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國:如何善用媒體、科技與創意,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
- 作者:陳明德
- 原文作者:Milton Chen
- 譯者:楊琦,許恬寧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2-11-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33767
- ISBN13:9789862133767
- 裝訂:平裝 / 37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媒體與科技如何能替教育帶來創新?
如何教孩子解決真實的問題?
知名教育創新網站「教育理想國」的精彩案例與理念分享
獻給每個想改善教育的人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應該和真實生活結合!
我們多數人上過的學校都以「不准說話」及「做自己的功課」為主要校規。學校強制規定「獨自學習」。
但教育應滿足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學習基本上是一種快樂的活動,能啟動我們更高等的本能。我們應生而樂於學習。
我們是否能設計一種學校系統,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調查、研究「我們每天所見、所感、所接觸的事物」?
一九九一年,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設立「教育理想國」網站,主推專題式學習、整合研究、合作學習、情緒教育、教師發展和全方位評量等核心概念。教育理想國不高談理論,不用任何專業術語,而是不斷將一個個來自全美甚至全球各地,活潑成功的專案教學創意、專人製作的教師訓練模組、教育學者的支持訪談,無私地放上網站,也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
本書作者曾長期擔任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的執行總裁,他從「教育理想國」網站及其他來源的豐富收藏中挑選了最精采的案例,化為此書,書中列舉的網站也連結了豐富的資料來源與影片,可以目睹認真的學生與老師們教學互動的過程。這本書將成為打造二十一世紀優質學校的觀念寶庫。
餵大象,別替大象稱重
許多國家政策要求所有學生在特定年級參加考試。印度教育工作者說:「在這裡,為了讓大象成長,我們會餵牠。我們不替大象稱重。」這是作者聽過的最簡捷、有效的教育政策建議:專注於我們應該在心智上和身體上拿什麼餵給學生,而不僅僅測量他們的心智重量。在我們本應加速時,對考試的迷思會把原已辛苦前進的教育體系拖得更慢。
學科整合
在各知識學門日漸整合之際,許多課程仍各自獨立,教數學與科學無關,英文不提歷史,外國語文不談世界文化。大學已經在逐漸整合各學門學科,中學、小學也應跟上時代。各學科太壁壘分明,將使學生無法看到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也會更振振有詞地質疑:我幹嘛要知道這個?
在許多實施「專題式學習」的教學場所,學科課程的整合正自然發生。譬如製作機器人這樣的專題,不會困於科學、數學或工程學的界限。
從教科書式學習到專題式學習
當課綱、指導原則及評量走出教科書,走入真實世界脈絡後,一切都會改變。學生與老師不必表面地教授與學習教科書的章節,而可以透過結構化的研究計畫去探索更複雜的問題。在調查開放結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自行決定何一來源的資訊最有價值。但專題式學習並非用來加入傳統課程中,而是以新的方式組成完整課程,用以取代傳統課程。它打破學科藩籬,結合科技、小組合作,讓孩子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到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新技巧。
全面性評量
教育理想國的核心概念主張以全光譜的眼光來評量學童能力,稱為「全面性評量」。它在整合各傳統學科的深度調查意義下,評估學生的閱讀、寫作、數學等核心技能。學生將利用各種方法與媒體,包括口頭報告與網頁內容,向課堂與老師及更廣泛的對象展示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的社交技巧,例如團隊合作能力、努力與堅持等,也將一併接受評量。透過發展這種以表現為基礎的評量制度,也將改變課綱,改善教師的職能。
大規模教學的武器:一個學生,一部電腦
以往,教科書是與學生呈1:1比率的工具(一個學生要有一本教科書),現在則該推動1:1科技,即一個學生要有一台電腦,使學生不論何時何地,就算超出課堂與社區之處,學習也能進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善用資訊,學生面對多樣化的資訊來源,必須自行評估那一筆資訊最正確、實用。接著,必須消化這些資訊,有創意地運用,不論是用來製作一個多媒體簡報,或設計射向月球的火箭。此時學校不能只要求學生吐出資訊,而應要求他們:「你能用這些資訊創造出什麼?」
改變教育體制是一項世代以繼的長期挑戰,下一世代的年輕人已經掌握科技並隨身攜帶,而學校仍在勉力追趕。在臉書中,美國學生已在跟中國、俄國孩子交談、比對筆記、合作計畫。他們知道,外面有一個大人仍少知悉的真實世界。他們正在覺悟:「我的小小世界已不再是我的小小世界了。」
每個想改善教育的人都需要看的書
每當喬治.盧卡斯被問到「教育理想國的目標對象是誰」時,他總是回答:「所有想改善教育的人。」
所以簡而言之,這本書就是每個關心教育改革與教育創新的人都想要也需要看的書。
作者簡介
陳明德(Milton Chen)
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資深會員與榮譽執行總裁。在他擔任執行總裁十二年期間,基金會的教育理想國網站(Edutopia.org)成為有關學校教育創新的影片、文章與其他資源的著名聚集地。他在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曾擔任北加州公共媒體教育中心創辦主任及芝麻工作坊主任,站在媒體、科技與學習的交會點。他參與《芝麻街》、《電力公司》、《3-2-1 Contact》的節目製作,也曾是哈佛教育研究學院助理教授以及愛丁堡大學傅爾布萊特新世紀學者。陳博士是哈佛大學社會研究文學士、史丹佛大學傳播研究碩士與博士。他與妻子蘿絲.柯克斯現居舊金山,育有一女瑪姬。
譯者簡介
楊琦
資深媒體工作者。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專職譯者,譯有《蘋果內幕:後賈伯斯時代,蘋果還能紅多久?》、《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