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藝術投資是一場偉大的遊戲
黃河
1996年,拙作《藝術市場探索》與劉太乃先生(當時任職於工商時報,後來成立藝術新聞,身兼媒體、藝評家、收藏家)的《華人藝術市場》相繼出版,次年簡秀枝女士(身兼收藏家、媒體發行人)以謝恩為筆名出版《絕對的藝術家──趙春翔的藝術世界》,當年華人藝市年產值還不到10億元。
經過十年,因中國經濟掘起,帶動全球收藏中國當代藝術風潮,2007年藝市年產值已上看500億元(中國佔300億、香港佔100億、台灣佔30億、紐約佔20億、歐洲地區50億),單一畫作超過百萬美元的可謂俯拾皆是。鑒於藝術市場的觀眾愈來愈多,藝術圈急需一本「工具書」,為資深藏家解憂,為新手解惑。
《從馬內到曼哈頓》作者彼得.瓦森(Peter Watson)說:沒有人能真正了解藝術市場的全貌。因此本書僅試圖達成下列三部分:
1.透視藝術市場的基本架構。
2.解析影響藝術品的價格因素。
3.藝術品投資的必勝要訣。
我來自香蕉王國──旗山,父親身兼音樂家、書法家,母親為溪洲(與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女鋼琴家陳毓襄同鄉)樸實農家女,祖父黃秋輝為南部七縣市詩人大會發起人。我四歲初看祖母(陳日成秀才之女)寫大字(書法),小四開始把玩父親所用之Olympus72張底片之相機,十四歲時由古琴書畫名家容天圻正式引進書畫大門。
1984年,我正式踏入畫廊界,隔年遠征巴黎、倫敦、巴塞隆納及紐約,自覺藝術領域浩翰無涯,於1988年進入文化大學藝研所學分班,受教於姜一涵「易經與美學」、陸蓉之「策展與行銷」,並選修師大王哲雄「西洋美術史」與羅青「鑑定與收藏」等課程。
1992年成立標竿拍賣公司,始應藝術媒體及財經雜誌之邀,執筆藝術市場分析。1997年走訪大陸代理白明畫作,並經其引薦認識賈方舟、范迪安等著名藝評家。1999年受萬寶周刊朱成志之邀撰寫「黃河看藝市」專欄長達二年。2001年因多位對藝術市場有興趣之證券專家的邀請,而開始講授「藝術投資入門與市場」相關課程。
華人藝術市場正進入「黃金年華」,此書能付印出版,實為紀念一起走過「艱辛」的畫廊同業,以及眾多收藏家的愛相隨。感謝為本書加分的啦啦隊親友團之推薦序及嘉言錄,若有讀者因本書而豐富你的人生,或賺進你的第一桶金,則為至幸!
再版後記
黃河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重創藝術產業,就算國際兩大拍賣公司成交率亦都跌掉三成以上,中國當代市場暴跌超過五成,但2011年香港蘇富比成交額74.9億港元較2010年的53.4億港元成長40%與2011年香港佳士得成交額70.4億港元較2010年的56.3億港元成長25%,而華人領先指標的張大千與齊白石更超越西方知名度最高的梵谷與畢卡索,全球十大拍賣行,中國竟占了七家。
貧富差距的拉大,藝術品的高保值能力及全民收藏的觀念都是藝術市場迅速復甦的主因,但各國政府對文化及文創的重視與加持,也發揮了相當的力量。
《買畫也能賺大錢》出版時,正是早期收藏家享受藝術品收藏甜美果實之際,如今華人藝術市場已然受到國際重視,歐美二百年的市場規模,將衝擊華人不到五十年的市場經驗,本書樂當拋磚引玉之樂,但市場瞬息萬變有「都更」之需要,並加強優質藝術家之名單,也對市場做更多探討,只期引發更多新鮮人對收藏有興趣。「收樂趣于心靈,藏財富于宇宙」是為之序。
推薦序1
藝術品將成經濟新動力
周錫瑋
如果說藝術家是上天賜給世間的禮物,那麼世間何其無情的屈死像梵谷、莫迪里亞尼等偉大的藝術家,終其一生三餐不濟、貧病潦倒;諷刺的是經典的藝術創作,在藝術家生時總是「無價」,身後卻是「天價」,只因為主觀審美的「私人評價」,不如資訊透明的「公眾評價」,造成藝術家和藝術品如此天差地遠的對待。
當代藝術可以結合文學、視覺、平面、造型、裝飾、表演、建築與科技呈現美學意念與企圖,更幸運的是當代藝術得以嵌入社會生活成為與他人分享的一種媒介,並且透過公眾評價將「主觀價值」量化為「客觀價值」,形成市場;於是藝術由創造、教育、評論、展演、交易,一氣呵成,鍊接成所謂「文化創意產業」,而繼資訊產業後成為「第四波」經濟動力。
近十年來,全球文創產業的產值,在各國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中不斷的提高;例如美國文創產值已經超過12%,英國8%,韓國、香港都超過4%,紐、澳也都接近4%,臺灣文創產值在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中也已經超過3%,平均每年文創產業營業額增加兩千億,有7.78%的成長率,附加價值每年增加一千億成長率也高達7.73%;趨勢顯現投資藝術可以賺錢。
我熱愛繪畫藝術,每當聽聞近代或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動輒上億甚至數十億的天價成交,驚嘆之餘更想了解其中奧秘之處,而黃河將其30年之藝術市場經驗,以最淺顯的方式為大家揭開藝術產業之神秘面紗,鼓勵更多人加入收藏的行列,完成每個對創作有熱情的藝術家成就大業,值得為大家推薦。2012年春天,個人在上海美術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大彩無色」百幅油畫,感受到兩岸朋友熱烈迴響,更慶幸「藝術無價」不再是乏人問津的悲觀與戲謔。
推薦序2
華人藝術市場進入主升段
朱成志
從2005年景薰樓及羅芙奧的秋拍,台灣本土拍賣公司的業績開始大幅跳升;中國股市從2000年,連續壓縮5年後,也在2005年12月見底,開始進行一波大幅躍升,股市與藝術市場的多空也有了新連結!
隨著中國經濟力量的起飛,在全球掀起一股投資華人藝術品的狂潮,讓這兩年藝術市場起了變化,華人畫家的價格大幅揚升。連帶讓多年沉寂的台灣藝術市場開始活絡了起來,2007年拍賣公司也多了好幾家。
2007年4月7日,徐悲鴻的油畫<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以7,200萬港元成交,遠遠超出之前的估價,創下中國油畫世界拍賣新紀錄。從各種數據和分析報告來看,經過2006年之後,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整體銷售額已經遠遠突破2005年同期的最高紀錄,尤其在純藝術品的市場領域 更成長48.2%,目前藝術市場的「初升段」整體規模,較十年前的1996年,有將近4倍的大成長。
萬寶季刊在2004秋季創刊時,就請黃河執筆「藝術投資」,更早之前他就是萬寶周刊藝術專欄的主筆,連續寫了好幾年。對萬寶讀者而言,不只是研究股市、基金、房市……等投資而已,新興市場金磚四國起飛,正是相關藝術市場精品收藏急劇升溫的時代,黃河的藝術評論文章,早被投資大眾視為是重要的參考!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所告知的現象,不只是存在於一般產業,也會在藝術市場發酵出來。藝術品大多是根據收藏群體的經濟實力來決定價值。以13億人口的中國來看,未來世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實體,總會創造出天價藝術品,而台灣的收藏家及藝術家,更不應該在這一波大浪潮缺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對於許多剛入門的收藏家而言,專業的藝術顧問顯得特別的重要。黃河先生早期曾經擔任過拍賣官,並且擁有多年藝術評論經驗,現在更擔任畫廊協會副理事長,這次出書分享藝術收藏的心得,讓社會大眾能更接近藝術市場,這是好事!特此向大家鄭重推薦此書。
推薦序3
好為人師,亦為人好師!
胡永芬
從某個角度來看,黃河是個永遠的樂觀主義者,甚至,是個永遠的狂熱份子!對於跟藝術相關的事,他不只是興趣廣泛而已,而且還都賦予極大的熱情,鑽研至深——比如音響與古典音樂,比如藝術品與藝術市場。
數十年來,尤其是面對他傾注畢生功力的「藝術市場」,無論大局是起是落,走勢偏中還是往西,黃河卻彷彿永遠都能夠維持在亢奮與樂觀的狀態中,長年保持著高昂的參與跟關注,並且成為茫茫藝市之海中,很多人的心靈導師。
「藝術市場」如今成了許多人磨刀霍霍的新戰場,已經鮮少有人還想得起來——它也曾是過去多少人黯然消魂的傷心地。
原本就是全亞洲最具有藝術品消費實力的台灣收藏群(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油畫雕塑部門主管都曾公開表示過,台灣買家在過去幾年香港的每場油畫雕塑拍賣會上,平均包辦了40% ~ 60%的成交額),從2007年開春以來,台灣買家終於不再只是「華人前輩」與「中國當代」兩個區塊的主力,已逐漸拓展到「亞洲當代」,甚至自己開展出「台灣當代」一片榮景的新市場。
2006年以前,筆者在《藝術家》雜誌上撰文指出台灣當代藝術市場潛力無窮的時候,市場與媒體的反應比較傾向於懷疑或訕笑,但當時誰也想像不到未久(一年)之後的今日,「台灣當代」已經成為藝術市場最夯、本益比最漂亮、也是各家媒體、投資專家們最為大力推薦的熱門股!
這段期間,各方的藝術品投資專家鼓舞人心時,最為經常使用的話術,就是透過片面而個案的數據證明:「藝術品的投資報酬率可以高達數百倍、上千倍,遠遠要比以往認為最最傳奇的,能達到數倍或數十倍的股票、房地產投資報酬率,還要高得多!」
這個說法足以沸騰冒險家的血液,卻也充滿了風險跟陷阱。
我個人的觀察,黃河老師是這個風險飆高的新興藝術市場中,所有熱門的「老師」們裡面,最願意將技術分析的專業透明化、毫不保留分享給大眾的一位好老師!光是這一點,就足以普渡眾生無數!
這當然跟黃河數十年如一日,改不掉的好為人師、「雞婆」個性大有關係,但也因此得以在處處充滿坑殺散戶之危機的藝術市場中,仍然保有一位願意為人好師的「明燈」。因此我很樂意推薦黃河這個老師,以及他這本標題頗有些煽動性,內容卻還是資訊透明的《買畫也能賺大錢》一書,給所有對於藝術品與藝術投資有興趣的廣大讀者。
推薦序4
分享藝術的愛
簡秀枝
近來藝術市場表現亮麗,獲利潛力,不亞於股票、房地產,尤其藝術收藏的話題不斷,儼然成為一種社交時尚。
徐悲鴻、蔡國強一幅作品等於一套台北仁愛帝寶的大豪宅;趙無極、朱德群的畫價與宏達電、聯發科的股價漲跌一樣受到關心;一幅梵谷作品的流標,馬上引來蘇富比股價的重挫……。藝術、投資環環相扣,修身養性之外,該作的功課也不在少數。因為藝術加投資,是新趨勢,但特性也如流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收藏家面對變化莫測、爾虞我詐的市場沈浮,必須借重更多的專家引路與資料分析。
黃河投入藝術領域已近30年,從早期一個單純的藝術仲介業者,漸漸轉型為關心藝術生態、結構與發展者,同時不忘出書立論,展現了相當的執著與努力,這與《典藏》當初創立的精神──「分享藝術的愛」不謀而合,同時也希望為藝術的推廣與宣揚,善盡心力,讓「藝術生活化、生活也藝術化」。
看到老友將多年研究心得集結成冊,至為欣喜,特為之記,並獻上祝福,願一路長紅!
推薦序5
藝術投資的真諦
蔡克信
藝術投資是投資學的重要一門,卻一直是華人投資世界的小眾文化。在中國經濟崛起之時,華人藝術家的作品遂引發世界各地藝術投資者的覬覦,從美國畫廊引燃,台灣收藏家鼓風,其他地域附庸呼應,短短數年,從乏人問津到百倍增值,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也吸引許多從無藝術收藏概念的投資大眾躍躍欲試。
藝術投資果真如此輕鬆獲利?非也!凡是投資,必有風險,除了必須具備如同一般金融投資的知所管控避險,還必須下足審美觀與美術史的功課。否則,盲目跟風,畫作淪為壁紙是可預見的悲劇,經歷過二十多年來台灣藝術市場興衰者,都可以見證這一殘酷的現實。因此,藝術投資者不可不慎。
但是,藝術浩瀚,並非短期即可通達,畫市熾熱,可能良機稍縱即逝,如何掌握機先,須有良方導引。黃河先生的大作的確是師父帶入門的捷徑,但是可別誤會他一味鼓吹短線操作。以黃河先生長期作為畫廊經理人,也開過拍賣公司,又深研中西繪畫,並不斷開課教學,的確是當今最具資格談論市場與收藏之間平衡的奧妙。
老實說,市場不等於收藏,精準的短線可以獲利,卻可能違反藝術倫理而形成泡沫,真正的傑作,歷經時光焠鍊收藏而不朽,那才是偉大的藝術投資,並且不只是金錢的價值,更是無價的精神陶冶,在這一本書,其實正透露這一真諦。因此,修行在個人,藝術投資賺錢固然是好事,贏得尊敬的收藏,更是保存、欣賞人類文明心智結晶的無上價值。
十幾年前。台灣藝術市場最蓬勃之時,筆者曾鼓吹華人藝術,如果收藏家或投資者眼光夠寬夠遠,現在可以擴展到亞洲藝術,甚至世界藝術,培養此種收藏情操,本書同樣適用。
總之,不論是投資或收藏,只要進入畫市,就走上不歸路,只有以正確觀念從事,才會是永遠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