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中見般若:楊惠姍的藝術創作

琉璃中見般若:楊惠姍的藝術創作
定價:1000
NT $ 790 ~ 900
 

內容簡介

  曾為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女演員的楊惠姍,二十多年前毅然放下聲名,轉身投入琉璃創作與佛學信仰。她的生命如同她的電影作品一樣充滿傳奇;而她的琉璃作品,除了展現技法的突破與對於完美的無盡追求外,更充滿哲思。

  本書輯選楊惠姍多年來的幾大系列作品,由世界級藝評家、琉璃大師與琉璃專家對其作品加以賞析、評論。從百餘幀跨頁或單頁的全彩作品照片當中,讀者不但能細細品賞其獨特創作風格,更能透過三位大師的賞評,發現另一種觀賞角度。

作者簡介

安德魯.布華頓

  生於一九五八年,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榮譽教授、北京清華大學玻璃藝術講師與上海玻璃博物館諮詢委員,以及前達汀敦藝術學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校長與伍爾弗漢普頓大學(Wolverhampton University)玻璃藝術系主任,由於其自一九四九年後對中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的貢獻,而被記錄於二○一一年出版的《布華頓》一書中。在玻璃藝術教育與玻璃工業領域多年,獲選為英國藝術委員會會員,並擔任英國玻璃雙年展主席。

  布華頓亦為一名詩人,論當代玻璃藝術的文章,廣見於期刊與論文出版。著作曾被譯為中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丹麥文與馬來文等多種語言。

安東尼.勒彼里耶

  生於一九五三年,法國當代最著名琉璃藝術家之一。他的祖父德孔西蒙(Francois Decorchemont)是法國琉璃藝術輝煌燦爛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新藝術時期,著名的脫蠟鑄造琉璃藝術家。安東尼.勒彼里耶的作品受時空概念及記憶消失啟發,以琉璃材質表現時間及記憶進化的深刻意涵。作品廣泛為世界各重要博物館典藏,包括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日本北海道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基思.卡明斯

  生於一九四○年,為英國最早的窯製鑄造玻璃藝術家與知名學者,作品為世界知名博物館與收藏家典藏,包括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伍爾弗漢普頓大學(Wolverhampton University)玻璃藝術系主任一職退休後,於研究中心進行研究,撰寫多本玻璃藝術與玻璃技術歷史相關書籍,著作被認為是玻璃技術領域的經典。

 

目錄

[前言]改寫中國琉璃藝術語言的藝術家 安德魯.布華頓
琉璃中的般若──楊惠姍的藝術創作 安德魯.布華頓
無相無無相 安東尼.勒彼里耶
蓮花與風 基思.卡明斯
[附錄]無相無無相(法文) 安東尼.勒彼里耶
楊惠姍年表
博物館永久典藏
重要展出紀錄
參考書目
索引

 

前言

改寫中國琉璃藝術語言的藝術家

  楊惠姍是已在國際琉璃創作領域獨占一席之地的華人琉璃藝術家,這本書希望為西方當代琉璃收藏家、學者及學生打開第一扇門,讓他們得以近距離一窺並了解她既廣且深的藝術性格,同時對其作品能有更深入、透徹的認識。

  由於她的創作呈現了另一個極為獨特且迥異的世界,有著不同的琉璃文化,以及古老的藝術與雕塑傳統,過去無論歐美的個展或聯展,這些作品在西方世界很少獲得應有的讚賞及驚嘆。

  如果說「過去猶如異國」(注),那麼,破除時空的執迷,東方與西方不過是殊途而非異域。同樣的,賞析與解讀楊惠姍的琉璃作品,也應跨越界限,找出超越過去或未來的重要意義。

  這樣的解讀,涵蓋了幾個不同的時空範疇:從兩千年前中國漢代琉璃鑄造的先進,到十九至二十世紀法國艾密爾.加列(Emile Galle)與弗杭斯瓦.戴柯舒蒙(Francois Decorchemont)所帶來的革命性發展;從佛教心經的智慧,到現代琉璃的製造技術。中文的「琉璃」一詞,意指透過脫蠟鑄造方式製成的玻璃製品;楊惠姍選擇這樣的創作媒材,其技術成就,以及在燒製、熱澆鑄、細修雕塑等方面的發展,固然已有顯著的成績,但她的「志業」──亦即本書的主題──卻有著更為宏大深遠、且超越本身文化根源的意義。

  書中選錄的雕塑作品僅是楊惠姍豐富多元藝術創作成果的鳳毛麟角,但絲毫無損本書的歷史意義。楊惠姍是華人琉璃領導品牌琉璃工房的創辦人與藝術總監;她為佛寺創作的琉璃佛像留名青史;她早期在電影與表演藝術領域的成果備受好評,也獲得相關獎項肯定。這些成就,無論哪一項都值得另有專書討論。本書所聚焦的,是當年自學成為優秀演員,如今無師自通成為琉璃藝術家,同時也是佛教徒的楊惠姍,以及她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琉璃藝術語言的非凡故事。

安德魯.布華頓(Andrew Brewerton)

  注:原文為“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出自小說《送信人》(The Go-Between),哈特利(L.P Hartley)著,一九五三年出版。

 

內容連載

琉璃中見般若──楊惠姍的藝術創作
安德魯.布華頓(Andrew Brewerton)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相無無相」系列(Formless, But Not Without Form, 1999~2000)是華人藝術家楊惠姍創作的重要琉璃藝術作品。在這個系列創作中,一連串製模、窯燒和拋光的工序,彷彿一場悠遠綿長的冥想,思索著存在、無常或表象的命題。

複雜的創作工序,呈現的更是作品的精神與更深層的智慧觀點。憑藉著對於透明水晶玻璃材質的卓越製作技術,她以具體可見的「形」,巧妙地揭示實與虛、形式與姿態的創作可能,以及空無的哲學及神秘意涵。

在現代琉璃藝術領域中,這些風格明顯、甚至可說獨一無二的作品,可視為一系列全心投入、虔誠奉獻的創作結晶。它們以極為具象的型態,展現超越作品本身的更高層次,將自身奉獻為藝術創作的修煉載體,甚至超越藝術創作。

這些作品之所以風格獨具,簡單地說,除了其具象的美感外,更來自於藝術創作的本質。它們捨棄了現代玻璃藝術創作意圖的自我表達欲望,運用大量傳統佛教圖像元素,彷彿創作者試圖退到最後,淡化自我在作品中的成分,以成就一種奉獻。
「無相無無相」系列作品,每一件都像在展現一個從「無」到「有」過程中的片刻。正如本系列名稱靈感來源的《心經》所述,色即是空,而空,亦是色●2。在《心經》中,智慧即是明瞭「空」的意義,或者也可以這樣解釋:

在這個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不依存其他事物而獨自成立。換言之,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是偶發的、無常的,小至一個物件,大至全能的佛陀。萬物存在的基礎就在其起因、後果,或是一次起心動念。沒有什麼是獨自存在的,因此也沒有什麼能夠自立於萬物之外。●3

儘管佛教教義中指出,在這個無常世界中,一切都是偶發事件,沒有什麼是獨自存在或自我成立的,但筆者仍希望透過本文,讓西方讀者得窺楊惠姍這位旅居中國而享譽國際的當代琉璃藝術家,認識其獨特的藝術成就。

楊惠姍的獨特,與其說是來自於創作題材的選擇,更可說是由於作品中「有所為」與「無所為」的變化,抑或是「創造」與「寂靜」●4的變化過程──亦即梵文中的「奢摩他」(Śamatha),或是藏傳佛教所謂的「止觀」(zhi gnas)。唐納.羅培茲(Donald S. Lopez)曾對此下了一個定義:「當心智力量降到最低狀態時,將會對於『空』的境界有更進一步的體悟。」(二○○○年)因此,在創作琉璃藝術品的過程中,透過一種不是塑造自我,而是「無我」所創造的、如同冥想的轉化過程,這位藝術家達到了一種「無為」。

楊惠姍早期電影演員的生涯經歷,讓她曾在戲劇中化身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這樣的鍛鍊,對於日後在創作中呈現「無我」是否有所助益,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對於佛教徒來說,在這個萬物互相依存的無常世界裡,任何事物,包括個人,都沒有絕對的樣貌、恆久性,或者自我。●5

佛家說:世間萬物不斷生滅,眼前的一切,不過由諸多的事件以及過程所構成。物件或物質「存在」的當下,也只是正在經歷緩慢移動事件以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相較之下,許多科學家也認為玻璃是一種緩慢移動的液體。●6

因此,無論生命歷程、螢幕角色的演出,或是琉璃藝術品的創作,同樣都面臨著無常脆弱且殘酷的考驗,也同樣必須全心全力投入。這是楊惠姍這位無師自通的琉璃藝術家與演員謹記在心的原則,也是她在技術面追求完美的原動力。然而,她展現於外的性格特質,讓人感覺那是出於渴求而非職責,是出於熱情而非固執。正如她所說的:「我還不夠資格做為一個佛教徒。」●7

這種對於自我存在的懷疑論,不是佛教信仰的專利。派翠克.威肯(Patrick Wilcken)就曾這樣描述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

他,只是事件發生時剛好在場。「我從來不曾感覺、現在也仍然感受不到所謂『自我』的存在。對我來說,我只是一切事物發生的所在,但在那之中並沒有『我』或『自我』的存在。」這些話不只是個人的自我陳述,他的整個知識體系就是建立在對於事物意義以及真實性的終極解構。●8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790
  2. 新書
    79
    $790
  3. 新書
    85
    $850
  4. 新書
    9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