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青年,就是一種態度∕李允傑(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委)
青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政府有義務與責任扶持青年,並且盡全力提供一方沃土,讓青年有豐富多元的機會伸展志向、實踐夢想。青輔會自民國九十五年起,每年於三二九青年節前夕,舉辦的「青年公共參與獎」選拔表揚,更名為「青舵獎」,擴大表揚獎項,並定位為國家級青年表揚的最高獎項,用以表彰及形塑青年典範。「青舵獎」的得主們,在公共參與、志願服務、社區奉獻、國際行動及孝行美德等各方面,均有不凡且令人感佩的事蹟,足以成為社會青年的表率。
適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行政院以「民國一百年 民主新臺灣」為主軸,集結各部會規劃慶祝活動,以呈現臺灣的多元價值與創意。因此,結合民國一百年的「青舵獎」選拔表揚活動,青輔會特別規劃《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一書,以青年所代表的價值核心,藉由百年來青年英雄的事蹟,凸顯「青年,就是一種態度」的淬鍊意涵,找出永恆的臺灣青年精神,激勵當代與下一個百年的每個世代青年,勇於挺身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說了三十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些勵志故事的主角撼動世界時,都不到三十五歲。他們在亂世中,在貧困的年代,憑藉著青年的嶄新思維扭轉乾坤,開創新局。他們的故事絕對能說服大眾,讓年輕人「有感」、「有FU」,更希望讓新生代的讀者得到激勵與啟發,願意投身與參與到臺灣的青年工作與志願服務。
我尤其看重這些故事中,像是漫畫大師葉宏甲、宗教家釋證嚴、女檢座俞秀端、青舵獎得主沈芯菱等人,他們都出身於貧困,卻能憑藉自身的努力與堅持,影響了時代。我希望能協助弱勢家庭的青年,有效輔導他們站起來、提升競爭力,不但脫貧,更能貢獻社會,創造奇蹟。
謹以這本書的出版,祝福中華民國一百歲生日快樂,更希望本書的故事能鼓舞更多新世代拿出青年的態度,不停歇地邁向前方,用自身美與善的故事,感染世人,創造新世紀。
序2
百年青春夢∕盛治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
接下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長的任務後,每天腦海裡都盤旋著:如何把英雄輩出的驕傲歷史重現在國人面前?又要如何在每位國人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迎向下一個世紀?
去年年底,有一天,回憶起年少時讀過的〈與妻訣別書〉,把電腦連上網路,反覆細讀,心裡還是充滿了悸動。林覺民當時才二十四歲,孩子還小,太太有身孕,在千萬個不捨的心情下,在信中呼喚了愛妻四十九次,毅然與摯愛揮別,三天後從容就義,昂首走進史書中。在晚清晦暗的年代裡,犧牲生命,追求天下人幸福的,多是熱血的青年,方聲洞得年二十五歲,鄒容得年二十歲,秋瑾得年三十二歲,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什麼樣的夢想?讓他們願意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去換取?我心中有了答案,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於是慶祝建國百年之際,基金會接連推出兩支形象短片,分別命名為「林覺民篇」與「夢想篇」,說明了青年的夢想,造就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青年的熱情,創造了千萬甚至千千萬人的幸福。廣告播出後,獲得許多迴響,我發現百年前的青春夢,到今天依然有巨大的感染力。
當我拿到《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專書文稿,我將三十一篇青年故事細細閱讀後,發現作者群所闡述的,正是這一百年來三十一個精彩絕倫的青春夢想。而這本書所歸納出來:創新、熱血、堅持、衝撞、悲憫等五大態度,就是我一直積極在尋找與想標舉的價值。在英雄輩出,星光璀璨的一百年間,正因為這些少年英雄付出生命、歲月、創意、汗水,使我們能夠獲得幸福的生活,使我們可以驕傲地立足於世界。
每一個閱讀本書的青年讀者,都是下一個世紀的主人,在喧囂與歡樂的各種慶典中,我們或許更應當沉澱心情,悄悄問問自己:「我的青春夢是什麼?」希望這本好書,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夢。
序3
改變世界,從我開始∕王昱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前主委)
馬英九總統的青年政策明白揭示,首要目標在「打造有利於臺灣青年求新求變與實踐夢想的環境」,因此建構青年全方位發展的平臺,鼓勵青年以創新、學習、參與、服務的精神,形塑新世代創意、多元、勇於開拓、勇於承擔的新風貌等,是青輔會持續努力執行的政策主軸。
因此,在青輔會任職的期間,我不時在思考:如何才能激發青年的熱情?如何才能展現青年的企圖心?如何才能彰顯青年的創造力?進一步讓青年相信:「改變世界,從我開始!」
現今臺灣社會價值觀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固然很難看到像過去那種旗幟鮮明,以各種主義或理論改革社會的呼籲,但絕不代表新世代就是「草莓族」或是「御宅族」。在臺灣的青年身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能改變世界、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動人特質。經過青輔會與編輯團隊的多次會議討論會,我們大致將這些特質,歸納為「創新」、「熱血」、「衝撞」、「堅持」與「悲憫」等五種態度,並精選一百年來三十一位精彩人物,講述他們在青年時期,以這些態度面對各種試煉,產生決定性轉變的關鍵因素。
我相信,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都必須以新時代的青年為師。因為青年是新觀念的見證者,青年的成長環境比之前任何一個世代都要更自由、富裕,更能接受與表現多元文化,他們的態度決定了國家社會未來的走向。
從本書的企劃發想、採訪寫作、文稿編輯以及美編後製等過程,我全程參與,在這九個月左右的時間裡面,我看到編輯團隊的辛苦付出,也為他們斐然的成績感到光榮與驕傲。他們讓我知道,原來政府出版品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風貌,既能文學,也可以藝術,更重要的是他們寫出了三十一篇可讀性極高,有血有淚有情感,深深撼動人心的故事;更讓我們相信,青年的力量能夠撼動世界。
希望身為讀者的你能和我一樣,把這本書擺在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當我們開始對人生產生一些猶疑的時候,可以將這本書從書櫃裡取出,選取一個適合的態度,進而改變世界。
編者序
飛在屬於自己的藍天--給我身邊的青年朋友們∕須文蔚(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
在大學教書十年了,發現身邊出現愈來愈多彼德潘。
問學生:「畢業後有什麼計畫?」
多半的答案是,考研究所,當兵或是考公職。
如果問學生:「什麼時候要成家?」
標準答案是,傻笑:「還早吧!」
在我研究計畫室專任的貞育說,畢業後,她是班上唯一穩定工作兩年的幸運兒,絕大多數的同學都還在摸索。
不只在摸索吧,我總覺得,我的學生們其實是在延緩青春期,拒絕長大。
八○年代,美國心理學家Dan Kiley就出版了《拒絕長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一書,提出了「小飛俠症候群」的觀念,形容當代社會中,愈來愈多成年人自我中心、依賴心強、拒絕承諾、續航力不足,總之不願意社會化,總覺得要他負擔社會或家庭責任,為時過早。
當青輔會打算在建國一百年,出一本專刊,講述精彩的青年故事時,我突然有一種很強的衝動,想進行一個研究,瞭解那些曾經深刻影響我們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或是軍事家等,在三十五歲以前已經有哪些不俗的成就與貢獻?如何激勵與騷動了當代青年的靈魂?又是如何風起雲湧地撼動了時代?
方向出現了,經歷了繁複的資料蒐集,兩次的焦點團體討論,我們發現,在一百年的歷史長河裡確實有許多少年英雄,他們具有創新、熱血、衝撞、堅持與悲憫的態度,在青年時期就已經摶扶搖而上藍天,告別了童話裡的「永無鄉」(Neverland),在風雨飄搖的國度裡,在紛紛擾攘的社會中,實現理念,改造國家,展現美好。
一九一三年,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聽說袁世凱要稱帝,於是和義憤填膺的同班同學翁俊明遠赴北京,打算把霍亂病原投入水源刺殺袁世凱,雖然沒有成功,但留下一則傳奇,那年他二十歲。
一九一七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使我們今天能夠「我筆寫我口」,順利將西方先進的民主、科學、哲學與文藝思潮轉化到東方,那年他二十六歲。
一九三四年,陳進以《合奏》入圍日本第十五屆帝展,成為第一位入圍的臺灣女畫家,讓日本人驚訝在大海之南,竟然有如此美麗的筆觸!那年她二十七歲。
一九三六年,江文也以管弦樂〈臺灣舞曲〉在「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用臺灣山林的聲音與抒情,一舉拿下作曲類的特別獎,那年他二十六歲。
一九四三年,第十一師師長胡璉,在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阻止日軍從長江三峽進窺重慶,維繫了國家的命運,那年他三十五歲。
一九六五年,從臺灣隻身赴日的林海峰,在吳清源的啟發與引領下,緘默地在棋盤上接連突圍,擊敗當時日本圍棋泰斗田榮男,成為日本圍棋史上最年輕的名人得主,那年他二十三歲。
一九七○年,相信科學可以救國的林孝信,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以一腔熱血與堅持,聚集臺灣留學生合辦《科學月刊》,至今發行已逾四十載,讓科學知識在故鄉生根普及,那年他二十三歲。
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辦了華人世界第一個專業的現代舞團「雲門舞集」,讓臺灣現代表演藝術深刻、活潑與動人,雲門更舞遍臺灣各城鄉,成為臺灣人集體的記憶,那年他二十六歲。
一九七五年,只有高中學歷的嚴長壽,因為服務態度出眾,成為美國運通臺灣區總經理,那年他二十八歲。
一九八一年,臺大醫學系畢業的陳錦煌,放棄人人稱羨的工作,回到家鄉嘉義新港鄉開設內兒科診所,其後創立新港文教基金會,讓小鎮新生,鼓舞了無數的臺灣社區營造工作者,那年他二十九歲。
二○○一年,沈芯菱發現家鄉文旦年年滯銷,於是自行設計網站,以網路的力量行銷文旦,到二○○八年止,一共銷售出六十多萬斤文旦,那年她十二歲。
二○○二年,外交役男連加恩奉赴布吉納法索,他希望改善當地窮困的狀況,不但籌建孤兒院,開水井,提供公共衛生知識,並興辦用二手衣換垃圾等環保活動,那年他二十六歲。
在時空中上下求索的過程中,藉由寫作這些精彩人物青年時期的故事,我們重新擦亮他們的名字,重新說出了一些年少輕狂,一些熱血沸騰,一些衝撞現實,以及一些還不為人知,卻有著激勵人心作用的故事。
謝謝年輕的作家何致和、張耀仁、王文仁、廖律清、陳啟民、陳(木百)青願意像接力賽般,用不同的風格,一樣抒情的手法,一改人物傳記過於枯燥或散文化的筆調,站在認真的調查與訪問基礎上,娓娓道出一個個有對話與場景的精彩故事。
更要謝謝曾給予這本書建議的朋友們,李金蓮、鄭林鐘、陳鴻圖、梁學渡、戴豪君、劉淑貞、朱宥勳。在兩次的焦點團體討論中,你們遼闊的視野,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充滿創意的腦力激盪,甚至在會後鍥而不捨地來信推薦名單,為了一些落榜名人發出的「哀嘆」,都讓我們在編寫時,更為鄭重,也更珍惜每一則能夠寫下的故事。
感謝青輔會李允傑主委、王昱婷前主委與會內長官的開明,讓這本充滿挑戰意味,反映多元價值的專書,能夠出版。遠流出版公司的王榮文董事長支持這本書,參與焦點團體討論,也讓人感動不已。曾文娟總監協調與帶領的團隊,多誠、麗玲、維君,用專業與縝密的態度編輯這本書,反覆的討論與稿件往返,讓得過許多文學獎的作者群嘗盡了退稿與修稿的苦楚,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其實也反映了編輯群身上優美與細膩的文化價值。也要感謝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陳申青社長,提供許多深具意義的照片,讓書的內容更豐富與完整。
在跨越到一百年的冬夜,批閱一篇篇故事,忍不住在「臉書」上問朋友們:「你們拒絕長大嗎?」
有朋友說:「我周遭有不少這樣的人!」
有畢業多年的學生說:「我才買了一臺蝙蝠車,要命!」
有位新娘子說:「我拒絕長大,但希望小飛俠隨著時間,可以有一天慢慢變成超人!」
看來「Kidult」這種集kid(小孩)與adult(成人)於一身的現象,是臺灣青年的集體成長經驗。往好處想,在新一代的臺灣青年身上,大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們永遠不老,永遠充滿創新、熱血與衝撞的力道,應當是臺灣開創下一個黃金年代的精神。
但是臺灣的小飛俠不能一直停留在童話國度裡,講完了三十一個百年來的青年故事,彰顯出決定中華民國歷史的五個價值與態度。不是要青年去複製或模仿,而是希望年輕人起身去貼近土地,願意承擔,能夠堅持,心懷悲憫,帶領臺灣航向下一個一百年。
謹以這本書獻給我身邊的青年們:「勇敢飛翔!飛在屬於自己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