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科技永遠無法取代情感
我很喜歡看人拿著相機拍照,無論是對初生嬰兒還是深戀之人,專注的神情讓人妒忌。至於對一朵花端詳,或一片美景猛按快門的人,更教我羨慕,他們在觀景窗後對景物的專注與欣賞,涵蘊著與流光共融的自在。
在這視忙碌為美德,累積財富為人生目標的社會裡,仍有人那麼有心地自相機小觀景窗中,去發現、欣賞與記錄這個綺麗世界,不啻為一種福氣。
生命永遠在流動,有限的我們都要在一段距離外,才能明白擁有的美好,才知道每一瞬吉光片羽都值得寶貝與呵護。在我們懂得珍惜時,攝影已為我們保留住永不重逢的瞬間,點石成金地將那一刻變為永恆。
誰能預料攝影會進入即拍即看的數位?且在極短時間內發展成熟。行之有年、曾讓人躊躇能否正常曝光的底片攝影已成昨日黃花。先進科技讓攝影技術門檻全面降低,連小小孩都拿著手機隨手拍照,兒時007電影情報員所使用的高科技玩意,今日竟已不如小孩的尋常玩具。
除了拍攝模式,背後的美學思惟,數位與底片攝影也大不相同。
在法國普羅旺斯境內,我驚見一位剛會走路的小童,搖搖晃晃地拿著她父親的數位相機玩耍,她從LCD觀景窗看見了世界,手舞足蹈、樂不可支,讓我終生難忘!對她而言;如何拍好照片根本不重要,複製景物就已讓她欣喜若狂。
相機越做越先進,就在本書付梓前,我才發現;昔日專業單眼相機才有的全手動功能,竟在便宜的傻瓜相機上也找得到!一張未經壓縮的數位影像,已可輕鬆放大至二十、甚至三十吋,且能藉由網路四處傳送。
電腦科技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卻也加重了人們的工作。底片時代,只要拍完照,我可以好整以暇地待底片沖出,再慢條斯理地在燈箱上檢視所拍片子。而今往往一拍完照,還來不及喘口氣,設計師就已迫不及待地要拿到檔案,更誇張的是,攝影師還得精修所有影像……。昔日需要不同專業人員才能完成的工作,攝影師如今一人全包了。
「攝影」從未如今日這般的「個人」化,當「宅男」成為一種時髦的新興名詞,攝影也已經變得相當「宅」了(你可以不出家門就上傳檔案、製作照片)。
一路從底片攝影走來,我曾誤以為能立即看到影像的數位,已沒甚麼好再學的?直到眾多朋友與我聊到他們的挫折,我才發現數位相機的諸多設定功能,更讓他們一頭霧水,不知如何著手?
數位攝影與底片攝影相比,說白了也不過是影像曝光、記錄條件不同,然而,在此家用電子產品也進入專業攝影市場、平面媒體逐漸被電子媒體取代的時代,我們仍無法預知數位攝影的最終可能?
不論科技如何發展,複製景象仍是攝影最迷人之處,如何從小小觀景窗中觀照世界,更是攝影最大樂趣所在。
愛唱歌的我,多年前曾在專業錄音室錄歌,當錄音師藉由電腦科技修飾我的聲音,甚至將音準藉軟體調到無比精確時,我不禁驚呼;也許科技能取代人聲,為唱片公司節省製作費用。
為我錄歌的朋友對我的見解相當不以為然,他直言: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取代人的情感,就是這份感情讓唱歌的人知道如何拿捏輕重音,如何換氣,甚至如何表現音質,科技頂多將它修飾得好一點而已。錄音師的見解放在數位攝影上依然受用。相機越做越先進,卻也讓使用者越來越依賴它,拍攝上卻越來越無法自主。
無論數位科技如何發展,它最大的目的應是豐富我們的生活與提升心靈視野,而不是回頭來駕馭我們。
這是本將龐大攝影經驗化繁為簡的書。不免俗地、我期望它能為攝影入門找到一個清晰管道,更希望對已入門的愛好者有新的建設性靈感。願本書能帶給你閱讀的樂趣,更期望它對你有所助益,讓你在個人的攝影天地裡、更上一層樓。
前言
駕馭一葉先進的小舟
每回前往法國拍照,只要時間許可,我都會前往巴黎的羅浮宮及相鄰的奧賽美術館。
二十年前初見貝聿銘玻璃金字塔的印象依然深刻。五分之一世紀後的今日,我卻為羅浮宮另一個奇景震撼。
不過是上世紀末,想在羅浮宮拍照並不容易,倒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內不准攝影,而是室內光線陰暗,除非使用三腳架或閃光燈和高感光度底片。勉強拍下的照片,不能與原作相比,不如不拍。
由於無法拍下原作神采,館內紀念品店遊客如織,巨幅複製海報、畫冊,甚至明信片,都讓人愛不釋手瘋狂採購,為應付來自全球的藝術愛好者,館方甚至還發放號碼牌限制入內人數。
這回,紀念品店除了門可羅雀,當年讓人想收藏的名畫複製海報也全部不見,就連人人消費得起的明信片也乏人問津,購買複製品的遊客哪去了?原來羅浮宮內的遊客,幾乎人手一台數位相機,有的小小孩竟以手機大拍特拍,再藉無限網路,將所拍的影像立即傳往世界各地。
這奇異現象在達文西名作「蒙那麗莎」面前更形乖張。
話說羅浮宮為了安置這鎮館之寶,特別闢了一間專室。川流不息的觀光客拿著手機、數位相機對高高在上的名畫拍個不停,閃光燈齊發的熱鬧景象,絕不亞於一場大明星行走其上的紅地毯盛會。
拜高科技之賜,隨拍隨看,有相當感光寬容度的數位相機全面改寫了攝影歷史。「攝影」從未如今日普及,功能強大的數位相機,隨著價格下降已由奢侈品轉為一般消費品。從前可當傳家寶使用的相機,今日卻如手機般地每隔一陣子就有更眩的新機種出現,大部分的數位相機竟也撈過界地可作為高畫質的HD錄影機。
這是個誰也擋不住、已改寫整個人類歷史的數位時代。
不過,數位的便利,卻也造就出難以計數、氾濫成災的浮光掠影。今天想在羅浮宮名畫前駐足片刻都是奢望。信不信由你,只要在畫前站個幾秒鐘,後面隨時有大批如獵犬般的攝影者,不耐煩地等你離去,一擁而上,好以相機掠奪眼前的寶藏。荒謬的是;這些獵影者拍完照後,便毫不留戀地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我雖不為這現象憂心,卻可惜了數位相機這樣被使用,這種甚麼都拍卻甚麼也不細看的貪婪,和只想在數量上破記錄、卻完全不在乎美味的大胃王沒有兩樣。
數位攝影步入成熟不過是近十年的事,卻已改變整個攝影生態。全片幅的135相機在價格上除了不再高不可攀,它的科技成就更是驚人!以全片幅相機為例;隨便按個快門,一張影像就可輕易放到百吋以上(底片攝影能放到六十吋就已很勉強),修圖軟體更可將拍好的影像修飾到完美無缺,製作照片也再不用待在暗無天日的暗房裡,而是可以對著經過顏色矯正的電腦螢幕細細修改。
對經過底片攝影紮實訓練的攝影愛好者而言,瞬間可調整感光度、光源、顏色設定的數位相機,是個功能強大的影像製造器,使用起來如虎添翼。
但對於一開始就接觸數位攝影的人,功能強大的相機和後製功能,除了讓人摸不出頭緒,更嚴重忽略了拍攝與觀察訓練,再加上除了拍照,數位作業最後得藉由電腦完成,真不是普通複雜。
與複雜的數位運作模式相較,昔日的技術門檻竟還較易克服。底片時代我們只要專心拍照,學習觀察、駕馭光影,表現色彩,如何在影像表現下功夫即可。今日卻必須包括電腦軟硬體等十八般武藝都得懂一些。
作業單純、加上底片成本負擔和完成影像難以修改等因素,「按下快門」在往日絕不似數位這般草率,為此數位科技雖然如此先進,但教人心動的影像,卻比過往技術門檻較高的底片攝影更難得見。
攝影不該只是能拍出曝光、顏色正常的影像,雖然這曾是底片時代最大罩門,如何藉攝影表現、記錄我們對這世上萬物的萬千感觸,才是攝影最有趣、最具挑戰的部份。即拍即看的數位,大幅縮短技術面的摸索時間,但這最先進的科技也正是它最壞之處;太多攝影初學或入門者,全然仰賴科技,甚至懷著影像可事後修改的心態,竟不在拍攝本身及在美學鑑賞方面下功夫。
耽溺於數位科技而無法進一步發揮的攝影愛好者,讓我聯想起一個故事:
話說有天佛祖要過河,在小舟上,一人向他賣弄能在水上行走。這人為有這項絕頂工夫自豪,不屑能超脫生死輪迴的佛祖,竟連這本領也不會?佛祖問他花了多少苦心習得這本事?這人驕傲又開心的回答:「一輩子啊!」抵達彼岸後,佛祖溫柔的對他說:「我只想過河,既然有舟可乘,實在不須花所有的生命來學習這不得了的技巧。」
高科技很容易讓我們變成在江上行走的人。然而,相機不過是一葉先進的小舟,幫我們更有效率的抵達彼岸,去發現、展現另一個瑰麗神奇的世界,進而與他人分享我們的喜悅及識見。如何駕馭這葉小舟,踏實有趣地登上彼岸且在攝影天地中盡情發揮,正是本書主旨。我特別整理出一路走來的攝影經驗,有系統地與你分享。
前兩章將深入討論攝影「硬體」。第一章教你如何熟悉你的相機,影像曝光原理。第二章教你如何觀察光線的基本議題。我化繁為簡、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你構建出一個清晰攝影構成概念,好使你更有效率地駕馭器材。
第三章開始逐步討論攝影的「軟實力」。這部分向來是所有攝影工具書最弱也最不易討論的環節,我分別講述了「觀察訓練」、「構圖」、「編輯選片」及「如何從事一個專題」等切身攝影經驗,我毫無保留地將我的經歷向你闡釋,就是希望讀者明暸:想拍好照片真的不是那麼困難!
最後一章則淺談攝影的儲存與發表。
至於本書的圖片,基於讀者層次考量,我除了挑選個人喜愛的影像,也盡量挑了些較普羅的圖片,好縮短與讀者間的距離。
如此安排是否最好?見仁見智。但我希望它很實用、有趣,在閱讀時除了能帶給你樂趣,更能提供實際有脈絡可循的思考方向,激發你拍照的靈感,使你在這一日數變的數位江河上,不致漫遊過度、慘遭滅頂。
從羅浮宮歸來良久,我慶幸每回能親眼欣賞這些名作,更在那拍了傑出的影像。
攝影從沒像今日這樣好玩,只要你有系統地了解攝影基本原理和嘗試表達你的觀感,要成為一位攝影達人,卻也不是如想像中那般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