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感

心流感
定價:200
NT $ 158 ~ 475
  • 作者:吳東權
  • 出版社:台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10-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524782
  • ISBN13:9789570524789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用文藝的筆法、散文的架構,從心理學、社會學方面去探索人們內心的脈動和情感滋生;所謂「心有所感」、「感同身受」。當外界的刺激參雜了人性的本能,遂形成種種感慨、感動、感觸,影響所及,會使人們產生各種情境,影響人生情趣。

  所以我們必須瞭解,各種心情的流動將會造成無數良窳不一的性格反應;從本書的三十九種感慨中,當可發現自己內心的感慨和性情的變化,都有其釀成的因素,不論是年輕人、老年人,都值得從本書中去尋找自我、修正自我。

作者簡介

吳東權

  字仲謀,筆名人言、木成林。1928生,福建莆田人。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系、香港遠東學院文史研究所。曾任教於文化大學、世新大學、政戰學校、空中大學。曾服務於中影公司、中視公司、漢聲廣播電台、青年日報。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國文協創作獎、中興文藝獎、文藝金像獎等多項。曾編寫電影劇作「筧橋英烈傳」、「狼牙口」等多部,電視連續劇劇本「姊妹花」、「心橋」、「鳳凰樹」,以及廣播劇本等。出版有短、中、長篇小說集、論著及散文《綵筆紅顏》、《絕代紅妝》(皆臺灣商務出版)等。現已退休,從事自由創作。

 

目錄

◆ ﹝序﹞ 心有戚戚焉
◆ 靜觀萬物皆自得─談存在感
◆ 孤臣無力可回天─談無力感
◆ 十年一覺揚州夢─談失落感
◆ 湯丸滾芝麻─談成就感
◆ 煩惱憂愁自己找─談憂鬱感
◆ 往自己臉上貼金─談榮耀感
◆ 彈藥庫裡吸煙─談危機感
◆ 和煦燦爛的冬陽─談親切感
◆ 打腫臉充胖子─談虛榮感
◆ 違悖道德良知─談罪惡感
◆ 總覺比人矮半截─談自卑感
◆ 在母親的懷抱裡─談安全感
◆ 念天地之悠悠─談孤獨感
◆ 一夜間鬚髮盡白─談焦慮感
◆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談挫折感
◆ 隱形無底的坑洞─談滿足感
◆ 辭根散作九洲蓬─談疏離感
◆ 卓卓如鶴立雞群─談優越感
◆ 太陽從西方升起─談荒謬感
◆ 人類心靈的花朵─談幽默感
◆ 失群鸞鳳不如雞─談歸屬感
◆ 任爾東西南北風─談方向感
◆ 日暮鄉關何處是─談認同感
◆ 容青史盡成灰─談使命感
◆ 精神無所依托─談空虛感
◆ 山在虛無縹緲間─談真實感
◆ 每人肩頭一扁擔─談責任感
◆ 這個人靠得住嗎?─談信任感
◆ 觀今宜鑑古─談歷史感
◆ 泰山石敢當─談穩定感
◆ 海納百川才稱大─談充實感
◆ 風靜花猶落─談動態感
◆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談正義感
◆ 心中要有一把熨斗─談平衡感
◆ 心中有個吸塵器─談需要感
◆ 有人一毛不拔─談小氣感
◆ 眼睛長在頭頂上─談驕傲感
◆ 軟玉溫香抱滿懷─談溫柔感
◆ 大德必得其壽─談老來感
◆ 本書作者己出版書目

 

心有戚戚焉

  我國自古以來,就把「心」和「腦」混為一談,以致重視心而輕忽腦,甚麼事都想在心中、記在心中、恨在心中、苦在心中、怒在心中、喜在心中,傷心、痛心、驚心、醉心、癡心、分心、貪心,個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皆由心臟而發,而且概括承受,所謂「心有所感」、「心領神會」、「心痛欲絕」、「心想事成」等等,一切思維記憶、知覺感應、心猿意馬、心嚮神馳,莫不導源於心。所謂「心者;智慧之舍也、神明之主也、形體之君也、情欲之生也、感情之源也。」這些認知,皆由前賢先輩的啟□而來,成為中國哲學上的術語,如《荀子》云:「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又《朱文公文集》云:「人之一身知覺運用,莫非心之所為。」以致將真正發生功能的「腦」反而拋諸腦後,張冠李戴,約定俗成,竟成了國人將錯就錯的特殊範例。

  依據《內經》所言:「心者乃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各腑臟進行之協調活動。」所以心可分為「有形之心」,即是心臟,輸送血液之泵浦;「無形之心」,就是心靈,非常抽象,與心臟毫無關聯,只是把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等無形無據的精神現象,用「靈」字加諸心上,侵佔了腦的職能,而且顯得神秘莫測。

  其實,我們的頭腦才是感情、思考、智慧、記憶、慾望等等的反應中心,它是由被稱為「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所組成的神經系統的司令台,其功能有二:一為控制並協調身體的行動、和體內穩態的變化,如心跳、血壓、體溫等;其二就是精神活動,如認知、情緒、感應、記憶、愛惡、學習等。由於我們的頭腦中有十二對神經,各司其職,如嗅神經、視神經、聽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副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這十二對神經,分佈在大腦、中腦和小腦,發揮了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功能。

  但是,我們習慣上把種種情緒反應歸功於心臟,如道教覺修宮《養真集》中所云:「人只一個心,向外是情、向內是性;順去是識、逆來是智。」佛教《觀音經》中所云:「念念從心起,唸佛不離心。」儒家孟子《盡心篇》云:「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這是把一切感覺與反應均歸納於心,好像跟頭腦無關,久而久之,大家說習慣了,自然就以「將心比心」、「心心相應」替代了原來應該是「將腦比腦」、「腦腦相應」,人們只說心中難過、心裡牽掛,沒有人會說腦中難過、腦裡牽掛,把對的變成錯的,錯的反而變成對的了。

  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心有戚戚焉」,也是以心代腦的典型句子,源出《孟子梁惠王》,原文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其意是說聽了夫子的話,我的心裡很有感觸、感動、同感,心動、共鳴。與《論語述而》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戚戚」是作憂懼、不安、悲戚、憂慮的解釋有別,如果「小人長戚戚」與「心有戚戚焉」的戚戚作同樣的解釋,那就值得商榷了。

  既然大家都以心代腦,那只好統一說法,將外在的和內在的情緒變化都歸結於心,因而由於「心有戚戚焉」,遂不斷衍生出許多精神上、心理上的演化,影嚮到我們正常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型態,依各人的體質和觀念的情境,釀成許多深淺不同、良窳有別的感覺和感慨,屢見不鮮和耳熟能詳的現象,多達四五十種,例如成就感、幸福感、安全感、存在感、榮耀感、親切感、滿足感、優越感、使命感、信任感、穩定感、充實感、責任感、正義感、認同感、方向感、平衡感、溫柔感、驕傲感、價值感、參與感以及無力感、恐怖感、憂鬱感、荒謬感、失落感、危機感、罪惡感、自卑感、孤獨感、焦慮感、挫折感、疏離感、幽默感、空虛感、壓迫感、小氣感、疲勞感、名利感、需要感、老來感等等,不勝枚舉,這許多感觸,都像蟻蠅附腥、飛蛾撲火一般,充塞在我們的精神領域,糾纏著我們的生活境界,有利有弊,有益有害,誰也無法迴避,所以我們必須善加應付,妥為取捨,萬勿隨意「心有戚戚焉」,才是養生處世、待人接物的正確方向。

 

內容連載

萬物靜觀皆自得──談存在感

宇宙間無論是日月星辰、地球上無論是山川草木、生物界無論是人畜魚蟲,在某段時間中都會在其既定的存在空間,各擅勝場、據有一席之地。敏感的詩人,用抽離現實的目光俯瞰大地,外表上發現那萬有萬物,莫不井然有序,各安其位;怡然自得,各有其樂,好一片祥和景象,心情為之舒暢,所以寫出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詩句。

但是事實又是如何呢?看看非洲大地動物奇觀的紀錄影片,就不難想像那些動物要生存下去是何等地險峻、艱難!在人類社会中,雖然不像動物界弱肉强食的現象那樣血淋淋,但是其兇惡狠毒的鬭爭、勾心鬪角的傾軋,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的確,一個人要在世間生存下去,必須面對有形無形的鬪爭,戰勝所有阻力,才能够在社會上立足,保持最起碼的條件──存在。

哲學家把「存在主義」說得太複雜,而且還有若干論點有待澄清,暫且不去傷那個腦筋,只從「萬物靜觀皆自得」來談我們自己的「存在感」。
存在感的最低要素是個人自己主觀的肯定,和旁人客觀事實的認定。

一個人的存在與一件物的存在有所不同,就因為人有自我主觀的肯定,而事物沒有,它必須依賴人賦予客觀事實的認定,所以它只能說是「有在」,而非「存在」,因為它們自己沒有存在的感知,只有靠人的感知才有它的存在。

所以「存在」與「存在感」是有層次上的差別,前者只是一種現象,猶如行屍走肉;後者是在現象之中具有感知,也就是《天隱子》中所說的「存想」,能存我之神,且想我之身,有了這種感知存想,才具備了一個人的存在,這就是西哲笛卡兒所說的「我思故我在」。

但是光是我思、我想,雖然感覺上「我」是存在了,這僅是主觀的肯定,如果沒有他人客觀的認定,只能算是,片面的個體存有,還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存在,正如法庭上判案時,如果沒有人證、事證、物證具備,就無從斷定案情的是非屈直一樣。

詩人栁宗元的《江雪》詩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的漁翁在那種「飛絕」與「踪滅」的環境中垂釣,除了詩人和漁翁自己之外,也許還有他家裏的人知道他的存在,如果沒有詩人和家人的認知,任憑漁翁自己怎麽自我肯定,也不會有人感知他的存在。

可見我們身為人類,首先要有「肯定自我、尊重自我。」然後還要「肯定他人、尊重他人。」達到「自助人助」、「人饑己饑」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存在,庶不至於陷於無告的、孤獨的、憂鬱的絕望深淵。

在家族裡、社會上;在團體中、人群裡,我們有時會覺得很孤獨、很無助、很卑微,好像人家都不理我、瞧不起我,於是產生自卑自閉、自暴自棄的行為,更讓別人無法認同我們的存在。不錯,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處處充滿了陷阱與危機、失敗與絕望、憂鬱與哀傷、病痛與死亡,但是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活出自我,肯定自我,縱然不能如錐在囊,出人頭地,起碼也得要有一技之長、一得之愚、一孔之見、一枝之棲,先欣賞自已、接納自己,再去欣賞別人、接納別人,自然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

由此可知,存在感是建立在主觀與客觀的交叉點上,不但自己感知存在,同時也要別人認同存在,有些人為了要强化自我的存在,竟採取逆勢作為,藉嘩眾取寵、搔首弄姿‧標新立異、装腔作勢,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凸顯自己的存在,那種予人的存在感是負面的、短暫的、無法苟同的。
《世說新語‧品藻篇》有幾句話::「亷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這就是存在不存的最佳例證,一個人的主觀存在縱然己經消失,但是其客觀認同却能永續存在,這種存在感,才是人們所需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58
  2. 新書
    79
    $158
  3. 新書
    85
    $170
  4. 新書
    9
    $180
  5. 新書
    9
    $180
  6. 新書
    93
    $186
  7. 新書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