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台股投資「食」力大探索
食衣住行育樂,以「食」為首,顯見「吃」對一般人的重要性。特別在景氣疲弱之際,人們可能會少買一件衣服、延後更換手機或NB,但仍會上館子、來杯咖啡,與家人、朋友喝個下午茶,或偶爾品嚐頂級巧克力…,甚至有人會因為減少海外旅遊支出,改以祭祭自己的五臟廟做為補償。
食品餐飲業的所得彈性小,因此,即使所得減少,對食品餐飲的需求影響相對不大,比較不受景氣循環的影響;甚至在不景氣階段,資本市場裡的食品餐飲族群,往往還會成為法人資金的停泊站。由於台灣的內需市場小,過去投資人相對較不重視賣咖啡、賣牛排、賣麵包的有限獲利,多數人眼中只看到最新一代晶片技術的進展、最新一代手機何時上市,或那家電子廠商搶下蘋果訂單等,可是,隨著康師傅與中國旺旺回台上市,85度C、MOS摩斯漢堡、王品餐飲的先後掛牌,憑藉股本小、高獲利的優勢,甚至將個股本益比推升到24~28倍,這才讓投資人猛然驚覺,原來賣米果、賣泡麵的獲利絲毫也不遜色。
事實上,台灣食品餐飲業歷經十餘年的調整,不僅在營運中注入科技因子(如POS系統)大幅提升營運效率,同時為迎合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多元的餐飲需求,以及追求流行時尚的變化,也積蓄了創新與創意設計的能力,再加上兩岸經貿往來的開放,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胃口,更成為台灣廠商挑戰營運高峰的全新舞台,也讓整個產業產生全新的風貌。
用13億人口市場來檢視台灣食品餐飲業的投資魅力,可由美股過去的經驗略窺一二。在1960~90年間,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小家庭比率提升,通勤與外食人口不斷增加,帶動包括速食、快餐、甜點等各種連鎖餐飲業態迅速興起,彼得林區在《征服股海》一書中寫道,「幾乎美國各個地區都有打進全國市場的鄉間小店竄起」,並形容「不管是漢堡連鎖店、自助餐廳、家庭牛排館、綜合餐飲店,還是賣冰淇淋、優酪冰品、美國食物、外國食物、披薩,或者開咖啡廳,都曾在股市演出一場接一場飆漲大秀。」
例如,從新格蘭崛起的唐金甜甜圈,曾創下上市後連續32年盈餘保持成長的記錄,股價漲幅逾百倍;麥當勞從美國中西部起家,在1980年以前曾創下高達400倍的漲幅。1992年上市的美國星巴克,自西雅圖發跡,並成功帶動全球咖啡文化風潮,近年營收再創新高,獲利同步走揚,股價從2008年低檔迄今漲幅逾6倍。
此外,在百事可樂收購肯德雞、塔可鐘(Taco
Bell),重組百勝餐飲集團前,肯德雞、塔可鐘二家公司都曾大漲30~40倍,而重組後的百勝餐飲則因成功地跨足中國市場,自2002年迄今股價漲幅逾5倍。目前百勝餐飲全球擁有37,000家連鎖門市,美國境內約有18,000家,中國雖僅有逾4,600家,卻貢獻集團逾四成營收及近五成獲利,2011年又斥資逾百億新台幣收購中國火鍋連鎖業者小肥羊,百勝在中國已經占有餐飲一哥地位,卻仍只擁有2%不到的市占率,顯見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還相當龐大。
美國以2億餘人口,伴隨著經濟成長、人均所得提升,其內需市場就足以養成全球最大的速食龍頭業者(麥當勞)、最大的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最大的碳酸飲料品牌(可口可樂),以此來看,中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經濟成長率遠高於全球水平,人均所得年年增長,台資企業若能吸收中國人口與內需市場的養分,想必也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而現階段在康師傅、中國旺旺、統一企業、高鑫零售(中國大潤發)等企業身上所展現的營運成效,以及未來具發展潛力的相關企業,都值得持續追蹤。
本書以台股食品產業為主軸,介紹相關上市櫃公司的分類屬性與供應鏈,進而剖析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與市場商機,同時簡述相關領導大廠的營運現況以及策略動向,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