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
- 作者:徐聖凱
-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 出版日期:2012-10-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7527418
- ISBN13:9789577527417
- 裝訂:軟精裝 / 352頁 / 17 x 2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Airiti Press共同出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台北高等學校,是李登輝、辜振甫、蔡章麟、戴炎輝、劉闊才、林挺生、邱永漢、張寬敏、黃伯超等人的母校,也是培育日治中期以降與戰後臺灣知識菁英的搖籃。「帝大-高校」的學歷路徑,造就少數的菁英分子,學子們奔放不羈的行徑,在「自由」與「自治」的校風中,與殖民體制下的台灣社會並存,交織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教育氛圍,型塑出一所獨特的、「殖民地下的自由學園」。
本書以臺灣歷史研究的主體立場出發,除探討台北高校設立過程與運作方式,尤其重視知識菁英的塑造、意識與發展歷程,論述中突顯出殖民地高校的特色,亦對台灣高等教育史、日本舊制高校研究有補遺之功。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室、台北高校日本同窗會(蕉葉會)與台北高校校友個人提供之老照片多幅,值得細細品味。
本著作榮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作者簡介
徐聖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著有:《黃伯超先生傳:台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前衛)
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推薦序(前台大醫學院院長 黃伯超、台師大台史所副教授 蔡錦堂)
序 章 殖民地台灣的高等學校與菁英
第一節 弊衣破帽的準大學生
第二節 學制與名詞解釋
第一章 台北高等學校的誕生
第一節 政友會與高等教育擴張
第二節 設置台灣大學的呼聲
第三節 田健治郎與台北高等學校的創立
第二章 校長與教授群的聘用
第一節 校長的任命與人事經緯
第二節 教員的延聘與任用
第三章 殖民地的自由學園
第一節 三澤糾與自由校風的建立
一、三澤糾的思想與經歷
二、自由校風的追求與三澤式教育
三、罷課事件與社會適應
第二節 寮生活」與「高校生活論」
一、自治寮的形成
二、高校生活的內涵
第四章 成為準帝大生--入學、教育與學習
第一節 全台升學的最大難關
第二節 通才教育與自主學習
一、課程與教學
二、「極限不知深,沒入文之林」
第三節 破帽與軍帽--戰時的教育與肆應
一、逐步加強管制的學校教育
二、學生對時局的反應
三、台北高校生的軍事徵召
終 章 知識菁英與近代台灣
第一節 台灣菁英的塑造與發展
第二節 總結
跋
附錄一 校長及教員出身略歷 (1922-1944)
附錄二 校園刊行物與同學會誌一覽
附錄三 歷年入學選拔方式、日期與名額
徵引文獻
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學校與近代台灣菁英的誕生∕蔡錦堂
序
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雖然於二戰之後的1946年始成立,但校本部校址在日本統治時期,就已經是培養國家社會菁英的高等學府:臺北高等學校。
有關本校在日本時代的歷史,長期以來缺乏較完善的整理,而臺灣史研究所的蔡錦堂教授,自本人擔任副校長期間,開始追蹤、調查、訪問並整理臺北高等學校相關的人、事、物,且在行政體系的支援下,於圖書館八樓建置了「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成為臺北高等學校歷史資料的保存與展示中心。本人就任校長之後,也積極推動臺北高等學校古蹟的維護工作,重新整修了文薈廳(原臺北高等學校生徒控所)的學生活動空間,將文薈廳打造成為全校師生休憩及藝文的場所,同時擬定相關計畫,重新定位臺北高等學校對於本校的意義,加強師生同仁對於校園歷史的認同。
有關臺北高等學校的歷史學研究,除了蔡錦堂教授之外,他所指導的臺灣史研究所學生徐聖凱,於2009年完成有關臺北高等學校的碩士學位論文,為本校自日本統治時代以來源遠流長的歷史,填補了甚是重要卻易於為人忽視的一段過去。因此,本校出版中心精心規劃,擬將徐同學增補修改後的碩論予以出版,而且這也是本校出版中心,第一批企劃出版的學術專書,相當具有紀念及推廣的價值。
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90年前,培養出許許多多各個領域的領導者,見證了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臺北高等學校「自由」與「自治」的學風,對於今日的臺灣師範大學而言,同樣具有啟發與引領的作用,而我們也本著自由開明且自治自信的態度,在菁英養成的任務上繼續前進。
今年適逢臺北高等學校創校90週年紀念,相關活動在本校圖書館與臺灣史研究所等行政、學術單位的合作下陸續展開,而本書的出版正好作為90週年系列活動的暖身。本人自1987年來校擔任教職,1990年開始協助本校行政工作,二十餘年的時間裡與臺師大朝夕相處,十分樂見本書的出版,並期許本校的學術發展成果以及行政管理績效,在全體教職員生的努力、合作下,能夠更上一層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張國恩
推薦序1
日治時代的後半期,台灣總督府設立了兩所以培育高級人才為目的之學府,即是台北帝國大學與台北高等學校。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北帝大改名為台灣大學而繼續存在,但台北高等學校經戰後混亂的一年,改名為台北高級中學,招收三屆學生後停辦。如今七十歲以下的國人甚少有人知道台北高等學校的存在,更不知該校存在的意義及培養了哪些人才。其實包括李登輝前總統在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畢業生曾在政府單位擔任政務官,有更多畢業生在台灣大學等學府當了教授,對台灣的建設、發展有不少貢獻。因此深入瞭解台北高等學校的各種制度、校風,以及如何養成菁英等問題,對教育界是有意義的事。
由徐聖凱君執筆的《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將由台灣師範大學出版,本人能為此書寫序文覺得很榮幸。徐君為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的高材生。在蔡教授的指導下,徐君廣泛蒐集有關台北高校的各種刊物,又訪談多位台北高校的台籍畢業生,甚至遠赴日本訪問幾位具代表性的日籍校友,本人相當佩服其認真研究的態度。徐君利用網路蒐尋資料的能力甚強,找出日治時期台灣的有力報紙,如《台灣日日新報》上刊載的許多篇有關台北高校的報導。徐君分項整理並分析各種資料,寫成這一本甚具參考價值的論文,值得推薦給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
書中介紹並討論的兩項重點為:一、由台灣總督府策劃的台北高校之成立與運作;二、知識菁英的塑造、意識與發展。徐君以相當大的篇幅介紹台北高校自由校風建立的過程,而有關知識菁英部分則以台灣籍學生為主要對象加以評論。
本人曾在台北高校讀六年書(尋常科四年及因大戰而縮短為二年的高等科),但本書有不少本人並不知或不清楚其細節的內容,可見著者的研究相當深入。本人相信本書必能使讀者獲益不少,特為此文,向讀者鄭重推薦。
台大醫學院前院長、台北高校同學會前會長 黃伯超
推薦序2
《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這本書,是作者徐聖凱於2009年向台師大台史所提出的碩士論文修改後的作品。聖凱會寫出這本著作是有其緣由的。
2005年本人由淡江大學轉到台師大任教後,發現台師大「前身」的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這所曾培育出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立法院院長劉闊才、司法院院長戴炎輝、副院長洪壽南、監察院副院長周百鍊、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等總統、五院院長、副院長,以及實業界如辜振甫、醫學界如魏火曜、學術界如張漢裕、文學界如邱永漢的學校,竟然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本人在2007年撰寫了一篇初步探討介紹台北高校的論文〈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學校與近代台灣菁英的誕生〉,也規劃了「台北高等學校85週年紀念展」。在展覽籌備過程中,承蒙前台大醫院林國信院長夫人陳秀慧老師的介紹,認識了前台大醫學院院長、也是當時的台北高校同學會會長黃伯超教授,在他們的引薦之下,從此展開了有關台北高等學校的文物資料蒐集、校友口述訪談、史料分析研究等等一連串無止盡的工作。
聖凱就是在這段期間,開始與本人進行上述的諸項活動,並成為台高活動執行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此時聖凱在碩士論文原本的主題研究上碰到瓶頸,窒礙難行,本人遂建議他考慮轉向尚缺乏體系化深入研究的台北高校課題,因而展開了聖凱與台高的不解之緣。
個子瘦小的聖凱,研究的精力與能量卻令人刮目相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日治時期藏書與期刊雜誌的蒐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總督府檔案下載運用當然不用說,聖凱甚至遠赴日本東京的國會圖書館、橫濱的大倉精神文化研究所以及長野縣松本市的舊制高校紀念館,去找尋與台北高校相關的史料,這些史料的掌握,在他的著作中都能確實的反映出來。而台北高校的畢業校友,如:黃伯超、張寬敏、許武勇、王萬居、賴再興、楊思標、楊照雄、李悌元、呂榮初、柯德三、呂燿樞、蔣松輝……等人的接受訪談,或者提供珍貴照片、資料、文物,更深化了聖凱論文的價值與可讀性,也使這部著作得到不錯的評價,並獲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今,聖凱碩士論文將由台師大出版中心出版,本人以其指導教授的身分,除了感謝張國恩校長、圖書館陳昭珍館長、以及台北高校諸位畢業校友們的鼎力協助外,也恭喜聖凱,並期勉聖凱在未來的學術研究領域上,能一直維持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投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史所前所長暨副教授 蔡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