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高失業率、GDP負成長、薪資低靡……
台灣經濟的病源是什麼?
產業發展的前景在何方?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困局,西方學者的建言總像隔靴搔癢?
唯有了解台灣的體質與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台灣經濟學權威執筆,深入剖析本土產業
二次大戰後,台灣對外貿易趁勢發展,成為玩具王國、傘王國、運動鞋王國;
1960年代後,各國經濟崛起,國際貿易漸趨激烈,台灣的比較優勢漸形失色;
1970年代,國內經濟發展也遭遇瓶頸,為因應產業發展需求,推行十大建設;
1970年代末,察覺未來是電子時代,派遣專家赴美學習,創立新竹科學園區;
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對美大量出超,美國政府強迫新台幣大幅升值;
1980年代末,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連袂爆發,傳統產業發展的光芒漸趨黯淡;
1990年代,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啟動,然而只醉心於接單、代工的微利生產;
21世紀後,全球化浪潮衝擊各國,高科技產業競爭激烈,台灣的強項在哪裡?
大停滯、大崩壞、大蕭條、大變局……處在十字路口的台灣,未來該何去何從?
30年前的1980年代,是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許多台灣人最懷念的年代;
但是,你了解當時的台灣為什麼富強嗎?這樣的繁華榮景後來又為何不再出現?
台灣以高科技產業為經濟主流,卻停留在代工接單;創新不足,將來該如何發展?
曾讓台灣錢淹腳目的傳統產業,是否已淪為夕陽產業,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高失業率、物價飆漲、M型社會,民眾苦不堪言,政府該如何擬定適合的對策?
我們必須深入觀察過去,才能準確地推知未來;
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在國際上找到揮灑的舞台!
解析產業變遷,突破發展困境!
討論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必須先回頭探究產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遭受挫折的原因。
本書探討台灣產業的變遷、產業發展的方向、各項傳統產業的興起、沒落與蛻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成為經濟亂源的虛無金融業等,最後提出檢討與期許,並規畫應變策略。
作者簡介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
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並兼任中央政府經濟、教育、統計、研究等部門顧問、諮詢委員及委員。研究專長為經濟預測、國際貿易及兩岸經濟發展等。
主要著作:《一隻看得見的手》、《兩岸農地利用》、《兩岸股市面面觀》、《龍頭到龍尾──台灣經濟何去何從》、《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和《生活的夢魘:通膨與通縮》等。
王金利
現任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系學士、碩士,中國文化大學經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曾任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副研究員,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與財政學系教授及財政學系主任,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中央政府經濟、農業等部門諮詢委員及委員。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個體經濟、經濟發展、金融、漁業經濟與兩岸經貿等。
主要著作:《台灣泡沫經濟》、《台灣通貨膨脹》、《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一隻看得見的手》、《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兩岸中小企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和《生活的夢魘:通膨與通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