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
向霸凌說NO是家長、老師、學生以及教育行政單位共同的願望!
叫「霸凌」太沉重,其實校園內恃強凌弱不是新鮮事,從過去以來就有,然而近年來被重視的原因,主要是:
一、人權意識的被重視,每個人都有安全以及被尊重的需求與權利。
二、教育功能的式微,過去天、地、君、親、師,五倫被重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今,「師者,被告、被打、困惑也?」流浪教師突顯教師之社會地位,師者如果自己的生涯都未能妥善處理與照顧,如何觀照學生?
三、師生關係的品質不佳,如果師生關係良好,積極上不僅有利於教學與學習,消極上亦有利於預防霸凌的發生。
四、部分學校輔導工作未能落實三級預防。
五、同儕間人際的未能學習相互尊重,學生無論任何年紀都很在乎同儕的接納支持,即使遊戲嬉笑亦為彼此的友善互動,但若超過對方接納範圍或言語之嘲笑,就可能引發當事人的不舒服。
六、法律素養的不足,因為缺乏對法律的了解,罔顧一時衝動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媒體之推波助瀾,目前媒體視社會負向消息為賣點,在「知的權力」與「社會教育」間的取捨,未能妥善思考「倫理」的抉擇,視「霸凌」事件為新聞賣點,殊不知亦成為社會負向教育的示範。
然而於過去的書籍中具體提出解決霸凌者並不多,本書能依國情文化先從認識霸凌,包括分析霸凌的危險因素;進而具體提出面對霸凌的態度,尤其提出霸凌因應力以及三級預防模式;最後並探討如何走出霸凌,找出自我人格的優勢,從創傷到復原,更能加上受凌者自己如何走出霸凌的故事,讓其他受凌者學習只要個人有意願在適切的專業助人者協助下,不僅可以嘗試努力走出受凌的痛苦,甚至昇華善用自己的專長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值得推薦給學校輔導工作相關專業工作同仁、家長以及關心霸凌事件處理的社會熱心人士。
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不僅是受凌者與霸凌者的處置,背後家長的管教態度與方法,老師和學生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學校如何建構友善安全校園,社區的互助,媒體的自律,心理衛生教育的積極推動以及與媒體工作者的溝通,皆需要大家共同探討合作。期待本書的催化,讓校園的春風笑聲不斷!
張德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2
防範霸凌,大家一起來!
我的好朋友、好同事南琦,又出好書了!身為臨床心理師、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她關注「霸凌」、並進而用流暢的筆調、搭配很多的案例,寫出這本十分實用的著作,我很樂意並且榮幸的為本書作序!
搶先閱讀後,我將此書的優點說明如下:
首先,南琦將霸凌這個全世界、包括台灣都十分關注的課題,運用精準的文筆,系統性的自「認識霸凌:發現暴力的線索」談起,包括:什麼是霸凌、找出霸凌、誰在霸凌等各章;進而提出「對付霸凌」的積極對策,包含:不只針對霸凌者、人格特質的因應之道、霸凌因應力、三級預防模式等內容;並且針對曾經遭受霸凌的個案,也提出「走出霸凌:從創傷到復原」(包括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觀者、間接參與者)的痊癒之道,包含:找出人格的優勢、從創傷到復原、我如何走出霸凌等章節。
其次,提供實用的「霸凌檢核表」,包括:「霸凌的面貌」「觀察發現孩子是否遭到霸凌」「哪些特質容易讓孩子成為箭靶」「哪些危險因素容易讓霸凌形成氣候」「注意孩子是否天生攻擊傾向較強」「增強個人的正向力量」「在霸凌的預防階段成人可以做些什麼」「創傷及壓力的因應策略」「療傷的著眼點」等,可以讓讀者實際地使用在生活上。
在此,我特別針對南琦在書中提到的麥克堡(Donald
Meichenbaum)「壓力免疫訓練」,用腦科學的角度做進一步詮釋。這個訓練方法強調可以在「概念化階段」時找出個人過去因應壓力的正向經驗,了解自己的壓力源,如何反映壓力;在「技巧學習階段」加強練習或調整新的正確因應技巧;最後在「應用階段」把學到的技巧應用於真實世界中,練習在壓力情境下的各種技巧何者更有效,需不需要再做調整。腦科學研究也顯示,大腦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y)的特質,或許過去的生理特質、長期生活環境潛移默化形成的霸凌特性,是可以經由正確的體會與訓練,重新雕琢新的「水道」,日後當再遇到相同的生活情境時,改用利己又不欺人的好方法!
在近日的演講與輔導中,我也提出「OK理論」,希望在家庭、學校、社區、社會中,能夠養成「我好,你也好」(I am ok, and you are ok)的互相尊重、又可兼具自信的良好氛圍!身為醫師、老師、父親的我,真的期盼大家看完此書,共同關懷霸凌議題,不要讓「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細節請看本書)的悲劇再度發生!
楊聰財(精神科醫師∕楊聰才診所院長)
推薦序3
正視霸凌事件
孩子霸凌人或受到霸凌,是教師和父母必須關心和重視的課題。它不是漠視者所說:「孩子免不了鬧著玩,打個架,事情過去就算了!」我以四十年的輔導工作經驗向大家指陳:霸凌不可輕忽,它直接打擊孩子上學的心情和學習的效果,更會對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造成影響;霸凌的創傷如果不好好處理,甚至會影響個人的命運,當然也會造成社會問題。
孩子從國小到高中的成長過程中,霸凌是很容易遇上的問題。如果你認為霸凌是只有少數特殊性格特質的孩子,才會惹上的麻煩,誠摯的告訴你別太大意!有些事件是霸凌者一時興起,就把無端的孩子強押去毒打一頓,要受害者乖乖付錢供他們花用。如果孩子回應力好,懂得向師長反映,得到妥適的處理和輔導,一切可平安度過;如果孩子畏懼霸凌者的強勢,忍氣吞聲,又要去偷取家裡財物供惡徒花用,造成創傷和長期折磨,對幼小心靈將帶來莫大的傷害。
別以為你的孩子或學生平安無事就好,休管他人受到欺凌,不必理會其他霸凌事件。我要提醒你:讓孩子做一個無助、懼怕的旁觀者,同樣受到傷害。它會發展出冷漠、退縮、憂鬱或焦慮的人格特質,所以我贊同所有人同心:向霸凌Say No!
師長在處理霸凌問題時,必須冷靜、同理和不怕麻煩,要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問題,釐清真相,懂得運用校內外輔導資源,掌握關鍵性因素,做適當處理。輔導得宜,受霸凌的孩子會順利走出懼怕或受創的陰霾,重拾信心和安全感,他們未來在人際和社會生活,還是能做正向回應。反之,若處理不當,孩子得不到應有的輔導和協助,若加上師長爭執慌亂,憑添更多情緒困擾,則會造成二度傷害。
對於霸凌者而言,有些是體質性的違抗性格,有些是不利的成長環境所造成。如果師長能給予適當的管教和輔導,協助發掘其優點,重構其信心,並予以肯定,仍有機會引領孩子回歸常軌的生活。倘若師長處理失當,或放任他為所欲為,無異增長其侵略性和暴力傾向,接下去可能就參加幫派,鋌而走險,步上犯罪之途。
有效處理霸凌事件,是學校的要事,也是父母親要關心的課題。由於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功能的發展,其重要性不亞於學校成績。霸凌的防制與輔導做得好,孩子知道怎麼有效回應生活中的種種衝突情境,未來也會比較有信心和樂觀,其主動性和執行力也相對提升。
所以我們要一起關注這個課題:了解什麼叫霸凌?它的種類和誘發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處理與輔導?有什麼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凡此等等都值得大家關切。這本書針對台灣校園霸凌及相關現象,做了務實的解說,層次分明,對輔導技巧的著力,更是功力深厚,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校園霸凌是許多孩子的苦惱,也是部分孩子走向罪犯的開端,所以教師和家長、學校與社區應該共同投注心力,一起防治霸凌。從對抗恃強凌弱,揭示人權,發展友愛,伸張正義,建立好的環境,孕育年輕一代的正面性格,到締造祥和的社會,這個課題是國家提升軟實力的一部分。
我是輔導工作的老兵,多年來實務與行政工作都擔任過,也參與教育和科技發展的籌畫。我有機會看到許多成功的人,他們具備自信心、主動性和專業能力,這些素質帶領他們走向亮麗成功的人生。當然,也從實務和個案中,發現許多退縮、走不出去的人,他們不是智能學識不好,而是遇到意見衝突時,會焦慮逃避,從而敗下陣來,放棄了許多機會,無法堅持自己的行動力。從退縮者的晤談中,發現多數有受過霸凌的創傷,其來源包括家庭、校園和社會。我深深了解受到霸凌者如果沒有從創傷中復原,他們的生命力終將受到壓抑;相對的,霸凌成習的人也很容易走向侵犯和暴力的惡行。本書對於這方面的生命發展,有許多寶貴的卓見。
南琦心理師把她多年的實務工作經驗,寫成《向霸凌Say No!》一書,這是一本切合本土輔導工作實境的好書。它能帶給教育工作者實用的新知,更能提供父母親正確的觀念。同時,透過對霸凌議題的了解,再來看生命教育的內涵,會有更周延的認識。
鄭石岩(諮商心理學家∕作家)
作者序
當霸凌成為社會案件時
當決定寫一本霸凌議題的書時,記得還鬧了主編一下:「寫這個題目感覺少活十年!」因為這嚴肅的議題代表我又要絞盡腦汁與大量筆記和資料奮戰,恍若回到寫論文年代。
民間與官方愈來愈重視這個議題,不管是從國小就開始推動的校園安心方案(如各縣市教育局在開學第一週訂為友善校園週)或者研議相關立法,相關書籍的出版則如雨後春筍,但多是翻譯作品,國外的案例、國外的教育背景文化脈絡、國外的經驗……怎麼看都隔靴搔癢,缺乏本土化的實例與經驗分享,所以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比起在遠流的其他三本著作更是痛苦,我必須在龐雜的書報雜誌中(包括社會新聞、八卦雜誌)擷取更多實例,搜尋有用的資料,整理出可行的、正向的做法。
奇妙的是,當自己開始注意霸凌問題時,門診中遇到霸凌的個案似乎也變多了,機緣巧合更讓我使命感增加。
我所理解的霸凌
目前為止我遇到最年輕的霸凌個案是小二,她告訴我一年級時班上有個女生會欺負同學,要其他同學不跟某個人玩(後來這個小朋友看了兩個月的精神科),二年級時她成為倒楣的那個人,那霸凌者唆使她周遭的人不要跟她玩,刻意捉弄、隔離她的人際關係,當她向母親提及時,母親做了明快的決定,第二天立刻到學校與老師溝通,並告知若不處理就要打反霸凌專線。班導師承諾會積極處理,但校方卻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威脅孩子誰敢打這通電話就要處罰誰,並罰她站了一節課。
小朋友回家後向母親哭訴當天的遭遇,母親震怒,又到學校理論,同時因為小孩所受的二度傷害而來就診。這次學校終於搞清楚怎麼回事,向她們道歉並做了緊急處置,對霸凌者行為告誡與約束(深入了解後發現霸凌者來自不溫暖、缺乏雙親支持的家庭),同時允諾會讓輔導室持續追蹤。
這件事算是有了較圓融的結果,應該歸功於有個高度關懷、鍥而不捨的媽媽,同時老師的配合、校方的事後道歉處理,都可以降低、彌補傷害。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寫這樣的議題時常常思考,如果小孩遇到霸凌時我會怎麼做?想來想去都沒有理想做法。我其實沒把握現在的校園能多友善,感受友不友善除了看自己的態度,也看所接觸的人事物,因為對此議題愈深入,愈知道有太多無法掌控、複雜的因素,只能見招拆招,遇到再說。
除了小孩本身該培養的環境抵抗力,我比較堅持的部分是讓兩個女孩子練體能、功夫。當老大開始上大班,我毫不猶豫的讓她練跆拳道,對外都玩笑似的說要讓她進軍奧運拿金牌;老二幼稚園開始有武術課,老師詢問要不要參加時我說當然要,第一年還有幾個小女生陪著小女兒練,第二年他們漸漸覺得不好玩、改上美術課時,她開始喊無聊、腳好痠,我還是堅持她必須上武術課。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我不要她們弱到無法應付緊急狀況,必要時來不及反應、沒有體力逃跑。
雖然凶凶老媽不太會煮菜,但起碼可以做到規律的作息、正常的飲食,晚上九點過後就開始碎碎念,要求她們準備上床睡覺。兩個女兒漸漸長得比同齡孩子還高大健壯,活潑開朗,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做法了:我做了身為家長該努力的部分,剩下的則留給她們去磨練體會。
當暴力型態變得無法預測時,我們的保衛本能也只好回歸到原始印象,至少要「看起來不容易被欺負」的樣子。這是個處處需要留意的社會,卻不能被戒心淹沒以致失去了做人的樂趣,而光靠自己的力量又不一定做得來,中途得仰賴許多貴人扶持,方能身心健康、平安的成長。
有時我會遇到為著別的問題來訪的個案,談著談著會追溯到學生時代某段痛苦的回憶,那回憶通常不是家庭暴力、家人互動衝突或冷漠,就是夾雜著霸凌,那種隱微的傷痛總需要治療師格外小心呵護,才能娓娓道來。這是個重生的過程,藉由對過往傷痛的重新述說,從重新整理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已不是小時候無助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別人。
當然身為家長的我在治療中也佔了些優勢,那就是格外留意門診個案中關於霸凌的陳述。這議題讓我在聆聽過程更敏銳,也容易將其情緒問題與過去經驗做連結,增加晤談的效果。
霸凌者更需關注
我並非要為霸凌者或加害人找台階下,而是主張在討論這麼深沉、嚴肅的問題同時,也要省思一些更全面的問題,以預防日後更多的小霸凌出現。
每當有特定的、聳動的、極暴力的校園霸凌事件出現,總會引來一些討論,有些專家意見相當有遠慮與建設性,然而很快地就像船過水無痕一般被其他更聳動的新聞蓋過,等待事件再次發生時,媒體再炒熱一次。
所以我們必須珍視這些真知灼見,並化為一股內省的力量。李丁讚教授在報上為文發表相關論述,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霸凌,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目前中小學更普遍的問題,其實是排除與歧視。」(二○一○年十二月《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他認為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與權力分配、社會文化的價值觀等,都是幫兇。我把這些思考分為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包括失業、貧窮、弱勢家庭造成的貧富懸殊。
社會心理學有個說法稱為「漂流理論」,按照字面上解釋就是水往下流,所以弱勢者常常愈來愈弱勢,貧者愈貧,難以翻身。雖然教育是翻身最大的契機,卻也意味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自貧窮的谷底攀爬上來。在社會底層、邊緣被忽略的族群,也常常與疾病、暴力、犯罪等名詞相關,如果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沒有固定工作,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或者很辛苦的活著沒有任何安全感,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怎能不出現問題呢?
二○一○年十二月桃園某國中的霸凌事件佔據了好幾天的報紙版面,一連串爆發開的校園霸凌事件後來愈演愈烈、愈具傳染力,比較像向權威者嗆聲、示威,並連帶使校長道歉下台──其中有個學生就是因為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而出了問題。
這個揚言要開槍射殺老師的學生,因為在進入體育班時愛拉女生內衣肩帶開玩笑,被教練踢出拔河隊,因看見班上同學各有專長,缺乏被認同感並因此產生挫折,質疑「我是不是這個班的?」沒多久就遠離教室,整天在校園「流浪」,在學校或走或坐或躺,就是不願進教室。
前學務主任為了讓他有事做,就帶著他幫學校打掃環境,每天都可以看見他拿著夾子繞校園撿上半天垃圾,孰料當年九月學務主任退休,這個孩子失去關心他的師長,和問題學生愈走愈近。如今,這位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主角不在學校,也不在網咖,而是在工地和父親扛沙、堆磚塊。
使壞的孩子曾經是個好孩子,日後也有可能再變回好孩子,端看我們要不要急著給他貼上「霸凌」標籤。
第二個霸凌幫兇,就是社會整體價值的問題。
我們注重的是升學的考試科目,還是多元的能力發展?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冠冕堂皇的說「我當然希望小孩五育均衡,快樂就好」。真是這樣嗎?
我讓小孩學靜態才藝,同時也學跆拳道,持續至今約三、四年了。會讓孩子學跆拳道除了小部分虛榮心態,泰半與我工作經驗有關。我曾參與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處遇業務多年,並帶領過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與輔導教育課程,深切了解加害人的性格特質,了解社會上處處危險與陷阱,所以跆拳道是我以為讓女兒防身的最佳武器。如果我不能防堵色狼,至少能讓她擁有保護自己的力氣。
在小孩練功開始的階段,我看到一則相關新聞:有個十五歲的女生因認識心懷不軌的網友,被騙至汽車旅館內意圖性侵,那男人沒想到這小女生擁有空手道黑帶背景,沒多久就被打趴了,那小女生氣憤的說:「可惡,居然敢騙我來這裡!那你必須給我計程車錢回家。」對方嚇得只能乖乖照做,女生回家後隨即報警。
雖然這樣做有點危險,但我認為那個女生實在「太酷了」!更強化我想讓女兒練體能的決心。
大約和女兒同期學習的另一女同學,學了兩年後漸漸不來了,因為「升上五年級後課業太重,功課太多」。她的教練感嘆:「一週練一個小時真的不多,學英文的時間都不止了,小孩也需要練練身體啊,不是去公園玩玩溜滑梯就算數,還有心肺功能、平衡、肌力訓練才行。」
我想起最近才揭露的數字:新北市有六二%的小二生已成近視,原因是看電視、打電動及太早學寫字,小孩的活動沒一樣與運動有關。
接送小孩學才藝真的很累,時間被綁住、切割,失去自己的部分自由,我想所有學才藝的父母都有類似疲累感。但是在女兒拿到黑帶的資格證書後,我高興得馬上po上facebook,標題是「我的驕傲」,並開玩笑的說,女兒正朝向老媽期待的文武雙全的境界邁進,沒想到馬上被一個也是媽媽的朋友潑冷水:「小心你女兒嫁不出去啊」。
父母讓小孩學才藝是為了妝點門面、更彰顯課業,還是為了跟上時代不被淘汰?我們會不會指著路邊修馬路、撿垃圾的工人說:「你看,如果你不好好唸書,以後就會做這些工作。」如果我們不能真心接受這些工作,就沒辦法接受什麼「多元價值」「多元學習」,也很可能無法接受多元的、特別的學生。那些沒有被主流接受的學生也許覺得自己被拒絕、心裡很受傷,就跟上述嗆聲開槍的學生一樣。
許多霸凌者會不會都是基於我們的偏見產生?這值得我們大人一起好好想一想。寫這本書的目的亦希望藉由愈來愈多的討論,了解霸凌事件絕非暴力者一人承擔的錯,也不受限於校園內的遏止,而是學習關於對人的包容與尊重的人際議題,也是如何克服壓力挫折的身心健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