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教中學.玩中學.做中學-
筆者在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系生產管理組,到研究所則研習人事管理,在學中企管高考及格。自投身企業後,從專員、外銷經理、廠長、副總經理、總經理,從一而終,年滿二十五年退休。在職中推出企業顏色管理、數字管理、看板管理及情境管理,騰蛟起鳳,績效斐然。筆者有幸在 1984 年當選第二屆國家十大傑出經理,公司也在 1996 年榮獲國家品質獎、團結圈(QCC)全國金塔獎數次及日本 PM
優秀獎。任職中,為教學相長,亦在大學兼課,每年管理雜誌公布全國企管名師,年年上榜。
老子《道德經》有言:「功遂名就身退,天之道也!」於是從企業界轉戰教育界,現專任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所及兼任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靜宜大學企研所,所開之科目有「經營管理實務」、「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營投資實務」、「國際企業專題」、「創意思考∕創意行銷」、「國際經貿研究」等。並受聘嶺東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諮詢委員。為不與企業脫節,在公餘先後擔任臺中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技術學院評鑑委員(教育部主辦)、國家品質獎評審(經濟部主辦)、企業職業訓練機構訪視評鑑委員(職訓局主辦)、高考及格人員培訓師(國家文官培訓所主辦)、彰化縣長聘任產業服務團團長,以及數家企業聘為顧問、獨立董事。
多年來,在企業的歷練、觀察及探討,一家企業成功與否,20% 靠策略、50% 靠執行力、30% 靠運氣(命運),所以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策略是創造差異化(make it difference)、執行力是實踐(make it
happen)、成功來自貫徹完美策略。英國邱吉爾首相說:「我從不為行動擔心,只擔心不行動。」至於「命」:「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雞鴨兩翼,飛不及雉。」「運」:「劉邦柔弱、江山萬里;項羽英雄,烏江自刎。」所以策略、執行力、命運形成勝負關鍵。
在課程中,以選修開設之「經營管理實務」,主要是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相結合。若在大四開課,由於上課人數較多且學生幾乎沒有企業實戰歷練,是一張大白紙。所以必須在課堂上課運用幻燈片解說實務案例,惟因幻燈片採靜止畫面,依教學需要停留適當時間,為了便於學生作觀察,也利於充分講述說明,幻燈片務求色澤鮮豔生動,高感染力,能引起聽者注意,眼見為真,深具臨場效果,在「教中學」下,可填補學生沒有經驗之缺失,並根據老師多年歷練,複製成教戰手冊。然後設計「玩中學」的教案,與「教中學」相互呼應,也有若干教學在學校廣場舉行,或找一家企業演練,戲稱「出外景」,學生由遊戲中蒐集相關資料,尋求解決方案,在上課時登臺報告,透過聽、做、互動、交叉學習方式,由「玩中學」寓教於樂得到之想法,激發創意之潛能,了解自己的才華,將來步入社會,極容易與生活接軌,減少摸索的浪費,對未來發展,大大增加學以致用的機會,從校園夢幻中走入實務的職場中。期許「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手」。
同一課程,若開在 EMBA
碩士班,因修課人數少了許多,他(她)們已有豐富之實務經驗,廣泛之社會人脈,所以除了用大學部「教中學」之模式外,再加上原理、原則、架構之梗概,將其精義帶回工作崗位演習印證,學期即將終了,找一家公司做「企業診斷」,將所學十八般武藝,現學現賣,讓課程更可接近社會脈動。把老師在課堂中實務之傳承與現實中的企業經營結合,很多知識是內隱的,必須歷經體驗才能獲得,在「做中學」中,由操練、演練、熟練終成教練,透過不斷的實踐,致力尋求真理與答案,並要求作品在課堂中發表,「做中學」之經驗分享及交換,一群有實務經驗之
EMBA 群聚學習,獲得更多的價值,達到超乎預期的效果,即不斷由實務中驗證理論,由理論中轉換知識的發展方向,也了解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場合,相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之結果,透過實作、參與的方式,自然能培養將帥人才。所謂「一身技,一生翼」。
美國教育家戴爾(Edga r Da l e)的經驗金字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從具體的經驗到抽象的經驗來分類,共分十個階級,最底層的直接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越抽象,由金字塔頂點往下觀察,抽象性依次遞減:(1)口述;(2)視覺(投影片、板書);(3)錄音、廣播、掛圖;(4)幻燈片、powerpoint(動畫)、電視、電影;(5)展覽;(6)參觀旅行;(7)教學演示;(8)戲劇經驗;(9)設計經驗;(10)直接、有目的的經驗。經驗金字塔提醒老師在教學上勿只用一種媒介物,且要妥善選擇各類教學媒體,供給各式各樣的經驗,使學生了解更透澈,學習更有興趣,並啟發學習動機和保持長久記憶,能將抽象複雜的東西變得易懂而直截了當,欲罷不能。
反觀現在以升學領導的教育,教出了很多善於背誦、記憶和考試的學生,一畢業即全數置諸腦後,完全不能學以致用。讀書需融入所用功的內容中,與之合為一體,才能徹底理解其真相,若不深入其內,又是空殼子。以醫學教育為例,除了課堂中及平常所學的理論外,要常為病人臨床診療,藉由不斷練習,分析病因,知道病由,精通病理,才能將理論應用至更寬廣的領域。再如臺大 EMBA
與臺灣麥當勞共同推出企業實務課程,由麥當勞九位高階主管開講授課,還實地參觀麥當勞食品城,將教室的學習與實際工作融合;又如政大 EMBA
前進美國華盛頓大學研修及實地參觀星巴客及波音航空,體會美國知名企業的運作及文化,這些都不是光看課本可以學到的,古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是也。另報載政大至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RSM)的交換學生,除課堂的學習,更重視企業專案替知名企業做研究,期末有企業專案競賽,將實務融入。美國密西根大學 MBA
運用醫學院臨床醫學概念,開設實戰課程、讓學生開設顧問公司、為企業解決疑難雜症;哈佛大學的做法則是學生在「研二」有 50% 時間走入企業,在教授協同下,對企業實際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史丹佛大學 MBA 由學生設計、生產、行銷一種產品,直接下海體驗。這種活生生的教學,各界讚譽有加,使教育效能更落實產業中,「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模式,對培育人才是一很好典範。每年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的全球百大 MBA 排行,多達 58 所為美國大學,英國 14 所,加拿大 7所,而法國、西班牙、中國各有 3
所。而前十大分別為哈佛大學、賓州大學華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倫敦商學院(英)、芝加哥大學、達特茅斯學院、Insead(法)、紐約大學、耶魯大學、西北大學,除著重教學品質、國際化外,「實戰導向」已列為相當評比的教學模式。
清大儒顏元曾言:「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筆者所開之「經營管理實務課程」,採行「教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而「玩中學」是能將老師「教中學」輸入,在寓教於樂中輸出,使一般學生縮小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畢業後能立即融入企業中。又「做中學」是把「教中學」活用並且實踐它,對 EMBA
學生能真正做到「終身學習」及「回流教育」的學習模式,分享產學良好的互動,不少學生畢業後常來函或來電表示,短短一學期豐富之旅,卻經歷老師近三十年實戰的歷史長河,「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千點萬點不如名師一點」,讓大家親眼看過照片實景(教中學)及親手摸過(玩中學、做中學),留下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個個帶著滿滿行囊回去,裡面有讚嘆、有感動、有領悟、有收穫,到了工作崗位上,更要全力以赴。老師為播種者,學生是種子,豈能怕土硬,要生根、要發芽、要開花、要結果,所謂「有陽光、有空氣、有滋潤水,有花草、有樹木、有大地春;有學識、有見識、有好膽識,有汗水、有歡呼、有尋夢園。」在教學方式採行「行動派、體驗派」,希望培育(1)以市場為需求;(2)團隊合作;(3)領導能力;(4)全方位整合等四大核心能力,而不做傳統的個案教學,雖其能提升分析思考能力,但流於紙上談兵,忽略實戰操作。這種「體驗式」管理教學必能「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為了再散播光與熱,特將「教中學」、「玩中學」及「做中學」之若干代表編輯成冊(如全數列出,豈不是洋洋巨書,且受篇幅所制,不少佳作須割愛了)。希望讀者也能歷經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必能體會其中無窮的樂趣。大凡趣味總是藏在深處,若想得到,則必發一番心血去尋覓。平心而論,今日的我,所擁有這些有形、無形的一切,遠的根源,是來自我成長的家庭,感謝我的雙親及妻兒,自始至終支持我為目標去努力;其中的根源,是因當初我進入了健生公司,放棄了高普特考及格分發較安定的公職生涯,在那裡,我找到了企業舞臺,讓我盡情熱力的演出,飲水思源,銘感肺腑。近的根源,感謝楊明璧老師的推薦(前系所主任),在職場退休後進入了大葉大學國企系所,使講臺變成了舞臺,唱作俱佳,每天上課如同趕赴盛宴的角色扮演,認真融入上課其中。生涯要在長生不死的假設下做長遠的規劃,但工作時需像生命沒有明日一樣地拚命。在此也要謝謝為本書寫序的前經濟部長、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先生、彰化縣翁金珠前縣長、臺東大學洪文珍教務長、香港生產力中心黎偉華高級顧問、中國山東正大企管顧問公司單用祥總經理,備增光彩。更要向參與「玩中學、做中學」的同學們及辛苦備至的參與群(名單後列),尤其邱淑蓉同學大力投入心血,深深致意!蒙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張毓芬小姐為本書催生及本書編輯石曉蓉小姐、徐慧如小姐,謹表謝忱!
一晃已屆「坐車半票的中老年」,往後歲月,「老身要健、老伴要親、老本要保、老家要顧、老趣要養、老友要聚、老書要讀、老酒要品、老天要謝」,回首披荊斬棘的日子(月亮當太陽,下雨當沖涼;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曾經意氣風發爬上企業高峰,在這段漫長的企業生涯,人定勝天的贏家少,辛酸無奈的眾生多。頻頻回首,記取教訓,並提供經驗和閱歷,讓後來者擁有更多的理想和無數的夢境。「企業環境瞬息萬變,經營理念一貫不變,管理原則彈性可變!」「格局決定決局,態度決定高度,企圖決定版圖,思路決定出路!」「經營靠策略、管理靠制度、執行靠方法」願共勉之。
莊銘國
序於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所
2002.8.14 滿 56 歲生日
2006.8.14 滿 60 歲改寫
2011.8.14滿 65 歲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