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
古遠清教授
我帶著驚異的眼光讀林明理的《回憶的沙漏——中英對照詩集》。
我驚異的第一個原因是林明理的個人氣質曾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記得2010年在阿里山初次見面時,同行的深圳文友說她打扮得像一位日本姑娘,一點都不像中年人。她氣質優雅,就似在人們休閑的地方出現的岸畔之樹。她給人的印象是杉林溪的風,是帶著清涼鈴鐺的流螢,是閃爍於萬巒峰頂的千燈。
我驚異的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林明理在大學裡教過「憲法」及「國父思想」等課程,以為在她詩中一定會留下其政教的痕跡。她一定會意氣風發,慷慨高歌大寫那些關懷社會、抨擊時弊的題材,可翻遍《回憶的沙漏——中英對照詩集》,均找不到這樣的政治詩,找不到她當年為《民眾日報》等報刊寫評論時為民請命亂石崩雲般勁健奔放、磅礡有力的氣魄,而有的是〈夏荷〉、〈雨夜〉、〈流星雨〉、〈拂曉之前〉、〈秋暮〉、〈牧羊女的晚禱〉、〈早霧〉這類如雲,如霧,如幽林曲澗,如珠玉之輝的低迴婉轉之作。在她詩裡,人們聽到的是樹與星群齊舞的足音,所看到的是急緩地往雲裡行和在煙波細雨中南飛的大雁。
我驚異的第三個原因是林明理每首詩均很短。她決不和別人比「長城氣勢」,看誰寫得長。其作品所選取的多是一朵感情的浪花,一點飄渺的思緒,一個生活的鏡頭。但短小並不完全是從形體著眼——諸如句短、段少、字少之類。因為短小不只是指它的形式,同時也是指它的內容。小詩作者在處理題材時,必須使內容集中概括,形體凝聚。既短小而要寓意高度濃縮,使意象豐厚鮮活,這就要求作者有精巧的構思,要讓它的內容帶一點跳躍性,句與句之間有較大的彈性與張力。試讀林明理的〈回憶的沙漏〉的下半段:
大地上一切已從夢中醒覺
山影終將無法藏匿
我卻信,我將孤獨痛苦地
漫行於沙漠世界
夜,依然濃重
徜徉於
白堤的浮萍之間
這裡寫的是一剎那的意境,無疑有不可明言的「孤獨痛苦」的內容,可作者並沒有將「濃重的夜色」和盤托出,其中「漫行於沙漠世界」所抒發的人生體驗,具有不使人動情卻令人思索的特色。
關於小詩,一直有種種誤讀,如有人認為隨意捕捉幾個意象便可敷衍成篇。其實,小詩要寫好,不在構思上下一番苦功,是無法打動讀者的。林明理的經驗證明,要寫好小詩必須有清俊、秀逸、雋永的風格。
以海洋為師,以星月為友,以書籍為伴的林明理,她寫詩所追求的正是清新俏麗,含蓄雋永。這裡不妨再舉一首她寫的〈雨後的夜晚〉;
雪松寂寂
風裡我
聲音在輕喚著沉睡的星群
梧桐也悄然若思
路盡處,燈火迷茫
霧中
一個孤獨的身影
靜聽蟲鳴
作者在這裡用婉轉的歌喉、纏綿的情調譜出了一首「悄然若思」的衷曲。讀林明理這類娟美而富於生活情趣的小詩,就好似繁星滿空的夜晚推開小窗,習習涼風飄了進來;又好似一彎潺潺的細流,緩緩地流進讀者的心田。林明理從學校提前退休後沒有生活在「藍」「綠」爭鬥的漩渦中心,與現實鬥爭相距較遠,但由於她的小詩處處顯示著女性的細膩、溫婉的特徵,風格含蓄典雅,清麗雋永,故仍為不同營壘的讀者所鍾愛。
林明理是近年崛起的詩壇新人。她成長於一個獨特的環境,那是臺灣著名詩社「創世紀」的誕生地左營。那裡海浪翻騰,地處偏遠。南部詩人在這裡生生息息:從張默到林明理,形成了一種獨異的左營人文景觀。
末了,我衷心祝明理在秋日的港灣裡譜出更多的「北浦夜歌」;在行經木棧道時,在蟲鳥細鳴的陽光裡,「只對老街、小巷,為明天擁抱天空!」
2011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