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呼吸,你就多活了一點。
每一次轉念,你都更自由一些。
愛的奧秘,生命的珍貴,就在你已經擁有的事物裡。
《每一天的覺醒》是一本靈修與冥想之書。全書365篇,按照日期排列。讀者可以每日讀一篇作為日日的靈性啟發,當然也可以把它當作一本書,逐篇閱讀。 作者以日誌的方式撰寫,每篇少則五百字,多則八百字。冥想日記這種書寫形式,乃是把透過冥想而來的種種覺察捕捉為文字,由於其細膩與深刻,往往可以穿透粗糙的表層意識,帶來新的觀看與洗滌。
每一篇篇首都有引用句,典故、小故事或是出自經典的句子,或者一段詩。這些引用句對於每篇的內文都有作用,而這些句子本身就很引人深思。例如1月24日這篇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有兩種方式過生活。一種是看任何事都不認為是奇蹟。另一種則是:看一切都像是奇蹟。」
然後作者帶領讀者看見:擔憂是沒有盡頭的。因為我們目光有限,凡視野不能及的事物也是沒有盡頭的。擔憂只是一種賭博,賭著什麼可能發生,什麼可能不會發生。
在篇末,作者並且帶領讀者進行一個呼吸與冥想的練習。以前述這篇來說,便有以下的練習:
.靜靜坐著,想著一個讓你擔憂的情境。
.放慢吸氣的速度,專注於接受「它是什麼」,試著接納眼前的恩賜與困頓。
.均勻吐氣,專注地把「它不是什麼」的想法慢慢釋放掉,試著放下所有還只是想像但尚未成真的結果。
.把自己安放在「是」所成就的奇蹟之中。
全書的文字似是口語,卻又飽含詩意。有時像是在對聽者說話。有時像是在對主掌存在的最高形式吶喊,有時卻只像一陣風拂過水面,在讀者心上留下頓悟的漣漪。書中處處是閃著光芒的心靈洞察,譬如;
「時候到了,就該放下我們手中的石頭。因為抓著石頭的手不能盡情打鼓,而緊握過去的心不能自由歌唱。」
「如果試圖在被擁抱之前理解愛,你將永遠感受不到慈悲。」
「我太用心討好觀眾,以至於從未發現,其實根本沒人在看。」
「我們珍貴,但不完美。」
「生命不在於不在於發現事物的宜人或惱人,而在於發現事物如何圓滿及完整。」
作者的領悟,並非來自某一個宗教的教誨,也不限於某一種哲學理論,而是來自許多教派的精神核心。尤其重要的是,這些領悟都來自真實的生命經驗。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生命之書。
作者在痛苦裡面尋找恩典,在掙扎之中尋找自由,在死亡面前尋找祝福,在矛盾之中尋找頓悟。
他以尋常事物為原料,邀請我們藉由觀看、品嘗、觸摸、舞蹈與感覺,帶領我們找回擁有但已遺忘的東西。但願我們可以再次看見寶貴之物,並且由於覺醒而心存感恩。
這是一本聖禮之書。
大部分的聖禮都是單純的動作,譬如一句簡單的禱告、一塊麵包一口酒、一次冥想吐息、一次額頭上的灑水、一次戒指的交換、一句慈悲的話語。
書裡的每一篇也都是一次聖禮,帶領我們走向洞察,瞬間引進平靜與喜樂。
這更是一本覺醒之書。
作者為了書寫它,自己必須先活過。他寫下如何從渴望不斷擁有到只要能呼吸就是恩典,從必須完成什麼到只要活在當下就是喜樂,從理解到感受,從抵抗到接受,從蒙昧到頓悟。 書裡字字句句泛著深刻與奧祕的光,訴說著存在之道別無他法,只是不斷追求覺醒。
但願這書可以像海水打上岸邊岩石那樣,帶來感嘆與新意,將我們洗滌,讓我們在覺察的當下變得比較柔軟,比較清晰。然後,我們得以在掙扎、痛苦、驚奇和愛的奧祕之中,安穩無懼地活著。
作者簡介
馬克.尼波 (Mark Nepo)
哲學家詩人,在詩與靈性的領域教育長達二十五年。 曾提名勒諾爾.馬歇爾詩歌獎(Lenore Marshall Poetry Prize)。 出版過三本書(Acre of Light,Fire Without Witness,以及God, the maker of the bed, and the painter),作品曾被收錄於多種文選。
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長達十八年。目前是大學駐校學者,兼任一所非營利組織的顧問,致力於宣揚並推動身心靈的整合和整體健康。
曾經罹患癌症,病痛與治療過程把他搖醒,為他帶來驚人的覺知與清醒。走過癌症之後,他持續投入於關照內在生命,並以詩文和講課來教導他人如何關注自我內在。
他邀請我們,用他的心和眼睛去看見並去感受,人生在世,可以覺醒到什麼程度。 他在死亡面前走過一遭,而今他連呼吸都覺得感激。他的詩文作品帶來察覺、智慧、清晰、慈悲,以及一種對生命的熱忱,讓我們從尋常剎那之中得到時光的精髓。
譯者簡介
蔡世偉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譯有《公開:阿格西自傳》。
現任職於補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