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精實之美-小小之序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多年前,我所服務的雜誌《數位時代》曾定期做全國民意調查,以追蹤台灣社會數位工具普及的變化。其中有一題的回答,至今仍記憶深刻,問卷題目依稀記得是:「如果當下要你在『創業』和『上班』之間做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連續兩年,80%的受訪者回答:「創業」。
台灣社會中的成年人高度渴望創業,不是孤立的現象,大多數人說「yes」,其實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已經肯定「創業」是個正面的行為,而且大家在生活周遭,確實見證了無數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有圖有真相」,這樣的「說yes」才變得果敢且毫不猶豫。
和其他亞洲國家比較起來,在台灣創業,確實比較容易,日本與韓國都是出了名的困難,這兩個社會中,巨型企業林立,而且社會價值並不鼓勵創業,畢竟「創業」就是對舊的價值、結構帶來大小不一的破壞;中國看似百花齊放,但那裡縱橫阡陌的「潛規則」,彰顯的還是創業家個人背後的舊集體網絡,創業者往往是「代理人」而已。
過去四十年,台灣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中小企業出口模式,並且透過上中下游的群聚網絡,結合成有威力的OEM到ODM的產業供應鏈,反映的就是這種「小老闆」打群架的美妙社會關係。在中小企業中,每家公司老闆都有高度的自由,因而彈性大、變化多、速度快,如果不是「小老闆」能立馬當家作主,供應鏈上的創新就不會如此效率。
正因如此,這本《精實創業》,便宛如美國矽谷與台灣創業家之間的私房秘語,其他社會裡的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所在。
顧名思義,「精實創業」也可稱為「不浪費的創業」,如果積極一點看,它是另一種「全員補位」的創業。這兩種特質,反映的都是創業者和其團隊對某種「改變世界」願景的追求渴望,或者是全力搏鬥「高度不確定風險」的一種兢兢業業的心靈狀態。也就是此類切身的「緊張」,所以大家對環境中的事物、顧客的反應、生產線上的細節敏感異常、事事追究、時時改善,這和大企業裡的公事公辦、蕭規曹隨、冷漠無感有重大差別。
然而,「緊張」雖是必要,但卻不能成為組織成員的每日實踐,「管理」的意義便是將無處不在的緊張,整編成一套相互連結的工作工序,並且透過檢核點的控管,來讓組織裡的人們恢復大半時間的平靜。
換句話說:透過管理──在這本書中,作者強調的是「開發─評估─學習」間的循環──人們知道:「我們現正每分每秒都在創新,但也亦步亦趨地控制著風險」;而「風險控管」的最高境界,就是如何判斷「軸轉」──承認這段努力失敗,重新開始找出路。
雖然在台灣創業比較容易,但可想而知,台灣的創業失敗率一定很高,80%創業人的社會或多或少也會是個「創業過剩」的社會,有很多人推出了市場上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務,在這樣的場景中,這本《精實創業》的意義就更非凡了,它督促你更謹慎地檢視自己的夢想、更謙卑地面對顧客、更資源警覺地做事──透過建立一套簡單的管理制度。
成功,不只是賺到錢,還在於履行了比較進步的價值,不是嗎?
為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劉奕成 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離開台灣一陣子之後回到台灣,一待就是十年。這十年中,有些東西好像咻一聲突然從台灣社會消失,像是信心,尤其是對政府的信心;像是消費力,尤其是原本被認為最具消費力的年輕人;像是工作機會,尤其是薪水誘人發展又有前景的工作機會;像是這個,像是那個。消失中的,也包括創業家跟創業家精神。
十幾二十年前,我的周圍充滿了創業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朋友同事出頭創業,有開了半導體設計公司的、雜誌社、公關公司、個人設計工作室。但是回國後的十年,創業這件事像是憑空消失。我的周遭沒有人創業,也鮮少有人談起創業的事情。
直到最近,又開始嗅到創業的氣息,這次比較適合稱為「微創業」,多半規模較小、腳步稍顯凌亂,而且看起來很有自信卻對環境沒有信心。最大的問題是:十年斷層,讓他們不像以前的創業家一樣,可以找到很多創業前輩來請益,無論是創業成功的,或是失敗的。
我常常跟這些微創業家天南地北的閒聊,他們也客氣的詢問我對於創業的意見。坦白說,有時候我回答得很心虛,因為我不算創業過。長期一直在金融界,雖然因此看了很多創業的過程,甚至於跟著創立了幾家公司,但是我不是核心團隊,我也跟著幾部電影從無到有,但是也不是唯一的主角。
這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本關於創業的書就好了。因緣際會,我看到了這一本《精實創業》。 我最常被問到關於創業的很多問題,艾瑞克.萊斯的這本書中,都有深入淺出的回答。
我常常在想:真實世界中,創業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比率應該遠低於敢於放手一搏的創業家的想像,但是遠高於我們這種有創業念頭,但是沒有付諸實現的凡人的想像。有了這本書,不但可以提高我們對於創業成功可能性的想像,也可以提高真實創業的成功率。
我周圍的朋友,很多都對目前的工作感覺到沮喪,很多都覺得創業多半失敗,於是從來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是有了這本書的「小實驗」方法,我們應該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懼怕失敗,因為失敗的後果,會相對較能控制,創業家也比較能從失敗中昂然站起。很多人怯於創業,是因為畏懼創業失敗的後果,但是有更好的創業方法,就比較能預測可能的成功與失敗,也比較有勇氣創業,甚至再創業。(Be prepared for
the worst. Get ready for the next. )
我常在思考:單憑創業家少數幾個人天馬行空的想像真的能滿足一般大眾所盼望的嗎?創業家往往躊躇滿志的覺得,單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創造出人人愛用的產品;於是很多創業家,於是在事業草創時期就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血,追求好品質,推出好產品,結果乏人問津,浪擲了許多資源最後卻落的一場空。完美的計畫結果不完美,因為在這個產業變化速度飛快的時代,他們忘了仔細聆聽消費者的聲音,誤以為自己認知的顧客需求可以反映現實
其實有更多時候消費者在沒看到產品前,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像十年前應該沒人知道智慧型手機會變成主流。創業家精神如熊熊烈火,往往讓創業家忘了一個工作團隊的想像力有限,忘了手中資金終將用罄,忘了(或者壓根沒想過)創業的目的在於永續經營,不應該是一場豪賭。大部分人事物皆非天生完美,都必須依靠不斷優化才能漸入佳境,「精實創業」的方式,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個可以降低風險的好方向。如果你心中正好有個成就大事業的好點子,不妨參考這本書的建議,精實的運用手中的資源,玩個小實驗。
創業者的第二個挑戰,在於當遇到困境時,到底是要改變(書中稱為「軸轉」)?還是要堅持既有的方向?
很多創業者認為,改變方向就是認輸,就是投降,因而鮮少考慮「軸轉」的可能,這本書中,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何時應該考慮「軸轉」的可能,如何進行,幫陷於黑暗中徘徊的創業者,點亮了火光。
這本書的英文版以及中文譯稿,現在就靜靜躺在我的床頭。我不會矯情的說,如果二十年有這本書,我就會創業云云。但是這本書的確鼓舞了我,去見更多的創業團隊,聽他們說什麼,也考慮捲起袖子跟他們一起幹活;我也認真考慮,自己出來搞搞新意思。每當我這樣想,這本書彷彿在我的床頭,散發著微弱的光。
這樣也行?
蕭上農fOx inside共同創辦人
二○○一年從大學畢業之後,我走向與所學「合作經濟」完全沒有相關的道路,首先進了遊戲產業,爾後更在因緣際會下轉入網路公司,直到 二年前的創業之路。
但在之前的工作期間,陸陸續續學習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套句說笑的,現在可以稱為「微創業」,比如說自己學習簡單的架站、線上社群操作、SEO等等,不管工作或閒暇也常會去接觸網路圈有趣的朋友,並大量的閱讀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回頭看起來,其實這些還真是蠻宅的行為。
但這些過往的經歷,就好像已故蘋果 CEO 賈伯斯在 二○○五 年於史丹佛畢業典禮演講所說的一樣:「......我在大學時,是不可能預見這些點點滴滴會如何串連起來。不過,事經十年,當我再回顧過去,一切就變得非常非常清楚了。」
過往的這些經歷,慢慢的都點滴成串,我在過去認識的朋友,一一成為我的網路創業伙伴,協助很多我無法理解的技術細節;我過去工作的經歷及「微創業」的過程,都成為過去二年創業期間最好的助力。
有時候,也許會思考自己是不是太晚創業,太晚來經歷過這一切,但旋即思考,如果沒有近年來Facebook的成功、美國雲端技術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崛起以及台灣某個時間點科技資訊的缺乏,那就不會有現在的我,當下立即醒悟,最對的時候,就是現在。
很湊巧的,進入職場剛好是 二○○○年網路泡沫之後,感覺似乎是隨著這個時間走來,過去的十幾年來,雖然不乏有網路IPO、併購的案例、不缺網路大老級人士,但較之美國、中國大陸等地區,感覺台灣網路市場一直處於一個窒息狀態,雖然台灣也有許多創投與天使投資者,但過去電子製造業走向的環境,但面臨台灣網路產業投資,卻似乎一直在苦手的狀態。
自二○○九年底因為 App 經濟崛起,網路、軟體創業相關議題在台灣慢慢被炒熱,可以看到有許多新血、熟面孔都加入這一次的創業風潮,但也可以觀察到人才與經驗的相對缺乏,包含我自己與大部份的朋友都仍在嘗試與錯誤的階段。
而「精實創業」一書裡的許多例子與概念,都可協助我輩減少走些冤枉路的過程,比如說一般想像中,我們必需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才能夠上線(Shipping),但精實創業提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概念,在產品上線前不需力臻完美,比如作者提到一個受到使用者極度喜愛的遊戲人物「瞬移」功能,就只是因為時間與資源不足,無法做到像一般遊戲的普通走路功能,所推出的「極簡功能」,原本以為會被玩家們給指責,卻出乎意料的大受歡迎。
相同的概念拿來在筆者自己「iCook
愛料理」食譜分享社群的開發上,我們只花了不到兩個月開發完成,網站只有分享食譜、閱讀食譜兩大部份,沒有琳瑯滿目的各式食譜分類、沒有許多國外食譜社群常見的功能;在上線後沒多久,就開始販售食材商品,只有前台提供給消費者看到的購買流程是順暢的,但後台的數據報表等,幾乎都需要人工手動提供給供貨廠商,甚至我們沒有自動列印發票功能,都由筆者自己手動開立數百張發票。
我們證明的就是,每個月已有數十萬人願意使用我們的服務、也有人願意信任我們,一次購買數千元的商品,這就是MVP的概念。
書中還有更多類似令人會驚奇的說:「這樣也行?」的案例與觀念,在此相當推薦給創業的朋友們,也更期待有更多朋友在看過本書並融會貫通之後,擁有自己的經驗與心法,並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
前言
人人都是創業家
如果你覺得以下這段描述耳熟能詳,你可以省略不看:一群大學資優生正坐在學校宿舍裡創造人類的未來,他們擁有滿腹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滿腔的青春熱血,在完全沒有框架的限制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一家嶄新的公司。他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籌募到創投資金,一個劃時代的新產品就這樣在市場上誕生了。他們僱用自己的朋友組成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沒有什麼阻止得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十年前初次創業的我,還沒經歷過數次創業失敗的我。回首過往,有一幕我至今難忘,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公司沒希望了。當時,網路公司的榮景已經泡沫化,我和我的創業夥伴不但不知道公司該如何走下去,更慘的是錢也用完了。我們想盡辦法籌錢,可是一毛錢也籌不到。那一幕如同好萊塢電影裡情侶分手的場景一般,天下著大雨,我們在馬路上大吵,連接下來要往哪裡走都吵,最後倆人憤而朝兩個不同的方向拂袖而去,而我們的公司也正如大雨洪水中漂流的浮木,最後不知所終。
這是一個痛苦的回憶,那家公司後來雖然又苟延殘喘了幾個月,但是早就已經沒救了。回想創業之初,我們做的每件事都那麼順理成章:一個超酷的產品、一個超強的團隊、一項無敵的技術和一個超棒的點子,完全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我們真的想要有一番作為。我們想要建立一個系統,可以讓大學生在網路上提供自行開發的產品與企業主分享。但是壞就壞在,除了點子之外,我們壓根就沒想過我們需要一套將這個點子轉化為一家成功企業的流程,公司失敗的命運早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已經註定了。
從未經歷過這種失敗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痛苦的,那種感覺就像整個世界在你的腳下崩裂,你覺得你上當了:雜誌上登的那些故事都是騙人的,努力不懈、勤奮工作並不會帶來成功。更要命的是,你向你的員工、朋友、家人所做的一大堆承諾,永遠都不可能實現了,而那些當初勸你不要做傻事的人,這下都成了最有遠見的智者。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雜誌、報紙、電影和數不盡的部落格裡,成功創業家說的真言不都是:﹁透過堅持、才華、好時機,還有 最重要的 一個好產品,你們也可以和我一樣功成名就而且致富。﹂
我懷疑有人努力製造這樣的迷思蠱惑大眾,在我看來那些成功創業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這是我在經歷過事實的真相後得到的心得。在與數以百計的創業人士合作過後,我親身驗證了好的開始走向失敗的機率:事實是,大部分的創業都是以失敗告終,大部分的產品都是不成功的,大部分的創投事業都無法發揮他們的潛力。
但是,努力不懈、創意天才、苦幹實幹的新例還是不斷地出現,為什麼這樣的故事總能抓住人心?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一夕之間由貧致富的故事,對大眾而言仍十分具有吸引力,這些故事讓人覺得,只要有對的東西,成功是垂手可得的,至於過程中那些瑣碎的細節、無聊的枝節和微不足道的個人選項,彷彿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做得出好產品,其他東西自然就會出現。一旦失敗了,大部分的人也都已經準備好一套制式的理由來解釋,包括:﹁我們的產品不夠好,我們不夠有遠見,或我們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
在創業道路上打滾十年後,我已經不再有上述的想法,我從我及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裡學到:那些你認為無聊的枝節才是最須要正視的。創業成功並非優良基因創造出來的,或恰好恭逢其時得到的結果,成功創業是可以經由正確的創業過程產生的,也就是說,成功創業是可以學習的,同時也是可以傳授的。
創業是一門管理的學問。不要懷疑,你沒聽錯。事實上,人們對創業(entrepreneurship)和管理(management)二詞有著極為分歧的認知。現時,前者被認為超酷、創新而且刺激,後者卻被視為無聊、嚴肅和乏味,我認為現在該是拋棄成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