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先進的知識,充實華語文的教學
幸虧我們有董鵬程先生,華語文的教學和研究,才有可能在情勢最惡劣的日子裡苦撐過來。我每次看到書架上那一大冊又一大冊的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的叢書,都會有一陣激動。數十年內,董先生靠一己薄弱的力量,號召周邊的友人一齊努力,動員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把當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華語文的心得寫成論文,再四處去張羅出版的資金,將這些論文付印成冊,就是要把最先進的華語文教、研知識傳播給所有教華語文的老師,讓他們有所借鏡,以提升教學的效能與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真是令人感佩!
如今,我的書架上,又要有一大冊要擺上去了,我有幸先看到初稿,很多知名學者的專著都收藏在內,而且從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到實際課堂上的應用,從教材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多媒體實驗,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且學術的深度夠,論述的嚴謹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教學經驗的說明,比起幾年前的功力,又是增強了許多。我學到好多很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對華語文認識,也更深了一層。希望這本知識集成,會幫助所有對華語文教學和研究有興趣的人。還是一句話:「董先生,謝謝你。」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編者序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又有專書出版了。這一次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照顧的層面也更廣。
全球想要學華語文的人數從來沒少過,師資不足一直是個問題。因應需求,國內華語文教學或是應用華語文相關系所紛紛成立,華語文教學專業教科書需求因此產生。華文會董祕書長鵬程先生對華文推廣念茲在茲,看到培育華語師資教材方面的需求,以及臺灣此領域相關教授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可供參考,乃規劃本系列華語文教學和研究叢書,邀請國內相關學者共襄盛舉。
系列叢書規劃由基礎語言分析如漢語語言學、華語句法、詞彙到教學實務。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合各層面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此次參與撰寫學者們在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中皆是佼佼者。他們以過去研究為基礎,搭配實務上的觀察與反省,或是編寫或是著作,使本叢書得以完成。
兩年前,董祕書長和我先擬一個叢書初步架構,由其開始邀約學者。第一次開會,就每位學者專長與擬撰寫主題進行溝通。爾後,作者們提出一份寫作大綱,並以2009年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會議時間為出版時間。學者們皆體認這一份工作的重要性與時效性,無異議同意寫作時間表與撰寫格式。為避免其中有過多重疊,由我略加調整學者所提出大綱中疑似重疊處,由董先生進一步與作者溝通,徵得同意,大綱於是底定,學者們開始撰寫。為確保進度,華文會於期中再一次邀約作者們餐敘,並針對部份稿件內容再一次就可能重疊處協商。
一開始寫書時,我們即告知作者們,為使書更顯其專業,完稿後會送審。今年春天部分作者如期交稿,我們陸續邀請不同學者審查,審查後作者再修稿。這系列著作以及動員都是為更深刻耕耘華語文這塊園地。其中董祕書長的遠見及他多年全心全力的投入,感動學者願意執筆,成就今天這番事業。
忝為編輯,特別感謝下列審查委員以學術之名,為叢書把關。前九冊分別由鄭錦全院士、李英哲教授、鄭昭明教授、湯廷池教授、胡志偉教授、葉德明教授、姚榮松教授、黃美金教授、柯華葳教授審查。
叢書籌劃編輯過程中,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在董鵬程祕書長的領導下,所有工作人員全力以赴,一併致上謝意。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主編◎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作者序
教授第一堂語言學概論的時候,我常先問學生「語言是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後,往往很快地給我各種答案,包括:「語言是一個工具。」、「語言是一座橋樑。」、「語言是一面鏡子。」其實他們這些回答也都很有道理。語言確實是一個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一座連結大腦與表達的橋樑,更是一面反映人類思想的鏡子。但是我心中的答案是「語言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含語音、音韻、構詞、語意、語法、和語用等等面向與規則,而華語的複雜度不亞於西方語言,這也考驗著華語教師要如何轉化這些元素給外籍學生吸收。
一位稱職的華語教師須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和漢語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也須要了解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基本原則與應用,懂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適當的角色。而一位華語教師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大關鍵就是其個人的班級經營風格與教學魅力。從事研究工作多年來,我一直很希望能把華語教師教學的畫面描述給正要「上路」的新手們知道。懂得教學的教師其實就像一位「醫師」,得時時觀察學生的表現是否符合一般外籍學生的學習發展階段,遇到有違常態發展的特別個案應該主動了解原因,並給予協助,甚至可以進行行動研究。一位優良教師也像一位「司機」,他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但享受開車的樂趣,同時也懂得回頭觀察車上乘客的表情,體會他們的感受。而「提問」是增進教師經營課室氛圍的最佳技巧之一,也是改善師生互動的一帖良藥。
為了能有系統地結合理論與實務,提供讀者一個點、線、面的連結,我覺得最好的驗證方式是從外籍學生在課室中所接收到的語料(即教材)分析起,一一將教材內容建檔後,分析其「提問」句型的介紹,有助於我們了解外籍學生在教材中學到語料與其提問句型表現是否成一致性。思考再三後,我決定以師大國語中心中教材使用率最高的《實用視聽華語》為主教材,資料建檔後,接踵而來的是「提問」句型編碼的挑戰與課室錄影的接洽,感謝參與計畫的助理們與同意讓我觀課的華語教師們,沒有他們的鼎力協助,本研究絕對無法順利完成,我由衷感恩這些貴人。此外,更要感謝董鵬程秘書長對後進的提攜,沒有他再三的耳提面命,我想我的專書撰寫啟動日期一定是遙遙無期。
本書以華語為第二語言課室的「提問」句型,依其疑問句的語法形式(如:選擇問句、附加問句、正反問句、助詞問句及疑問詞問句)及語用功能(如:展示性及指涉性)標示後加以統計。研究發現,該教材問句之編撰,呈現「倒U型」,中間冊數之提問句型介紹遠較於前後冊來得多。教師在課堂上最常使用助詞問句及疑問詞問句提問,學生亦同。師生提問時,語用功能亦同,皆為指涉性問句明顯多於展示性問句。就師生提問之溝通策略使用方面來看,不同程度學生對教師不盡相同,以高級班學生提問次數最多,常用「重述」為策略,初級班教師則常採「語言轉換」為策略。
如果說「在家裡,父母是孩子的『模』」那麼在學校中,外籍學生的『模』就是教師。課室中教師的提問方式與互動技巧足以讓外籍學生化壓力為動力,繼續深耕華語這塊園地。期待本書所提供的課室實例與統計數據的分析能讓華語教師們更了解「提問」的重要性,引導外籍學生進入華語殿堂時,別忘了善用此技巧與學生互動,化寒冬為春風,讓師生零距離,學習充滿愉悅與幸福的感覺,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