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也要讀快樂豬學校 王文華
多年前,我寫了一本書:一隻誤打人類基因的豬,跑到人類學校去讀書,家長都怕孩子讀書讀輸一隻豬,只好努力鞭策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考試才不會考輸豬,這書叫《豬兒當自強》,很受小朋友喜愛,後來還出了一本續集《豬飛總動員》。
多年後的今天,有幸讀到這本書:人類的孩子和豬交換了身分,進入「快樂豬學校」,發現了豬學校天大地大的祕密。
在《豬兒當自強》的年代,臺灣恰逢教改,透過豬自強的眼光,牠吐露了很多心聲:為什麼家長們認為分數才是唯一?為什麼讀書一定要讀得很好才叫有出息?為什麼人類的孩子有補不完的習,寫不完的功課?好像只有才藝班教的東西才叫才藝?
豬自強不明白,如果一個人努力找出自己的特質,發展自己有興趣的事,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即使只是個餐館的廚師、修車的師傅,這樣為什麼不算是一個很成功的人呢?
《豬兒當自強》的疑惑,在這本《快樂豬學校》裡找到了解答。
它更帶有濃濃的烏托邦色彩,書裡闡揚那種追求自然與人和諧共存的社會,就濃縮在野豬林這個小小的天地裡。
學校對書中主角樂小貘來說,幾乎是個地獄——他沒有一科能獲得老師讚許,沒有知心的好朋友,同學最愛做的事就是嘲笑他,嘲笑他學習不佳,人緣不好,老師甚至讓他戴著橡皮豬頭面具回家。
多麼可悲的學生生涯。
幸好,就在最絕望的日子,他遇上了歪歪,一隻來自快樂豬學校,身為彩虹隊隊長的小豬,一豬一人交換身分後,樂小貘進入豬學校讀書,引領讀者進入作者苦心經營出來的烏托邦豬兒小學。
在這所小學裡,W校長和呼哧老師編造善意的謊言,隱藏了一個天大的悲劇,讓三十二隻沒有父母的小豬住在豬學校裡,過著快樂的生活。
「快樂豬學校」的學習方式,相信會讓很多孩子羨慕不已。
每三個「學習天」,就有一個「自由天」。自由天想做什麼都可以,不必去安親班,不必去才藝班,發呆請便,打水仗歡迎,看閒書也可以!哇,多好玩的學制。
這學校強調孩子自主學習,利用四個小隊的競賽,維繫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小貘也在這裡重建自己對學習的信心,發揮自己的專長,重新找回自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沒有這樣一所學校,然而只要父母師長的觀念願意改一下,不再以分數為中心,不以升學為唯一的目的,願意蹲下來,發現孩子的特質,鼓勵孩子發展,孩子都可以學得更自在,發展得更多元。
把這本書推荐給您,希望您家的寶貝,成長得愉快又成功。
作者序
零點二分的意義∕丁勤政(小河丁丁)
我生活的湘南小鎮分為上街、下街和石子壩三個村,去區中學要穿過石子壩,所以我大約小學三年級才第一次見到區中學。那天我們幾個上街的孩子相約去征服區中學邊的小石山,當我們站在山上朝校園俯瞰,不知是哪個教室傳來悠揚的合唱,我們聽得入神,好一會兒沒人說話。那一刻我就想,這個學校真好……又有一次,我和兩個朋友到區中學玩,因為是週末,我們以為學校沒人,就在教室走廊上大聲說話。當我推開掩虛的門,想看一看中學的教室跟我們小學有什麼不一樣,頓時吃了一驚,趕緊噤聲——滿教室的學生,全在看書寫字,沒有一個人回頭看我,只聽見筆尖在紙上沙沙走動,像是下著微雨……我掩上門,臉紅了,同時又對他們無比欽敬。
轉眼小學畢業了,我的分數離縣城中學的錄取標準只差零點二分,就因為作文中出現一個錯別字。大家都為我惋惜,而我卻想,我可以上區中學了呢!在縣城上學當然很吸引人,但是那種嚮往,多半來自虛榮。而區中學的吸引力卻老早種在我心裡,生了根,發了蔓,終於到了開花的時候!
到了區中學,我沒有成為自己預想中的好學生,成績一學期比一學期差,座位也越來越往後,二年級就坐到教室底了。原因很簡單,小石山太好玩了,山上有溶洞,溶洞裡有鐘乳石,有伏流,有不知哪個年代為何目的修築的道路……山上還有開著漂亮紫色花的牛耳草,有天然的石寶座……就算什麼也沒有,在山上爬來爬去也挺快樂的。
除了小石山,另一個好玩的地方是大江,與區中學隔著一片菜園和稻田。每次去大江,要冒險翻越校牆,要帶著羞慚的心情從農人質疑的目光裡穿過,可是一到江邊,我們立即把一切煩惱連同衣褲扔在沙灘上,噗通噗通跳到水裡,游泳,打仗,歡笑,吵架……
初一是這樣過來的。
初二是這樣過來的。
升到初三,我戀戀不捨的收起玩心,好好學習,沒想到畢業考試竟然考到全區應屆生的第一名!
多年之後,我常想,幸虧我上的是區中學,要是上了縣城中學,哪有鄉下那麼好玩?我又哪來那麼多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呢?那零點二分,其實不是遺憾,而是命運之神埋下的巧妙伏筆。有時我又想,要是不差那零點二分,也許我會有更精采的故事——鄉下孩子進了城,會有多少新奇的發現和感受!那零點二分,就像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我只知道我選擇了的這條路的風景,對於另一條路的風景則一無所知,無法比較。
這一點點感悟,並非《快樂豬學校》的全部意義,卻是創作動機之一。
在豬學校,小貘遇到了W校長和呼哧老師。在寫作生涯中,我也有幸遇到幾位良師益友,得到無私的關懷和幫助。對於我這麼一個內向孤獨不愛交際的人來說,每一份情誼都彌足珍貴。文字塵埃我自知,向來諸老誤相期。借此機會,謹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