言,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兼具哈姆雷特和唐吉訶德的特質,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羅亭可能會讓很多人受不了,但他對人生真相的見解,又如一道閃光照亮俗世的片刻,帶來一些希望與安慰,作家形塑出「因熱誠和理想而得救的失敗者」肖像,既屬於俄國的知識分子,也屬於任何文化背景下知識分子。
這是屠格涅夫的首部長篇小說,突顯出羅亭這種「多餘人物」的命題:他往往是一個真有才華的人,在當代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受過良好教育,信仰科學,口才流利,能以熱誠感動身旁的人,年輕的娜泰雅因此愛上了他,可是一遇到壓力,他卻退縮了。羅亭離開娜泰雅,四處漂泊,最後他說:「我浪費了我的生命,沒有實行我的思想,如我應該做的。」
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曾說:「羅亭,是巴庫寧,是赫爾岑,某種程度也是屠格涅夫自己。」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Ivan S.Turgenev,1818-1883)
出生於俄國的貴族階級,屬於農奴解放運動前老一代的知識分子。他是寫實主義的推動者,新文學潮流的創始人,是促使西方世界瞭解俄羅斯文學及人民生活的大功臣之一。與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齊名,為俄羅斯三大小說家之一。重要著作包括《羅亭》、《父與子》、《獵人日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