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序
林佳蓉 譯
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看到大專院校教學上的兩個最廣泛的問題。第一,大部分的大專老師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只將學習目標設定為瞭解和記憶的低認知層次。少數一些老師會將學習目標拉高到「應用」層次,例如問題解決,思考,和決定。但是能提供良好應用學習的教師,卻是其中的少數。所以,坐在教室裡感覺到老師只是位傾倒資訊的人。因為,老師蒐集資料並將這些資訊以主題有組織的整理,並可以(或希望)將這些知識,傾倒到學習者的腦袋中。而當課程結束後,學生感到一種可怕的感覺,自己也開始學會傾倒資訊了。
第二個問題是,除了講授和討論這兩種傳統的課堂活動以外,大部分的老師想不到其他的教學活動。有研究調查大專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活動。結果發現,老師是否在一小時的課堂中有問到問題,結果的數據是很低的。另外,學生之間是否有討論問題,或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否有討論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雖然,在北美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的主張和遠見已經是一個顯著的潮流,但是實際在課堂上應用的機會,還是令人遺憾的落後。
老師面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並不全是他們的錯。以大專老師而言,他們過去在研究所的涵養過程,主要在學會面對並應付許多複雜的挑戰,而其中最大的本分就是如何做一個好的研究。而當他們拿到PhD博士學位後,到大專院校任教當教授,如果應聘他們的系所是以教學為主,他們就要去「教書」,但若應聘的單位是以研究為導向,那他們就會忙於研究與發表。很少大學會提供他們方法去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老師。而對於在大專任教的老師而言,整個學校的體制比較重視的只是「你發表了多少篇學術論文」!
壹、核心理念
整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要改善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為了使這個理念可以落實,讀者在看這本書時,首先,一定要知道,有許多的教學法,可以讓教學產生有意義的不同。第二,一定要說服自己,這些新而且不同的教學法真的會帶來好的結果。第三,可以引導讀者如何改善教學。第四,大專教師的應聘單位,或學校的重要單位,一定要能夠認同這樣的努力,並且提供適當的鼓勵與支持。我最大的希望是這本書能夠成功的表達上面的四種需求,並且幫助老師發現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改善教學的專業。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提出了一個教與學的新版本,根基與此三種概念:有意義的關鍵學習(significant learning)、整合式課程設計(integrated course design),和更好的組織支援(better organizational support)。
有意義的關鍵學習
首先,一套能提供老師關鍵學習的分類體系(taxonomy),將會幫助老師如何設計課程目標。而且按照這套分類體系所發展的學習目標,不止會超越理解與記憶,甚至超越應用階層。對教師和所屬單位而言,將可以幫助他們建構多種關鍵學習的地圖,並完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理想。
整合式課程設計
這本書也包含一個整合課程設計模式。此模式的基礎來自於目前已經發表的教學設計以及好的教學之理論與文獻。但是,我用全新的方式來呈現此模式,使老師和教學設計者倍感簡單的方式,讓他們可以達到確實促進學生關鍵學習,主動學習,和具教育性的評量。此模式唯有在各元素間妥善的處理與連結後,才能產生成效。讓學生可以多做一些經驗性的學習,例如,透過反思型的對話,將使學生學習更有效能。對學生的自我評量部分,如果能夠和現實項目結合的評量題項,將會產生最大的學習意義。當有意義的關鍵學習和整合型的課程設計結合在一起時,教師們似乎擁有了最有效的工具,來分析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些工具會幫助教師們更瞭解自己目前教學的現況,以及更有價值的是,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更有成效。
更好的組織支援
前面所提的兩個概念主要是針對教師。然而對老師而言,學習並如何應用這兩個新概念於教學上需要的是時間、努力、和支持。也就是說,大學教師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來改變他們如何教學。本書第六章提出對於制度支持的一些建議,而這將連結到全體教職員的六大需求。大部分的需求支援來自於教職員的家庭系統因素,但是也有許多影響教師工作表現的重要因素來自於組織與制度,而這些因素都將被檢驗。
貳、本書的架構
本書的內容架構介紹如下。一開始,我會將目前高等教育發生的現象詳述(第一章)。這個現況,我稱之為教學方法上重大的改變,因為在同時有可能去執行許多新的想法。接下來,我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是提出關鍵學習的分類體系來幫助我們設計學習目標(第二章)。然後,整合式課程設計模式,將視為一種新的工具來幫助老師挑戰如何設定學習目標(第三、第四章)。
教師們也許依然感到需要別人建議如何改變教學的需求,所以,這樣的建議寫在第五章。假設教職員已經準備好去做這樣的改變了,他們依然需要更好的組織支援,因為這是影響他們工作表現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最後,第七章,我分享了我的希望~如果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去支持有意義的關鍵學習,那麼高等教育的轉變,將會引導我們看到21世紀的曙光。
參、關鍵學習的網站
我也邀請所有本書讀者到網站上和我進行討論與對話。設立此網站的目的要讓教師可以問問題並分享其成功的經驗,將有價值的教材建檔,並在教育的脈絡下,促進有意義的關鍵學習。
本網站的架構,不可否認的,依然在建構中。但是網站將會開始建置討論主題列、和教材來幫助教師在進行關鍵學習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的過程。
本網站的網址是:www.significantlearning.org。
肆、致謝
俗語說,寫一本書就像蓋一棟房子一樣,這句話用在我的這本書上,真的是再真實也不過了。因為所有出版過大專教科書的作者,都是影響我建構這本書的重要基礎。許多重要的觀念和理論源自於目前的重要相關學術著作。這些基礎,可以從全書的內容、參考著作、或是我放在附錄B的建議閱讀、都可以看到我是如何受到這些重要學術著作的養成與教育。
而直接影響來自於我1996年時,在Oklahoma University教「成人與高等教育的教學策略」課程時的經驗。當時,研究生給予我教學上的回饋,透過討論、閱讀、探索、創造、測試、修正想法的過程,促進我更加了解並建構了許多的關鍵思維。
接下來,我也要特別感謝幾位人物。Steve Paul,原來任職Oklahoma大學的音樂教育中心,後來轉任University of Arizona。我與他之間許多的討論與研究,是建立今日這本書一開始大綱的雛型。當時的我不確定我的想法是否重要、甚至對於自己的能力也不太確定時,也在大學教書最具學術專業的學者,Bill Mckeachie,給予我許多的勇氣和鼓勵。Tom
Angelo,謝謝他花許多的時間,從他很忙的行程中,還幫我檢查閱讀本書的草稿,並給予許多重要的意見。
過去幾年來,我的同事或者是曾經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聽過我分享這些想法並和我討論的人,都有機會讓我更加了解他們的需求,並讓我寫書的寫法更加的有意義,好幫助他們這些真正在乎如何教學與如何教更好的人。我特別要謝謝一位同事,John Furneaux,Oklahoma University的物理教授,更提供他的課程讓我進入實驗,去驗證本書的理念。在本書的第五章將會詳細載入這個過程。
我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兩位良師,Thomas Ludlum和William Pattison,他們是引導我並啟發我人生和專業發展上的重要明燈。
Lynn Sorenson,以前任職Oklahoma University,但現在任職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副執事。她貢獻了時間與專業的經驗,讓本書更有可看性。
最後,要謝謝我的太太,Areletta Knight,她也任職於教學發展相關領域,對於本書的草稿審視了許多次,並持續給予許多建議,我真的非常幸運,能夠有她在我的生命中。
L. Dee F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