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魔法師和學徒們
- 作者:法蘭克.摩斯
- 原文作者:Frank Moss
- 譯者:齊若蘭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2-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1079
- ISBN13:9789573271079
- 裝訂:平裝 / 2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在這個魔法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像是魔法師般創造驚奇:
讓斷腿的人可以跑步登山;讓自閉症患者能夠解讀他人臉部表情;
讓汽車在城市裡可以摺疊;讓你把手掌當做電話按鍵操作。
這裡是MIT的媒體實驗室,是全世界頂尖好手最想大展身手的地方!
事實上,你已經在這所魔法學校裡──
下載過電影或音樂檔案嗎?
用亞馬遜Kindle閱讀電子書嗎?
從樂高機器人套件到電子紙技術,從智慧伴唱機到電動摺疊機車,
你與全世界都已經在享受MIT媒體實驗室創新科技帶來的好處!
同時,我們的未來是這樣的──
這是CitiCar!在擁擠的城裡,有一部汽車可以折疊、車身不是金屬打造、沒有方向盤、開這種車完全不用找停車位!
這是仿生義肢PowerFoot!有一種義肢可以讓截肢6個月的人,健步如飛並且能順利登山,
這就是轟動世界的「第六感」!你的手掌既是觸控式螢幕、也是智慧型手機;既是導航系統也是商品情報站,
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內容無奇不有,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技術?
這裡為什麼可以讓夢想家與思想家成為發明家與創新者?
正在突變迸發的25個小組、300個以上計畫,
為什麼他的成果可以一步一步讓科技更貼近人性?
作者簡介
法蘭克.摩斯 (Frank Moss)
1976年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太科學博士後,由於美國太空計劃榮景不再,而踏入電腦界,擔任IBM研究人員。但他很快就轉換跑道,成為出色的高科技創業家,在成功地創立了三家高科技公司後,為了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摩斯在2001年又創辦了一家癌症藥物研發公司Infinity Pharmaceuticals。他在2006年到2011年被延攬到麻省理工學院主持媒體實驗室,並因此撰寫本書,描述MIT的魔法師如何研發出改變我們生活的創新科技。摩斯目前又回到高科技創業界,成為Bluefin Labs, Inc.的共同創辦人。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譯作包括《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杜拉克給經理人的行動筆記》、《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從A到A+》、《基業長青》、《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科學世界的毒舌頭與夢想家》、《數學奧林匹亞特訓班的一年》、《最後一個甜甜圈不要拿》、《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等;並採訪整理《棋局雙贏》、《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等書
專文導讀 魔法師的成就,必須搭在豐穎精細的設計心智上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由魔法師的水晶球看「未來」是什麼? 薛文珍
推薦文 這是一個陽光版的霍華格茲魔法學院 林百里
推薦文 MIT媒體實驗室,像是每天換片的首輪電影院 郭正佩
推薦文 把知識變成魔法的創意舞台 李佳勳
推薦文 媒體實驗室是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資產 沈育德
推薦文 找到心中的聲音,說出想說的故事 李務熙
前言、從創造性混沌中產生的新發明
1 熱情的力量
2 領域界線消失不見
3 享受動手創造的樂趣
4 讓偶然變成必然
5什麼才叫「正常」?
6 共同生活,共同學習
7 代理人的時代來臨
8 我是創作人
推薦序
這是一個陽光版的霍華格茲魔法學院
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開卷就不容易罷手,一頁一頁翻下去,一個接著一個探險的故事跳出來,那是智力、創新和發明的華麗探險。就像本書的書名《MIT的魔法師和學徒們》,讀起來還真有哈利波特的味道,魔法棒、飛天掃帚、道行高深的魔法師互相鬥法、學徒們聰慧好奇、點子百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主要的不同是,這所魔法學校裡外都沒有那個黑暗猙獰、令人生厭且整型失敗的佛地魔,還有滿天飛來飛去的黑色破布。這是一個陽光版的霍格華茲魔法學院。
MIT有許多的實驗室,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最受到外界的關注,也最廣為報導。這裡講的Media不是傳統定義的報紙、電視、廣告,甚至新媒體,而是更廣義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延伸,甚至可能連貪、嗔、癡都在內。這是一群世界頂尖的網路科學家、工程師在Internet興起並成為人類行為不可或缺的基因同時,想要使這項新興科學不止用於謀利,更可貢獻於人類福祉,改善人們生活的一個行動。
最早在MIT校長魏思納和尼葛洛龐帝教授創立媒體實驗室之初,是以研究即將來臨的數位革命和數位匯流作準備,時至今日,數位媒體的破壞性創新早已成為新的典範,以更高速向未來推進。
本文作者法蘭克摩斯在二○○六年至二○一一年主持媒體實驗室五年期間,將該實驗室推向新的實用與創新的高□,讓其具有更多樣化的面貌、更為淑世、也更貼近創始的初衷:以創新科技造福人類社會。
他撰寫此書向世人介紹媒體實驗室,不但內容豐富詳細,更有說故事的本領,引人入勝。
在本書作者任內,廣達有幸參與部分媒體實驗室的計畫,我個人身為MIT校董,極為樂意,也很驕傲的向國人推薦這本重要又有趣的書。
林百里
(本文作者為廣達集團總裁)
推薦序
把知識變成魔法的創意舞台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是個將知識變成魔法的舞台。我們都帶著四種帽子: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以及設計師,而且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同時戴著兩頂以上的帽子。怎麼把知識當成魔法呢? 你們不是很科學嗎?而且是很難的那種。在媒體實驗室,我所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尋知識源頭的能力。因為有了這個能力,把知識變成了手中的工具,用來改善與創造更好的工具。
為什麼MIT的同學這麼厲害?MIT的學生也不是一○○%都是奧林匹亞數學物理競賽的世界冠軍。根據我的觀察,厲害同學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們找到了某種知識的源頭,加上他們的熱情、不怕學習以及勤奮地努力的結果。他們是魔術師?不不不,這不是變戲法,他們是創造知識與工具的魔法師。
MIT可以代表著一所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名校 ,但MIT也代表一種探索與實踐知識的價值,這個價值並不遠,只要追尋便是咫尺可得。媒體實驗室所以獨特的地方就是,當你在探索與實踐新知識時,大家不會嘲笑你的無知,教授與同儕反而會盡可能提供他們的知識與資源,並且和你站在同一陣線上。當然,一所世界名校所能提供的資源是豐富且獨特的,能否吸收成為己用,甚至將此資源轉化為資產,那還真的要靠個人努力。
什麼是情感運算? 讓我稍微說明一下這個時代背景。工業革命後,人成為了控制生產機具的支配者。資訊革命時,人用符號來深入控制材料與機器。從此以後,生產力(Productivity)成為人用以求生的能力。生產力高,工作效能高,產出也高,自然薪水就高,這已成為目前的典範。而生產力是極端理性的表現,另一方面來看,人又成了另一種機器。
情感運算針對人的其中一種非理性反應──情緒,進行研究。人是情緒的動物,情緒從何而生,如何測量與分類成為可用的工具,都是情感運算的範圍。舉例來說,在自閉症科技這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會害羞的機器玩具車──Shybot。當Shybot看見陌生人的時候,它會害怕、後退。但是這個陌生人如果很友善地接近它,Shybot會感受到友善的舉動。當Shybot熟悉這個陌生人的善意時,它不再害怕與後退。Shybot已認為這位具有善意的陌生人,是它的朋友。
我整合了幾種不同的科技加上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模型,而成為了Shybot。重點倒不是所運用的科技,因為科技會不斷升級,而是從人性的根本來解析問題,創造答案。
身在夢想實驗室的Made In Taiwan學子們,未嘗不想將所學分享回家鄉。在長輩與好友的支持下,我們這群MIT Media Lab同學們舉辦了三屆的夜市工作坊,將人文科技帶進最草根的台灣夜市,以夜市為題,思索科技與人性的平衡點。在夜市裡,科技用的不好等於沒用。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夜市經驗,加上MIT Media Lab 的創新思維,我們和數百位台灣學子與專業人士共同努力。我們在夜市工作坊中齊心齊力,思考、創作與實作,讓數十件科技藝術作品在三到五天內完成。過去幾年來,似乎可見夜市工作坊的經驗,以及跨領域創作的精神已在慢慢發酵。
本書的出現,可以讓讀者們從字行間更接近媒體實驗室,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台灣學子在那裡熱情地研究、分享與創造新知識。
李佳勳
(本文作者為MIT媒體實驗室情感運算組博士/MIT夜市工作坊召集人,現在矽谷創業中)
前言
從創造性混沌中誕生的新發明
「我們必須在科技泯滅人性之前,先讓科技人性化。」──神經科學家及作家薩克斯(Oliver Sacks)
二○○五年十二月,我內心十分掙扎,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邀請,擔任媒體實驗室(Media Lab)下一任執行總監。對於像我這樣一輩子都在科技界打滾的創業家而言,這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我一向渴望能更直接貢獻心力,協助解決社會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因此這份工作很符合我的心願。不過另一方面,我又不太確定接下這個位子是否明智,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企業界和學術界其實有很大的文化差異,我聽過太多這方面的故事了。
為了聽一聽圈內人的看法,我打電話給布魯克斯教授(Rodney Brooks),他當時擔任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簡稱CSAIL)主任。布魯克斯是機器人領域的傑出學者,也是成功的創業家,我猜他應該很了解我為何左右為難。我問他當初為什麼決定接下CSAIL主任的職務,他想了一下,然後表示:「除了有機會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共事之外,主持MIT重要實驗室的最大好處是,假如你有故事想說的話,這裡是說故事的絕佳舞台。」
顛覆傳統的實驗室
我接下這份工作之後,經常想起他的話,沒過多久,我想說的故事變得愈來愈具體。事實上,我想說的故事很多。每當我出差到世界各地,描述媒體實驗室的研究時,我展示的最新發明往往震撼全場聽眾。但令我訝異的是,他們對這些發明誕生的過程,同樣深感興趣──媒體實驗室完全顛覆了傳統研究實驗室「該有的樣子」,但這些酷炫的新發明究竟如何從這樣的環境中誕生呢?
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來自各式各樣的不同領域(包括建築師、電腦科學家、電機工程師、音樂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視覺藝術家等等),他們可以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自在創造與發明自己最熱衷的新科技。他們不會坐等靈感閃現,或在腦子裡空想,而會一頭栽進去,把腦子裡思考的東西實際做出來,而且整個創造過程都公開在大家眼前。媒體實驗室的學生與研究人員經常在雜亂的工作室裡,與來自全球各大企業的代表緊密合作,而且只遵循下列指導原則:(1)他們的發明可能影響人們未來的生活;(2)他們的發明和其他人正在研究的新科技截然不同。
在這個無拘無束的開放環境裡,創意萌芽、異花授粉、突變迸發,而且一發就不可收拾。但媒體實驗室的初衷正是如此。在這片創造性的混沌中,每年總會冒出幾百種新發明,從實用的新技術到瘋狂的新構想簡直無所不包,但偶爾會有某個新發明順利存活下來,演變為打亂整個產業生態的破壞式創新,或衍生出全新的科技,甚至改變社會。
由於深受聽眾的熱烈反應所鼓舞,我將本書設計為媒體實驗室眾多發明家教授與發明家學生(也就是「魔法師與他們的學徒們」)的故事集;從幕後探索他們發明與創新的神奇過程。我挑選的二十來個故事其實只涵蓋了媒體實驗室每年眾多發明的一小部分,不過我認為這些故事不但足以說明媒體實驗室顛覆傳統的創新方式,同時也顯示了今天媒體實驗室的研究新方向。
我不是第一個出書描繪媒體實驗室發明家及新發明的作者。一九八五年,媒體實驗室正式創立後不久,未來學家布蘭德(Stewart Brand)就在一九八七年出版了《MIT媒體實驗室》(The Media Lab──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向全世界介紹這個新機構。布蘭德曾在剛誕生的媒體實驗室待過一段時間,他在書中描繪了早期研究團隊所做的努力:這群人多半與傳統學術界格格不入,但是到了自由多元、打破傳統的媒體實驗室,卻如魚得水。其中也包括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兼首任執行總監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他的著名事蹟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預測印刷出版業、廣播電視∕娛樂業、和電腦業等三個產業將出現「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並指出數位匯流將為產業、社會及一般民眾帶來驚天動地的大轉變。尼葛洛龐帝後來在一九九五年出版著作《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詳細說明了他的想法。
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媒體實驗室正好在二○一○年秋天,歡慶成立二十五週年,而尼葛洛龐帝所預測的數位匯流也早已實現。媒體實驗室協助促成的今日世界──由人與資訊所構成的社群緊密互動、行動通訊、即時傳輸、高度感知、相互連結的世界──已經大幅改變了我們生活、工作和玩樂的方式,甚至超越了媒體實驗室創辦人當初的想像。
儘管這些科技都令人讚嘆,但比起媒體實驗室今天正在想像和發明的東西,過去的發明充其量只展現了數位科技的「功能可見性」(affordances)而已。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員除了充分發揮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潛力之外,也善用生物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戲劇性新發展,他們催生的新發明將對人類生活帶來更深的衝擊。記取薩克斯對「人性化科技」的殷切期盼,媒體實驗室未來二十五年的使命是,要讓凡夫俗子也能做出非凡的事情,同時在過程中還能掌控人生幾個最重要的面向,包括自己的健康、財富和幸福。
新一波科技革命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各位將讀到今天媒體實驗室正在開發的革命性新科技,但比起過去,今天的科技:
更簡單,比較不會侵犯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能擴增人類的心智能力和生理能力,並先從身心障礙人士開始;
一方面向人類學習,同時也學習理解人類,並高度回應人類的欲望和需求;
幫助人們思考自己的「生命數據」,並據以行動,做出真正理性的決定;
讓住家、工作場所、和城市都更適合人類活動和居住;
充分激發出每個人潛在的創造力。
接著我會簡單說明我如何組織本書的故事,以及我希望強調的訊息。本書就像媒體實驗室一樣,沒有非常正式而嚴謹的架構,但每一章大致都包含了三段關於發明家和發明的故事,共同說明某個特殊主題。
第一章到第四章的主題涵蓋了媒體實驗室獨特的創新方式背後的基本原則:
第一章〈熱情的力量〉,介紹媒體實驗室研究員在發明與創造時所享受的前所未見的自由,在這個環境裡,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這裡也沒有失敗這回事。
第二章〈領域界線消失不見〉,描述媒體實驗室反領域界線的組織文化。在這裡,背景迥異的研究人員從各種南轅北轍的角度思考問題,完全不拘泥於既有觀念,例如哪些是可能的做法,或解決方案「應該」長什麼樣子。
第三章〈享受動手創造的樂趣〉,探討媒體實驗室的創新方式乃是強調「好玩的發明」,先教學生如何打造東西,然後鼓勵他們親手做東西,表達自己最狂野的想像和創意,看看當人們使用他們做的東西時,會出現什麼反應。
第四章〈讓偶然變成必然〉,說明媒體實驗室如何刻意塑造出適當的環境,促使點燃偉大創意的各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偶然連結不但會在這裡出現,而且是必然發生的偶然。
我必須承認,MIT媒體實驗室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過我相信任何人、任何企業或組織,從新創公司到跨國大企業,從玩具公司到金融業,從學校到政府部門,都能全部採用或局部實施這四個原則,以改善他們的創新流程。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四個原則能反映出今天美國對創新生態系統的重新思考。人類要因應二十一世紀的種種迫切挑戰,關鍵就在於創新力,這幾乎已經是舉世的共識。但不幸的是,能散播創新種子的新創意和新發明再也不像過去那麼快速迸發。我相信,本書中媒體實驗室激發豐富創意和發明的種種做法,可以成為指路明燈,協助我們逆轉目前災難性的發展方向。
第五章到第八章仍然繼續說故事,不過討論的焦點變成媒體實驗室今天開發的科技基本上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改變未來的社會和企業。
第五章〈什麼才叫「正常」?〉顯示,人類擴增技術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於人類能力的基本觀念,一開始先克服一般人眼中的身心障礙人士(例如肢體殘障者或自閉症患者)所面對的挑戰,但最終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第六章〈共同生活,共同學習〉,探討人類和科技的新關係,科技一方面向人類學習,同時也學習了解人類並幫助人類,成為人類真正的夥伴,從智慧型手機扮演聰明的個人助理,到社交型機器人協助及陪伴老年人,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七章〈代理人的時代來臨〉,檢視科技如何鏟除一般人與醫師、銀行家等權威人士之間長期的不對稱關係,讓個人對於自己的健康和財富擁有前所未有的掌控力量。
第八章〈我是創作者〉,談的是激發每個人表達力與創造力的新科技即將出現,以及未來這些新科技將改變個人與社會的認同。
最後我想談的是,我一向關心如何以技術創新來因應個人和社會面對的挑戰,但身為創新產業的科技人長達三十年,在媒體實驗室工作的五年經驗卻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我現在相信,運用各位接下來會讀到的各種嶄新科技,個人將能成功由下而上改造社會,達成過去的體制無法達到的成就。我因此對未來更感到樂觀,希望各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