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記者到佛教史學者
好友闞正宗的博士論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皇國佛教」之研究 ──「教化、同化、皇民化」下的佛教(1895-1945)》即將出版,囑咐 我寫一篇序,恭敬不如從命的拜讀這本深具歷史學理論、方法、資料、 可讀性兼備的學術論文。在閱讀過程中,一直在探索為何一位於1983 年畢業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的大專生,能在二十餘年後成為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佛教史博士?我很幸運的長年在學院中受教育 與成長,對於這位在1985 年起從事臺灣佛教寺院採訪報導的新聞記者, 能在25 年中蛻變成當代數一數二的臺灣佛教史學者,感受到非常的驚 訝與讚嘆! 1994 年之前我研究主題是「中國中古佛教史」,從古籍中 探討〈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佈〉等子題,企圖瞭解印度傳到 中國的佛教在社會與文化方面的開展,1995
年初,因緣際會的轉向臺灣 觀音菩薩信仰寺院的調查。我與正宗在關懷臺灣佛教的發展層面上,有 過學術場合的討論機會,但沒有充足的時間進一步互動與瞭解。這幾天 賞心悅目的閱讀中,重新查閱正宗的相關著作,逐漸解開我長年的疑惑。
一位新聞記者如何成為批判與指正臺灣佛教文化發展的歷史學者? 1985 年9 月,正宗服完兵役退伍,短暫任職於報社與商業攝影公司, 同年12 月間,與一群甫由大專新聞科系畢業的朋友,投入創辦不久的 《菩提長青》雜誌社,並主導該雜誌的走向。《菩提長青》期刊定位在 接引佛教的初機,仿新聞報紙的模式發行,版面配置上第一版是佛教
聞,第二、三版是佛教修行、信仰與義理的探討,第四版是佛寺巡禮。 25 年來,定期出刊達五百期的《菩提長青》版面與內容都能堅持創刊初 衷而不懈。只是隨著時空環境機緣轉變,於二、三版加入臺灣佛教歷史 或人物的研究探討,而第四版在解嚴後,增加大陸或海外地區佛寺的報 導。這種接引初機的佛教徒期刊,以免費贈閱而僅靠隨喜的助印功德等
不穩定經費,能運作迄今,可見正宗的佛弟子菩提心長青不謝,佛弟子 發菩提心,藉著期刊報導來接引初機佛子,伴隨著逐期提昇雜誌內容的 深廣度,而同時交互提昇編者與讀者在視野與心靈等層面的境界。25 年 多達五百期的《菩提長青》,蘊涵佛弟子源遠流長,青春翠綠的弘願。
1989 年接掌菩提長青雜誌社發行人,並創辦菩提長青出版社,以出 版商的利基點來結集《菩提長青》第四版的佛寺巡禮中各地區寺院的踏 察成果,而出版《臺灣佛寺導遊系列叢書》。《臺灣佛寺》系列,由大 臺北、桃竹苗地區而逐步南下。但是,出版三冊後,原有的參與者都陸 續離開工作崗位,只剩下正宗一人獨立挑起大樑,從文獻資料、田野調 查、攝影、撰稿到成書出版,都一手包辦。1992
年出版的《臺灣佛寺》 第四冊,正宗開始加入佛寺的歷史背景資料。他獨自從大臺北地區到臺 南地區,耗費十餘年的九冊《臺灣佛寺》叢書,從無到有,都是他背著 相機,帶著一支記錄的筆,一步一腳印,在許多寺院不願配合的氛圍中, 都被他堅持為臺灣佛寺留下珍貴第一手史料而突破締造完成。做為一位 正信佛弟子的佛教學者,在他堅持為臺灣佛教界報導獨家第一手的佛寺
專欄,逐漸在其面對面的佛寺採訪、攝影的對決中,不知不覺的融入臺 灣源遠流長的佛教史長河裡。1993 年6 月,正宗在出版《臺灣佛寺》專 輯第五冊的序言〈從歷史層面著手〉:「《臺灣佛寺》系列,每一輯的 編輯、撰寫與圖片,皆有計劃地加強與改進。本輯開始把寺院的撰寫方 向導入歷史層面中,寺院有了歷史演繹作基石,再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
寺院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可一目瞭然地客觀呈現其面貌。〈臺灣佛寺〉 採訪編輯是作為臺灣佛教史的先頭工作。」正宗在這篇序言裡,自覺到 自己新聞工作本身掌握到的使命感,從而將生命境界提昇到在黑暗、孤 獨、挫折中,不斷的追求照破暗夜前那道晨曦與曙光,走向佛教史專業 領域。1995 年出版的《臺灣高僧》自序:「1985 年迄今十年來,我個
人還是以採訪攝影的角度來看待佛教寺院的田野調查,對於已然走入佛 教史的領域渾然不知。直到二、三年前才驚覺,應以更謹慎的態度去從 事佛教史的研究工作。……佛教徒應該有一份歷史使命感,為史料的保 存與佛法的傳佈,善盡一己之力,才不致愧對三寶弟子的身份與面對這 塊土地的子子孫孫。」佛教徒的新聞記者工作,不自覺的與歷史研究工 作結合在一起,兩者又相輔相成,逐次累積提昇其生命境界。
正宗出生與成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作為一個佛教徒體驗、報導島 內佛教社經文化堡壘的寺院場域,在每一座寺院接觸的過程中,都秉持 著認真、虔誠、慈悲而堅持挖掘真相的精神,在他的筆下一座座佛寺被 如實地在臺灣歷史脈絡中具體呈現出來。正如同德川幕府初期的劍道修 練家宮本武藏,他巡迴日本國內,面對各個武林高手,他將每一場的劍
道決鬥,始終緊握著認真、虔誠、寧靜、置生死於度外的「必勝之劍」, 衝決每一場的重重障礙,獲得日本「劍聖」的美譽。宮本武藏在武林高 手追殺的困厄中,一度隱居窮山僻壤開墾荒地,自耕自食而激撞出內心 的體悟:「劍即是鋤,鋤即是劍。踏在堅實的土地上不忘亂世,身居亂 世不忘踏在堅實土地上。依名份回歸原來處,在洋洋大道上仰天長嘯。」
然後,告別廝殺與隱居的階段,結合心靈、劍術與土地時代的關懷,溶 入當代的歷史時空,著書立說,成為名留青史的兵法家。正宗以他的筆 開墾臺灣佛教的荒地,踏在親切、熟悉的土地上,不忘「肉食妻帶」等 佛教亂象,依正信佛子的本份,回歸正本清源的「記者」原點,走向「鑑 古澈今」的歷史家大道。
1993 年夏間,為了深化佛寺報導的臺灣佛教史基礎工作,正宗遠赴 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參加暑期課程,以通訊自修的方式,攻讀東洋史、佛 教等課程。正宗為了工作與研究需要,自我提昇接受學院專業學術訓練。 從日本佛教大學通信部肄業(1993-1997),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2001-2004),一路走上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2005-2010)。25
年來在職學習、進修的過程中,佛教徒、新聞記者、出版社商人,自我 改造提昇到博士級的專業歷史學者,正宗融合這四種身份為一體,站在 臺灣的土地上,照見數百年的臺灣佛教史洪流。
1999 年《臺灣佛教一百年》;2004 年《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 灣佛教》(正、續篇二冊)、《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2006 年《臺 灣經懺佛事縱橫談》(合著);2008 年《臺灣佛教史論》;2009 年《中 國佛教會在臺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 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合著)等專書十餘冊;〈仁王護國法會與戰
後臺灣社會〉、〈清代府城開元寺法燈探源〉、〈臺灣當代華嚴義學弘 傳管窺──以臺北華嚴蓮社南亭、成一、賢度三代住持(1952-2009)為 中心〉等期刊、學術研討會論文數十篇;〈大山頭擴張、小山頭倒閉〉、 〈私利、宗派利益還是殖民主義〉等批判、社論性文章亦達數十篇。正 宗的採訪工作與歷史研究視野,在時間的縱度與空間的廣度不斷的拉長
與擴充,終於匯萃成《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皇國佛教」之研究──「教化、 同、皇民化」下的佛教》這本博士論文。
這本博士論文,具體展現他沈澱了漢傳與日本各千餘年的臺灣佛教 文化之積綻,聚焦於日本殖民者施加於島嶼的「皇國佛教」烙印,反思 日治時期支配者賦予臺灣佛教的「資產」與「負債」,提供世人對臺灣 佛教發展更深層的理論、方法與方向之參考。在值出版前夕,謹表祝賀。 是為序。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顏尚文
2011 年4 月16 日於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