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
定價:480
NT $ 298 ~ 456
  • 作者:馬嶽
  •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 出版日期:2012-11-1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9371995
  • ISBN13:9789629371999
  • 裝訂:平裝 / 26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提上政治議程,香港人心浮動。80年代,也是香港社會眾多思潮互相衝擊的年代,各路人馬論說香港前途往何處去。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中國政府開展《基本法》草擬工作,是造就香港民主政制的重要時期。

  香港的民主運動歷時起碼二十多年,跌跌碰碰一路走來,不能算是有很大成功;但今天這「半桶水」的部分民主體制,中間其實有不少人付出過相當的努力。然而,當年很多民間團體和人士所做的工作、參與者的精神面貌、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動等,都沒有比較完整的紀錄。

  本書收錄了十個80年代民主運動參與者的訪問;被訪人士包括李植悅、馮檢基、羅永生、葉建源、黃碧雲、梁麗清、李柱銘、司徒華、朱耀明及夏其龍,當年都在不同崗位上為香港民主發展做過不同事情;透過他們的口述,重整了80年代民主運動的發展,看到當年社會和政界的不同面相,也反映了民主派人士不同的觀點及香港民主進展的過程。

  今天的政治其實滿是80年代政治的痕跡。縱觀歷史,當可對今天的政治實況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對香港民主運動發展有興趣的人士,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

本書特色

  ★以口述訪談方式,重現80香港年代民主運動進展過程

編者簡介

馬嶽

  現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多年來研究及在大學任教有關香港政治、民主化、選舉與政黨政治等科目。主要著作包括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State, Political Society and Civil Socie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

 

目錄

80年代與民主運動
甲部 從居民運動到選舉政治
   李植悅: 從啟蒙先鋒到民主逃兵
   馮檢基:「又傾又砌」廿多年 
乙部 當學生變成政治人
   羅永生:「被動回歸」
   葉建源:學運世代轉折之間 
丙部 撐起半邊天
   黃碧雲:民促會內的女基督徒 
   梁麗清:婦女運動就是民主運動 
丁部 不同取向的民主運動領袖
   李柱銘:他也曾經「親中」
   司徒華:「立足其外、進入其內」 
戊部 撒種的人
   朱耀明:「的士」內的教會民主派
   夏其龍:在灰色地帶中工作
80年代民主運動大事記
人物索引
70-80年代主要社會大事及政治組織
 

編者序

  2007年底,我的大學同學陳寶珣找我。他在較早前的2007年區議會選舉期間,以自由身記者身份為香港電台拍了一個專輯,期間訪問了最早期參與地區議會選舉的李植悅,談及區議會和市政局選舉早期很多有趣和珍貴的歷史片段,但由於專輯的性質、時間和主題所限,很多內容沒法在專輯中交代。他覺得這些早年的香港民主運動的片段和歷史,很多都沒有妥善及完整的紀錄,慢慢會為人遺忘。「寶兄」(我們都這樣稱呼陳寶珣)於是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做一個有關早年民主運動的紀錄,初步構思是他做錄像的紀錄,如何發表容後再想,我則做文字上的紀錄,我自然的構想是把這製作成一本民主運動參與者的「口述歷史」書籍。

  我自大約10年前開始,在不同大學教有關香港政治的課,感受很深的是現在的年青學生縱使有部分對政治或時事很有興趣,對於香港的政治歷史卻很少了解。可能由於中學課程不會教授,大學會選修香港政治課的人亦不多(或者教香港政治的不少又只會講現在的政治爭論,很少想當年),坊間又很少書本有系統的記錄二三十年前香港的政治發展過程和重要事件,於是像前途談判、爭取88直選、高山大會、甚至彭定康方案,這些對今天香港政治發展影響殊深的事件和歷程,一般年青人都了解不多。到了我開始這個口述歷史計劃,更引證了這個想法:訪問後,我找了一些學生助理逐字逐句的從錄像中將訪問內容轉化為文字稿,但發覺這些學生雖然主修政治,但對很多80年代有名的政治人物所知甚少,單看錄像不會知道他們的名字怎樣寫。李植悅在80年代初中期差不多可說是家傳戶曉的政治人物了,現在唸政治的大學生就是不認識,更遑論更遠的如黃夢花、或80年代新華社的主要官員如李菊生等了。

  因為這個緣故,我覺得這個口述歷史計劃有一定意義。香港的民主運動歷時起碼二十多年,中間有不少人付出過相當努力,但很多民間團體和人士做過的工作、當年運動組織和運作的情況、參與者的精神面貌、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動等,都沒有比較完整的紀錄。當年參與的人的記憶,會隨時日而模糊及不可靠,而當年民主運動在初始階段,組織資源有限,很多個人或團體都沒有很有系統的文件紀錄,只能靠個人回憶或個人「珍藏」的文件來重組當年的片段。現代的人要明白當年的運動和政治實況愈來愈困難。重整這一階段的歷史,對我們了解當年的發展、明白香港政治發展的脈絡,以及反思香港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在2007年底作第一個訪問,開始發覺這作業不易做。第一個問題是找甚麼人訪問。我們首先定了應該大約找十個人,想像每個人大約寫數千至一萬字的訪問稿,組成一本大約10萬字的書。曾經參與民主運動的人很多,應該找哪十個頗費思量。一些重要的頭面人物如李柱銘和司徒華,不找實在說不過去,而且有一些經歷是他們才有的(例如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參與),也必須找他們才能知道當年草委內討論民主政制的經過,以及和中央政府官員和其他草委的關係,但如果只是找當年民主運動的頭面領導訪問,則很容易變成了「民主派議員大檢閱」,因為不少這些領導,後來不少都曾出任大家較熟知的民主派政黨領導和立法會議員。最後我們決定了現在的名單,因為我們希望說明,當年其實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為香港民主做過不同的事情,包括婦女組織、教會人士、學生領袖、壓力團體,都曾經付出過不少努力。同時我們也希望以不同身份參與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令我們看到當年社會和政界的不同面相。不少現在民主黨的領導(例如李永達、何俊仁等)當年當然是重要人物,但也只好忍痛割愛了。

  第二個問題是口述歷史應該包括哪些年代。有些人比較容易,參與民主運動主要集中某些時段(例如李植悅),但不少民主運動中堅分子奮戰參與長達二十多年,像馮檢基等現時仍在前線、李柱銘和已故的司徒華在受訪時仍扮演一定角色,如果完整的記錄他們參與的經歷,紀錄會變得很長以及難以聚焦。我們很快敲定了只做80年代的歷史,縱使是長時期參與的人物,也只跟他們談80年代的經歷,大致以89民運或91直選為分界。我們希望首先把那年代的記憶寫下來,有機會我們再做一個90年代的民主運動口述歷史,到時可能要找另外一批人了。

  十個訪問結果做了一年多。我們的十個被訪者大致分為五對,各以不同身份參與,我們發問的重點亦因而各有不同。我們希望重組當年的組織運作(例如民促會的運作)、參與者的意識形態和精神面貌、以及當年的政治過程等。很多被訪者都是慣於接受訪問或者對民主運動發展想得很多的人(或者有很多看法沒有機會講出來),我們問一句,他/她可能答上好幾分鐘。有些內容我們本來很希望重組(例如民促會當年如何運作等),但不少被訪者都講不了很仔細,反而是一些當年的想法(包括個人或群體),以及反映當年的政壇、民主派內部和民間團體的精神面貌和政治生態,令人更感興味。

  十名被訪者的個人風格、意識形態、參與經歷、對民主運動的看法和個人領會不一,因此訪問內容風格各有不同。讀者可以從訪問的字行間,了解各被訪者的個人想法。有些被訪者會有其自己的歷史角度去論述香港的民主運動(例如司徒華)、有些重個人親身經歷(李柱銘)、有些會多反思自己身處的時代和意識形態的關係(羅永生和葉建源)、有些可能會對當年的整個政治過程有較多的分析。有被訪者一講就是十多分鐘,訪問者有時只有聆聽的份兒;有時訪問者會詢問被訪者對某些主流論述的看法、比較民主運動的今昔、對該年代的思想形態和個人貢獻的反思等。有時被訪者會反問訪問者的看法,部分訪問有些時候變成了訪問者和被訪者的對談,交流對民主運動和社會發展的看法。

  十名被訪者我們分為五對。第一對是李植悅和馮檢基。港英政府在1982年引入區議會選舉,並將選舉權擴至所有21歲以上的香港居民,是香港80年代開始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李植悅和馮檢基在1983年以壓力團體背景身份當選市政局議員,成為民主派參選的先聲。他們其後利用議員身份推動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做法,推動了香港新一代關心社會政治的人士和團體,透過選舉參政和推動民主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用李植悅的話說,那是個啟蒙的運動和年代。

  第二對是羅永生和葉建源,分別是80年代初期中大和港大學生會的領導人物。80年代初期前途談判期間,有兩樁政治事件是由大學生主導及扮演重要角色的:一是82年9月,十多名大學生到機場「迎接」戴卓爾夫人,反對三條不平等條約,二是其後兩間大學的學生會分別致信中國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陳述對香港回歸的立場,得到趙紫陽回信,許下「港人民主治港」的承諾。羅、葉二人是當年的學生運動的主要參與者,與我們暢論當年的大學生面對時代變遷的思想形態,反思當年學運的路向和其後社會發展的關係。

  第三對是黃碧雲和梁麗清。香港多年來的民主運動,以至今天的主要民主黨派領導層,都是極為男性主導的。我們訪問了兩位當年在爭取88直選和制訂基本法年代參與較多的女性(雖然她們也認為女性在當年民主運動中的參與非常邊緣),以女性主義者的角度看當年和今天的民主運動中,女性和婦女團體的角色,以及主流民主派的性別意識。

  第四對是李柱銘和司徒華。兩人當然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民主運動的主要領袖,而且是當年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內僅有的兩名民主派代表。兩人都參與民主運動多年,體驗極多,但由於他們獨有的草委身份,訪問最有價值部分是他們當年和內地官員和草委的交往,對中央政府的看法,以及就草委內部運作的回憶等。對民促會和80年代民主運動的運作等,兩人的回憶反而不多。

  第五對是夏其龍神父和朱耀明牧師。80年代民主運動的一個特色,是有宗教界人士的積極參與,而部分神職人員是重要的民主派領導人物。兩位宗教界人士反映了當年教會如何因面臨主權回歸、害怕失去宗教自由而作出回應,令他們這些支持民主的教士有空間參與民主運動。他們並且不約而同的談及了教會如何在「六四」後因受壓而自我約制,並向他們施壓,令宗教界在民主運動的參與大大減少。

  香港的民主發展,跌跌碰碰一路走來,不能算是有很大成功;但今天這「半桶水」的部分民主體制,其實是多年以來很多人付出過相當努力的成果,如果沒有這些人的付出,今天香港的政制可能更保守,社會更封閉、更不自由、更不公平。對我們這些80年代成長的一代而言,各被訪者縷述的回憶或紀錄澄清了不少多年的疑惑,令我們對身處的時代和歷史事件有更多的了解和反思。對今天的年青人而言,這些歷史看來遙遠,但他們描述的一些政治現象「歷久常新」,今天的政治其實滿是80年代政治的痕跡。縱觀歷史,當可對今天的政治實況有不同角度的解讀。

  本書得以完成,有賴各位被訪者接受訪問,以及鄺凱茵、李敏剛、潘婉書、關凱而、區諾軒等協助整理訪問紀錄及資料,謹此鳴謝。本書之部分經費由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利希慎基金研究津貼計劃補助,特此鳴謝。

馬嶽
2012年6月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2
    $298
  2. 新書
    89
    $427
  3. 新書
    9
    $432
  4. 新書
    93
    $446
  5. 新書
    95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