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阿流第一本現代詩集
作者簡介
阿流
本名張梅芳,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專研現代詩、新文藝創作、大陸現當代文學、文學批評,現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臺灣語文系,詩作散見各大華文詩刊
迷人的漸層--序阿流詩集《身體狀態》
翁文嫻
阿流的詩初看沒有飛揚的畫面,讀者不易興奮,也不易沈醉,節拍緩緩地、慢慢地沁進來。想像那是種不疾不徐的音調,但它一開始就不易停止,雖然詩不長,但這首那首之間彷若相連,是如此一體。詩人追尋內在自省的變化,表述方式大異一般的抒情,尤其沒有一般意象的期待。上句下句間的轉動,好像有個大刷子將不必要雜物清光、礙眼的裝飾也清光。觀看的習性被移動。本來以為不怎麼喜歡,讀著讀著,竟然讀進去哩,還用鉛筆將句子劃線。詩不是那麼驚動,但絕對真實,不會騙你。於是沿著白話文的銳利切入,慢慢摸到某些體內的變化,平日很不注意的起伏,但確實有的事物。「仍在意流光裡澹盪的月色 / 擴拓的漸層」(〈界〉),我們試以此二句作為切入點。如果前句因傳統角色,許多女性也有的依戀;那麼下一句,就是阿流用詩的學養,全不妥協貼在清明的當下每刻,成就出一方領域,漸漸擴拓那些心念的層次。譬如:
把自己放進密封罐
不會腐壞
肉依然光潔如童男童女
千萬不要摸我退卻的肩膀
我完整的膜
那神秘的窒息
必須一寸一寸的來
不要太快
我不腐壞
我只變舊
--〈都付與頹垣〉
這種「把自己放進密封罐」裡的行為,是東方人就不陌生。被密封了還產生「神秘的窒息」;「一寸一寸的來」,還非常性感。但我們記憶裡的遺憾,豈非與「密封」有關?整個程序,阿流詩宣言出一份非常熟悉的,有如「女性退卻的肩膀」,一份古典而永恆的情懷,但以當代的語言,令我們明白。「我不腐壞 / 我只變舊」,二句愈讀愈難過。題目「都付與頹垣」這景象,平常騷人墨客吟詠,當事人如何感受?連「腐壞」都未免太暢快了,不允許,我們只能無聲無息,慢慢「變舊」而已!
「放進密封罐」的情懷,令一首詩前後上下有份含著的張力,就如寫〈天光〉本來很明亮的事物,阿流的筆卻如此:
不知道什麼時候
它覆住了我
無論我如何流浪
我一醒來
天又光了
若無其事底散步
不知它如何辦到
暈眩的效果
有趣的是後面三句,令「天光」之特異全嵌在此刻:「天光」在若無其事地散步?還是「我」若無其事散步?一個「它」字指涉許多,有迷幻效果,我們為了這三句仿若真地攀上了天光。
然而路崎嶇極了
如同蜿蜒而下的淚
一行行斜錯的人生
在叉路時繞轉了彎
又經過該回頭的那段時區
不知道如何回去
歌聲帶我回去的時候
我假裝什麼都沒看到
細節
要錯過全部的細節是多麼困難
你微微地抬起眉眼
望向這邊
--〈不知道如何回去〉
阿流詩常有個遠觀的角度,通常「廣角」是容易籠統,也易掉入俗見(好多令人疲累的老的箴言,世事如麻,不勝負荷),但這兒所有出現的句子,因為誠實(準確言是語詞沒有虛晃),讀者在一個廣闊荒涼山頭故事模式下,能感知當事人肌膚的律動,是難得的。猶如上詩,說「不知道如何回去 / 歌聲帶我回去的時候 / 我假裝什麼都沒看到 / 細節 / 要錯過全部的細節是多麼困難」。細節,人生中它不易拂去,常引人疼痛,在詩的藝術角度,卻成就了人的存在,血肉的證明。
我們再讀另一首〈叢林紀事〉:
高懸人命的那一條繩索
被誰輕輕鬆開
我們本是螻蟻
各自散去
在江河裡漫遊
象限與象限的邊界
就在那雨絲間
覆蓋那潮
是另一波潮
沒有我被淹沒
只是些淡去的聲音
鬆開的聲音
如許多其它的詩,開始是遠遠觀看的畫面,才能看見「高懸人命的那一條繩索」。不知為何如此,廣大俯瞰在女詩人題材中是較少處理的,令阿流詩的女性特質,溫婉聲調中格局開闊。值得一提者,難得是同時具備:合於肌膚律拍的細節。「細節」是說:只有阿流會如此處理。譬如我們以為「覆蓋」之後就沒有了,誰知「沒有我被淹沒 / 只是些淡去的聲音 / 鬆開的聲音」。我們想起前面第一首引詩:「我不腐壞 / 我只變舊」。詩人將事物的轉變切到一個恰如其分的角度,沒有橫加的驚怖、沒有多伸出的姿采,庸常事理。尤其作一名東方女性,如果信守了婚姻與小孩,更真實的狀態,就是如此。
詩也有將想像帶至天邊,叫人愉快得不得了,但阿流詩是在句與句的轉換間、是那一片景、那一種心念出現,在跳換的空間裡,見到詩人的抉擇與誠懇;阿流的詩沒有多餘的,但句句像是肺腑之言,呈現了某些生活的踟躕、情愛深摯時一定碰見的石質,我們被這些硬物打動。
語言準確時,讀者沿細節氣味帶入情境,後來才知道,此非關性格之細緻,而是性格裡的力道。還未認識阿流詩集之前,與她交往已十幾年。當年匆匆離開文大文藝組南下,詩選課必須覓一個合適人選,她一口承擔。文大課堂90 人五百多元一節鐘點費,她一週四節花蓮台北往返如此過了九年。還每年幫他們九十人辦詩展:朗誦、舞蹈、戲劇、譜歌、詩刊一樣未缺,我看著她的變化,「擴拓的漸層」是如此滋生的。
有次閒聊,說起某次台北馬路中央一名陌生男子耳邊無禮,她一氣,追他要求道歉,一直跑一直追過了兩三條街,脫下高跟鞋跑也要打他。這個畫面,當讀至全書唯一的〈你踏馬的文藝青年〉,才完全相應,性格裡很猛的力量,才是那些「荒涼山頂」(〈故事〉)內容的迷人漸層。
阿流詩開出了庸常婦女嗷嗷待哺的情愛。
跋
煙霧中的肉身修悟
右京
【之一 看那濃郁的事後煙】
感謝阿流任由我耕犁這方篇幅,對阿流的詩集說些什麼。在談及阿流詩作之前,容我先繞個彎,說說自己對於詩曾有的誤解和理想。
許多人告訴我,詩是一種很「精鍊」的文類,因此我曾經認為,所謂理想的詩作,應能以極濃的語文密度,用寥寥數語表達出深遠龐大的情或事。有好一陣子,當我無法用簡要的篇幅裝載全盤的意義時,不免感到氣餒:「詩不是最精鍊的文類嗎?不是應該像傑出的武術家,一字可以抵十字?」然後,在挫敗中妄自菲薄。
直到寫久了,看久了,慢慢領悟到,所謂詩的精鍊,並非以極短的篇幅將意義完整呈現,而是將最深刻、最內在的核心鍛鍊出來,讓讀者進入核心,自能往意義之處迴盪。換句話說,詩並非把一整條路的風景壓縮在文字中,而是在文字中描畫路標,路標背後自有延伸的路,每個旅客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沒有盡頭。
後,常見一男子坐在床邊抽菸,暗示已經完事。激情如何繾綣已無從得知,徒留煙霧瀰漫。讀者不會直接看見激情的畫面,但卻清楚感受到事後留下的心靈氛圍,並建構自己的激情。
好了,說了半天,這和阿流的作品有何關係?
阿流的短詩,其流露的風格和態度,是我所見最濃郁的「事後菸」之一。或者,該把香菸的「菸」換成煙霧的「煙」,並將「事」的範圍無限擴大,讓「事後煙」不再侷限於原本男女情慾的意義。事件過後,徒留煙霧,惦記著發生的一切,無形卻又可見,可見卻又縹緲。
「事後煙」的藝術,大多見於篇幅較短的小詩,但也出沒在長詩之間。阿流的詩作,往往不直述當下的事件細節,而是當事件底定,再抽出核心的意念,書寫成詩。如 一詩:
多少年來我一直偷偷惦念那隻狐狸的生活氣味縈迴窗外上弦之月夢的蹄印延伸直至大河水勢湍激浩湯
我擔心,牠已經變成了人
雖然題名誌異,但毫無誌記,讀者無法從字句內明白詩中狐狸的身世,更無法知悉狐狸和詩人之間曾有的過往,導致狐狸一直在詩人的惦記當中?最後一句「我擔心,牠已經變成了人」頗值得玩味,究竟是擔心狐狸變身後,潛伏危害人類?或是為狐狸擔心,變成了人類這般糟糕的物種?無論是那一種,從意象來看,這狐狸已踏河而去,是濡濕尾巴也不會回來了。讀者沒看到事件,亦不知狐狸是他者或是心念,卻仍可感受到事後的煙霧瀰漫,悄悄飄盪著對於遠遁事物的懸念。
為什麼阿流不寫「事」,而是吹起了「事後煙」?因為寫出的任何字句都是「錯」的,那些真相無法以語言道盡。因此,如同一詩僅有一句的全文:「一種不能曝曬在陽光下的思念。」想要寫出幽微的陰影,相較於直接將事件曝曬,事後煙是最誠懇的表述方式。尤其,時間走得太快,萬物都付與頹垣,想要維持「我不腐壞 / 我只變舊」,就必須抽出事象底下的核心,「將自己放進密封罐」。我從阿流的詩作中,看到一種面對時光的獨特方式,在時間飆起的沙塵中,留下不具形體的真實。這當中也包括著欲說還休的心情,宛如隱去歌詞的旋律,「永不吐露 / 當年真正的一次潰敗」。於是詩人用煙霧,靜靜紡織說不出口的林林總總,彷彿頭髮一樣滑過人生。
"不再——致ㄩ"、"不要"、"人間"、"漬物"、"鉛筆生活練習"、"海上"……許多事後的煙霧瀰漫於詩中,如此內斂地等待踏尋。當然,如果只強調著事後煙的效果,萬一有其他不誠懇的詩人,直接把自己的作品砍到只剩最後兩行,是否也能妄稱達到和阿流同等的效果?我想是辦不到的。因為阿流分娩的這些煙霧,有著特別的質地,不是刻意遮掩之輩所能企及。在我看來,阿流的文字之所以能達到「只是當時已惘然」的事後煙效果,關鍵有二:一是誠懇,一是覺察。因為誠懇,所以認真地在乎那些注定消散的事物,如此方能從事物的表象中,凝鍊出無形的核心,留存成煙;因為覺察,所以對於週遭的變與常十分地敏感,創造的煙霧有著說服力,引領讀者追索比現場更深刻的時空。
【之二 煙中匿存著誠實的肉身】
阿流的煙霧令我著迷,然而,我忍不住想撥開煙霧,探查煙霧的來源,究竟創造這些效果的阿流,在追求什麼?我發現,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阿流不再保持如煙輕盈,而是以全身投入,尋求更高的連結。
看似如煙的阿流詩作,其實充滿了身體感。這裡所謂的身體感,不是指詩中充斥著器官詞彙或肉慾橫流,而是詩人把自己的肉身和心靈,毫無保留地拋進詩裡,讓每首詩都有肉身修得的悟。因此無論多麼奇詭的情景,在阿流詩作中,都展現了一種說服力,讓讀者感受到那份切身之情。
如"重金屬搖滾"中,女子吐出的心事一一堅硬墜地的奇幻場景,在阿流的筆下,也顯得如此細微而逼真。即使是像"山鬼"裡,詩人同化於幽魂,分明不是自身的體驗,卻因為身心的投入,產生令人信服的移情作用。
追尋之時,探索之際,阿流不僅全神貫注,也全身貫注。在 一詩中,一個在路口等待號誌的意象,經過阿流的身體覺知,人世百態的聲響轟鳴,雨成為飛針不斷扎身,時代的巴掌摑打而來,儘管如此,詩人仍要仰臉,詢問空中即將合攏的黑洞。
我忍不住駐思,阿流如此投入身心於詩,究竟想尋得什麼?有了詩,就能夠超越自身的極限,去建立更高的連結。聽來像是靈性的追尋,但這靈性又是建立在極為實際、極為人性的基礎,以此時此地開發,以肉身投向更高更遠之處。一如吹萬所示:
我的舌下隱含咒語
輕輕轉動那朵燈花
在夜裡
影子緩慢起身
你炯炯的目光照亮那橋
橋下濃艷腥紅
我不再怕了
遙遠哭叫的聲波
逐漸圓鈍下來
我任由渦輪團攪這番召喚
門開了
它們也深刻讀詩
詩人以舌為咒,轉動生命,無懼地打開另一端的世界,以詩感通一切。這也說明阿流為何那麼投入地寫,那樣認真地活。有時我甚至擔心,如此認真投入的阿流,會不會就這樣成為召喚更高能量的祭品,一如 所寫:「為了使一切感官達到顛峰 / 我決定留在這座無人的荒島」、「帶著梳子 / 死在這裡」。幸好,她有她的堅韌和能量,尤其在如願成為母親之後,儘管仍有敏感的低潮,儘管流逝日漸逼近,但她仍在呼吸之間,息息地書寫,穩固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宏願,和前述的事後煙風格結合,形成一種既輕又重的奇異感。、、 尤其精妙,無法以輕重任何一端來規範。茲舉"漬物" 為例:
你死的時候我不知道
桌面滿是塵埃
誰送走的
仍舊有一個早上
空氣微藍
椅子都不說話
它們都有個性
找不到半絲黑髮
手指抽痛了一下
劫餘後
你一貧如洗
你死得這樣久
我才可以開始傷痛
緩慢地
繞這個房間一周
我曾創作樂曲"昔浪",每次發表這首曲子時,曲目簡介內只會放入阿流的詩作"漬物",因為那樣的詩,已把「回憶如浪湧上心頭」的感受說得淋漓了,同時也將阿流的詩作特質發揮盡致。浪無定形,但誰敢說巨浪不重?這首詩依然是事後煙,而且顯然是很久很久以後的煙;但中間的每個動作、每個覺察,愈陳愈濃的酒,愈久愈傷的後勁,屢屢將我撼動,將我捲沒。
【之三 那既輕又重的行吟】
阿流算是我亦師亦友的師姐,有著共同尊崇的師長,有著一起戀慕的詩境。比起我的散漫,阿流顯得內斂而認真。陽明山的歲月中,她在教室裡認真授課,在島(詩社)上也掏心掏肺,感染了許多愛詩的學生和朋友。還記得每每聽她吟詩,柔和的嗓音帶有低沉的厚實,迷醉了不少聽者。當時我就有一種奇異的感受,覺得這聲音既輕又重,難以形容。
讀畢這本詩集,我總算更懂了當時聽到的聲音是怎麼建構而成。她的吟詩正如她的書寫,輕盈如煙,事象消隱,仍不失核心;而在煙霧之源,又有著切身的紮實,一字一句都是肉身修來的悟。
這兩種特質並存於阿流的詩作,絲毫不顯矛盾。如今,阿流這既輕又重的詩集,即將流轉至各方讀者的面前,這是令人欣慰的事。詩人說美好的事物從不能漫天給予,但我仍樂見這縷迷人的詩意,能夠漫進讀者的心房,使人聽見她在字裡行間,那既輕又重的行吟。
後記
阿流
據說在不同的時空狀態下都會有一具身體,而身體也將有屬於那重時空裡,所特有的操作和感知系統。
就像在夢裡,我一直試圖命令夢中的身體,把手舉起來。然而經過多年的練習,仍少有成功的機會。
就像寫詩,無論我如何以自己貧薄的文筆,想切近或者想吟誦,那神秘的文字音樂盒,卻屢次敗退在數尺之遙那樣,眼看著波紋的消隱而悵然若失。
我一直沉默地練習舉起文字的手臂,它卻只能在夢中來而又去的抖晃,像個嬰兒,或是老者。
我只是想指涉眼前的時空,想保有一點點純然的景觀,以文字為生命裝幀。
如果世界將要傾毀,詩會否成為唯一留下來的東西?是的,我希望詩是被留下來的事物之一。儘管詩在世的時候,輕得像是不曾存在過,我們不該厚此薄彼,事物之消隱本就是自然的事。
在消隱之前,仍感謝促成這詩集各個局部的諸位,翁老師和右京的序跋,於我而言,它們是太過慷慨的贈予;謝謝美編、角立,出書也成為一段奇妙的因緣;謝謝家人,沒有你們,我相信這本詩集不會有它的感情血肉;謝謝看得見或看不見的靈,也許那未被指明的,才是這一切運轉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