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獨立堅強的性格
- 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
- 原文作者:Elisa Medhus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0-06-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218187
- ISBN13:9789576218187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網路、手機、同儕、媒體……,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比以前複雜且混亂的環境。太多來自外界的誘惑與壓力,不但孩子很難不受影響,父母更是防不勝防,教養的過程有時彷彿一段遍佈險阻的旅程。
受外界影響的孩子,往往根據周遭的同儕團體、暴力電影、色情節目與饒舌歌詞,做出錯誤的決定。只有教導孩子自主思考,才免除外在的影響,讓孩子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且幸運的是,不論孩子多大,培養這樣的能力,永遠不嫌晚。
作者指出自主思考的孩子五項關鍵特質,並提出培養孩子這項能力的七大關鍵策略,協助孩子發展這些關鍵特質。
教養是段漫長艱難的過程,孩子可能有各種狀況發生。作者根據多年經驗,列出父母養育孩子時,從小到大、不同階段可能遇到的89個教養難題,並提供務實的建議,幫助家長用輕聲細語,培養出富有同理心、自信、道德感與獨立思考的孩子。
給父母的教養小提醒
◆從小溺愛孩子的父母,不明白為何孩子長大後會如此難以管教。──約翰.洛 克(John Locke)
◆家長的三種教養行為,往往促使孩子受到外界影響,包括:讓孩子看到自己受 外界影響的行為,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以及對孩子缺乏信心。
◆父母對外界的反應方式,對於教育兒女至關重要,因為父母的行為,是孩子自 我意識的藍圖。
◆孩子是父母自我的延伸,父母的言行往往引導他們走上相同的道路。
◆允許他人在我們所接受到的愛與認可上,加上各種條件,可能是我們生命中增 強「外界指引」最大的力量。
◆父母貶抑自我的言詞,會對孩子傳達一項訊息:我們是邊緣人或失敗者,不配 得到關愛。接受到這訊息後,孩子很難不認定外界價值比內在想法更為重要。
◆表現出「期待別人回饋」的態度時,會讓孩子在決定對別人的態度與觀感時, 將焦點放在外界。
◆認為「萬事我應得」的態度,是社會貪腐的原因之一。父母必須清楚地告訴孩 子,我們唯一應得的是自己生活與謀生的權利。
◆父母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不求回報、主動付出的行為。孩子將了解,努力與善 行本身就是一種回饋,明白自我價值不需外求。
◆沒有什麼事會比有條件的愛,更讓孩子轉向外界而非從內心找答案。
◆不當地表露情緒,會從兩方面增加外界對孩子的影響。第一,孩子對外築起高 牆,隱藏真實的自己。第二,認為外界的影響非常巨大,必須壓抑、改變、收 斂或扼殺自己的情緒。
◆有條件的愛,是父母根據孩子是否按父母的想法做,來分配對他的愛。父母往 往在孩子最可愛、而不是最需要時,表現他們的愛。
◆父母很容易把全副注意力放在孩子未來的成就,而忽略了欣賞他現在的樣子。
◆父母應時時謹記:無條件地愛孩子,愛他真實的一面,而非自己期望中的形象。
◆如果父母預想孩子會受到傷害,這樣的事常常就會發生。自我實現的預言,往 往使惡夢成真。
◆當恐懼凌駕孩子的行動與想法,他們往往不願自我思考,而仰賴父母或權威人 士的指引,停止從內心找答案。
◆最常引發孩子罪惡感或羞恥感的話是:「我對你非常失望。」乍聽之下並不嚴 重,但這句話會讓孩子只做能取悅父母的決定,而不是他認為對的決定。
◆指責與評價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觀察與結論。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有附帶 條件。
◆訓斥也是種武器,能將自我督導的孩子變成受外界指揮的膽小鬼,影響力比批 評更勝一籌。
◆「批評」是警告孩子偏離我們為他設定的道路,「訓斥」則是確認他已經一路 錯到底。
◆訓斥往往反映了我們的負面情緒,特別是憤怒與失望。
◆雖然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很簡單,比較好的做法卻是給他資訊,讓他思考要怎 麼做,或是讓他承擔錯誤決定後的自然後果。
◆威脅與下最後通牒就像體罰,威脅孩子走我們希望他走的路。然而孩子的順 從,是基於恐懼而不是理解。
◆讓孩子自己完成,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以及解決問題及做決策的能力。
◆有些家長幫孩子忙,因為他們不忍見到孩子受苦。其他家長則是不想讓自己看 起來不負責任。還有一些家長是因為不想被孩子的錯誤困擾。
◆父母事事代勞讓孩子避開了思考的過程,也誘使他戴上虛假的面具。孩子會逐 漸認為自己想不出安全可靠的解答,因為他從來沒有嘗試過。
◆父母必須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獨特創意以及另類的表達方式。否則,我們會 一直想幫他們做決定。
◆父母壓抑孩子的個性,會讓他在日後做決定時,以外界意見為依歸,以確保自 己和別人一樣。
◆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最終,孩子會怯於自我評斷, 開始仰賴外界的標準(譬如他人的意見)來衡量自己。
◆比較孩子現在和以前的表現,而不是跟他人比較,讓他明白自己該做哪些改 變。孩子學會以自己做為標尺,就懂得自我評價,這是自我督導孩子的關鍵特 質。
◆貼標籤的話語,將成為孩子日後辯解或找藉口的素材。
◆一概而論式的評語,像「從不」或「總是」這樣的字眼,讓孩子認為自己這些 特質非常強烈,以致思想言行都受到影響,甚至停止自我探索,停止發現自己 是怎樣的人。
◆對家族的認同感愈強烈,孩子愈能自在地表達自我──這是自我督導重要的先 決條件。當家庭認同感薄弱,孩子往往會向外界尋求指引,藉以獲得家庭無法 提供的歸屬感。
◆當你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複述別人怎麼想時,就是往非凡的路上邁進。 ──《小飛俠彼得潘》作者巴利(J.M. Barrie)
◆運用內在對話做決定的能力,是自我督導最重要的工具。這種「與自己對話」 的能力,會大大改變孩子回應外在世界的方式,讓他不再盲目。
◆教養自我督導孩子最有力的兩項工具,其一是真誠地請他幫忙,另一個就是讓 他不經意地聽到讚美。
◆讚美必須能讓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仰賴別人的評斷。
◆我們只能給與孩子兩種獎勵。第一是在他們做對事時,給與口頭鼓勵,這能刺 激他們思考評價自己的行為。第二是正面、自然且合邏輯的結果。
◆只有一件事,比仰賴外界做決定還要糟糕,那就是變得自欺欺人、自我貶抑, 還有採用「邪惡三元素」:找藉口、強辯與自我合理化。
◆發現孩子自欺欺人時,第一步要發掘他到底想要隱藏什麼,然後幫他導入健康 的內在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直覺是孩子與靈魂直接溝通的管道。破壞孩子對內在聲音的信任,等於是為他 打開受外界聲音指揮的大門。
◆涉及道德議題時,讓孩子依循這句箴言:「如果覺得不對,不要去做。」錯誤 的道德決定往往伴隨不安感,孩子必須學習留心並正視這樣的感覺。
◆形成自我督導態度的核心,有兩項相輔相成的關鍵特質:同理心與善良的自私。
◆當自我督導的孩子有了很深的同理心,他會考量別人的不幸,並深入了解別人 的處境。之後,他會基於「善良的自私」做出回應。
◆為了不讓自己痛苦而自我犧牲,是高貴的行為。為了提升形象而自我犧牲,或 出於某種扭曲的責任感而忍受一切,對自己或想幫助的對象,都是件殘忍的事。
◆教導孩子在面對爭端時運用「同理心三層次」:快樂、內在力量以及展望,藉 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
◆不論在學校、家裡或社區,服務的行為都能讓孩子了解受苦與同情。
◆教導孩子問問題,讓孩子了解困擾或惹惱他的行為的真正原因。知道情況,才 能產生理解。產生理解,才能衍生同情。
◆批評別人的不完美,往往傳達給孩子一項訊息:別人的缺點是自找的,而且我 們不會有這樣的缺點。
◆尊重孩子,切勿時時監控,或干擾他獨處。──愛默生
◆如果得用一句話解釋管教的主要目標,那會是:讓孩子心甘情願遵守清楚合理 的行為規範。
◆內在對話能幫助孩子確認,他們遵守某些行為規範,是因為那是正確的選擇, 而不是為了避免懲罰。
◆懲罰是在個人或主觀層面上,企圖對孩子進行控制。因為懲罰帶有不贊許的意 味,這會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而不是針對他們的行為。
◆管教是客觀、不帶貶意的。它的目的是指引與教導,而非控制。
◆家長懲罰孩子有時是因為憤怒或沮喪,有時則是因為自己感到有壓力,但是這 些壓力來源卻跟孩子沒有關係。
◆管教必須針對行為而不是針對個人,處分輕重要適當,而且不帶負面情緒,必 須引導孩子運用思維能力,讓他們可以有意識的衡量、改正,並避免錯誤。
◆應當制訂並執行的,是能避免孩子對自己、他人與周遭環境造成任何傷害的規 則。除此之外,其他規則都要拋棄,因為它們只會產生和外在影響一樣的作用, 讓孩子受外界指揮。
◆規則最重要的特質是合理與清楚。如果孩子不了解或不認同規則的意義與目 的,就無法把這些規則納入思維過程,用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要保持孩子最好的內在特質,父母必須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
◆要顯示對孩子的尊重,父母必須先接受兩個假設。第一,孩子的內在靈魂與父 母平等。第二,父母的任務,並不是要迫使孩子成為父母期望的形象。
◆在教養自我督導的孩子上,一致性的原則很重要。當父母的教養原則前後不一 致,孩子的內在對話也將不一致。
◆不同的人對親子教養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家長最好能研擬出一套雙方都同意的 教養原則。一致的原則能避免家長破壞或降低另一方的權威,也避免聰明的孩 子從中使心機。
◆父母盡力遵守為孩子設下的規則很重要,因為不這麼做,孩子會懷疑這些規則 的意義。不信任感會讓孩子衍生受外界指引的想法。
◆對孩子做出人身攻擊而不是針對行為做指正,會讓他們認為這些錯誤是自我價 值的反映。
◆有些孩子面對人身攻擊會做出反擊,並把父母視為壞人。別的孩子則會誤把這 些侮辱當做是自己的特質。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做出的選擇無法代表他,相反的,他其實是做出那些選 擇的力量。他完全有能力改變這股選擇力量的方向,能夠代表他的身分與自我 價值的,是這股有意識地做出決定的驅力,而不是選擇的結果。
◆教養自我督導孩子的關鍵原則,是永遠不要讓孩子的行為問題,對父母比對他 們重要。孩子必須永遠是自己問題的負責人。否則,他們就會仰賴外界指引。
◆讓父母身陷其中的事,都有一個共通點:父母比孩子更急著解決他們的問題。
◆另一個教養常犯的失誤,是說得太多。
◆「不行」「不能」「不准」「停止」等字眼,無法幫助孩子做出正確決定。家長 這麼做,因為它簡單方便,不需要花心思分析或預測孩子的行為。
◆降低親子之間的對立,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更正面的環境。對負面字眼,孩子產生被動反應,對於正面說法,孩子會主動回應。
◆正面的管教可以用幾個方式達成。首先,避免翻舊帳。其次,不要將正面的言加上但書。第三,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第四,鼓勵孩子幫助自己。
◆有些家長把忽視當做管教工具,尤其是孩子哭鬧與發生其他擾人行為時。
◆家長最常使用的外在影響,不外乎賄賂和威脅。威脅把玩具拿走或限制一些 權,只會助長外在指引的力量。訴諸外在權威也一樣。
◆一項常見的錯誤教養概念是,認為父母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快樂。
◆許多家長過度保護並過度指引,同時粉飾孩子的過錯與失誤。這些行為剝奪了 孩子尋找快樂的能力,讓孩子無法充分自我表現,因為父母都幫他們做好了。
◆發現自己做得太多時,父母應該提醒自己,家長的角色是:指導,然後退下。
◆三個給與孩子選擇的方式是:「此或彼」,「如果……就」以及「當……然後」,幫助父母避免如「不行」「不能」「不准」與「停止」等負面說法。
◆親子間的衝突,常來自於子女想爭取權利或注意。給與選擇,顯示父母尊重孩的決定權,以及願意給與他們渴望的權利與注意。
◆把極簡法運用在教養上,父母可以採用簡單安靜的溝通方式,像是一、兩個字評述、面部表情或手勢動作。
◆父母說的愈少,愈不會煩擾、侮辱、過度控制或貶低孩子,也會降低父母所說話被誤解的機率。
◆幽默是項功效強大、但未被充分利用的教養工具,它能化解最緊繃的情況。如父母運用想像力,孩子就能笑著做出正確選擇。
◆合理處分與自然後果是非常有效的教養工具,因為它鼓勵孩子運用自我監督與在對話,評量自己的行為與後果。
◆一項常見的教養錯誤,在於給與不合理的懲處,即罰不當罪。孩子得到不合理處分時,會把憤怒與注意力放在父母與不公平,而不是自己的錯誤選擇上。
◆給孩子機會彌補錯誤,傳達出一項訊息:父母相信他能做出正確決定,能自我 管理,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自我督導的能力。
◆好人之所以好,因為他們從失敗中獲得了智慧。──美國作家薩洛揚(William Saroyan)
◆失敗被社會解釋為「不完美的結果」,而非它的本質──成功的踏腳石,追求 目標時的必經之路,以及學習機會。
◆永遠不要把阻礙孩子的表現機會,做為他做錯事的合理處分。父母常常會這麼 做,因為他們覺得封殺孩子珍視的機會,是個有效的管教工具。
◆雖然難為情,但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從錯誤中獲得的教訓,以及承受的後果,對 孩子幫助很大。
◆教導孩子:嘗試一件事的次數沒有上限。不要讓孩子擔心別人對他連續失敗的 看法。畢竟,失敗的嘗試代表他們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再投下一顆踏腳石。
◆運用「錯誤競賽」可以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過錯,因為它彰顯了錯誤的光明面, 讓錯誤成為機會而非負擔。
◆孩子必須學習正視逆境,並思考「這件事可以教導我什麼?這件事可以如何幫 助我成長?」然後,他們將建立起自信、自尊以及做事的自主感。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潛力一無所知,因此只期許孩子獲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並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出手幫忙。
◆讓孩子知道,任務失敗不等同個人失敗。父母可以從教導孩子重視自己的努力 開始。
◆讓孩子體驗受苦,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處理痛苦。父母不可能讓孩子一生中完全 免於受苦。痛苦雖然無可避免,但可以幫他們發展寬容、自信與同情心。
◆受苦或許是上天送給孩子的禮物。父母必須相信孩子能克服苦難而不因此沮 喪,同時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從受苦中收成美好事 物。
◆逆境是走向真理的首要道路。──拜倫
◆培養好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快樂。──王爾德(Oscar Wilde)
作者簡介
伊麗莎.麥德哈斯 Elisa Medhus
以優異的成績自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畢業,在休士頓經營一家成功的私人診所長達十三年。她忙碌的執業服務了數千個家庭,並成為休士頓最受推崇的醫師之一。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最大的孩子十六歲,最小的六歲。她與家人現居住在德州休士頓。
第一篇 基本原則
前言
自我督導,能讓孩子獨立自信快樂
自我督導孩子的五項特質
瞭解內在指引與外界指引
第二篇 行動計畫:培養自我督導孩子的七項策略
策略一:創造合宜的家庭環境
徹底減少孩子受外界影響的機會
關於手足的影響
家庭認同的重要
策略二:協助孩子發展健康的內在對話
鼓勵內省的八種技巧
不健康的內在對話
策略三:幫助孩子發展內在直覺
示範如何使用直覺的力量
鼓勵孩子聽從自己的直覺
教導孩子如何加強他的直覺能力
玩直覺遊戲.
寫「直覺日記」
教孩子如何清楚地接收直覺訊息
策略四:教導孩子同理心
教導孩子什麼是「善良的自私」
藉由「同理心三層次」幫助孩子了解他人
幫助孩子藉由服務發展同理心
幫助孩子藉由內在對話發展同理心
幫助孩子藉由角色扮演發展同理心
運用「我的感受」教導孩子同理心
示範同理心
藉由不欺負弱者教導孩子同理心
策略五:促進內在對話
什麼是促進內在對話的教養方式
自我督導式管教的十二項基本前提
鼓勵自我督導的八項技巧
策略六:幫助孩子從失敗中站起來
和孩子討論我們自己的錯誤
永遠不要以限制表現機會做為懲罰
分享從錯誤中學習的經驗
教孩子失敗的價值
教孩子盡力而為,而非達到完美
運用「錯誤競賽」
低調處理過去的錯誤
教導孩子容忍失敗
鼓勵犯錯
鼓勵獨立
不把失敗與自我價值混為一談
把受苦視為好事
策略七:幫助孩子面對真實世界的影響
毒品與酒精
暴力行為
現代科技
匆促的生活
消費主義 vs. 儉樸至上
性行為
身體意象與對美的看法
非贏即輸的心態與競爭
結語
第三篇 特定的教養挑戰
輕聲細語,解決父母89個教養難題
附錄
青少年的權利等級
自序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親子教養就像一段危機四伏的旅程,身為父母,我們總是要時時教導孩子抗拒外界的魔鬼,如毒品、酒精、幫派、暴力與自殺。同時,還要幫助他們擺脫內在缺陷,如憤世嫉俗、飲食失調、不負責任以及衝動易怒。這些陷阱與缺陷往往會讓孩子的未來陷入悲慘不幸。做為家長,我們的任務是要讓孩子成為成功、有能力、有自信而且獨立的人。
自我督導,能讓孩子自信獨立快樂
一般人不會主動談論自己在親子教養方面的困擾,身為醫生,我很幸運能參與了解這部分。人們願意打開心扉,暢談內心對於家庭與自我的想法。這些年來,我所看到的事情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的一些病人,看似擁有世俗標準下一切令人稱羨的事物。然而,他們卻常常感到不滿、挫折與沮喪,抱怨自己的生活就像個空殼子。特別是一位男士,他擁有好幾輛轎車、一艘大遊艇、德州丘陵區的房地產,並在高級地段擁有一間2,100坪的豪宅。一家大小都穿著最昂貴的名牌服飾,並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就讀。即使物質條件如此豐厚,他的人生卻很悲慘:兩個孩子失業並吸毒,第三個孩子在意外中喪生。婚姻對於這個悲慘的靈魂無法提供太多支持,不斷的爭吵讓他與妻子的關係降到冰點。簡言之,就社會的物質標準來看,這個男人應該是很快樂的。可是,社會的標準並不代表一切。這個男人之所以不快樂,因為他根據外在世界的價值做出判斷,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也沒有思考怎樣做才是對自己最好。
我的另一個個案,有可愛的妻子與六個孩子,一家人拮据地住在老舊的拖車式房子中。他在一家石油生產工具公司擔任機械師助理,薪水微薄,但工作十分認真。他的工作時間是視家庭的需要,而非自己的形象需要而定。當他們一家笑容洋溢,滿懷感謝,腳步輕快地走入我的診所時,總是讓診所充滿生氣。這一家人彼此關愛,互相欣賞,這樣的力量遠遠大過於可能會讓他們分崩離析的外界影響。他們不在意牛仔褲是否要買Guess牌,靴子是否要用Sketchers牌。他們覺得,上公立學校沒什麼不好,因為父母親都認為教育子女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並仔細監督孩子的課業。而且,他們認為拖車房子後面發霉的小水塘,要比特拉維斯湖上17公尺長的電動遊艇,能為孩子帶來更多歡笑。這個男人的快樂是來自於自己的理性思考,將行動、價值觀及原則結合之後的選擇,而不是盲目接受外在世界提供的選擇,把自己的原則與價值觀放到一邊。
雖然我覺得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很有意思,卻是要到後來,我才發現這些現象與現今世上發生的種種問題是有關連的。每天報紙上的新聞,總是讓我震驚到難以置信,這些新聞報導如孩子殺害父母或手足,幫派份子殺人數字增加,母親把孩子綁在閣樓柱子上、讓他便溺在褲子上等。這些可怕的行為讓我不禁懷疑,怎麼會有人如此輕賤人命──而我,身為一個醫師,卻每天搶救這些生命。
然後有一天,我讀到一則讓我無法視而不見的新聞。一個年輕媽媽因為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憤而殺害兩歲的兒子,之後還將屍體肢解,煎給她養的狗吃。自此之後,我覺得自己必須起身行動,為這個滋養我許多、我的孩子也將繼續生活下去的世界,遏止這些瘋狂的行為。
因此,我決定開始探索其他人如何解讀現今世界的方式。我訪問數百位住在德州、加州,甚至遠至挪威的教師、家長與孩子。大部分孩子是經過家長與校長的同意,在午餐或休息時間接受訪問。其他則是透過電話訪問。在本書中,有許多內容都是來自這些訪問。
社會使命感促使我去找尋最有可能造成社會現況的原因。我在早先的研究中發現,人們面對社會問題時,通常都是從現象而非本源著手,因此問題雖然減緩,卻沒有根除。舉例來說,我們投注大筆金錢與資源在掃黑、社會福利政策、與毒品與酒精宣導的計畫上。我們也向毒梟與罪犯宣戰。我們做了那麼多事,卻沒有問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問題會出現?
我的結論是:孩子在今日社會面對的威脅與挑戰,其實來自一個原因:我們教養孩子成為受外界引導、而非由內心出發的人。換句話說,我們教導孩子,在下生命中的決定時,要以能否博得他人的同意和認可為準。這麼做,會讓孩子喪失人之所以優於其他生物的特質──思考的能力。
然而,當孩子能夠自我督導(self-directed),就能運用思考的力量,像刀一般劈開外界的影響:他會用理性判斷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一切後果,把理性做為內在的控制機制。自我督導的孩子會在經過全盤考量之後才做決定,他做某個決定,是因為覺得這決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這決定會讓別人更看重他。思考、或內在對話,是孩子自我督導的基石。我們必須努力將自我督導的精神灌輸給孩子,而且愈早愈好。
受外界指引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自我對話與自我監督的技巧,這是不運用內在對話做決定的另一個壞處。缺乏這些技巧的孩子無法自我控制,也因此往往行事衝動。這樣的孩子只會對事件做出直接反應,而無法理性回應。他們是受外界指引的。稍後,我們會討論為什麼孩子會選擇此路而非彼路。最重要的是,本書提供積極的解決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改變路徑,走向自我督導之路。
當你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吃驚地倒抽一口氣,或後悔得捶胸頓足。因為就像我一樣,你會發現過去十多年來,自己把孩子教養成一個受外界影響的人,而且還得意地覺得自己做的很不錯!
在你惶恐不安前,讓我先為你鼓鼓掌,因為你是少數因為重視子女教育,不斷學習進步的好家長,非常值得鼓勵。第二,我可以向你保證,不管你採用錯誤的教育方式時間有多長,只要開始採用本書的建議,你的孩子不用多久就會成為自我督導的人。
事實上,當你也成為自我督導的人,請不要吃驚!在我發現並開始採用內在指引的教養技巧前,我採用一些外界指引的教養方式長達十四年之久,然而改變教養方式後,我很快發現孩子(和我自己)有了轉變。你會愈來愈能察覺孩子、你自己以及他人受內在或外在影響的行為。也就是這樣的覺知,讓這項新的教養法能不斷自我強化,而且容易應用。
想像一下,一個充滿自我督導孩子的世界。人人都能欣賞自己的特長,並將這些特長轉換成有意義的角色,為團體做出貢獻,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他人的想法生活。相反的,受外界指引的世界裡,人人為了在團體中搶得最好位置而嗜血競爭,不顧道德原則,踩著別人往上爬。
再進一步思考,身為家長的我們,其實有能力決定人類未來將通往哪條道路。只要改變教養方式,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自我督導的世界。我並不是說這樣的方式和在公園散步一樣容易,因為畢竟人類受外界(如他人,領導者與社會)指揮,已經有好幾個世紀。
此外,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大的,外界指引的教養法就像隻伺機而動的老虎尾隨在我們身後。不過,老虎是能被馴化的。本書的內容,就是能幫助我們面對教養挑戰的有用工具:教養自我督導孩子的七項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