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前後,我透過網路認識了美國友人Joseph
Donoghue先生,他曾在1964和1965年間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派駐到桃園基地參與台美間的U-2偵察合作計畫(即快刀計畫),張立義被擊落的那晚,他就在通訊站裡當班。中情局從2000年起將大量屆滿25年的檔案解密後,Donoghue多次飛往華府的國家檔案局檢索、列印這些檔案,回到家中再詳細閱讀、整理筆記,並且將這些檔案影本掃描建檔。
以Donoghue親身的經歷和對中情局檔案的了解,如果能為U-2在台服役的歷史出書立傳,必定是一部精彩萬分的鉅作。不過也因為他曾在中情局服務,寫書出版還必須先經過中情局審核,所以他多年來一直沒有出書的打算。
幸好Donoghue非常慷慨的跟我分享他在國家檔案局挖掘到的寶藏,讓我不必遠渡重洋就可以在家閱讀這些珍貴的文件。儘管我無緣在當年U-2遨翔於台灣上空時躬逢其盛,中情局的解密檔案卻讓我得以深入探索這一段極機密的陳年往事。
部落格興起後,偶爾我會透過這個媒體貼出我認為有意思的文件和我的註解,一方面作為研究的筆記,一方面藉此跟網路上的同好分享。過去幾年來,有朋友勸我把研究所得集結成書,但我總認為網路具有無遠弗屆的特點,而且隨時可以修改、更新,Google更會用它昂貴的伺服器幫我免費備份,所以堅持不寫書。
不知道為什麼,黑貓中隊的故事在最近這兩三年突然開始受到官方的重視,一連舉辦了好些活動,也出版了專書,昔日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出生入死的英雄終於有機會得到公開的肯定與讚揚。透過當事人的現身說法,固然可以讓全民大眾更直接的認識這些冷戰英雄的事跡,但不可否認的,很多當年參與其事者已經無法參與活動或接受訪問,其中不乏在這項計畫裡運籌帷幄的靈魂人物。他們親身參與歷史的創造,卻因為在歷史的記述過程中缺席,而不能得到應有的呈現。
我總認為,官方在這方面所擁有的人力、財力遠比民間充裕,要取得檔案資源更是容易,所以在保存這一段歷史上應該可以做得更有廣度與深度。不過也許負責執行的人的確有心,在上位者卻不見得真的有意,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才會這樣。我開始思考是否還要堅持不寫書的原則,畢竟書籍仍有其「正統」的地位,如果我要影響多數人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出書說不定是較好的方式。
於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但我不想讓這本書成為「另一本講黑貓中隊的書」。我希望這本書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你過去不知道的快刀計畫。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幾個決定:
第一,大量使用解密檔案作為素材,而非透過其他同主題書籍常用的當事人訪談來進行。本書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參考中情局的解密文件和美國國務院公開的《美國外交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另外也有相當的部分引用了國史館的總統文物檔案,不足之處則參考了國內外的相關著作。
第二,題材以政府高層的決策過程以及情報需求的產生與滿足為主。這是因為中情局U-2偵察計畫的重要使命,在於滿足美國政府的國家情報需求,即使快刀計畫是透過國府空軍駕駛的U-2來執行,為美國政府服務的目的並未改變,只是在部分決策的過程中多了國府高層的參與而已。
第三,以中情局派駐在台灣的H分遣隊(Detachment H)的觀點來敘述快刀計畫的執行,而非國府空軍的黑貓中隊。儘管黑貓中隊為快刀計畫犧牲了不少飛行員,在中情局的眼中,黑貓中隊只是H分遣隊裡負責執行任務的飛行單位,中情局有些跟這項計畫相關的決定甚至還故意不讓黑貓中隊知道。
原則上,我是依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寫作,不過為了主題的完整,有少部分的內容會用前後交錯的方式呈現。跟其他同主題的書相比,本書中相關人物與飛機的照片較少,原因之一是我沒有取得這些照片的特殊管道,另一方面是我認為這類照片對本書的題材沒有加分的效果,所以也不覺得遺憾。但我特別從中情局檔案挑出一些與任務或情報有關的圖,並在不損其原意的前提下,加上中文註解或將模糊的部分強化,作為輔助說明之用。
我並沒有按照學術著作的規格,將引用過的中情局檔案細目一一列出,因為唯有親自前往華府的國家檔案局才能閱覽這些檔案,把細目列舉出來恐怕只會佔用過多篇幅,無法發揮效益。我仍會如過去一樣,不定期在部落格上分享這些曾是絕對機密的文件內容。
這本書能夠完成,我除了要感謝Joseph Donoghue這位頭號功臣,還要感謝華錫鈞、蔡盛雄、楊世駒、王濤、瞿慧蓮、傅鏡平、古旺金、郭冠麟、張興民、Chris Pocock、Wai Yip、Roy
Colding對本書所提供直接與間接的協助。遺憾的是,王濤和楊世駒兩位前任隊長在完稿後相繼辭世,願他們在天之靈安息。我也要謝謝國史館將重要的總統文物數位化和開放檢索,讓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其實據我所知,國史館內還有部分快刀計畫的檔案尚未開放閱覽,希望國史館可以加速這方面處理的過程。
最後,我要感謝秀威資訊在出版過程中的協助,尤其是邵亢虎先生的熱心與耐心,讓這本書能順利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我堅信檔案文件必須經過分享和運用,才能發揮它當初被保存下來的價值。我盡力將我爬梳檔案的收穫在這本書中呈現,如果未能符合諸位的期望,必然是我個人的疏忽,而非這些文件的問題,希望各位讀者能不吝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