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地方三陸外海區域發生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之芮氏規模9.0的強烈地震,並引發後續之海嘯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的危機,造成日本人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也造成全世界的不安。此外,強震重創災區電力系統,大範圍的停限電措施及運輸系統受創,使得日本汽車、半導體等核心產業及關鍵零組件陷入減產,甚至停產的命運,對日本、台灣乃至於全球產業鏈的影響,隨著停、減產時間的拉長而擴大。由於強震所引發核電廠輻射外洩的危機迄今尚未解除,對日本與全球的衝擊仍須密切觀察。
日本內閣府於災後3月23日公布,此次強震損失估計約在16至25兆日圓(約5.85至9.14兆台幣),超出1995年阪神大地震所蒙受9.9兆日圓損失的規模。然上述估計主要反映住宅、設施、道路、港灣等有形物質的損失,並未納入停電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若考量包括福島核電廠受損及電力供應中斷所造成的損失,以及輻射外洩情形擴大,可能導致全國性生活機能受創及經濟活動中止等影響,則此次東北大地震的損失將大幅升高。
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於4月12日宣布將此次核災等級上修到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INES)的最高等級,與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並列為7級,代表極大量輻射物質已經外洩,並對民眾健康與環境造成廣泛的影響,顯示相關影響與善後工作將十分深遠且長期化。
日本經濟自2010年下半年起脫離停滯的走勢緩慢邁向復甦。原本預期可以在2011年第2季之後擺脫上下震盪的局面真正復甦,但是3月11日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廠,造成輻射物質大量外洩,電力系統嚴重受創,電力不足問題可能長期化,對日本經濟影響極為深遠,對全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日本東北大地震演變至今已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等級的核災事變,而日本在此一事件的因應與處理,值得各界關切與借鏡。顯然地,東日本大震災突顯了未來世界各國如何在能源安全、地球環保及經濟活動間取得平衡的重要課題,而國際間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以因應可能的災害並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成為迫切的課題。東日本大震災的經驗讓世人深刻體會到地球只有一個,全球居民住在同一個地球上,福禍相倚,生死與共,必須同心協力,共同開創更美好、更安全的未來。
中華經濟研究院作為政府重要智庫,隨時掌握全球動態,針對重大事件發展進行分析並提供各界參考。《東日本大震災影響評析報告》由本院同仁共同執筆,試圖把握現時點可取得的資訊,由總體經濟面、產業面、財政、金融面、能源政策面等進行初步分析,並提出可能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方向。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