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40堂奇蹟課
- 作者:茱蒂.荷莉絲
- 原文作者:Trudy Harris RN
- 譯者:藍曉鹿
- 出版社:啟示
- 出版日期:2012-0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470648
- ISBN13:9789867470645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這是一位安寧護士書寫希望與奇蹟的真實記錄。
在這時刻,我們佇立在聖地的邊緣。
未來天堂的一瞥,
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後一堂課,
在此生之後不畏懼,可以有美好的盼望。
原來,在生命的盡頭,
也可以充滿平安、勇氣、希望,以及直達靈魂深處的撫慰與療癒。
安寧護士茱蒂看護臨終病人已經三十多年了,她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臨終病人,其中有九十多歲的孤獨老人、三歲就得絕症的小男孩、正值人生黃金時期的成功人士,甚至還有剛出生不滿兩個月的小寶寶。茱蒂盡可能地幫助她的病人完成死前的最後一個願望,好讓他們心無牽掛地離開;她也會細心安慰病人的家屬,幫助他們熬過痛失所愛的不捨與哀傷。不過有時候,有些事情是她也無能為力的,但是她並不沮喪,因為她做不到的部分,神早已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例如罹患肺癌的漢克,終於見到服刑中的兒子一面,因而心滿意足地離開,但其實他的兒子至今都還關在監獄裡,連申請會面的機會都沒有。頑固的強尼老年空虛,卻不肯接受安慰,最後是醫院走廊上一幅耶穌的畫打開了他的心房,後來茱蒂卻發現,那裡從頭到尾都沒有掛過任何圖畫。茱蒂的婆婆在死前看到一艘長尾船,要來接她去天堂,讓她安心含笑地過世。年幼的小查克病重難治,父母心痛萬分,直到小查克畫圖安慰他們,忍住的悲痛才得以宣洩,然而沒有人知道,一個三歲小孩怎會擁有那樣深刻的領悟與療癒力量……
在陪伴病人離開的過程中,茱蒂見證了許多感人而不可思議的真實臨終故事。她也藉由這些故事回答了許多人想知道的問題:當親友走到生命的盡頭時,該對他說什麼?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當朋友或自己痛失所愛時,要如何平復傷痛不已的心?人在臨終時,真的會看見天使、聽到美妙的樂音、或看到已逝的親友來迎接嗎?
透過茱蒂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幅幅讓人安慰的生命終點情景。本書以一種平和、溫柔到令人心碎的方式,打開你的眼界,讓我們對生死有更深切的領悟,並從臨終者身上學習到愛、療癒與希望。
本書特色
以短篇故事的型式呈現,容易閱讀。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書中故事真摯感人,由一個安寧照顧護士娓娓道來,充滿感性與柔情,令人不禁鼻酸落淚。
作者簡介
茱蒂.荷莉絲 Trudy Harris
安寧照顧護士,看顧經歷超過三十年,接觸過數百名臨終病人。她在一家安寧照顧中心工作多年,後來升職為董事。之後她依然身兼護士的職務,當她覺得對病人有幫助,或者時機適合時,便幫助病人進入照顧中心。她為中心募集了四千五百萬美元的資金,以此成立了一個可以安置二十四位病人的安寧照顧所,在當地教學醫院安置了二十八個床位,並建立了一個培訓機構,可以培訓醫師、護士和社工人員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臨終照顧的專業知識。
她初入職務時,當地醫院一天只收六到十個病人,退休時該醫院可以一天照顧九百五十位病人。她覺得神帶領她的工作已經部分完成了,所以才退休休息,目前和先生居住在佛羅里達的傑克遜威爾市。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本書的續作,也是她的最新作品《More Glimpses of Heaven》已於去年十一月出版,依舊受到廣泛讀者群的喜愛。
譯者簡介
藍曉鹿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職寫作、翻譯,已經出版的譯作有《別把自己作小了!》、《暗流長征》、《靜水深流》、《藝術與設計入門》、《記憶快易通》等。
坐上天堂的看台
「馬汀剛才跟我說,是該走的時候了。」
最溫暖的接觸
「為什麼神給我的日子,比醫生診斷的長?」
站在水面上的人
「妳有沒有想過,他見到的是耶穌?」
父子再會之日
「我兒子在這裡陪著我呢,他邀我同他一起走。」
小天使布萊恩
「跟妳說喔,我好愛、好愛妳。」
等待的人
「你終於回來了。我現在要走了,再見。」
給父親的最後贈禮
「如果你準備妥當,就去吧。我沒事的。」
天使造訪的房間
「有個大天使來了,祂就站在我的床尾。」
最後的祈禱
「我知道我要去哪兒,我不怕的。」
揮別黑暗
「如果沒有神的憐憫,我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波爾卡舞的歡送會
「謝謝你給大家留下這麼多美好的回憶。」
滿意人生
「這樣便很好了,寶貝。很好的。」
人生的織錦
「如果我知道我將去哪裡,那我為什麼要怕死呢?」
預見天堂
「就是這兒了。我終於看到了,真是太美了!」
改變一生的午後
「太神奇了,我從未見過媽媽如此平靜安詳。」
等待重逢的那一天
「爸爸去了天堂之後,也會一樣守護著你們。」
犯過者的懺悔
「你有沒有想過,神已經原諒你了?」
奇蹟的相見
「你怎麼沒和我說!兒子今天來看我了!」
名為寬恕的禮物
「我希望在死前,看到你原諒了你自己。」
愛和人生的真諦
「我從小就沒體會過這樣的愛……」
療癒之夜
「很快你就會在天堂和耶穌在一起了。」
通往天堂的門扉
「神已經給你安排好位置了,你會先看到的。」
瞭然於心的微笑
「妳很快就會見到拉爾夫了。妳預備好了嗎?」
前往神的國度
「現在它就在我這裡,我不用漫長地等待了。」
離別前的最後一課
「愛應該就是這樣的吧,這種感覺真好。」
帶著微笑告別
「我得到我想要的平靜了。我再也不會失去它。」
回到真正的家
「我猜爺爺現在一定已經見到耶穌了!」
神蹟展現的長廊
「神希望你打開心門,讓你跟隨祂一同進天堂。」
充滿祝福的新家
「我感覺到了祂帶來的平靜。我知道,祂就在附近。」
良善的代言人
「我總是想啊,在走之前,可以再見妳一面。」
帶來療癒的小天使
「原來他都知道,他什麼都知道!」
點亮靈魂的燈
「母親的身心都得到了安頓,不再有擔心或痛苦。」
平靜的終點
「如果你想走,就去吧,隨我們的神去吧。」
撫慰傷痛的黃玫瑰
「每年的紀念日,總是有朵黃玫瑰開得特別艷。」
可以看見神蹟的地方
「誰看到這些還會不信有神存在呢?」
溫柔相伴到最後
「我從未見過一雙眼睛裡可以飽含這麼多的深情。」
最懷念的身影
「祂讓曼黛蓮透過我,看到了自己的母親。」
享受天國的回報
「上天堂吧,海娜,放心,去就是了。」
滿溢而出的感動
「如果我像你一樣,見到了神,那我也會哭嗎?」
溫柔撫觸的手
「他依然緊閉的眼中,竟然流下大顆的淚珠。」
流浪者的綠洲
「你有沒有認識哪位神父,可以來看看我?」
來自天上的擁抱
「神選擇醫治我的精神和靈魂,而不是我的肉體。」
航向天堂的長尾船
「船已經在港口等我了。他們是來接我的。」
回歸摯愛之人的所在
「在迎接妳去天堂的隊伍中,爸爸一定是第一個。」
專文推薦
最後40堂課 彭蕙仙
死亡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開啟了生命,這是上帝賜予將亡者最大的禮物,也是將亡者給予生者的最真摯的禮物,那就是「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而將亡者的寧靜與安然,並不是安慰人心的阿Q之語,而是真實的確據,正如耶穌在離世之前對祂的門說的:「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3)原來我們常說的「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到。」並非玩笑之語,其中蘊含的是最深的信賴與溫柔。
近日,戰後第一代「國民天后」鳳飛飛辭世的消息震驚了台灣,但是人們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已是她過世一個月之後了。鳳飛飛刻意低調,並不表示她走的無奈,她告訴家人與歌迷,她的一生「過得快樂,活得精采」,愛過也傷過,有過掌聲也經歷失落,鳳飛飛彷彿是用「死亡」這個美麗的休止符來提醒生者,要好好活著,因為人生是值得活的。
這本書裡頭的四十個例子,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狀態的死亡,有三歲早夭的兒童,也有九十高齡者,有青春正盛,也有日近黃昏。有些人在死亡前早已很清楚自己的未來,有的是直到死亡的前一刻,才終於找到了平安;作為長期處理死亡議題的護理人員,與信仰深厚者,作者在敘述這些故事時,總在字裡行間,透露處理死亡在幾個方面的預備工作,一是確定什麼是必要的與不必要的醫療措施;二是將亡者的靈魂居所;三是喪葬典儀;四是安頓家人的心。
而死亡課程裡,最關鍵的就是死後的歸處。就好像旅行時,若我們知道下一站會去哪裡,心裡會篤定許多,至於你要搭飛機、高鐵還是郵輪都好,因為不同路線上都各有風景。
人們常說死亡最可怕是不知道你要去哪裡,或甚至「還有沒有這一個『我』?」如果不知、如果沒有,那麼這嘎然而止的人生,究竟又是為何來呢?所以,死亡帶來的不確定會令活著的歲月失去方向與意義。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意思並不是說死後如何不重要,而是勸勉弟子與其花腦筋想祭祀禮儀,不如多用心與人好好相處。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說:「死亡可能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知死之人將更知生,因為死亡是活著的人必須好好活著的無可推諉的理由。
這本《最後的40堂奇蹟課》的書的故事主角雖是四十位已經過世的人,但作者想要對話的書寫對象,當然是還繼續在這世上行走的我們。透過包括作者至親的父母在內的四十位亡者在過世前所經歷的身心靈路程,我們理解到,能夠帶著感恩與喜樂滿足的心,走向「回家的路」是多麼美好的祝福;這祝福不只是對將亡者自己,更是對關愛的親友,因為他們知道,亡者無憾,以致無懼,這是生者最大的安慰。
書裡有數個故事講到將亡者預見未來要去的地方,美好的令他雀躍,他要親友不要擔心;還有故事說到將亡者心有牽掛,不忍離開,兒子輕輕安撫,告訴他一切都會好好處理,放心去到耶穌那裡吧,父親於是闔眼。在生命與死亡交接的那一刻,生者與亡者皆平靜安穩,因為他們深知神的恩典將引導祂的兒女平安歸家。
奇蹟來自於對生命有更深的、永恆的認識。這是一本生命之書。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專文推薦
珍惜擁有的美麗 紀寶如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很害怕死亡吧!尤其是知道自己活的時間有限,那更是一種懼怕,等待的折磨吧!
可是,在基督徒的信仰中,雖然死亡會和家人好像肉體上暫時分開,但知道總有一天會在天堂上再度相逢,所以總有著無比的盼望。死亡對基督徒來說並不可怕,而只是肉體的敗壞,那靈裡的生命,卻是永生的、有盼望的。
看完這本書後,我能體會茱蒂的感受。在我信主後,因神的愛臨到我身上,我到榮總及多家醫院等地方做過志工,尤其是家護及安寧病房,長達兩年時間,陪伴這些病患及家人,給他們鼓勵,為他們禱告,一起和他們經歷哭泣、喜樂,更重要的是與他們一起經歷神。難道一定是死裡復活才是神蹟?在我的感受中,在每一段與病患及他們家人的相處中,我都看見了生命的改變。
生命的重生不只是肉體,靈裡的重生才是最珍貴的,千萬不要等失去了,才知擁有的美麗。活在當下,哪怕是最後一天,對於周遭的人、事、物都要珍惜,那就是天天在經歷神蹟了!
(本文作者為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秘書長)
專文推薦
出死入生,喜樂躍龍門 趙可式
第38個故事:生活在愛中的海娜臨終時,摯愛的丈夫、小女兒、及三個妹妹窩在她的床邊,邊禱告,邊鼓勵她說:「上天堂去吧!海娜,放心,去就是了!」海娜回答說:「好啦,好啦,我去了,別催了!」說完,她便平靜地離開人世了!
您見過上述的情境嗎?死別是人生中的「最慟」,最自然地就是悲傷痛哭,或強忍飲泣,心碎情裂。上述情境是幽默小說嗎?不然!這本小書述說了44個真實的故事,皆是活生生地發生在生命之中,雖然是美國的背景及一些外國人的名字,但生命是相通的,「瑪莉安」可以變成「阿珠」,「布萊恩」可以變成我們的「阿輝」,這44個案例可以超越時空,給現時現地的我們許多攸關生命的重要啟示。
作者荷莉絲女士是位有三十多年照護臨終病人經驗的資深安寧療護護理師,祖籍愛爾蘭,具深厚天主教信仰的美國人。她在本書中除了描述多位病人臨終的情況之外,更加入了自己的父親、母親、公公、婆婆及丈夫的姑姑等多位親人的生命故事。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中,發現與我多年的臨床經驗完全契合之下列三點生命真理:
一,深度的信仰能打破「死亡恐懼」的迷思:
近三十年來中外皆有許多以「死亡恐懼」為主題的研究報告或著作,我卻認為這個名詞是極為不妥的迷思。「死亡」一定不是件好事,若有一位臨終病人告訴您:「我對死亡一點也不害怕!」您是否相信呢?世上有多少人對死亡毫不恐懼呢?問題是恐懼的內容為何?一般人對死亡的恐懼原因有:害怕臨終時的痛苦;死亡時自己的形貌是否安祥尊嚴;害怕殘留的遺憾與悔恨;對所愛的不捨;未了的心願;未解的恩怨情仇;及對死後世界的未知等。有一位年近70的獨居老人告訴我:「我對死亡毫無所懼,只有一點,我獨居1人,子女各忙各的家庭與工作,偶而才來通電話。若我那天死在屋子裡,家人發現時可能已經腐爛了。而且我房間反鎖,要打進來也不容易,我最害怕的就是這點。」
從他的描述,可以知道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大致可以從「6W」角度來探討:
◆Why:害怕死亡的原因,是久病纏綿病榻呢?還是意外突然死亡?
◆When:死亡在那年那月那天來臨,誰知道呢?
◆Where:死亡的地點是安穩的自家床上?醫院中?還是發生車禍在馬路上或飛機上?死後又會到那裡去呢?
◆How:死亡時的各種情境如何?
◆What:死亡時自己的身體、心理、靈性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
◆Who:臨終及死亡時,誰會在我身邊?他們在做些什麼?
就因為無人能預知並掌握此「6W」,才會產生「死亡恐懼與焦慮」。但是若人有深度的信仰,在活著時信靠上帝,時時祈禱,事事感恩,常常喜樂,與上帝連結,那麼他就會堅決相信上帝會在最恰當的時間,用最好的方式,接他回天家,與主永遠同在。在世時,若能日日生活在神身邊,他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死亡」如同「老友」,在它面前輕鬆自在,自然地打破了「死亡恐懼」的迷思了。堅定的信仰就能活出耶穌基督所說的:「你們不要為了明天憂慮…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其他的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31-34)。在世的日子敬天愛人,活得有意義,至於死亡,就信賴地托付給上帝了!
「死亡恐懼」是一個「集合名詞」,對不同的人各有其獨特的意涵,重要的是,每人要在有生之日規劃好自己的生死大事,儲備足夠且恰當的資糧,以使因應這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日。深度的宗教信仰使人全然信賴上帝,在所有的「未知」之中,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上主的愛。本書中的44個生命案例,打破了「死亡恐懼」的迷思,每一位主角是如此安祥、被愛圍繞、甚至迫不及待地迎接死亡,因為他們在臨終與死亡的過程中,是緊密地與上主同行。例如作者最後一個故事「我的媽媽」中,老太太在病情惡化時,不斷地問作者女兒:「上帝什麼時候要帶我上天堂?我只想坐在主耶穌的腳前,和主在一起,對此生我已經不再眷戀,天堂的門在哪兒?我可以現在就去嗎?」恐懼是因為缺乏安全感,當人在活著時與創造自己的生命主宰親密結合,而且完全相信通過死亡,就可以歸回天父懷抱,與最愛的主耶穌永遠同在時,就有了全然的安全感,又何懼之有呢?在我所照顧的臨終病人中,類似書中的案例頗多,有次我直接問一位五十六歲卵巢癌末期的天主教信仰女士:「妳怕不怕死?」她一秒鐘也不考慮地回答:「不怕!我要「回家」見最愛我的「爸爸」了,為什麼會害怕?」另一位六十四歲基督教大學教授,在癌症末期時告訴我:「我渴望一睡不醒,因為當我再度睜開眼睛時,會發現自己躺在天父愛的懷抱中。」至於「是否害怕獨自一個人死在屋中未被發現?」則「身體是個臭皮囊,管它的!我已經與主耶穌在一起,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深度的信仰使人具有充分的安全感,足以打破「死亡恐懼」的迷思!
二、善生、善終、善別的生命真理:
本書中的44個案例在在說明了一個人要「善終」,就必須先「善生」;而病人若能「善終」,愛他的親人才得以「善別」。作者在第一個故事「我的父親」中描述:「他一生熱愛生命,離開的時候我們雖然覺得難過,卻也覺得是個溫和自然的過程。那是因為他長時期與神同在,點點滴滴受了神的恩典滋養才會有的境地。」這個真實故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三善」的境界。
三、人人需要「四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在安寧療護的領域中,我們醫療團隊時常幫助病人與其親友在適當的時機,互相表達「四道人生」。本書也點出其重要性,甚至連三歲小兒也需要,例如在「布萊恩」的故事中,三歲的小布萊恩常常坐在母親腿上,雙手緊緊摟住母親,一遍遍地說著:「跟妳說啊,我好愛好愛妳!」也因為表達了這份愛,年輕的父母在喪失了獨子之後,才能從哀慟中走出來。西方歐美文化對表達「愛」毫不吝惜,但在中華文化中,除了在戀愛中的情侶及孩子還幼小時,會自然表達「愛」之外,其他的關係很難講出口「愛」字,總覺得肉麻不自然。有一對結婚52年的老夫妻,妻子在過世前,應護理人員的鼓勵,向老伴表達了「我很愛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老伴泣不成聲地回應:「我一直以為妳對我是責任,但心理上並不在乎我,今天才知道妳是愛我的!」也因此有了力量去走晚年喪偶的孤獨哀傷路。
「四道人生」的順序每人不同,在「我的公公」故事中,作者的公公最先做的是與親友「道別」;「梅雷迪斯」則是將與前夫的互相寬恕原諒作為最重要任務;而「道謝」與「道愛」也需視時機而表達。只是在華人的文化中,最親的家人之間,最難表達的是「道歉」,於是病人帶著心靈的創傷逝去,親人也帶著傷痕過日子,問題永無解決。安寧療護團隊受過特殊教育訓練,就需把握契機,造就「四道人生」的表達,才能使生死兩無憾!
本書除了上述三項「通則」之外,是在台灣少見的臨終病人「靈性照顧」的好書,尤其針對基督信仰者,包括天主教與基督教,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我個人認為應作為神學院的教材,以及神父、修女、牧師、執事等神職人員的牧靈參考書。當人與神親密連結,就會如同「傑恩」的故事般,「在體驗自己被愛、被接納、被救贖之後,安然離去!」死亡啊!你的芒刺在那裡?為有深度信仰的人而言,死亡絕不等同於失望或絕望,因為出了死亡,就是永遠的生命,因而能帶著永恆的希望,喜樂躍龍門!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專文推薦
安然臨終,唯信仰而已 鄧世雄
「死亡」是人生最不容易面對、卻又最無可迴避的課題。
如何在人生舞台上從容謝幕,向所愛的一切告別,讓死者無懼、生者無憾,是門大學門;可惜的是,這些事在課堂上幾乎沒教過,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機會演練、學習,於是,往往要等到死亡迫在眼前時,才驚惶失措、憤怒害怕、遺憾悔恨!
這本「最後的40堂奇蹟課」,作者茱蒂.荷莉絲是位擁有三十多年安寧療護經驗的資深護理師,她在書中記錄了形形色色的病人臨終前的反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要想安然步向生命終點,秘訣無他,唯信仰而已!只有透過虔誠的信仰,我們對死後的世界才會無懼,對來生才有盼望,也才能以愛、平靜、希望來面對死亡。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生命之書,也是一位資深安寧護士書寫希望與療癒的真實記錄。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她看護臨終病人時所記下的動人點滴。故事主角有九十多歲的孤獨老人、三歲就得絕症的小男孩、正值人生黃金時期的成功人士,甚至還有剛出生不滿兩個月的小寶寶。三十多年來,她盡力幫助病人完成死前的最後一個願望,她也細心安慰病人的家屬,幫他們熬過失去所愛的悲傷。不過有些事情是她也無能為力的,但是她並不沮喪,因為她做不到的部分,神早已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這是一本讓你更加熱愛生命、珍惜周遭一切的動人作品。什麼樣的人該讀這本書?《去過天堂90分鐘》作者唐.派普這麼回答:「每一位失去過親人的人、即將和親人說再見的人,以及想知道天堂奧妙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