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騙子.華爾街

貴族.騙子.華爾街
定價:250
NT $ 198 ~ 495
  • 作者:史帝夫.傅雷瑟
  • 原文作者:Steve Fraser
  • 譯者:劉道捷
  • 出版社:寰宇
  • 出版日期:2010-05-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320103
  • ISBN13:9789866320101
  • 裝訂:平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沒有一本書這麼緊緊扣住美國人對華爾街的想像,要是本書像股票一樣在紐約股市掛牌,上市第一天一定暴漲四倍。』

─ 路易斯.雷賁恩(Lewis Lapham) ,《哈潑雜誌》總編輯

  『本書提供豐富的歷史架構,反映美國金融市場的目的與德性起源。』

─ 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

  ◆本書描述美國和華爾街之間多采多姿的愛恨情仇歷史,作者以華爾街四種偶像(即貴族、騙子、英雄和邪惡之徒)為基礎,深入探討這四種人,說明他們從何而來,如何跟著美國改變,為何歷久不衰。這四種偶像形象特別吸引一般人的想像,這些形象根本無法道盡華爾街眾多的比喻,卻是最持久、最有包容性的比喻。這四種比喻加起來,涵蓋華爾街的整個歷史 -- 從美國獨立革命開始,一直到新千禧年,涵蓋美國人和這條「夢想街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本書從1792年華爾街的第一次恐慌說起,一直談到網路股泡沫盛衰與恩龍公司(Enron)弊案,書中處處是摩根(J. P. Morgan)、康尼留斯.范德比(Cornelius Vanderbilt)與麥克.米爾肯(Michael Milken)之流非凡人物的故事與特寫。作者考慮一般美國人對華爾街各種互相衝突的態度後,寫出簡短的反思。本書為美國過去與目前在財富與工作、民主制度與精英主義、貪婪與救贖等基本問題之間的掙扎,提供令人驚異的深入分析與看法。

作者簡介

史帝夫.傅雷瑟(Steve Fraser)

  身兼作家、編輯與歷史學家,著作繁多;包括獲獎的《勞工至上》(Labor Will Rule)、《人人都是投機客》(Every Man a Speculator)。他是賓州大學資深講師,經常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國家雜誌》(Nation)和《美國前途雜誌》(American Prospect)撰文。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貴族
第二章 騙子
第三章 英雄
第四章 邪惡之徒
結語

 

引言

這裡對我好像美夢一場。

—丹尼爾.朱魯(Daniel Drew)

  華爾街!世界上沒有什麼地方,跟金錢與金錢的力量這麼奇妙的結合在一起。

  華爾街不是普通的街道,是「街王之王」,提到華爾街的名字,一定讓人想起資本主義無限的榮光。華爾街是攻不破的堡壘,一直捍衛著美國誕生時開始建立的商業秩序。華爾街散發的熾熱光芒不只是靠著財富助燃而已,而是靠著謹慎、冷靜、聞名於世、莊嚴肅穆的財富在背後發光、發熱。慎重其事和小心翼翼象徵華爾街的所有重要活動。大家在花崗岩、鋼骨水泥和玻璃帷幕蓋成的眾多經典建築中,用數學一般的精確程度,計算經濟健全度是高是低的公式。華爾街就像街王之王稱號所顯示的一樣,散發出某種經典的純粹度,高高盤旋在混亂的平凡世界之上,焠取用數字代表的真理,強力推動比較高層次的理性。不論你是讚歎還是尊敬,華爾街都是堅不可摧、冷靜力量的崇高象徵。

  但是華爾街也引發一種截然不同的象徵性聯想,被人視為是瘋狂野心的中心,狂熱、瘋狂與狂潮像瘋人院裡的歇斯底里一樣,在華爾街上下流竄。華爾街過著往復循環的日子,在不理性的欣喜若狂與令人難過之至的恐慌之間來回變化。這裡是金融「瘋狂行為」的天地,這裡是大家沉迷於所有美夢中的夢土,這裡是大家魯莽的為未來下注的賭場。人人都可以進入這個由貪婪構成的民主國度,人人都不需要向既有的秩序磕頭,不敬受到尊敬,這個世界每天都要重新創造一次。華爾街是一場嘉年華會,這裡的世界上下顛倒,今天的騙子是明天的金融先知,這裡充滿了無數的機會,也充滿了這裡特有的慘劇。這裡是好騙的傻瓜和著名騙子集中的熱區,這裡蔑視自己理當體現和象徵的資本主義秩序、紀律和自制的勞動。華爾街在都市下流社會的想像中升起,以充滿高明的騙子和貪婪的寄生蟲而變的惡名昭彰,輕鬆賺取不義之財的美夢侵蝕和破壞所碰到的一切。

  華爾街這種互不協調、互相衝突的形象,深深藏在我們的集體心理深處,說明了華爾街在美國文化中的矛盾歷史,顯示一般大街和華爾街長久以來,都陷在奇怪的愛恨情仇中。在十分注重罪惡與救贖問題的文化中,華爾街代表變化多端的比喻。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華爾街代表很多元的形象,包括富豪、大企業、金錢的力量、暴發戶的貪心、金融海盜、整體的上流社會、道德、娼妓、猶太、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或資本主義分子的陰謀、美國的寄生蟲現象、美國世紀、阿拉丁神燈的國度,以及很多其他形象。華爾街呈現眾多自相矛盾的事實真相,包括越軌與合法;英雄與惡棍;貴族與平民;理性與瘋狂;無法無天與秩序井然;解放與壓迫;男子氣概與娘娘腔;信譽與羞怯;事業與盜竊;愛國與叛國;必要與浪費。華爾街是美國國家形象重要的一環,從美國互相對立的道德、社會與求知慾望中得到能量。

  因此,這麼多年來,華爾街深入美國文化,啟發了美夢和噩夢,在一般人和非常人的生活中,留下了銘記。個人的空想和集體的幻想結合在一起,讓我們了解跟華爾街有關的一些基本事實,也了解華爾街在美國傳說中所扮演的強而有力角色。不止如此,這些幻想多少讓我們了解華爾街的心理,也多少了解美國人心目中的華爾街是什麼樣子。

  有四種形象特別吸引一般人的想像,就是貴族、騙子、英雄與邪惡之徒。這些形象根本無法道盡華爾街眾多的比喻,卻是最持久、最有包容性的比喻。這四種比喻加起來,涵蓋華爾街的整個歷史-- 從美國獨立革命開始,一直到新千禧年-- 涵蓋美國人和這條「夢想街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書深入探討華爾街這四種人,說明他們從何而來, 如何跟著美國改變,為什麼會這麼歷久不衰。

  長久以來,美國人一直認為,華爾街是助長非美國式貴族傲慢心態的溫床。厭惡貴族始終都是美國人信念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對很多人來說,要是有什麼地方可以培養這種異類,華爾街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地方。從一開始,跟貴族有關的聯想就籠罩華爾街,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最先譴責華爾街的外籍居民,是反革命「保皇黨保守派」。一個半世紀後,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仍然批評這些人,說他們是「經濟上的保皇黨」。在摩根(J. P. Morgan)主導一切的帝國主義時代,反對派看到華爾街可怕的全知全能;然而,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華爾街似乎變的完全無知無能,以致華爾街受人鄙視,成為令人厭惡和非法的貴族精英。的確如此,汙名像壽衣一樣籠罩華爾街,使華爾街變成文化上的棄兒長達一代之久,在大眾的想像力中,華爾街在比喻上的影響力沉寂下來,到雷根時代才改觀。

  如果說貴族似乎是從舊世界進口的有害成分,騙子就是在美國的環境中土生土長的人,騙子活動的地方是另一條華爾街,是充滿性慾與誘惑力的地下世界,充斥著「身無分文的富豪」和「做著美夢的百萬富翁」。騙子從傑克遜總統(Andrew Jackson)時代開始活躍,把立刻致富的「美夢」,分享好騙的受害者。這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所說的民主機會的天地,卻不是靠著勤奮工作、節儉、緩慢而辛苦的從底層往上爬,從仰人鼻息的勞工,變成呼吸自由空氣、享受榮華富貴、獨立自主的富人。在這個天地裡,原本違反中產階級道德觀標準的慾望和行為得到認同,甚至得到嘉許。

  經濟繁榮時,華爾街的騙子特別活躍,騙倒賢愚高下,例如在1880年代,騙倒現任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在沸騰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騙倒眾多無名的大眾;到了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期間,騙倒沉迷於當日沖銷的交易者。騙徒利用詐騙目標的貪欲,鼓勵大家蔑視無私無我、努力工作、未雨綢繆的格言,提供虛無縹緲、不事生產的資本主義美夢。在南北戰爭前的純真歲月裡,沒有受過教育的青年從美國內陸的小鎮和農村,湧入華爾街,依靠自己的才智、膽大妄為和彈性十足的倫理道德,可以想像自己和金融大亨鼎足而立,出人頭地。一個多世紀後,在某位作家所說的「網路騙局」時代,不知道從那裡出現、沒有良好家世、沒有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大學學歷的人,夢想把華爾街的貴族趕下台,同時欺騙整個美國,相信他們不太可能實現的幻想。

  有時候,這些騙子會經歷令人嘖嘖稱奇的轉變,成為他們以前崇拜的巨人,化身為華爾街的另一個偶像--英雄。號稱准將的康尼留斯.范德比(Cornelius Vanderbilt)、號稱海軍上將的吉姆.費斯克("Jubilee Jim" Fisk)、以及號稱華爾街魔鬼的傑伊.顧爾德(Jay Gould)都是傳奇人物,是華爾街第一代的征服者。他們經常出身平凡、出身不良,甚至出身令人懷疑,卻很快的變成國民心目中像拿破侖一樣的英雄,原因之一是這些不知道從那裡冒出來的人,似乎證明了最宏偉的美國夢。其他人會跟著他們的腳步,像摩根這樣的人,卻出身美國上層階級的精英世家。不管他們的出身如何,他們都有突出的形象。

  華爾街英雄是締造帝國的人,是征服大自然、市場、別人和自己的人。這些人經常和機會遭遇,災難卻也在他們背後虎視眈眈,他們卻從來不眨眼,小人物驚慌時,他們仍然保持冷靜,情況需要時,他們可能變的很過分、無禮、冷酷。華爾街英雄具體表現了另一種男性氣概。從「強盜大亨」(robber baron)始祖時代開始,華爾街的戲碼總是大量借用戰士文化的語言,包括牛仔的俗話、希臘與中世紀的神話。從費斯克和范德比的貪婪時代,到麥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電子化時代,快槍俠和偉大的獵人、巨人和果根(gorgon)、爵士和救星,填滿了華爾街想像中的峽谷,這些人占住了充滿獸性與活力的天地。

  然而,連華爾街英雄都會引起人民最深沉的懷疑,更何況是貴族和騙子。美國人崇拜的人同樣讓他們十分害怕,華爾街似乎是培養罪犯的地方,充斥輕鬆累積財富的人,也充斥似乎是敗壞社會道德的罪犯。對堅決相信--不過有時候是假裝虔誠相信--工作倫理與勞動至上的美國社會來說,這點卻是腐蝕社會道德人心、削弱國家力量、令人擔心的弊病。畢竟,大多數美國人對華爾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這裡進行著神秘、秘密和危險的賭博,對19世紀的美國新教徒來說,賭博是致命的罪惡。更糟糕的是,華爾街大玩詐欺遊戲,對擁有特權的內部人有利。最糟糕的是,華爾街像寄生蟲一樣,積聚驚人的財富,剝削窮困農民、勤奮勞工誠實勞動的成果,也剝削自我犧牲的節儉企業家。華爾街的罪人占據了某種道德上的古拉格群島,社會上原本就很猖獗的貪心屈服於物欲,可以隔離、譴責和流放到這個讓人心理上感到安全的地方。

  華爾街作手屈服於虛幻的投機,沉迷在令人上癮的賭博中,會看不起工作,如果他們賺到夠多的錢,就會在金碧輝煌的晚宴中,以絕對矯揉造作的穿裝打扮,炫耀自己的虛榮浮誇,因此在深信新教徒罪惡感,卻又表現極多物欲的文化中,自然成為最好的代罪羔羊。華爾街眾多不道德的人在鍍金時代(Gilded Age),曾經遮天蔽日,半個世紀後的大蕭條時期,仍然在美國人的想像中形成困擾,到了1980年代,又在電影《華爾街》中,以聲名狼藉的戈登.傑科(Gordon Gekko)角色出現,大談「貪婪是好事。」

  美國人心目中的所有這些華爾街角色,包括矯揉造作的貴族、詭計多端的騙徒,聲勢不凡的英雄、沒有良心的罪犯,都在社會階層與心理層面上,跟一般人有一些距離。大致說來,一直到最近,華爾街是相當排外的地方,是千百萬人又好奇、又厭惡張望的國度,卻很少想像自己屬於這個地方。到了現代,情勢大為改變,過去半個世紀裡,華爾街像光速一樣「民主化」。突然間,華爾街大開善門,接納每一個人,自由市場思想的勝利為這件事奠定了基礎,1950年代,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創辦人查爾斯.梅瑞爾(Charles Merrill)推動「看好美國」運動,率先熱心培養「華爾街屬於我們大家」的心態,功勞也不在小。

  20世紀最後25年間,美國進行去工業化程序,「生產性勞工」在文化上的吸引力因而減損,全國一致相信的這種崇高信念特質因此大為降低。對大多數一般人來說--至少到網路泡沫破滅前--市場已經變成「活生生的實體,在早餐桌上、體育館裡和辦公室中發揮影響力。」城市裡的街道燈火通明,像一天上演24小時的數字劇場,追蹤全球股市的律動,表現在大看板上、表現在和睛同高的平面電視上、以及旋轉不停的數字代碼上:好像是普及眾生的景象,也像從不停止的經濟心電圖。

 最近華爾街的形象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升,顯示舊有的禁忌、支持勤奮工作、作為和上帝與社會之間契約的舊經濟失去影響力。爵士樂時代曾經出現過這種情形,當時膨脹到超高的股市、加上私酒和美麗的女郎,代表感官解放文化的短暫進展。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狠狠打斷了這種進展,但是這些非法、地下的慾望卻總是華爾街誘惑力中的秘密。雷根時代華爾街再度崛起時,這些慾望再度勃興,不受限制,但是華爾街所有古老、神秘的形象也一樣恢復舊觀。今天的朋黨資本家不由得讓人想起鍍金時代的金融貴族,想到他們的勢力極為龐大,幾乎破壞民主政府的基本制度。

  恩龍(Enron)和隨著恩龍倒閉而出現的眾多金融弊案令人十分震驚,該想起長久以來對騙子的恐懼。米爾肯呼風喚雨的日子裡,似乎跟摩根一樣,扮演相同的經濟英雄,變成受人尊敬的巨人。卡爾.伊卡恩(Carl Icahn)明目張膽的貪婪清楚顯示,華爾街不道德的人活的虎虎生風。

  華爾街四種代表性人物中的每一種,都跟其他神秘的兄弟一樣,擁有相通的特性:貴族是罪人,罪人是騙子,英雄是平民,卻也是精英。光是因為這個原因,華爾街在美國資本主義眾多的比喻中,就顯得十分特殊。因此,我們進入美國這塊夢幻天地時,會碰到一個像謎一樣的問題:華爾街既然吸收了戰士文化崇高的規律和比喻,怎麼可能又表現出像寄生蟲一樣卑鄙的樣子?這個地方既然變成代表精英對經濟與政治的宰制,怎麼又可能是平民實現野心的夢土?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貴族

威廉.杜爾(William Duer)正在逃命,憤怒的群眾在紐約的街道上追他,要是他們抓住他,他們會把他打成肉醬,或是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杜爾很幸運,警長先攔住了他。追逐他的群眾大聲喊叫,「把杜爾交給我們,他騙了我們的錢。」杜爾後來進了監牢,在監牢結束了殘生。杜爾原本是地位崇高的有錢人,現在已經完了,只能後悔懊惱。

這時是1792年,華爾街剛剛碰到第一次崩盤,杜爾和一幫秘密結合在一起的紐約顯貴要人是造成崩盤的禍首。他們陰謀勾結,投機新成立的聯邦政府剛剛發行的公債,但是他們很快的就發現,自己過度備多力分,被迫出脫持有的債券,造成新成立的市場崩潰,作手紛紛逃命,杜爾逃進了債務人監獄;比較幸運的人逃出美國,逃到比較安全的避風港。雖然當時甚至沒有正式或非正式的股票交易所,本地經濟甚至繼續如常運作,大致上不受金融家神秘的陰謀影響,卻還是有很多平民受害。房地產價格崩盤,信用枯竭,住宅興建停頓。整體的不景氣從商人波及「店主、寡婦、孤兒、肉商、車夫、園丁、婦女小販,甚至波及著名的老鴇麥卡提夫人(Mrs. McCarty)。」

麥卡提夫人和鄰居這麼生氣,不光是因為他們嚴重虧損而已,他們和當時的很多公民痛恨杜爾和他的同夥,不只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因為他們的身分。革命才剛剛結束,大家的火氣根本還沒有冷卻下來,針對秘密保皇黨和保守派貴族的猜疑和敵意,仍然使政治氣氛火氣十足。華爾街的第一批內線交易者似乎符合了這種可恥的形象。

杜爾畢竟是商人王子,他住在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旁的一座莊園裡,過著領主一般豪奢的生活,有一群穿著制服的僕人伺候,這是大家認為,叫僕人穿著制服,是刻意挑釁美國愛國者的民主情緒。杜爾在伊頓公學(Eton)上學,曾經在英國陸軍當過一陣子軍官,是西印度群島一位富有的大農園園主的後代。他移民到殖民時代的紐約,是希望賺到更多財富,一到紐約,他就靠著婚姻,踏進殖民社會的最上層,他太太「凱蒂小姐」(Lady Kitty Duer)是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將軍的次女,亞歷山大也是蘇格蘭的伯爵。凱蒂小姐的外祖父叫菲立普.李文斯頓(Philip Livingston),是紐約最著名世家中傑出的成員。杜爾的密友和同事包括荷蘭殖民時代紐約其他世家,如麥康博(Macomb)家族和羅斯福(Roosevelt)家族。他的商業利益從麵粉廠、鋸木廠和磨坊到釀酒廠與海事材料供應。

杜爾支持革命〔事實上,他是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成員,也是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簽署人之一。〕,但是大家普遍懷疑他犧牲革命,從中牟取暴利。他以超高的價格,向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手下艱苦奮戰的獨立部隊,供應營房與船舶所需要的寶貴木料與厚木板。他也供應大陸部隊馬匹、子彈、牛隻和飼料,但是大家懷疑他囤積酒類和毛毯,甚至和敵人從事秘密交易。革命之後,杜爾更加努力追求社會地位與財富的提升,這種追求在他試圖壟斷政府證券市場失敗時達到最高峰,在這方面,他依靠的是特殊的好運,他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密友。

漢彌爾頓是革命戰爭的英雄,也是美國的建國先賢,但是到了1790年代,他也是最受懷疑的人,大家認為他懷抱精英主義情緒,危害新國家追求民主的願望。他在制憲辯論中,主張終身總統制,夢想像英國貴族院一樣的參議院。他擔任華盛頓總統的財政部長時,曾經擬定了一個計畫,準備籌募資金,清償戰爭期間所累積的國債,供應國家未來所需要的資金,聯邦政府準備銷售本身的證券,賠償獨立期間各州和大陸會議所發行、現在幾乎已經毫無價值的證券,漢彌爾頓假設購買這種新證券的人是商人、銀行家和其他財力雄厚的人,這些人購買聯邦公債,會有助於建立新國家的信用。漢彌爾頓認為,這樣會進而吸引國內外資金,協助推動當時畢竟還是未開發國家的美國工商發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98
  2. 新書
    79
    $198
  3. 新書
    85
    $213
  4. 新書
    88
    $220
  5. 新書
    9
    $225
  6. 新書
    9
    $225
  7. 新書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