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國論

台灣建國論
定價:200
NT $ 45 ~ 180
  • 作者:姚嘉文
  • 出版社:前衛
  • 出版日期:2010-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016549
  • ISBN13:9789578016545
  • 裝訂:平裝 / 19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世上各洲大陸附近的較大島嶼,總是與各洲大陸間存在複雜的歷史糾葛,例如北美洲大陸東南的「古巴」、南美洲大陸東南的「福克蘭群島」、非洲大陸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印度次大陸東南的「錫蘭」,以及澳洲大陸東南的「紐西蘭」等。這些海島,雖然位於大陸的邊緣,即使有大量來自大陸的移民,其命運卻是屬於海洋,注定要發展出與大陸不同的文化與社會。這點,完全適用於亞洲大陸東南的台灣。

  本書站在全球地緣政治的高度,精要地敘述歷代各國分合的歷史演變,然後以此為架構,析論近百年來「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各種理論、組織與活動,從日治時代最初的「六三法案撤廢運動」、林獻堂的「台灣議會設置運動」、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到戰後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海外的「台灣獨立聯盟」及島內的「民主進步黨」等,說明這些運動團體如何在當時的國際情勢及島內生態下進行政治思考,後續接棒者又如何一步步朝更切合台灣人利益的方向修正改進。

  釋迦牟尼說,只要一個國家的人民團結,經常舉行國會,沒有專制、不公平的法律,允許信仰自由,又尊重婦女、敬老愛賢,那麼,他們是無法被征服的。釋迦的智慧,恰與本書的結論若合符節:以台灣的地理位置、當前國際形勢的發展,只要我們循著正確的理論行動,台灣建國必定成功!

作者簡介

姚嘉文

  一九三八年生,彰化縣人。台灣大學法律系及法律研究所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研究。

  曾任考試院院長(2002 ~ 2008)。現為清華大學、海洋大學及輔仁大學等校兼任副教授,台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2008 ~ )。

  一九七九年因美麗島事件被捕,黑牢七年苦心孤詣完成七部長篇歷史小說《台灣七色記》,其中《黃虎印》更多達1168頁,堪稱台灣史上僅見最大部頭的歷史小說,並被改編成歌仔戲於國家戲劇院上演。近作有《風吹美麗島》(2008.前衛)、《九號任務》(2008.草根),創作力驚人,令政壇、文壇刮目相看。2009年,以《台灣七色記》榮獲第32屆吳三連文學獎。此外,另著有法政、歷史、文學著作二十餘部。

 

目錄

序    
前 言  台灣要建國    
第一章  建國運動是世界潮流      
第二章  國家分合的歷史觀      
第三章  台灣建國理論的發展     
第四章  台灣建國方略      
第五章  台灣與中國      
第六章  進化台灣國      
結 語  潮流情勢,台灣建國必成

 

(一)美國潘恩的「常識」推動建國

  公元一七七五年,北美十三州爆發對英國的反抗戰爭,史稱「美國獨立戰爭」。北美十三州人民雖然反抗英國統治者,與英國駐軍作戰,但北美十三州的未來究竟如何?是只要求英國倫敦政府改善其殖民地政策,給予殖民地更多的自治權呢?還是自己宣布獨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呢?北美十三州內部仍有不同意見。甚多反抗軍官兵,甚至統帥華盛頓將軍,對北美十三州是否要脫離英國,不再效忠英王喬治第六,仍猶疑不決。

  時有記者出身的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在一七七六年一月發表「常識」(Common Sense)一書,說出脫離英國獨立建國的主張與理由。他在書中說明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強調美洲應該自主獨立。其書風行一時,影響所及,各州人民漸漸贊成獨立建國。「常識」一書確定及堅定了反抗軍官兵及北美十三州人民的「獨立建國」的立場,對美國的獨立,功勞甚大。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州代表終於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建立了新國家。

  潘恩在書中說:

  「有人說,英國是祖國,是我們的父母。其實,歐洲,而不是英國,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

  「這個新世界曾經成為歐洲各地受迫害的,酷愛公民自由與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他們逃到這裡來,並不是要逃出母親溫柔的懷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鄉里的那種暴政,還在追逐著他們的後代……

  「既然抵抗才有效力,那麼為了上帝,讓我們達到最後的分離,不要讓下一代的人,再遭受屈辱的毫無意義的父子關係名義下趨於滅亡。……

  「英國屬於歐洲,北美屬於他自己……

  「組織我們自己的政府,乃是我們天賦的權利。當一個人認真考慮到世界的動盪時,他就會深深地相信,我們盡力以冷靜審慎的態度來組織我們自己的政權形式,要比把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交給時間和機會去支配,來得無限的聰明與安全。……」

(二)甘地的「自治論」推動印度獨立

  二十世紀初,印度人民不滿英國的殖民統治,紛紛進行抗議運動,但對如何提出政治主張,各方並不一致。印度獨立運動領袖,聖雄甘地(Mohandas Gandhi)在一九○九年發表「印度自治論」一書,闡述爭取印度獨立自主的思想。

  甘地在英國倫敦求學及在南非工作期間,不斷鼓吹殖民地自治的理論。一九○七年他前往倫敦陳情無獲,自倫敦回南非時,途中寫了一部三萬字的文稿,名為「印度自治論」。書中甘地提出了他自己獨特的「自治」觀。他認為,英國的殖民統治已使印度精神退化,經濟衰敗,政治屈辱,個人貧困,因而道德崩壞,但英國人多受自己的商業觀念影響,不會主動改變這種情況。

  他認為:

  「印度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起而爭取自治。」

  甘地所講的這種「自治」,不僅是政治自由,還包括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協和。兩者緊急相聯,互相協調。

  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甘地認為「暴力」不能拯救印度,他的文化需要用不同的,高超的自衛武器,即以「愛」的福音代替「仇恨」,以「自我犧牲」代替「暴力」,以「靈魂」的力量代替「野蠻」。

  這就是他後來所倡導的「真理」與「非暴力」、「不合作」的運動理論。

  實現印度「自治」,是甘地當時為真理奮鬥的口號及公開目標。他實際上是用這一觀念與理論,去反對英國的殖民制度,以脫離英國的統治,以恢復印度的獨立。

  甘地「印度自治論」書中宣揚的「非暴力主義」,是依據印度當時特有的社會、宗教、政治及文化,創造出來的政治運動理論,深為印度人民所認同,成為未來印度獨立運動的基本理論。

(三)「台灣民族常識」

  由一群台灣的教授創設及領導的「台灣國民會議」,於二○○九年七月發表「台灣民族常識」一書,模仿美國獨立革命時,潘恩發表「常識」一書之用意,提供每一個台灣人在追求獨立建國的全民革命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常識。內容包括:「台灣的危機」,「中華民國不具合法性」,「獨立建國的革命的模式」,「台灣民族主義」,「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影響台灣革命的外力」,「鬥爭敵人的方法」,「處理內部矛盾的原則」,「實踐臺灣的獨立與建國」。

  這書由劉重義博士執筆。「台灣國民會議」期待本書能像美國當年潘恩的「常識」一樣,鼓舞台灣人民正視台灣的危機,回歸基本的理念常識。使台灣人及本土社團能夠有效地凝聚共識,促成團結。使台灣能夠獨立建國成為真正屬於臺灣人的國家。

(四)「理論」「組織」與「活動」

  任何國家從事建國運動時,或進行革命工作之先,都需要有一套建國與革命理論,作為建國工作及革命運動依據。

  「理論」、「組織」與「活動」是任何政治運動所應具備的三要素。「理論」是「組織」的靈魂基礎,「組織」是「活動」的力量來源,「活動」使「理論」得以傳播,「組織」得以發展。三者缺一不可。

  「台灣獨立建國運動」,需要有健全的「理論」基礎。在各個不同時期,建國「理論」會有不同的面相,但基本理論應只有一個。

  至今六十年間,推動「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偉大人民,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場合,提出許多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的發展,是「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經驗,不但有歷史的價值,也是未來運動的重要參考指針。

  本書就數十年來,各界對「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提出的理論,加上作者本人數十年來對「台灣獨立建國」許多主張,整理成冊,名為「台灣建國論」。書中有系統的說明「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發展經過及面臨的各種問題,可引導海內外台灣人推動建國運動走向正確的方向,使我們的建國目標,早日完成。

(五)建國需要正確的理論

  台灣進行「獨立建國運動」,常常擔心國際阻止或外國入侵。其實如今國際關係複雜,任何一國不可能單純以武力征服他國。任何武力行動,都會牽動國際勢力的平衡,引起國際干涉。推動「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必須內能喚起民眾,團結國人,外能因應時勢,說服國際。軍事方面則必須能有自衛能力。古人說:「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防禦之固」(《管子》書中引吳臣之語,見《資治通鑑》)。如此,則不必過分擔心運動的困難。

  印度有一傳說。古代印度的「摩揭陀國」之王,計畫進攻另一部落「范吉安斯」,派了一個使者去求教於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說:

  「先生,我們的國王想去攻打『范吉安斯』人,您覺得可以嗎?」

  釋迦牟尼反問使者說:

  「你知道嗎?『范吉安斯』人是不是經常的舉行國會,而且是很團結的呢?」

  使者回答:

    「先生,是的。他們很團結,而且經常舉行全民會議。」

    「那麼我告訴你」,釋迦牟尼說:「如果『范吉安斯』人很團結,而且經常舉行國會;如果他們沒有不公平的法律,沒有專制;如果他們在自己選出的領袖指導下精誠團結;如果他們敬老愛賢;如果他們尊敬婦女;如果他們容許宗教的信仰自由;如果他們是這樣的昌盛安定,那麼他們是不會被征服的。……你去這樣告訴你們的國王吧!」(引自吳俊才《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P174)。

    釋迦牟尼的智慧與印度的經驗,可以啟示我們,也可以在台灣進行「獨立建國運動」時,給我們鼓勵與教訓。

前言
台灣要建國

  公元一九○九年,中國維新運動學者梁啟超訪問日本,在東京時台灣人領袖林獻堂等人前往求見,請教台灣政治運動問題。梁啟超回答他們說:

  「三十年內,中國絕無能力可以救援你們,最好效愛爾蘭之抗英……勾結英朝野,漸得放鬆壓力,繼而獲得參政權,也就得與英人分庭抗禮了。」

  幾年以後,中國革命成功,一九一三年時,中國革命元勳戴天仇到東京訪問,林獻堂前往求見,痛陳台灣人民處境的慘狀,求助中國協助。戴天仇也告訴他說:

  「中國現在因為袁世凱行將竊國,帝制自為,為致力討袁,無暇他顧,滅袁以後,仍須一番整頓。所以十年內無法幫助台灣人……」

  台灣自鄭成功開始,一直有獨立自主及建國自立的思想。但是自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失敗以後以及因國際形勢缺乏建國條件,因此建國的主張無從發展,台灣社會只能先追求內部民主改革。林獻堂等人當時不能預見台灣何時可能脫離日本掌握,中國方面也從未想及有無可能「再取」台灣。在這種情形之下,台灣只能追求民主改革,中國也無多用心於台灣。毛澤東在一九三八年時,曾經說過:

  「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台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情勢改觀。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簽訂後,日本在法律上放棄了台灣主權,台灣脫離日本。入台佔據的蔣介石,雖然延用已亡國的「中華民國」國名,實際上是在台灣建立一個新國家新政權。由於東西冷戰國際對峙,蔣介石仍得以原「中華民國」政府名義,佔用聯合國中國代表席位,獲得美國政府的外交承認與支持。「中國國民黨」政府公開主張統治台灣及中國大陸及外蒙古。但當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及一九八○年美國政府的外交承認相繼喪失後,情勢大變,「中國國民黨」政府的主張破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而藉此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使台灣地位及安全遭受威脅。

  蔣介石以後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明知繼續主張台灣與中國屬「中華民國」,會嚴重傷害台灣的地位,但仍無法改變立場,反而運用「以中國對付台灣」的策略,壓制「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成為台灣建國工程的最大障礙。

  自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簽字生效以後,在法律上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因欠缺正常國家的一些要件,而且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繼續使用「中國政府」的國號(「中華民國」),宣稱是事實上已亡國的「中華民國」的延續,引發「台灣」與「中國」(大陸),甚至「外蒙古(蒙古國)」同屬一國的聯想,這更使北京的共產「中國」政府據此主張台灣為其領土。這種作法對台灣傷害甚大。

  台灣內部因長期接受「中國國民黨」教育洗腦,許多人無法清楚接受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即使主張台灣應該獨立的學者(甚至國外台獨運動者),亦有主張台灣必須從「中華民國」脫離,台灣人應向「中華民國」宣佈獨立脫離中國。甚或有學者主張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獨立脫離,更有主張台灣是美國的領土云云,均是不合事實。

  早期台灣獨立運動者,多依據「台灣地位未定」理論,提出「統獨」之爭說,在公民投票的運動中,有請人民就「統一」「獨立」選項中二選一的說法。「中國國民黨」則多倡「統一」「獨立」及「維持現狀」選項中三選一,曲解了「維持現狀」的意義,企圖以此維持其政權的存續。

  政治運動的成功,需要「理論」「組織」及「活動」三者的配合。「台灣獨立建國運動」不但在「理論」上紛雜不明,在「組織」及「活動」上亦爭議不斷,導致台灣建國之運動的推展無法迅速壯大。

  台灣建國運動有待吾人努力,但應因應國際情勢的發展。如今國際情勢的發展,固然對台灣前途有利,但如吾人不知把握,徒然自己做無謂的爭議,恐將損失良機,或互相抵銷力量,延緩台灣建國工程的完成。只要吾人有正確的建國理論,整合海內外的建國組織,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建國工作,我們的目標必早日完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3
    $45
  2. 二手書
    55
    $110
  3. 二手書
    55
    $110
  4. 新書
    79
    $158
  5. 新書
    79
    $158
  6. 新書
    85
    $170
  7. 新書
    9
    $180
  8. 新書
    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