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朽的戰爭理論  最終回
戰爭的唯一目的是解決政治問題
只要達到現實目的  就必須馬上停戰

  在最後一卷中,克勞塞維茨重申政治與戰爭的關係。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一部分,絕不是什麼獨立的東西,僅僅是政府之間解決政治問題的強硬手段。戰爭爆發後,也不可能進入無限制的絕對戰爭狀態,而且政治往來並不因戰爭而中斷。克勞塞維茨總結,戰爭從屬於政治。政治是頭腦,戰爭只不過是工具。

  第七篇  進攻
  在進攻時,進攻者的優勢會逐漸失去,所以當進攻達到最大極限時,就應當適時停止,轉入防禦或進行修整。如果超越極限,反而會引起敵人的還擊,這是指揮官經常犯的錯誤。因此,從進攻轉為防禦是戰爭的重要環節,指揮官也要能迅速而準確地判斷時機。

  第八篇  戰爭計畫
  現實中戰爭受到各種因素制約,雙方不可能投入全部力量,只能運用有限的力量達到有限的目標。因此,制定戰爭計畫目的要非常明確,進攻時要找出敵人的重心。這不僅在兵力較小時適用,即使兵力很強大時,也應當選擇敵人的樞紐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包括首都、領導人、主要部隊以及它最有力的盟國。一旦確定了攻擊目標,就應迅速地集中優勢兵力,出其不意地消滅敵人。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1780年生,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是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進入普魯士軍事學院,參與過反法戰爭(1793-1794)與拿破崙戰爭(1804-1815),畢生致力於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研究。他的妻子瑪麗.馮.克勞塞維茨(1779-1836)則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女侍從長,負責教育當時的太子威廉四世。克勞塞維茨因感染霍亂早逝後,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十卷。《戰爭論》是其中的前三卷。若沒有瑪麗,也就沒有這部傳世經典。

 

目錄

第六篇  防禦(下)
第二十五章 向本國腹地撤退
第二十六章 民兵
第二十七章 戰區防禦(一)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二)
第二十九章 戰區防禦(三):逐次抵抗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四):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

第七篇  進攻
第一章  與防禦相關的進攻
第二章  戰略進攻的特點
第三章  戰略進攻的目標
第四章  進攻力量的減弱
第五章  進攻的頂點
第六章  消滅敵人軍隊
第七章  進攻性會戰
第八章  渡河
第九章  進攻防禦陣地
第十章  進攻壕溝陣地
第十一章 進攻山地
第十二章 進攻警戒線
第十三章 機動調度
第十四章 進攻沼澤區、洪氾區和林地
第十五章 進攻戰區:尋求決戰
第十六章 進攻戰區:不尋求決戰
第十七章 進攻要塞
第十八章 進攻運輸部隊
第十九章 進攻營地的敵人軍隊
第二十章 牽制性進攻
第二十一章  入侵
第二十二章  勝利的頂點

第八篇  戰爭計畫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
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繫與目的
第四章  明確的戰爭目標(一):打垮敵人
第五章  明確的戰爭目標(二):有限目標
第六章  政治與戰爭目標
第七章  有限目標的進攻戰
第八章  有限目標的防禦戰
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畫

 

內容連載

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繫與目的

觀察各個國家產生於具體時間和環境的普遍情況,就能了解問題的普遍性,就更適合於進行抽象的研究。讓我們粗略地回顧一下歷史。 半開化的韃靼人、古代的共和國、中世紀的封建領主和商業城市、十八世紀的國王,以及十九世紀的君主和民眾,這些人所進行的戰爭型態都不相同,所使用的戰爭手段也不同,要追求的目標也不同。 韃靼族為了尋找新的居住地,常常攜帶妻兒老小全部出動,所以他們在人數上比任何別的軍隊都要多。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征服敵人或趕走敵人,如果他們的文明程度更高,就很快能打敗所有的敵人。 古代的共和國,除了羅馬以外面積都很小,而它們的軍隊就更小了,因為大多數的民眾都被排除在外。這些國家數量很多,相隔又太近,這些很小、獨立的部分形成一種自然規則,形成一種自然的勢力均衡。均勢狀態阻礙這些小國家採取重大的行動,使它們之間的戰爭侷限於掠奪一些平地和佔領幾個城市,以便今後對這些地方施加影響。 但羅馬共和國是個例外,尤其是在羅馬共和國的晚期。為了爭奪物資和建立同盟,長期以來,羅馬共和國用少量的軍隊進行小規模的戰爭,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但更多是透過與鄰近的國家結盟,使鄰近的民族逐漸與自己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而不是透過真正的征服。在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力量擴展到整個義大利之後,它才真正開始了征服活動。迦太基滅亡了,西班牙和高盧被征服了,希臘屈服了,羅馬的統治延伸到了亞洲和埃及。

這一時期它擁有龐大的軍隊,但而且它財源豐富,維繫軍隊不會花費太多的力氣。它與古代的共和國不一樣,也與過去的自己不一樣,成了獨一無二的大國。 亞歷山大所進行的戰爭,就其方式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他的軍隊人數較少,以組織完善著稱。他用這支軍隊摧毀了一些亞洲國家的腐朽統治。他毫不停頓、無所顧忌地在遼闊的亞洲進軍、直到印度。共和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只有國王親自指揮的軍隊,才能如此果敢快速,這時國王本人就像是他自己的僱傭軍隊長一樣。 中世紀大大小小的君主國都是用封建軍隊來進行戰爭,一切行動都是短暫的,在短時間裡無法完成的,就是無法執行的行動。這種封建軍隊是由封建從屬關係組成。維繫它們的紐帶,一半是法定的義務,一半是自願的同盟,整個軍隊更像是邦聯體。

武器裝備和戰術都是以武力自衛和個人戰鬥為基礎,所以不適合較大兵力的組織作戰。在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國家的結構是如此鬆散,每個成員是如此的自主。所有這些使這一時期的戰爭具有特定的形式。這些戰爭進展迅速,軍隊很少在戰場上停留,戰爭目的大多數在於懲罰,而不是打垮敵人;他們只是掠奪敵人的牲畜,燒掉敵人的城堡,然後就回家。 大的商業城市和小的共和國使用僱傭兵進行戰爭。僱傭軍佣金極高,在人數上很受限制。他們所發揮的戰鬥積極性並不高,更談不上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戰鬥中了,他們大多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總之,仇恨和敵對情緒已經不再能使雙方國家採取行動,而是變成了談判的籌碼。戰爭中的大部分危險已不存在,戰爭的性質已完全改變,根據戰爭的性質而延伸的一切,再也不適用這種戰爭了。

封建領地制度以後逐漸演變為統治整片領土,國家的職能更為明確,勞力義務變成了物質義務,大多數的義務改為支付金錢,封建的軍隊被領取軍餉的士兵所取代。僱傭軍是過渡形式,也曾經是大國依賴的工具。然而這段時間並不很長,很快短期的僱傭兵就變成了長期領軍餉的士兵,各國的軍隊變成了基於國家財力基礎上領取軍餉的常備軍。 軍隊漸漸地向常備軍這個方向發展,很自然地三種類型的軍隊會以多種方式並存。在亨利四世時期,已經是封建軍隊、僱傭軍和常備軍同時並存。直到三十年戰爭時還有僱傭軍,甚至到了十八世紀,還存在著一些人數很少的僱傭軍。

除了軍隊形式不同外,各國的政治形態也不相同。歐洲當時基本上分裂為若干小國,有些是不穩定的共和國,有些是很小、政府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不鞏固的君主國。這樣的國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統一體,只是由不同的力量鬆散聯繫在一起的結合體,不能夠根據簡明的邏輯法則採取行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9
    $190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79
    $253
  7. 新書
    85
    $272
  8. 新書
    89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