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

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
定價:550
NT $ 435 ~ 495
  • 作者:張力群
  • 出版社:大展
  • 出版日期:2011-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688038
  • ISBN13:9789574688036
  • 裝訂:平裝 / 7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

張力群

  男,漢族、民建會員,籍貫:雲南羅平,1950年10月16日生於雲南陸良縣。當過知青,後於中西醫專科(1973年,大理);中藥學大專(1990年,昆明)畢業,獲相應學歷。研修過中文(1984年)、日語(1982年)、法律(2001年)、心理專科(2002年),獲國家資格證書。曾獲聘醫師(1983年),藥理工程師(1987年)、醫藥科普作家(1986年)、食品工程高級工程師(1998年)、心理諮詢師(2002年)、傳統醫藥研究員(2001年)、健康科普教授(2003年)等專業資格和職稱。

  社會職務:雲南永安製藥廠、滇中製藥廠、昆明中洲製藥廠籌建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1990至1995年,借調);雲南賀爾康保健品公司總工程師(1995-1997年,借調);民建中西醫專科門診部主任(2001年 ~ 2003年);雲南三聯物質依賴研究所所長(2002至2006年);中國藥理、生理科學會會員(1982年);中國科普作協會員(198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9年);中國通訊文學會會員(1989年);雲南省科學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技術二所顧問;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學顧問;民建雲南省委直屬醫藥支部副主任,企工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服務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專家聯絡部」副部長。

  曾受聘:四川省社科院知識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成都);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兼理事;中國管理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教授;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科教中心榮譽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會傳統醫學專委會委員;《發現》雜誌社理事(北京);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研究員兼理事(香港);加拿大傳統醫學會國際醫事顧問兼理事;美國世界傳統醫藥科技大學傳統醫學客座教授;世界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等。

  主要工作履歷和業績:1973年至1981年在雲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大理)從事流行病防治研究工作,曾集體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一等獎。1981年調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昆明)藥理室從事新藥、民族藥、保健品開發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與解放軍35218,35201部隊醫院協作的中草藥製劑「速效消腫液」、「枯痔萎黃液」、「皮敏靈」三項均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任課題組長(1982年至1986年),研製投產新藥「肝舒」(從民族藥開發而來,詳見《雞胚的藥用》和《生化製品的技術開拓》),1999年獲第三屆世界發明博覽會暨國際榮譽評獎會銅獎。在雲南省藥物研究所製藥廠(1997年)參與研製中藥洗浴劑「靚爾膚」、「杞菊涼茶」等產品。在所外搞技術服務,曾幫助研製保健品「主力靈」飲料,「美味鮮蒜料」食品及大蒜系列保健酒等;還為雲南文山、普洱製定「三七茶劑」標準(該標準目前還在使用)和雲南大葉茶的降脂,抗癌實驗,為2005年後的「普洱茶」保健功能提供了實驗依據。

  主要論著(以出版物計):學術論文(21篇)。有6篇(參與工作)論文刊登在學報級刊物上;有15篇(第一作者)論文刊登在省級或全國性刊物上,如「胚胎素的藥理研究及臨床療效初步觀察」《生化藥物雜誌》;「雲南大葉茶抗癌降脂實驗《食品科學》;「雲南大葉茶降脂實驗觀察《茶葉科學》;」三七茶劑的研究「《茶葉通報》等。

  獲獎學術論文(19篇,均為第一作者)。有18篇(1993年至2007年)在中國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醫學會各有關分會以及《中醫雜誌》社,《中華皮膚病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與相關製藥企業聯合舉辦的「名牌暢銷藥」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全國徵文中獲獎。

  其中獲一等獎的有:「古漢養生精」(1993年);「百年樂」(1995年);「頸復康顆粒」(2002年);「六味地黃丸」(2004年);「桂附地黃丸」(2004年)。

  獲二等獎的有:「雙黃連注射液與丹參粉針劑」(1996年);「西瓜霜潤喉片與三金片」(1996年);「胃乃安膠囊」(1999年);「迪維霜(2000年);」山香圓片「(2002年);「萬爽力」(2003年);「當飛利肝寧膠囊」(2007年)

  獲三等獎的有:「速效救心丸」(1994年);「斯奇康注射液」(2004年)。

  所有獲獎論文分別載入《中醫雜誌》、《中國中醫科技雜誌》、《中華心血管雜誌》、《中華皮膚病科雜誌》、《中華醫學臨床新論》、《中西醫結合雜誌》、《中國全科醫學研究》、《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中國臨床實用醫學雜誌》等刊物中。有的還獲第四、五、六屆國際醫藥發展大會(泰國)醫藥學金獎;有的論據被《免疫中藥學》等專業書刊引用。其中一篇在「董建華『胃蘇沖劑』應用研討會」全國徵文中獲唯一的「特別獎」,論文收載入崔月犁主編的《胃蘇沖劑臨床應用論文集》中(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版)。

  發表醫藥科普作品50多篇,在《昆明衛生報》、《雲南科技報》、《科學之窗》、《科普畫刊》、《春城晚報》(1982年至1987年)連載的有「萬家千方集」,「雙週一方」,「雲南民族醫藥見聞錄」等系列作品。獲獎的有:「時辰藥理學」、「三月街與白族藥」、「傣醫的切脈和『芳雅』」「杜仲」、「春浴」等作品。其代表作「綠色的夢」收載在《醫學科普作家與作品》一書中,(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版)。

  出版社科專著2部:《撥開迷霧》(張力群著,香港金陵書社出版公司,1992年版);《走向東西亞》(第一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醫藥專著8部:《雞胚的藥用》(第一主編,140千字,雲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第一主編,986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曾獲1995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中國獸醫秘方大全》(第二主編、704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曾獲1996年華北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第一主編,1400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第一主編,996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主編,1200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版);《阿片類物質成癮與依賴的預防與臨床治療》(第三主編,808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主編,1294千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業績及成果簡介已載入《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中國藥學人物辭典》、《中華創新與發明人物大辭典》、《中華名人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醫學專家大典》(中華卷)、《中國內地名醫大典》(香港國際交流出版社)。以及《世界名醫大全》(中國卷)、《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科技專家名錄》、《中國民間名人錄》、《未名作家詩人名錄》、《當代詩人詩歷》、《中華張氏大典》和《祖國萬歲》全集,《共和國建設者》叢書,《中國著作權人檔案》等傳記中。

 

目錄

一、內科病症方
二、外科病症方
三、皮膚科病症方
四、婦科病症方
五、兒科病症方
六、眼科病症方
七、耳鼻喉病症方
八、口腔病症方
九、傳染病、寄生蟲病症方
十、性病病症方
十一、腫瘤病症方
十二、雜病症方

 

董序

  中醫處方,不論是經方、偏方還是秘方,自古皆隨證立方,都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亦是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鬥爭的智慧結晶。多少年來,它流傳於民間,而普遍地應用於臨床,確實起到了治療疾病的作用。但緣於諸多原因,遲遲未能將全國各民族民間秘方進行搜集整理出版。

  鑒此,由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張力群等160餘人,歷時3年進行了此書的編寫工作。聘請了各民族的醫衛人員代表,廣泛收集了各民族地區的偏方、秘方,對收集到的萬餘張偏方,秘方進行了篩選,悉心揣摩,反覆探究,又博覽了諸家著作,互相對照,力求秘方之精深實用,確有治療價值的秘方,均錄於此書。

  本書分類詳細,查閱簡便,文字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新穎,對藥物的伍用功能及其主治疾病,寥寥數語,則將秘方的真諦敘述詳盡。同時,對各兄弟民族之間的醫學水準和臨床經驗進行相互瞭解,對秘方遣藥,幫助甚大。可見《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是一本好書,能手此一冊,裨益後學,獲益匪淺,所序如斯,未知然否!

(原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學院教授董建華先生為本書作序)

修訂再版說明(代前言)

  《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中國民族藥食大全》、《中國民族民間外治大全》係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在1990年至1995年期間隆重推出(由三部書的編委會各組織100多位民族醫藥工作者共同編纂而成)的「民族醫藥三部曲」。三部書均由已故「中醫泰斗」董建華教授為顧問並作序;原國務院委員,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原衛生部長崔月犁、副部長胡熙明為本書題詞。《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一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式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海外版)等10多家新聞單位及香港、泰國、臺灣的媒體報導了資訊。當時,北京中醫學院劉燕池、顏正華、劉渡舟教授對該書給予很高評價。三部書所收集的秘驗方出版後被讀者應用的不少,有的還開發研製成「民族藥」和醫院製劑。
應廣大讀者的再版要求,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重視和支持下,原三部書的部分編委及新加入的同仁,重組「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將原書易名為《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全書》、《中國各民族民間藥食全書》、《中國各民族民間秘方外治全書》。現將三部書修訂再版的背景及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一般理解「傳統醫藥」應包括「中醫藥」、「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三個組成部分。「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藥的當然代表(以漢文化為背景的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醫學);「民族醫院」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其中包括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彝醫藥、侗醫藥,土家族醫藥、回回醫藥、朝鮮族醫藥等);「民間醫藥」則是蘊藏在民間的單方驗方,養生習俗,草醫良藥和醫療方面的一技之長者。在2002年通過的《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 ~ 2005年傳統醫學戰略》中對傳統醫學下了確切的定義,指出「傳統醫學是傳統中醫學、印度醫學及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系統以及多種形式的民間療法的統稱。」傳統醫療法包括藥物療法(如使用草藥,動物器官和/或礦物)和非藥物療法,一些國家把傳統醫學稱為「補充」、「替代」或「非常規」醫學。顯然,我國的民族醫藥(含民間醫藥)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就其醫學體系的完整性(在55個少數民族中,已整理出傳統醫藥資料的有30多個民族);繼承保護的完善性(有的正在總結整理、梳理和提煉出系統的理論來,有的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單方驗方和醫療經驗)和現代應用的廣泛性而言,也應該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提出,把中國的傳統醫學作為世界非物質遺產保護來申報,也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因此,三部書的修訂再版,僅辦中國民族醫藥「繼承保護的完善性」做了一點「拾遺補缺」的工作;同時,也為「現代應用的廣泛性」做了一點「挖掘」、「翻譯」和「推廣」工作。

  2.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傳統醫學藥方是由口述代代相傳的。但是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大夫」已開始編寫藥典,中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然而,中藥物質成分複雜,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難於被國際醫藥界接受。美國《科學》雜誌以「揭開中藥的神秘面紗」為標題報導了中國即將啟動的「本草物質組計畫」和圍繞該計畫引發的一些爭議。「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批評中醫藥是無法想像的,幾乎就像是犯了叛國罪」(應該說是「違憲」罪)。「雖然在大城市『西醫』已大體上取代了『中醫』,但是許多中國人仍然相信中醫藥作為預防藥物和治療慢性病很有效,而在鄉村的中國人還在依賴它。」民間的單驗方,也並不是「批評者」所說的「是過時的民間醫術,是建立在玄學、巫術和傳聞的基礎之上」。並認為「本草物質組計畫」只可能是「浪費科研經費」。

  為了反擊中藥的批評者,本草物質組計畫將採用高通量篩選(化合物),毒性核對總和臨床試驗以鑒定出常用藥方中的活性成分和毒性污染物,以確保中藥是安全的(並且不止是「青蒿素」一種成分)。「本草物質組計畫」的最初目標是癌症,肝臟和腎臟疾病,以及用西藥難以治療的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抑鬱症等。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學科的發展,生命科學研究進入了「組學時代」,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從總體上研究一個整體生物的全體生物分子的特徵。而物質組計畫,就是要從總體上對500種左右的常用中醫藥藥方進行提煉,用現代高效分離等技術,把這些藥方分解成一系列的有效成分組(徹底弄清這些配方的藥理所在)。換句話說,就是在用現代科學語言把我國的的中草藥寶典重新書寫一遍,把《本草綱目》改造成「本草組分資源庫」。

  顧名思義,「重新書寫」基於「重新挖掘」和「重新整理」。上世紀70年代,在中藥及民族藥應用的啟發下,研究人員(主編所在的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從青蒿中發現了「青蒿素」,後來分離出許多有效成分,開發出許多劑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廣泛使用的抗瘧疾良藥(歷經半個多世紀,有幾十個科研單位和藥廠參與研製)。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古老藥方,這些中國許多人選擇的治療方法(常常是唯一的方法),「本草物質組」計畫的實施也許能促進中醫藥現代化有個質的飛躍。

  雖然有人擔心「傳統會喪失掉」,但「為了調和西醫知識導的演繹法和中醫經驗導向的歸納法」(這也許是中醫和西醫互存相容,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中藥標準化建設,努力使中醫藥優勢技術提升為「國際標準」,現代化是必要的。據報導,深圳擬立法保護中藥祖傳的秘方偏方,可見,真正有效的「秘驗方」可謂中醫藥皇冠上的「明珠」。相信三部書的修訂再版,能成為「明珠」上的一顆顆「珍珠」。

  3.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都有著自己民族的文明和傳統。在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逐漸通用漢語,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滿族使用漢語以外,有53個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民族之間通向漢語和互通語言的情況十分普通。不少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幾種文字。如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地區的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除了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家語外,多數人使用漢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的山區,其中福建、浙江兩省最多,占96%的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絕大部分人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其他還有分佈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汾州的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汶川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等地)的羌族分南北兩大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分佈在雲南大理的白族;分佈在西雙版納「住竹樓的布朗族」(部分人慣用傣文);分佈在德宏卅隴州、梁河,潞西、保山地區龍陵等縣的阿昌族;分佈在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寧蒗及四川木里和鹽源縣的普米族;怒江之畔的怒族;獨龍河谷的獨龍族;基諾洛克山區的基諾族;「古老的茶農」德昂族(舊稱「崩龍族」,分佈在德宏,保山,臨滄、思茅等地);「僚人的後裔仡佬族」(大多散居在貴州省,少數分佈在廣西和雲南);使用過「水書」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蠟染技藝(女閒)熟的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及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每月過節的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羅城,少數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個縣、市);擅長竹編和雕刻的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西北部環江的「三南」山區);生活在「珍珠故鄉」的京族(廣西防城江平區等地);中國東北部的漁獵能手赫哲族(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嫩江養育的達翰爾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蘭州市,定西地區和寧夏,新疆);黃河岸邊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住在大山中的鄂溫克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的七個旗和黑龍江省的訥河縣);「興安嶺上的獵戶」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和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一帶);中國西北部的東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保安三莊的保安族(原住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莊,後遷入甘肅,在積石山地區定居下來);1953年才定族名的「嚇固族」(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能騎善射的錫伯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還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林錫伯族自治縣。東北的錫伯通用漢文和蒙古文)。

  以上少數民族基本通用或部分使用漢文,故收採集到的秘驗方(有的是口述),均省略「音譯」,真接用漢文表述。鑒於原書中的一些民族方「音譯」的原藥材易與中藥名混淆,(有的難於尋找),不方便使用。故新增補的民族方子,不再用「音譯」名,一律用中草藥名。

  4.有本民族語言及文字的有: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許多人兼通漢語,1957年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錦繡譽滿海內的壯族(過去使用以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長期使用結繩紀事的哈尼族(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侗族(一直通用漢字,1985年創製了拼音侗文);布依族(1956年創製了拼音布依文);苗族(1956年創製了拼音文字);景頗族(20世紀初創造了拼音文字);納西族(古代曾有過一種象形文字,稱為東巴文);瀾滄江畔的拉;占族(兼用漢語和傣語,直到1957年創製了拼音文字);佤族(1957年設計了佤文方案,正在逐步推廣);僳族(通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傣族(有三種方言,有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具有古老文明的彝族(1975年制定了819個規範彝字,並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廣使用);文化悠久的藏族(藏文創始於西元7世紀,是一種拼音文字);門巴族(使用藏族文字);塔塔爾族(有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散居新疆的烏孜別克族(通用維吾爾文);塔吉克族(普通使用維吾爾文);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自稱「白蒙古」的土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蒙古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朝鮮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

對於以上少數民族的秘驗方,凡用本民族文字記載的不再引原文出處(如佤族的一些方子直譯為漢文),口述記載的亦直接用漢語表述。修訂再版時,三部書均增補一些原書中沒有類似療法或沒有收載的民族方子,治療疑難雜症,可操作性強或療效確切的方子及部分編委的經驗方。主要有(1)民族地區採集的口述整理方;(2)有關古籍或內部資料記載的譯文方;(3)民族醫藥工作者的「獻方」或「推薦方」(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經驗方);(4)經過整理並被臨床驗證的祖傳秘驗方。

  5.關於易混淆藥物「別名」的問題,不但有民族語言的差異,也有地域差異。如主編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進行民族醫藥調查時發現:同種藥在各縣都有俗稱。如為百合科萬壽竹屬植物萬壽竹:有04「倒竹散」(彌勒、緣春、紅河),竹節參(石屏、建水、屏邊),龍鳳竹(元陽),小白龍鬚(開遠);五味子(北五味子科北五味子屬植物)又叫滿山香(個舊等地),雞血藤(彌勒),小血藤(彌勒、瀘西),紫龍(瀘西),五味子藤(屏邊、元陽);五加科人參屬植物野三七有稱珠子參(彌勒)、白三七(金平),蓼科蓼屬植物虎杖,又稱九股牛、花杆牛膝,花酸杆等不一而足。甚至一種治療跌打損傷的草藥(為蘿摩科槓柳屬植物寬葉飛仙藤)也稱為黑骨頭,化血丹(石屏、開遠、建水),黑牽牛(彌勒)、小黑骨(紅河),黑藥草(金平),小黑藤,散血丹(屏邊),雞舌散血丹(石屏)等。

  修訂再版三部書時,考慮到大部分民族方子來自雲南,特附錄「雲南部分民族民間常用藥物功效分類名錄」,以方便讀者鑒別。對於一些藥源枯竭或難於查找的民族藥,主編在《中國民族民間特異療法大全》一書中附編了《中草藥與民族藥替代療法運用技巧》,可提供參考。

  6.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數民族中有著較深的影響。佛教中,信仰藏傳佛教有藏、蒙古、裕固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等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信仰東正教的有俄羅斯和鄂溫克等民族中的一部分。自然神崇拜,包括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教,薩滿教等的崇拜和信仰,在獨龍,怒、佤等民族中依然存在著(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狩獵、住宅都有很多禁忌)。保安大人多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回族、東鄉族相似。飲食以米麵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獸類及動物的血,不務必自死的動物。錫伯人信奉多神教、飲食以米、麥為主、忌食狗肉。烏孜別克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禁酒,忌食豬、狗、驢、騾肉,喜歡吃牛、羊、馬肉以及蜂蜜和糧漿。藏旋信奉和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農區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不吃飛禽和魚。佬族喜吃辣椒和糯米飯,忌食貓、蛇肉……

  考慮到各民族(以其分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飲食禁忌等因素,修訂再版時,對於那些可能「犯忌」的方子,只能「忍痛割愛」了。

  7.隨著動植物保護的各項法令實施,許多名貴珍稀動植資源已禁止採獵,食用或藥用。如虎、豹骨、犀牛角、麝香(現用人工合成品),紅豆杉等。有的已知長期服用會產生毒副作用,如木通、魚膽等。有的內服(大多泡藥酒)外用毒劇藥如川烏、草烏、雪上一枝蒿等,難於掌握劑量(即中毒與有效量的度)。原書中涉及到的方子一律刪除,(含附錄中的有關說明)。同時刪去了一些療效不確切的方子;方法已過時的方子;難於操作或藥源找不到的方子;有關書籍中引用的方子。按修訂再版的要求,每部書60萬字左右。原《中國民族民間秘方大全》986千字,擬刪除386千字(含外治的處方);《中國民族民間藥食大全》1400千字,擬刪除800千字;《中國民族民間藥物外治大全》996千字,擬刪減369千字(保留部分內服外用的處方)。同時又增襯了土族、達翰爾族、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赫哲族、滿族、東鄉族、黎族、侗族、基諾族、京族、裕固族、保安族、德昂筆、怒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阿昌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的秘驗方,已將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的秘驗方。

  8.三部書的再版,是「修訂」再版,而不是原書的「翻版」。與時俱進地對原書進行「去取精」、「去偽存真」;嚴格按照「挖掘與整理」,「保留與發揭」以及秘驗方應用的「簡」、「廉」、「便」原則進行「修訂」。由於各種原因,三部書的原編委,大部分已聯繫不上,但原書的編委會名單、題詞、體例仍然保留,僅增加了「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的名單,在此予以說明。相信三部書的修訂再版發行,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修訂再版編輯委員會 於昆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35
  2. 新書
    85
    $468
  3. 新書
    9
    $495
  4. 新書
    9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