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監獄(簡)

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監獄(簡)
定價:425
NT $ 383
  • 作者:張軼東
  • 出版社:勞改基金會
  • 出版日期:2007-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1931550131
  • ISBN13:9781931550130
  • 裝訂:平裝 / 4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輔導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監獄》是「黑色文庫」系列的第十八集。從2001年起,勞改基金會開始出版《黑色文庫》系列。從第一集徐文立的《我以我血薦軒轅》至最新出版由查建國撰寫的《鐵骨柔情》,勞改基金會已出版將近三十本著作。這些勞改倖存者的個人回憶錄及訪談錄涵蓋了五零年代遭整肅的地主及反右運動中受害的知識份子至九零年代在互聯網上發表文章的異議人士。從北京到西藏,從上海到夾邊溝,這些勞改倖存者的故事刻畫出中國歷史跨世紀的大悲劇。

  張軼東的《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監獄》是一本典型的描寫在共產政權統制下任何人的生命、青春美夢都有可能無辜地被「黑色」的時代大巨輪碾得破碎不堪。從一個學業優異的二十歲的「進步學生」、被黨派去蘇聯學習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到五七年「反右運動」後被黨認定為「只專不紅」,到「拔白旗」運動中成了留學生中的靶子。雖然躲過了「反右運動」,但由於「向黨交心」不被通過,仍被遣送回國,被迫與俄籍妻子分離,從此變成自己國家的賤民,連母親也被迫與他斷絕母子關係。之後,雖然他只想安份作一名俄語教員,也逃不過「文化大革命」的瘋狂和恐怖,最終還是在1970年的「一打三反」運動中被捕入獄。這三十年的苦難歷程,也正是中國現代史的寫照。

作者簡介

張軼東

  1931年生於南京。父親留日歸國任上海第三煉鋼廠廠長。1937年因日軍侵華,全家隨煉鋼廠遷居重慶。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51年因學業優異被選送到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歷史系學習。1956年畢業後繼續在該校讀研究生。1958年受反右運動波及,因「只專不紅」而被提前招回中國,論文和學業全部中斷。隨著中蘇關係惡化,他的處境每況愈下,並被下放到黑龍江綏化縣,連母親也被迫與他斷絕母子關係。他與蘇聯妻子團聚無望,不得已只好離婚。從此天各一方,生死兩茫茫。1970年以「反革命罪」判20年。1979年改判無罪釋放。1981年任綏化師專外語系教員、講師和副教授,兼教英語和俄語,於1991年退休。以中、英、俄三种文字發表不少著譯品,其中包括2007年出版的《毛澤東的最後二十年》。

 

目錄

出版緣起 1
張軼東的「一個人的遭遇」 (序) 抒 15

上冊
序幕27
第一章1956年  青春作伴好還鄉 3
第二章1957年  香餑餑不香了 1
第三章1958年  克拉娃 5
第四章1959年  第四類人員 09
第五章1960年  大饑荒 35
第六章1961年  參加建設大慶油田 57
第七章1962年  綏化縣第一中學 79
第八章1963年  夢見克拉娃 03
第九章1964年  社教 15
第十章1965年  火山口 31

下冊
第十一章1966年  黑幫室 49
第十二章1967年  消遙一年 71
第十三章1968年  與家庭斷絕關係 87
第十四章1969年  社會學習班 309
第十五章1970年  新肇監獄集訓隊 337
第十六章1971年  磚廠 377
第十七章1972年  嚴管犯人 401
第十八章1973年  綏化法院來人複查了 423
第十九章1974年  批林批孔中 437
第二十章1975年  嚴管隊長 453
第二十一章1976年  一個時代在一瞬間就結束了 471
尾聲 481

 

  讀完張軼東的回憶錄《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獄》,揮之不去是「一個人的遭遇」這幾個字。

  《一個人的遭遇》,這是四十多年前看過的一部蘇聯電影的名字。電影係由肖洛霍夫同名小說(又譯《一個人的命運》)改編。主角索科洛夫在蘇共革命後參加過紅軍。在後來的大饑荒中,親人全都餓死。他和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姑娘結婚後,才有了一個家。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的第三天,他告別妻子和一子一女,上了前線。他是司機,一次往火線送彈藥時軍車被擊中而成為戰俘,被送往德國集中營服苦役。利用被指派給德軍的一個工程師開車的機會,他冒著生命危險把車子連同德軍工程師帶回了蘇聯。回家探親時他才知道,妻子和女兒已死於德軍的轟炸。在戰爭勝利前夕攻克柏林的戰鬥中,兒子也犧牲了。戰後,他給集體農莊開車,收養了一個戰爭孤兒萬尼亞。只因開車撞了農莊的一頭牛,他就被開除了公職,帶著萬尼亞四處流浪,猶如「被苦難的生活拋棄在路邊的兩粒沙子。」(肖洛霍夫語)

  張軼東在他這部回憶錄裡寫道:「1957年1月1日,我從《真理報》上讀到了肖洛霍夫所寫的《一個人的遭遇》。我還不知道我自己今後的遭遇不會比他筆下的那個索科洛夫更好。而我那『苦難的歷程』則將比阿里克賽‧托爾斯泰小說主人公們的苦難歷程更加漫長。」

  的確,張軼東大半生的遭遇,比《一個人的遭遇》裡的那個索科洛夫更為坎坷,苦難更甚。他的苦難不僅遠比索科洛夫漫長,也遠比阿‧托爾斯泰的小說《苦難的歷程》裡的主人公的苦難歷程更為漫長。

  而張軼東的坎坷苦難,就是從1957年開始的。

  中共的監獄勞改制度,本來是從蘇聯學來的。就是在張軼東入獄的1970年,蘇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因為其揭露蘇聯監獄制度的作品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張軼東說:「在巨大的歷史運動中,一個人的命運是微不足道的。我可以把自己二十多年來受過的不公正待遇和苦難放在一邊。可是雖然暴君死得比克拉娃早十年,我畢竟無法忘懷究竟是誰使我此生終於未能見到克拉娃。」

  「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這是杜甫詩《新婚別》裡的名句。蘇聯姑娘克拉娃23歲時嫁與中國留學生張軼東為妻,不日即開始了「遠書歸夢兩悠悠」的痛苦生活。先是列寧格勒和北京,繼而是列寧格勒和綏化。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克拉娃痛苦而又短暫的一生,以及張軼東的「一個人的遭遇」,涵蓋了一個大時代中的三十年,小半個世紀。這部《從列寧格勒大學到新肇監獄》,不僅記錄了張軼東個人的苦難史,更是毛式「社會主義」的全景錄像,為當代中國歷史提供了獨特的見證。

摘自丁抒的序文《張軼東的「一個人的遭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