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榮光:全球通用貨幣何去何從(全新修訂版)
- 作者:克瑞格.卡爾明
- 原文作者:Craig Karmin
- 譯者:陳儀
- 出版社:財信出版
- 出版日期:2013-01-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65728
- ISBN13:9789866165726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不要以為美元強弱,跟你無關!
美元推動貿易、美元造就全球化,
是史上最了不起的貨幣成就
美元疲態漸露,對全球貿易、投資和經濟情勢,都將帶來重大衝擊!
地球上,勢力最強大、最能為人清楚辨識,最廣受使用與散布的記號無庸置疑是「$」!美元是一種紙上要求權,沒有內在價值,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接受它的面值──事實上,美元的背後只有美國,其他什麼都沒有。
美元之於全世界,就像水之於魚。美元每天圍繞著我們運作,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元將永遠和我們常相左右。很少人靜下心來思考美元在當今世界上的力量有多大,也未曾思考美元驅動全球景氣繁榮的程度有多高;相對地,也很少有人仔細思量美元的特權地位是否有結束的一天,更難想像那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美元讓位會在世界各地造成衝擊,導致全球貿易與投資成本大幅上升。
本書將帶領你參加一個遊覽全球經濟的美元實景旅遊行程,從中實地體驗美元能否度過它的存在危機,至少美元需要接受一個痛苦的事實:它的全球地位將會降低。或者,我們可能會發現,略微削弱美元「至高無上」的地位,會比所有立即性的替代方案更理想。從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強大勢力、中央銀行的祕密聖殿,到有能力決定貨幣價值,卻鮮少曝光的外匯交易圈,作者從各個角度追溯和探討美元的歷史與榮光,現在和未來。
作者簡介
克瑞格.卡爾明 Craig Karmin
《金錢》雜誌和《華爾街日報》投資版記者,負責國際市場和外匯報導。卡爾明經常出現在CNN和CNBC電視台,論述亦常見於《霸榮》、《新共和》、《新聞週刊國際版》等雜誌。
譯者簡介
陳儀
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曾擔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擁有十餘年的實際金融投資經驗。曾譯《投資觀念進化論》、《景氣為什麼會循環》、《金融交易聖經》、《笑傲股市2》、《標準普爾教你做好個人理財》、《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你不可不知的十大理財錯誤》、《投資理財致富聖經》、《智富一輩子》、《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透析財務數字》等書,譯著甚豐。
推薦序 美元何去何從?∕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
前言
1在三兆美元的池塘裡闖蕩
2貨幣工廠火力全開
3比英鎊更棒且價如黃金的美元
4美元殖民地的歡欣與苦難
5美元的最終買主
6美元享受「過分特權」的日子結束了嗎?
謝詞
推薦序
美元何去何從?
進入金融國際化時代,各主要國家陸續解除資本管制,民眾除了本國貨幣外,亦可持有外幣,甚至在本國銀行開設外幣存款帳戶。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其國內日常交易偏好接受美元而非當地貨幣。但很少人會進一步思考為何大多數人願意保有美元?廠商與外國廠商交易時為何偏好以美元報價?美元到底好在哪裡?本書以淺顯文字配上簡明道理為讀者解答這些問題,並透過美元讓讀者更明瞭全球經濟的運作。
美元如何成為全球通用的貨幣,必須瞭解19世紀及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史。要把這些發展寫得有趣又不淪為「見樹不見林」,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本書為讓讀者瞭解美元在全球經濟體系運作的重要性,前言以虛構故事開場,描述避險基金大量拋售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引發金融恐慌後,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央銀行持有大量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債券,為降低美元幣值過度波動對國際貿易及金融市場的衝擊,這些國家只有大量買進美元,但因賣壓太大導致美元仍持續下跌。由於全球各地不少民眾手中持有美元或美元存款,為維持資產購買力,他們遂在銀行外面大排長龍將美元兌換為本國貨幣,導致銀行發生擠兌而倒閉。其實這個虛構故事,看起來一點都不誇張,更有幾分真實。
1971年前,美元與黃金間維持固定的兌換比率,美國擁有的黃金準備決定美元的幣值。1960年代貿易自由化後,各主要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各國對美貿易盈餘導致手中持有美元大幅增加,讓美元以固定比率兌換為黃金的能力持續下降,市場對「美元可無限制兌換黃金」的信心開始動搖,不少外國政府將手中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為避免手中黃金快速流失影響對美元信心,美國遂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完全關閉黃金兌換窗口,放棄金本位制度。
放棄金本位制度後的美元,變成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貨幣,但為何大部分國際貿易仍接受美元?作者認為,「美元的背後只有美國,其他什麼都沒有」。事實上,美國放棄金本位制度後,美元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的優勢,才真正凸顯出來。其中幾個重要因素為:
.夠大的經濟規模:美國經濟規模若以國民生產毛額(GNP)衡量,佔全球的30%。
.持續的經濟成長:過去兩百年,美國維持3%的平均經濟成長率。
.健全的政經體制:美國以堅實民主體制運作,讓多元社會中各階層人民有平等的發聲(voice)機會與管道;在政策形成或政治過程中,民主體制讓政策制定更透明,更能反映社會需求。
.良好的總體經濟體質:美國平均物價膨脹率不高,財政赤字在先進國家屬於中間,財政紀律良好。
.政府有意願讓該國貨幣成為國際性貨幣。
本書第六章雖未對美國能否繼續享受「過分特權」的日子,提出明確答案。但我們可利用上述要件檢視歐元能否取代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由於歐盟尚未完成政治統合,部分會員國民主體制運作的健全程度與累積之經驗距美國甚遠,會員國間總體經濟體質差異很大,財政政策仍未趨於一致,更重要的是德、法兩國對歐元應否成為國際性貨幣有不同看法。至於中國人民幣能否成為國際性貨幣,除須視中國未來能否持續發展以及能否建立可運作的民主政治體制,若單就「過去二十年經濟發展的成就無法保證未來十年的發展」之法則來看,人民幣應無機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由於前言提供了全書的分析架構,讀者宜先閱讀,再依個人興趣選讀其他章節。
為避免讀者讀完前言,就喪失閱讀興趣,本書第一章探討一家專長於外匯操作的避險基金如何賺取耀眼的獲利率。簡單說,匯率是兩種不同貨幣的相對價格,若這兩種貨幣又不具內在價值,匯率決定因素除了長期基本面,亦受到短期消息及信心面的影響。舉例來說,若民眾因某種與政經基本面無關的因素開始預期新台幣會貶值到1美元兌60元新台幣,有這種預期的民眾自然會改持美元,只要這類民眾人數夠多,新台幣就會馬上貶值,這也是匯率面對經濟或金融情勢動盪時刻最脆弱的地方。
由於外匯市場交易員並未擁有實體資產,他們「賭」的是不同貨幣相對價格的變化,外匯市場亦無所謂的多頭或空頭市場。由於外界多認為避險基金只是從事一些祕密交易或攻擊特定貨幣,加上避險基金又不需向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登記,讀完第一章我們可略為瞭解避險基金神祕的一面。操作避險基金大都依賴能大量分析歷史資料的統計模型。由於多數避險基金運用的歷史資料與統計模型不會有太大差異,要創造與其他避險基金不同的獲利率,就得靠操作人員對國際政治情勢及貨幣政策之精確判斷,及其獨特眼光與直覺。然而這些都不是知識,而是經驗,導致這方面作者無法有所著墨。要靠經理人的獨特經驗而持續賺取兩位數的報酬率幾乎不可能,這也是書中避險基金所陷入的困境。
為因應美元作為全球通用的貨幣,美國政府除須印製足夠的鈔票以滿足使用者需求,還要有效遏止偽鈔印製,以免降低民眾持有意願或提高持有的成本。美國建國後百餘年期間,人民對政府過度集權仍有戒心,故早年美國法律允許民間銀行自行印製鈔票,當時美國民間已發展出各種辨識偽鈔的方法。直到1861年,國會才讓聯邦政府取得印鈔獨佔權,為南北戰爭中北軍籌措戰費所需的財源。此後美國財政部才開始印製美鈔。
第二章描述兩位印鈔局內部員工如何竊取應被銷毀的鈔票,他們的手法無論如何高明,從個人消費行為的改變還是可找出破案的線索。美國政府面對這些個別偷竊行為所付出資源與心力,相較於應付犯罪組織或外國政府有計畫的印製偽鈔,就顯得微不足道。舉例來說,為對抗北韓印製「超級偽鈔」,美國政府只有在印製技術或材質上不斷的創新或壟斷特殊油墨來源,迫使北韓政府無法完全仿製。最後,作者介紹美國鑄造與印製局為民眾提供的毀損貨幣鑑定服務。書中提到處理小組某日接到一袋美鈔碎片,小組成員竟然在兩個月後,將碎片還原,並寄出一張3萬美元支票給那位民眾。
第三章是本書核心章節,作者探討美元取代19世紀全球通用貨幣英鎊的過程。19世紀中葉以前,美國金融體系不僅不成熟亦不健全,貪瀆猖獗。其後五十年,美國製造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每人平均國民所得陸續超越多數歐洲國家。由於美國仍缺乏功能完整的中央銀行以及成熟健全的金融體系,政府無法藉貨幣政策降低景氣波動程度,使得景氣循環現象仍較其他歐洲國家嚴重。
儘管當時不少人認知到成立中央銀行之必要性與急迫性,但仍有更多人不信任銀行家,認為新設立的中央銀行將成為這些上流社會銀行家競逐個人利益的場所。為順應主流民意,提出設立中央銀行構想的保羅.沃伯格(PaulWarburg)規畫在全美12個地區成立區域性聯邦準備銀行,另於華府成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以協調各地區聯邦準備銀行的信用政策,消除民眾對政府高度擴權與集權的疑慮。另一方面,為了要讓紐約銀行家有意願運用其政商關係推動此項計畫,沃伯格還提供這些銀行家一項重要「誘因」:美國必須要有一個可扮演最終放款者角色的中央銀行,如此美元才會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一旦美元成為世界性貨幣,這些銀行家將可獲取龐大利益。舉例來說,1914年聯準會成立以前,英國銀行藉英鎊是當時的國際通用貨幣,對美國出口商提供英鎊融資,每年至少賺取1.5億美元的利潤。
這些銀行家當然清楚他們的社會形象不適合公開遊說活動,遂成立「全國促進良性銀行業聯盟」推動遊說工作,希望藉媒體及公民的支持以影響國會議員。最後,威爾遜(W.Wilson)總統於1913年12月簽署「聯邦準備法」,美元在國際上使用情況開始大幅增加,亦讓紐約得以和倫敦競逐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國其他要件皆優於英國,遂取得全球貨幣霸權的地位。由此可知,任何政經改革不僅需要正確的方向以爭取社會支持,更需要細緻的規畫與推動才能成功。
為避免二次戰後全球金融體系重蹈1930年代覆轍,在美英等國主導下,主要國家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中同意以美國財政部提出的方案為版本,建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從此以後,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美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後,美國在貿易赤字與國際通貨準備的創造上面臨一個兩難問題:「美國國際收支赤字是國際經濟體系所期待甚至必要的。」但隨著國際收支赤字持續增加,市場開始對「美元可無限制兌換黃金」的承諾失去信心,這也是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放棄金本位的重要原因。
接著,作者探討美國政府如何藉由強硬的貨幣政策改造總體經濟體質,以恢復市場對美元的信心。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加上美國政府錯誤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致使美元持續貶值,並產生停滯性物價膨脹,不少人開始質疑美國是否能維持全球通用貨幣地位。要解決此種困境,很多人都知道必須經歷一次痛苦的治療,但他們害怕這種治療會讓病情變得更為嚴重,缺乏改革決心導致美國總體經濟體質日益惡化。1971年曾建議尼克森(R.M.Nixon)總統終止美元與黃金固定兌換比率的保羅.沃克(PaulVolker)於1979年接任聯準會主席後,決定積極提高利率,以對抗物價膨脹。結果1980年初期,美國短期利率一度高達20%,失業率亦超過10%,而申請破產保護的企業數目更是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後的新高。
面對經濟衰退所引發各界質疑的聲浪以及排山倒海的政治壓力,沃克並未因此退卻。當然所有人都期待經濟早日復甦,但他認為經濟能否持續成長才是更重要的考量。否則過去所承受的痛苦將會白費,當算總帳的日子來臨時,美國會更加痛苦。到了1982年,物價膨脹率已由13%降到4%,美元持續升值,顯示戰勝物價膨脹之後,聯準會又重新在金融市場建立威信。此後,沃克數度調降利率,並未導致美元貶值,甚至連麻省理工學院的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教授都不得不承認自己過早看衰美元。
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相繼採取「出口導向策略」,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加上1980年代中期東協國家及中國相繼採行相同的發展模式,這些國家貿易盈餘累積了大量的美元外匯。本書第五章說明過多的美元外匯存底,讓亞洲國家的央行成為捍衛美元匯率的最後防線。當美元轉弱時,這些國家開始擔心手中龐大的美元外匯存底價值的變化。假設某國央行對美元前景開始憂慮時,若決定降低美元持有比重,由於這些國家都不願意成為最後一隻老鼠,此時會引發連鎖效應。
當這些國家的央行開始停止增加美元外匯或美國政府公債持有時,據估計將會讓美國公債利率上升1.5%,對美國經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新任的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賴瑞.桑莫斯(LarrySummers)曾於2000年撰文警告:「亞洲新興國家經濟體尤其積極透過大量買進美國國庫券方式,累積對美國政府債權,此與歐洲國家過去囤積黃金的情況很類似,很多人對美國依賴外國能源的情況表達過疑慮,但美國依賴外國現金的情況其實更令人煩惱。」接著,他認為「將美國貨幣與證券存放在其他國家,也等於是把美國的繁榮置於他人之手。美國人應該對這個前景感到擔憂」。這也是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一直存在的根本矛盾,如何透過國際合作解決此問題,將是一項挑戰。
無論是想瞭解美元如何成為全球通用貨幣及其背後之國際政經發展過程,或想知道未來歐元或人民幣有無取代美元成為新全球貨幣之可能,甚至只是將持有美元視為單純財務操作以獲利的投資人,《美元的榮光》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林向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前言
在11月某個天色昏暗的日子,荷蘭人打開電視,目睹了極少數人認為會發生的情況:強盛的美元在他們眼前崩盤。
美元是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凌晨一點鐘開始崩跌,某新加坡大型銀行的一個交易員接獲一筆大額的美元賣單。於是,謠言瞬間傳了開來,人們說這筆賣單來自一個大型的避險基金,它被迫不計任何代價出清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於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日本、南韓和中國的中央銀行開始買進更多美元,企圖穩住美元的崩跌走勢。不過,此時恐慌已然形成,這些中央銀行買進美元的舉動,馬上遭到爭先恐後想盡快拋出美元的民間投資人、交易員和投機者的賣壓給淹沒。
歐洲盤一開,美元的跌勢更為快速,整個地區的債券市場交易宣告凍結。在恐怖的氣氛下,股票市場全都在短短數分鐘內重挫10%以上。在歐洲央行宣布將提供緊急貸款給商業銀行以前,歐洲央行的電話線就已被絕望的來電給佔滿了。根據交易員的報告,美元的意外崩盤已導致無數避險基金面臨倒閉的命運。一位荷蘭新聞節目的主播報導著,阿姆斯特丹的自動提款機前圍繞著排隊的人龍,而在發現提款機被提領一空後,群眾開始鼓譟了起來;另外,這個都市的外匯兌換亭全部都關上大門。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下午一點鐘,也就是危機(從新加坡那一筆大交易起)開始後的第十二個小時,多林諾銀行成為第一個破產的歐洲銀行。
接下來,美國的交易開盤了。美元持續貶值,美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和歐洲央行在討論如何回應此一變局時,爆發了爭執。歐洲央行希望強制施行一個全新的歐元兌美元固定匯率制度,但聯邦準備理事會卻加以阻撓,取而代之的,它決定凍結整個泛大西洋所有金融交易。英國站在華盛頓這一邊,它威脅除非歐洲央行讓步,否則英國將退出歐盟。不過,生產石油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卻和歐洲結盟,宣布即日起原油價格改採歐元報價,不再採用美元。再回到阿姆斯特丹,在這個令人眼花撩亂的一天結束時,有個人攔下一部計程車,要求司機載他到某個火車站。由於美元兌歐元匯價不斷變化,所以,他最後付給司機的車資是三包萬寶路香菸。
當然,上述故事並非真實情境。不過,荷蘭的電視頻道確實在2005年上演過這個戲碼。這讓人聯想到歐森.威爾斯(OrsonWelles)著名的《世界大戰》(WaroftheWorlds)廣播惡作劇。當這個節目播放時,很多中途才轉到這個電視節目的觀眾見到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主播報導著美元崩盤的新聞,還以為這個虛構的情節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情況。其中有些人甚至還趕忙跑到提款機前,想要提出現金,深怕晚一步就來不及了。為這段影片撰寫劇本的荷蘭經濟新聞記者馬爾敦.史欽基爾(MaartenSchinkel)告訴我:「我們希望讓人們知道,這個世界的金融危險性遠超乎多數人的想像,大家根本不瞭解這個世界究竟有多麼依賴美元。」
這種金融大對決如果真的發生,情況的發展可能不會像史欽基爾所描寫的那麼快速或激烈。不過,他是對的,全世界幾乎處處都看得到美元的蹤跡,美元之於全世界,就像水之於魚。美元每天都圍繞著我們,而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美元將永遠和我們長相左右。很少人曾經靜下心來思考美元在當今世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也未曾思考美元驅動美國與全球景氣繁榮的程度有多高。同樣的,很少人仔細思量美元的特權地位是否可能會有結束的一天,更未曾想像對所有人而言,那樣的情況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本書將帶領你加入一個遊覽全球經濟的美元實景旅遊行程,目的是大致闡述以上這些議題。本書檢視美元的魅力、它的歷史、它的很多功能,以及它扮演驅動全球化之觸媒的角色。本書內容也主張,美元晉身為全世界主要貨幣的事實,正驅動著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兩股清晰趨勢。
第一個發展是絕對正面的趨勢:美元廣受全球各地接受,是促進世界經濟強力擴張的根本動力,而全球經濟發展讓中產階級的地位提升,同時讓其他很多人遠離了貧窮。不過,反面卻也是疑慮的導因:長久以來,外界對美元的需求鼓勵美國累積了大量(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不可能支撐得下去)的外債和創紀錄的貿易逆差。美國現在每天都必須為其國內每個男人、女人和小孩支付100萬美元的外債利息,這還只是利息而已!華盛頓當局安撫國際債權人的能力,可能將決定美元還能繼續享受這個特權地位多久。目前這些債權人愈來愈擔心美國的債務和赤字將失控。而我們也將討論到,一旦美元喪失這個地位,將會對美國和世界各國造成嚴重的後果。
要瞭解為何美元在全球地位的風吹草動會產生那麼深遠的影響,最好先瞭解美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即使以一個軍事和經濟超級強國的標準來說,美元所擁有的至高無上地位依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雖然美國經濟規模大約僅佔全球生產毛額的30%,美國企業的市值佔全世界股票市值的50%,但美元的主導力量卻更高於此。在外匯市場一天超過3.2兆美元的交易金額當中,屬於美元計價的部分就佔了接近90%。另外,全世界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央行準備是以美元的型態持有。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代,美元成為國際貿易與金融業務的主要標的:新興市場國家採用美元借款;中國將人民幣釘住美元,以確保幣值的穩定性;所有主要原物料商品--從石油到大豆等,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元真可謂全球貨幣,它的流通金額高達7,600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二為外國持有。即使美國在1971年放棄金本位制度後,美元已沒有實質的支撐可言(唯一剩下的,就是人們對美國的信心而已),但外國人還是繼續持有與使用美元。
金融史學家暨《葛蘭特利率觀察》(Grant'sInterestRateObserver)出版者詹姆斯.葛蘭特(JamesGrant)說:「美元是世界史上最了不起的貨幣成就,它是一種紙上要求權,沒有內在價值,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接受它的面值。美元的背後只有美國,其他什麼都沒有。」
美元就是那麼令人難以抗拒,即使是美國過去的敵人都擁抱美元。我在布達佩斯的傑爾包德咖啡館遇到一位經濟顧問茱莉亞.卡瑞利(JuliaKiraly),她回憶起冷戰期間,匈牙利人每三年可以出國一次。1970年代到1980年代期間,她每次出國到西歐國家的第一件要務,就是盡可能帶回多一點的美元,因為她可以把美元藏在公寓裡。即使在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代中期,卡瑞利已住在比利時,她還是繼續把用比利時法郎發放的薪水兌換成美元。她說(還一邊解釋她的所有費用都是以比利時法郎支付):「我知道這完全沒有道理可言,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是這樣,除非手上握有大量美元存款,否則我們無法安心。」
1990年代初期,東歐國家的其他首都盛行一種「美元隔離政策」,人們對這個貨幣的需求促使它掙脫黑市的陰影。1990年代中期,有個旅客到莫斯科去,他發現如果要在街頭小店買衛生紙或買地下鐵的車票,盧布還派得上用場,但莫斯科市的新潮法國餐廳和時髦夜總會的小費等,都要求以美元付款。另外,雖然海珊(SaddamHussein)為了反抗美國,曾要求購買伊拉克原油必須以歐元付款,但後來俘虜他的人卻發現他隨身帶著75萬美元,清一色是一疊疊乾淨的百元大鈔,裡面一張歐元都沒有。
反美示威也許會燃燒美國國旗或對當地的麥當勞丟石頭,但你最後一次看到任何人燃燒這張以棉花和亞麻布混製而成,上面印有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m)肖像的長方形鈔票,是在什麼時候?可口可樂、微軟、豐田汽車、曼徹斯特聯合公司(ManchesterUnited)、紅十字或伊斯蘭教的短彎刀標誌算得了什麼?地球上勢力最強大、最多人能清楚辨識,且最廣受使用與散布的記號,無庸置疑就是「$」!
不過,在新千禧年剛展開時,美元至高無上的地位也開始走下坡,當時美元轉趨弱勢的訊號非常清楚。第一個訊號是歐元在1999年誕生,現在歐元是13個歐洲國家共用的貨幣,這些國家的人口超過3.17億,而且很快就會再增加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國際經濟學家貝瑞.伊欽葛林(BarryEichengreen)說:「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一個有可能和美元分庭抗禮的貨幣。」他曾針對貨幣議題寫過很多深入見解。「歐元的問世已永久改變國際金融情勢,問題只在於這個變遷的速度有多快而已。」
不過,按照多數情況來說,任何變遷都將是漸進的,全球市場和各國的中央銀行都尚未做好轉換準備貨幣的措施。當年美國從英國手中奪走世界經濟超級強國頭銜後,大約有四十年的時間,英鎊還一直被視為世界標準。此外,很少人認為美元已完全從峰頂滑落,至少歐元目前尚未能擊敗美元,且在短期內,美元被取代的情境也不會發生。相對的,經濟學家認為歐元乃至中國人民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確實將逐漸提升,只不過,對美元的優勢地位之影響將是漸進的(而不是瞬間取代美元)。
目前已經有一些轉變發生,從莫斯科到利雅德當局,各國央行都已開始分散配置它們的國際準備,納入更多歐元部位。雖然這轉變有部分可能是反映2002年起美元空頭走勢的高度疑慮(美元兌歐元已經貶值超過一半),但另一個可行替代貨幣(指歐元)的崛起,也意味著各國央行將會把一部分國際準備永久存為歐元。華盛頓當局可藉由削減赤字和鼓勵民間儲蓄等方案,來促使美元上漲、提高匯率,以減緩這個變遷的發生速度。不過,那種促使各國央行分散投資部位的更廣泛動力,美國政策制訂者也無法改變。
1997年和1998年的金融危機也是一個轉變的開始。多數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在耗盡它們的美元準備後,決定不再緊盯美元,放任貨幣更自由的浮動。隨著這些國家導引經濟走入正軌,還清負債並再度累積國際準備後,也漸漸發現可以用本國貨幣計價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上借錢,因為全球投資人不再堅持這類債券交易非得要用美元不可。
金融體系的成熟度愈來愈高,也可能造成美元所擁有的外匯交易核心地位就此垮台。90%交易以美元計價的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在買賣交易量較小的不同貨幣時--例如哥倫比亞披索和泰銖,美元可以扮演中介的角色。不過等到有一天,科技的進步讓這些區域貨幣得以直接兌換,毋需再先換成美元。如此,美元在全球金融環境中的核心地位將進一步瓦解。
不過,目前美元依舊是外匯交易的代名詞。所以,我們將從美國金融之都紐約一家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避險基金--FXC公司--的辦公室開始我們的美元之旅。這個公司是世界上最積極的貨幣投機者之一,單日交易額高達30億美元。我們將在第一章討論約翰.泰勒(JohnTaylor),他現年64歲,是FXC公司的聯合創辦人,也是外匯交易領域的先驅之一。泰勒將帶領我們近距離觀察貨幣交易的狂熱世界,美元的價值天天都在改變,你可以從中賺錢,也可能虧本。你將目睹大型避險基金交易員是以什麼方式來決定「押注」美元升值或貶值,也可以瞭解那小小一群人怎麼會對你手中貨幣的價值產生那麼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
在第二章,我們將到華盛頓特區的美國鑄造與印製局(BEP)遊覽,美國財政部每年在此快速印出90億張鈔票。目前鑄造與印製局正處於它一項最重要專案的起步階段,這項專案就是設計全新的百元鈔票。新鈔預訂在2008年發表,據說它採用最精密且前所未見的防偽技術。希望如此。百元新鈔不僅必須逐退愈來愈多的家庭式偽鈔工廠(擁有效力強大的個人電腦和高解析度的彩色印表機),更要打敗「超級偽鈔」(Supernote)的製造者,因為這些超級偽鈔假到許多專家都上當,導致某些地區不敢接受美元。鑄造與印製局的新首長賴瑞.菲利斯(LarryFelix)將帶領你走進門禁森嚴的禁地,向你說明油墨與紙的結合,如何成為一張張美元鈔票,並讓你稍稍一瞥政府如何對付那些花招百出的偽幣製造者。
第三章帶領我們追溯美元的崛起:它如何從南北戰爭期間的卑微地位起步,蛻變為全球經濟的核心以及美國最具說服力的權力與影響力象徵之一。在這過程中,我們將會介紹保羅.沃伯格(PaulWarburg),這位出生於德國的銀行家是協助美國克服長久以來對中央銀行之偏見的大功臣。他一手策劃了聯邦準備系統,事後證明,這個機構是讓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最後一個關鍵要素。我們也將介紹保羅.沃克(PaulVolcker),他身材非常高大,身高達6呎7吋,在擔任財政部副部長時,他協助敦促美國終結金本位,讓美元得以擺脫枷鎖,並使美國與世界經濟成長得以達到最大潛能。幾年後,沃克當上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他接連調高利率雖讓美國陷入衰退,卻拯救了美元的優勢地位。這項挽救措施為美元奠下良好基礎,20世紀最後幾年的經濟成長才因此異常亮麗。
接下來,我們將在第四章討論南美洲,造訪一個貧窮又分裂的國家--厄瓜多。看起來也許不可能,不過,當地正展開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的金融實驗之一。2000年時,在歷經多年的貨幣大幅貶值與惡性通貨膨脹循環的折磨後,厄瓜多廢除本國貨幣--薩克利(sucre),直接採用美元作為該國的貨幣。厄瓜多和其他將匯價釘住美元的國家或甚至同時並用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國家不一樣,它的做法更為激進,完全廢除薩克利,而孤注一擲地「死馬當活馬醫」,希望藉此解決厄瓜多周而復始的經濟問題。連美國政府都沒有力量阻止這個美麗新世界的美元化。我們將引述這個國家的贏家、輸家和截至目前為止依舊不確定自己是贏是輸的人之說法,這些人包括央行官員、能源部長、中產雅痞、起亞(Kia)汽車交易商、花卉出口商、園藝家、退休人士、家庭主婦以及大學教務長等。他們共同描繪出一個複雜的景象,揭示在獨一超強貨幣之前捨棄自我,將會遭遇什麼獨特機會與意外的陷阱。
談完拉丁美洲,第五章將旅行到亞洲。我們將在南韓首爾的金融勢力走廊裡停留一下。南韓在近幾年累積高額美元準備,這做法已經形成一個意外的副作用:投資人擔心韓國人有一天可能會拋售美元部位,而此憂慮已改變南韓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在今日環環相扣的全球經濟體系裡,就某種程度而言,美國貨幣的價值多少會受到類似秋興植(Heung-SikChoo)這樣的人所影響,他是南韓中央銀行的官員,態度非常溫和。他和另一個類似的角色--為某特殊政府基金(為更積極管理該國外匯存底而成立)工作的李基洪(KeehongRhee)--之決策確實具備撼動美元的潛力。你將更瞭解他們目前的想法以及持有大量美元部位(也因此,美元的命運愈來愈掌握在他們手中)的亞洲各國央行之投資流程。
美元之旅的終點站要回到美國的心臟地區,也就是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這是第六章。艾孚銀行(EverBank)的總經理恰克.巴特勒(ChuckButler)正在對此地數百萬個同鄉們散播一個激進的觀念:美元不再是這城市裡唯一的通行貨幣。他花很多時間警告人們必須做好準備,防範美元不可避免的貶值走勢對他們造成傷害。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艾孚銀行的外幣存款帳戶或定存單。巴特勒主張,美國持續擴大的赤字和膨脹的外債,最後將迫使美元大幅貶值。我們將說明,讓美元脫離金本位枷鎖如何促進世界經濟擴張,又如何衍生這些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負債和赤字。這讓人愈來愈擔憂未來流竄在這個星球上的美元可能會太多,並可能讓美元因此走向崩盤的命運。艾孚銀行的外幣產品規模約當10億美元,巴特勒公開表示,美國很多中產階級的人民多多少少都抱持著和他一樣的疑慮。
他們確實應該擔憂。美國人可能無法瞭解美元支配一切的時代他們享受了多少好處,一直要到這個支配力量消失,他們才會瞭解自己失去了什麼。法國總統查爾斯.戴高樂(CharlesdeGaulle)曾經抱怨說,美元的核心角色讓美國得以享受一種「過分特權」。對美國政府來說,外國人持有的數千億美元,正是一種無息的貸款。而美國在購買原物料商品(只要是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時,根本就不需要面對外匯成本問題。另外,美國企業在國外也不太需要承擔貨幣風險,因為他們的很多交易也都是以美元計價。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班澤明.科恩(BenjaminCohen)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一個國家能像我們一樣累積那麼多赤字,卻又不需要以緊縮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因應。」連一般美國人都能透過低房貸與車貸利率而享受這個「過分特權」,因為美元的利率雖低,但卻依舊能吸引外國資本的青睞。
但是,這樣的好光景還能持續多久?不管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美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