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當人類學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英、美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和課題的學科時,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所謂的「原始社會」。當時英國的人類學家開始整理、運用殖民地官員、傳教士、旅遊探險家們所蒐集的有關各地「奇風異俗」的資料,開始探討「原始社會」和當代歐洲社會文化的異同,以及原始社會如何進化成類似當代歐洲的「文明社會」。早期美國人類學者則以美洲的「原住民」-─分佈在北美各地的印地安人的部落社會,為其研究對象。換言之,文化人類學初創期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與歐美當代社會有許多不同的部落社會。選擇這些社會作為他們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這些社會的人口少、地域小,所以讓學者比較容易做一個全貌性的(holistic)的描述與分析。其二,與當時盛行的文化進化論(cultural
evolationism)的研究有關。學者們認為文化是由「簡單」而「複雜」,由「同質性高」的社會演變成異質性高的社會。因此,要重建人類文化進化的過程就必須先對簡單的「原始社會」有個透徹的認知與理解。
因為有上述的「創業史」,所以人類學常常被認為是一門研究部落社會的學科,不但一般人有這樣的印象,甚至於有一些人類學者也有這樣的看法與想法。當人類學在二十世紀初到中國的學術界時,這種以部落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傳統也隨著這個新學科移植到中國的學術界裡。早期的中國文化人類學者大多以中國的少數民族作為他們的研究對象。這種現象在台灣也是一樣的,不管是日據時代的日本學者,或是1945年以後本土的、由大陸遷台的中國學者到了台灣以後,他們的研究對象大多是當時被稱為「高山族」、居住在台灣的南島語系的部落社會。這些歷史現象更加深了一般人以為人類學是研究部落社會的一門學科的印象。這種現象一直到1960年代的初期,當本書的作者、我的老師李亦園院士開始從事鼓吹漢人社會的研究才開始有所改變。當李院士在1964年左右開始研究華僑社會及台灣的農村社會時,他開始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現代社會」,他的研究工作與成就扭轉了一般人對文化人類學的「偏見」,把「現代社會」重新歸納到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之中!李院士的這本書除了用通俗的語言向一般的讀者介紹人類學的主要概念及當代的研究旨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活用了人類學的概念,用它們來分析文化現象,讓讀者們不但可以領略一下人類學者們如何看待、分析正在他們周遭發生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對文化人類學的概念及著書當時盛行的一些人類學理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
這次華藝數位公司重新出版李院士的這本已經絕版但仍廣受歡迎的人類學讀本,除了一方面為當代的讀者們提供一本通俗而又精湛的讀物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所展現的一些分析、理解社會現象的理念,為生活在當前正在快速變遷的華人讀者們提供了一套分析理解社會現象的模式。
前俄亥俄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陳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