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綠色生活週Green Weeks

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綠色生活週Green Weeks
定價:220
NT $ 90 ~ 264
 

內容簡介

一年四季有52週,每週都要過綠色好生活!

  翻開《我愛泥巴》,找到現在的季節月份,
  只要五分鐘,就能扭轉孩子的世界!
  走!出門玩泥巴囉

  52個Green Weeks,52個超有趣的戶外生活玩法,
  帶你和孩子一起發現自然的奧秘和樂趣!

  ◆英國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幼童玩泥巴時,身體接觸泥裡的大量微生物,可使免疫系統「認識」細菌而不會過敏。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提出,自由、無規則的遊戲方式對孩子不但較為健康,也是必要的。

  ◆牛津John Radcliffe醫院心理和兒科部主任:「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讓孩子在調皮、遊戲、運動和其他日常活動中隨心所欲地弄髒自己,可增強兒童的免疫力、提高學習力、反應的靈敏度,且有助於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交流,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

  ◆為了讓孩子們重回大自然,在公園、森林的摸爬滾打中獲得樂趣,健康成長,德國2009年舉辦了首屆小學生泥巴運動比賽:踢足球、拔河……有200多所小學報名參賽。

  現在的孩子,變得不會玩了。
  愈來愈多的孩子有過動或自閉傾向,受挫力、忍耐力也愈來愈低……
  孩子最常做的事,是打電動、看電視,很少到戶外去,玩單純、無規則的遊戲……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知道許多蝴蝶、青蛙的生態知識,卻不曾真正追過蝴蝶、觀察過青蛙……

  《我愛泥巴!》按照大自然的時序變換,介紹52種開放式的親子戶外活動。一年365天共52週,每週一種自然活動,無論春夏秋冬,隨時都可以接近大自然。

  不需要新奇裝置、特別裝備,只要翻開本書,找到現在的月份,就能找到適合的動態或靜態活動,然後出門去。

  不論是去開闊寬廣的公園草地,或者只是在陽台、門廊、小草叢,你可以和孩子動手蒐集大自然裡的素材築鳥巢,看是我們雙手厲害,還是鳥類是技高一籌?夏天找個下雨天冒險:淋點小雨,感受雨滴滑落臉龐,用腳踩踩水窪、用手捏塑噗啾噗啾的泥巴,隔天再來看看小水窪是否還在……

  《我愛泥巴》會告訴你,每一項活動都具有特別的用意:鼓勵孩子去探索、激發想像力、讓孩子面對萬事萬物常保赤子之心……。
  
  出來玩!出來玩!走出戶外,
  讓自己和孩子玩得髒兮兮,做個快樂的泥巴人!

本書特色

  1.翻開書,找到季節,5分鐘就能輕鬆出門!

  2.配合季節、氣候,動態、靜態活動統統有。

  3.每週活動設計活動目標:練習放鬆、激發敏銳的探索力、覺察力、專注力、好奇心、冒險心,以及感激之心。

  4.52則理解小幫手:幫助父母、老師向孩子解釋科學與自然知識。

  5.搭配可愛插畫,讓孩子自製屬於自己的綠色活動週記。

作者簡介

珍妮佛.華德

  是孩子與父母最喜愛的作者,常受邀上電視節目與廣播,著有多部以大自然為主題的童書,如:沙漠的出口、在海洋深處、一隻吞下跳蚤的狼、森林裡的白日與黑夜……更獲獎無數:吉維尼「最佳兒童科學圖畫書獎」、美國書商協會選書、學習雜誌「最受教師歡迎兒童圖畫書獎」、「最受家長歡迎書獎」等。作者網站:Jenniferwardbooks.com

譯者簡介

羅凡怡

  台大歷史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熱愛戶外活動。譯有《圖解野外求生聖經》(貓頭鷹出版)、《動物大百科》(木馬出版)。

繪者簡介

拉她(lata)

  胸無大志、不求甚解以及懶惰與邋遢界的天后,人生繞了一大圈,發現最能讓自己開心的還是畫畫,《我愛泥巴》是她的第一本作品。

 

目錄

【國際書評】
【推薦】
 ●于美人(知名主持人)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尋找泥巴人─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天然的最好─陳俊旭(自然醫學博士)
 ●親子自然生活趣─顏妙桂(師大公領系副教授)
 ●讓孩子的生態教育少一些秩序性,多一些野性!─楊家旺(台中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前言】和孩子出門去吧!─理查.洛夫(《失去山林的孩子》作者)
【序言】出門去,五分鐘扭轉孩子的世界

●春天●適合在溫暖天氣和雨天從事的活動
Green Week 1.三月初.一腳跳進春天裡
Green Week 2.三月中上旬.花兒也穿上繽紛的彩衣
Green Week 3.三月中下旬.找一找綠色幸運草
Green Week 4.三月底.聽!那是什麼聲音?
Green Week 5.四月初.蚯蚓!扭扭扭!
Green Week 6.四月中上旬.靠近一點,再靠近樹一點!
Green Week 7.四月中下旬.誰的葉子最奇特!
Green Week 8.四月底.鳥兒在哪裡? Hunt!
Green Week 9.五月初.當個小小鳥類學家
Green Week10.五月中上旬.聽!小鳥兒說什麼?
Green Week11.五月中下旬.飛啊~飛啊~飛上天!
Green Week12.五月底.誰是築巢大師?
Green Week13.春末夏初.哇!下雨囉!

●夏天●適合在炎炎夏日從事的活動
Green Week14.六月初.啪嗒!跳進水窪裡!
Green Week15.六月中上旬.我愛泥巴!
Green Week16.六月中下旬.螞蟻真有趣
Green Week17.六月底.快樂日光浴
Green Week18.七月初.蝴蝶咖啡座
Green Week19.七月中上旬.小瓢蟲都是淑女?
Green Week20.七月中下旬.襪子盆栽DIY!
Green Week21.七月底.大家一起來玩水!
Green Week22.八月初.從小水窪到大海
Green Week23.八月中上旬.石器時代
Green Week24.八月中下旬.海枯石爛
Green Week25.八月底.院子裡的搖籃曲
Green Week26.夏末秋初.一閃一閃亮晶晶

●秋天●適合在涼爽天候與陰天的活動
Green Week27.九月初.出門走走
Green Week28.九月中上旬.放大看世界
Green Week29.九月中下旬.銀色月光下
Green Week30.九月底.我的祕密基地
Green Week31.十月初.野人捉迷藏
Green Week32.十月中上旬.野性散步樂
Green Week33.十月中下旬.神奇蜘蛛網
Green Week34.十月底.鼠婦快跑
Green Week35.十一月初.野外小偵探出動!
Green Week36.十一月中上旬.雲的賽跑
Green Week37.十一月中下旬.風從哪裡來
Green Week38.十一月底.風的力量
Green Week39.十二月初.有上必有下
Green Week40.十二月中上旬.如果地球沒有重力?
Green Week41.秋末冬初.落葉歸根

●冬天●適合冷天與乾燥天氣的活動
Green Week42.十二月中下旬.禿頭樹
Green Week43.十二月底.呵雲吐霧
Green Week44.一月初.雪花朵朵飄
Green Week45.一月中上旬.滑雪樂、滑草趣
Green Week46.一月中下旬.星星連連看
Green Week47.一月底.足跡搜尋隊!
Green Week48.二月初.蓬起你的羽毛來
Green Week49.二月中上旬.請鳥兒吃大餐
Green Week50.二月中下旬.踏雪尋樂
Green Week51.二月底.冬日野地的訪客
Green Week52.冬末春初.設計冬季補給園圃

 

推薦序1

尋找玩泥巴的人

  據說,天神以土捏塑了男人,接著賈寶玉說女人是用水做的;科學家說,土加上水就是泥土;趙元任在「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詞中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自然荒野正在呼喚著喜歡玩泥巴的人。

  玩泥巴?

  這對現代人來說應該是難得的經驗,甚至是早已失落幾乎無法再有的樂趣了。就連號稱喜歡大自然的人,我猜,百分之八九十也是以一種「隔絕」的狀態與大自然相處──保持著「乾乾淨淨」的雙手雙腳,只用相機的射線來與自然相碰觸,沒有泥沙混合著汗水那種交纏,那種「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親密!

  許多人耗費許多時間開車、塞車、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辛苦地到達國家公園,幾天後再筋疲力竭地塞著車回家,整個旅程不儘手沒有摸到泥土,往往雙腳還都踩在柏油路上,甚至大部份的旅行時間呼吸的空氣都還是人工空調呢?

  這本《我愛泥巴》讓我們重新認識直接接觸真實世界的重要,作者提醒我們用手捏塑噗啾噗啾的泥巴,撿拾落葉,在草坡上打滾,或者在沙灘上追逐浪花,這些令人振奮又開心的探索,對於孩子而言,遠比在教室背誦自然知識來得重要得多了。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它不像課本的教案般枯躁乏味,但是在一篇篇如散文般優美的文章中,又非常具體地提供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在自然中玩耍。

  這些年來荒野保護協會有無以計數的志工在台灣各個角落努力,希望在台灣出生的孩子有機會能在天籟下成長,經過多年努力,許多父母也體認到與大自然接觸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但是接著他們總是會焦慮的問:「我可以帶孩子參加什麼活動?」「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要怎麼帶領孩子呢?可以去那裡學?」

  通常我不太鼓勵父母帶著孩子東參加一個活動,西參加一個自然導覽,我比較建議與自然生活接觸應該是像生活一般,是常態性的,而不是視為戶外教學當作特別的活動。因此,父母師長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導就非常重要,這本書提供了一年四季52個綠色生活的方式,相信可以給關心孩子的大人豐富的啟發。

  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現在我知道造就最好人才的秘密,就是在野外成長、與大地一起作息。」

  很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自然知識不夠,無法辨識植物或昆蟲的名字,可是我覺得即便我們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識,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看黎明與黃昏的彩霞,看浮雲,看星光。你也可以陪著她們聽聽風聲,聽大自然裡各種細微的聲音。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讓很久沒有仔細感受的器官活起來。即使我們不知道鳥的名字,我們還是可以欣賞牠們動人的姿態,即使我們叫不出任何一顆星星的名字,我們是還可以體會到天空的壯闊與美麗,以及宇宙的神祕。

  希望讓孩子從小就能親近土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神祕。自然的生命力,正與孩子蓬勃茁壯的生命相合。不要讓孩子整天擠在水泥叢林裡,沒有窗戶,沒有風景,沒有陽光,視野始終被限制在三公尺、五公尺之內,忘記了其實在屋頂之外,我們的頭上還有星空。

  的確,當我們失去了星空,失去對浩瀚天體的無窮感有所體驗;當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晚上到森林裡傾聽與觀察各種生物的機會,那種遇見生命的感動與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萌發,也會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失去。

  陪著孩子在自然中漫步,只要有一顆安靜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會引領我們,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我們該知道的。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2

天然的最好!
 
  身為美國自然醫學的臨床醫師、以及三個孩子的爸,我幾乎無時無刻都希望奉行自然醫學的概念來教養小孩。前幾天,當我接到野人出版社的電話,邀請我推薦這本書《我愛泥巴》的時候,我一口就答應了。因為這本書的概念,和我不但不謀而合,而且值得大力推廣。

  崇尚自然,是我行醫和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因為,人本來就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本來就不能違反自然。但是,由於科技的發達,以及「先進」知識的普及,卻使現代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如今,開始嘗到違反自然的後果。

  多年前,我還在美國巴斯帝爾大學就讀時,醫學院校區的兒童遊戲區,不但地面都是沙土或草地構成,而且角落有個沙土區,是讓小孩子無拘無束去玩沙土,所以,我從休息室望出去,看到渾身沙土的小朋友在玩樂是很正常的景象。父母也都不以為意,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子很健康,頂多手臉洗一洗就好了。

  以前在西雅圖的家,有半英畝的地,後院緊接著幾百英畝的原始森林。所以,我們家小孩,從學步開始,就常在後院奔跑、爬樹、甚至追逐野鹿、野兔、野鳥,夏天採收野生黑莓、冬天在後院滑雪。每天傍晚會來我的有機菜園幫忙摘菜、挖土、除草,過著相當自然的生活,而且幾乎沒有生過病。

  後來,舉家回台,住在水泥大樓裡面,樓梯間管理員會定時噴灑殺蟲劑,幼稚園裡面也隨時洋溢著漂白水與消毒藥水味,園長很自豪地宣稱每天定時噴灑,保證可以讓小朋友不受病菌的感染。遊戲區的地上舖的都是橡皮軟墊,不怕跌不怕摔,小朋友幾乎完全碰不到泥巴。彷彿,我從一個不善用現代科技的自然環境,回到了一個相當進步而且衛生的現代都市。但是,我到底是從落後回到進步,還是從進步回到落後呢?

  現代人太擅用消毒水、殺蟲劑、防腐劑、石化產物、電磁波、以及其它看似無害的人造化學物質。以致於大部分現代人過的日常生活,也都不斷偏離大自然的軌道,而且幾乎頻臨自我殘害的邊緣。

  日本最近幾十年來的過敏患者激增,懷疑是環境太過乾淨所造成,因為免疫學已證實幼兒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不常接觸泥巴裡面的細菌(好菌),免疫系統裡面的輔助型T細胞就會趨向於Th2,比較會誘發過敏。所以,我們應該多多接觸好菌,讓Th1主導,才不會產生過敏。

  2002年長庚醫院調查發現,台北市小一新生的氣喘比例已高達19%,28年來成長15倍,和日本的現象相似。我在《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一書中也提到,我們應該多多接觸大自然,例如池塘、天然溪流、樹木、草地、泥土,藉由接觸自然界中的無害細菌,使免疫系統發揮作用,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反之,若讓孩子處在乾淨無菌、但卻充滿漂白水、甲醛、氯氣、人工清潔劑等有毒環境,或是飲食中充斥各種非天然的食品添加劑,反而容易導致身體過敏,甚至其他的疾病。

  總之,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才是進步的象徵,也才是人類健康存活的新希望。沾一點泥巴,沒有關係,在草地上打滾,也很好啊!想要健康、想要快樂、想要永續、想要和諧,不要住在科技的鳥籠裡,而要走向大自然,回到人該去的環境裡,做該做的事。您說,是嗎?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推薦序3

親子自然生活趣

  玩遊戲是孩童的天性,在大自然中玩遊戲,以春、夏、秋、冬為場域,以蟲鳴鳥叫、植物、動物、礦物、風聲、水聲、土地、雲霧、星星、月亮……為玩伴,是何等的有聲有色、多采多姿!

  大自然提供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寶藏,孩童暢遊其間,他們可以追、趕、跑、跳、蹦,對不同的生命產生好奇、實際探索、進而有了驚奇的發現,這是一個串連體驗、學習、領悟的歷程,也是建構孩童身心發展經驗的重要過程。大自然是很好的學習場域,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所稱的「人類的第一個老師」,從大自然中的感覺到感動,譜出生命的樂章。

  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極盡用心,安排各種才藝課程或營隊活動,花了許多金錢,卻不見得皆帶給孩子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父母們可能疏忽了,孩子們其實更期待的是與父母共遊的「親子互動感覺」,這可能最便宜但卻是最珍貴的學習成長契機,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

  《我愛泥巴》一書,提供52項親子共遊自然的遊戲指引,正適合父母在休閒時刻,帶著孩子出門,培養喜愛自然的習慣,展開家庭的自然之旅,體驗大自然的奧妙,共享生活樂趣。

  此外,家長還可以依照活動設計的理念,與孩子共同討論,舉一反三,創造屬於你們共同的遊戲方式。試看看,一年的活動安排下來,你的孩子將有何等的改變?親子關係將有何等的變化?就從現在開始吧!

顏妙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4

讓孩子的生態教育少一些秩序性,多一些野性!
 
  我愛泥巴!多麼親切的四個字啊!

  作者珍妮佛.華德說:「最重要的是,你得鼓勵孩子擺脫拘束與疑懼、放任孩子讓自己玩得滿身是土也沒關係。」

  這句話讓我彷彿掉進時光漩渦,回到童年,那個沒什麼玩具只能玩泥巴的童年。我突然明白,童年時在大自然玩得滿身泥巴回家,父母生氣的永遠只會是作業沒寫完,絕不會責備衣服搞得那麼髒。因為,泥巴也是父母童年的深刻體驗,他們總是赤腳踩進泥土裡,彎腰,再將稻苗插入泥土。泥土,原來是養育他們的另一父母。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的中小學生,戶外教學常去的地方是遊樂區。後來,有一些反省的聲音出現,希望將學生帶到大自然去體驗生態之美。不過,這令人更擔心,因為自然體驗適合小眾,例如一個班級還可以,若是全校超過百人湧進某一自然野地,恐怕只會是造成生態災難。這便面臨了兩難,不讓孩童接觸自然,如何體驗自然?如何學習尊重自然?

  樂見《我愛泥巴!》的出版,這本書提供了解決兩難的具體方案。讓自然體驗得以在校園進行,老師有了帶領活動的具體參考。甚至,父母也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靈感與方法,帶孩子到社區公園,一同親近自然,並觀察生物。

  作者在序言開頭寫道:「沒有任何事,會比看著孩子探索周遭世界來得讓人振奮又開心了。不論他們是在撿拾落葉、在草坡上打滾、或是在沙灘追逐浪花,孩子眼中天真又驚奇的神色真是一項美好的禮物。」

  探索、接觸、體驗自然,絕對比背誦自然知識來得更基礎且更重要。不過,就我所知,多數學校與社區公園,多是落葉掃淨,草皮禁踩。這本書應能破除校園或社區公園一些綠化上的迷思,同時也能提供符合自然生態的綠化思維。

  在一些校園或公園裡,我們看見樹木被剪成鳥類造型,昆蟲被水泥或金屬製成。然而,我們何不種植鳥類喜愛的樹種,任其果實纍纍,吸引真正的鳥類,然後進行書本裡<鳥兒在哪裡?>、<當個小小鳥類學家>、<聽!小鳥兒說什麼?>等活動呢?或者,種植各類蜜源和蝴蝶食草,吸引不同蝴蝶前來採蜜和產卵,便可觀察<花兒的繽紛彩衣>,同時營造<蝴蝶咖啡座>,讓孩子們欣賞真正的綠化原來不單單只有綠色,大自然其實是如此繽紛且多彩的。許多昆蟲都有或綠或枯的保護色,有的甚至偽裝成葉子的樣貌,這可以讓孩子玩<野人捉迷藏>。而<神奇蜘蛛網>更可以讓孩子練習觀察,並動手以童軍繩「織」出一張蜘蛛網,學習蜘蛛的建築術。

  校園或公園如果敲掉一些水泥地,就會多出一些泥土地。當春天來臨時,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蹲下蜷縮身子,模仿草葉發芽的姿態,然後慢慢地站起身來,向天空展開雙臂,呼吸、放鬆,接收春天的氣息。」雨後,更可以看見蚯蚓鑽出土壤,老師或家長便可帶著孩子「來學蚯蚓一樣扭動。盡你們所能地伸展拉長,盡你們所能地縮成一團。」

  當更多老師和家長,希望校園和公園扮演自然生態的教育場域時,我認為,綠化就會少一些秩序性,多一些野性。然而,這樣的野性卻具備更豐富的內涵,因為多一些野性就會邀來多一些鳥類、多一些昆蟲。有了鳥類和昆蟲生活其中的校園和公園,絕對是更美、也更尊重生命的一種綠化。

楊家旺(台中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前言

和孩子出門去吧!
 
  在我可敬的祖父母的那個年代,多數人是在戶外渡過他們的大半人生。他們必須走路去上學或上工,照料農田、種出可以填飽肚子的食物,或是到附近的湖裡釣魚。撇開不談那個世代的生活較今日艱苦,他們若為了娛樂,也是往戶外跑,去游泳、划船、健行、滑雪,而且四季與他們生命的本質密不可分。他們不需要將自然視為一個目標或成就,因為自然是世世代代的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

  在一九五○年代,當時我還是個孩子,一有機會就會跑到附近的樹林裡玩耍、釣魚、築樹屋、和我的狗「巴拿」一起散步,走遍每一條小徑。每一年,我的父親會開車載全家人去參加海龜巡邏隊(turtle patrol)。我哥哥和我負責把烏龜抱過鄉間小路,以免牠們命喪輪下。有些海龜會和我們回家,一起生活幾個月。我學習到慈悲的胸懷和bootstrap conservation這種以社區為核心的保育概念,當然還有關於海龜的事。這些家庭出遊的經驗對我意義重大。當我兩個兒子都還小時,我便常向他們提起這些故事,並稱之為烏龜故事。

  現在可大不相同了。社會大眾開始普遍認為,大自然是和日常生活有所區別的,頂多就是休旅車擋風玻璃另一側不斷閃過的夢境罷了。話說回來,車窗外大概也不會是國家公園的風景。從一九三○年代一直到一九八七年,美國國家公園遊客人數一直穩定地成長著,極盛時期每年每人平均會造訪一.二次。但是之後的十六年,遊客人數少了百分之二十五,多半是由於孩童與大自然漸行漸遠之故。

  民眾走向室內的趨勢也反應在其他地方:學院裡大學生參與保育課程的人數普遍偏低,入門級露營裝備的業績大降,愈來愈少孩子會騎單車。根據〈自行車工業與零售業訊〉的報導,二○○○至二○○四年間,兒童單車的銷售量下跌了二十一個百分點。甚至有跡象顯示,參與體育性社團的人數也下降了。同時,孩童過胖的比率暴增,糖尿病成為全美國關切的議題,也不斷有父母與監護人得面對孩子罹患注意力缺乏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包括過動兒與不動兒)以及兒童憂鬱症(childhood depression)挑戰;這一切並非純屬巧合。最近這五年來,醫師開給兒童的抗憂鬱藥物量已成長了兩倍,這真是令人難過。肇因於此,有人認為這一代的孩童,包括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長的孩童,普遍壽命可能都會比父母還短。

  當我執筆進行《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文版由野人文化出版)一書時,親眼目睹那些處在自己意識裡的孩子,以及他們孤立無援、覺得自己被外界封鎖的感受。社會一直以來過於忽視的是大自然,一個免費又有療效的藥方。雖然我們也不該將自然視為萬靈丹,但是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親近自然環境並非只是一個不錯的活動而已,那對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攸關重大。數以百計針對成人與兒童的研究顯示,親近大自然有助於舒壓;例外一些研究也指出,接觸大自然可以大大地減輕五歲孩童過動的症狀。

  一份加州教育部發表於二○○五年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野外教學課所做的自然實驗,表現遠比在傳統課堂上要優秀二十七個百分點。同樣的,參與戶外教室的孩童在成績上皆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科學方面。類似的研究不斷在證實我們的祖父輩生來就了解的真理,證實那些我們打心底就知道是正確的事:在自然環境裡無拘無束地玩耍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也於二○○七年呼應,認為自由、無規則的遊戲方式對孩子不但較為健康,也是必要的。

  所幸少數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開始能夠理解,也能夠感謝公民運動人士(citizen acitvists)和保育團體所作的努力,例如山巒協會(Sierra Club)。山巒協會曾是「讓孩子走出戶外」(Leave No Child Inside)計畫的成員,如今走出與州長正面交鋒的一條路 。

  在美國境外也有許多對於此議題感興趣的聲音。例如瑞典科學家就以一間托兒所裡的孩童為對象,這間托兒所不但綠意盎然,孩童每天也可不論晴雨在戶外玩耍。他發現,這些孩子的動作協調(motor coordination)與專注力優於那些上室內課的同齡兒童。隨著相關研究不斷延伸發展、持續嘗試說服對此存疑的人,社會大眾會漸漸意識到這件事。

  如今已有一個來自基層民眾、稱為「孩童與自然」運動理念在各地發展起來,雖然主要仍是地區性的,但成長極為快速。截至目前,也有些首長開始關切並傾聽,他們釋出的興趣不啻是一種激勵。二○○七年,美國聯邦林務署(U.S. Forest Service)祭出一千五百萬美元的資金與十五個州投入的努力,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重回大自然的懷抱。土地管理局也啟動「出門趣(take it outside)」計畫,讓孩童與家庭可以與公有土地更親近。

  但即使父母極樂意帶他們的孩子出門,也對大自然知之甚深,總有江郎才盡、點子耗光的時刻,往往只有胡亂地湊出一些活動來應急。

  許多年輕的父母可能也沒有機會在他們的童年體驗到屬於自己的烏龜故事,這就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珍妮佛.華德的這部作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父母介紹大自然,讓父母也可同樣利用此書導引孩子進入自然世界。孩子與父母可以一同學習如何觀察,一同感受把自己雙手弄髒、雙腳弄溼時那單純的快樂,並分享所有的新發現。在我讀到書中的建議之前,從未想過動手蒐集大自然裡的素材來築一個典型的鳥巢,但這個主意真是不錯!作者寫道:「即使我們能夠使用雙手,鳥類在築巢方面還是技高一籌!」她是對的;這個道理我雖然了解,卻從未嘗試去證實。

  不需要新奇的裝置,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只需要翻閱本書找到你要的季節、或是相關的篇章,就能找到適合的動態或靜態活動,然後出門去。

  我會說是靜態的活動,因為書中有好多精采的建議,是專門設計來讓讀者可以靜下來看看周遭的世界,留意感覺到的一切事物 。書中就有一個關於雨聲的例子,看似單純,卻是人感覺身為世界一份子的重要關鍵:「聆聽那聲音!那讓你有什麼感覺?」

  當孩子在戶外田野或充滿自然野趣的院子裡玩耍時,他們的感官可以無限奔馳,這在螢幕前是辦不到的。這本書指引我們如何跨越工業科技為人類築起的「舒適溫室」(technological bubble),或許會為你帶來許多難得的體驗與無窮的樂趣,還有分享不盡的故事。

理查.洛夫(《失去山林的孩子》作者)

出門去,五分鐘扭轉孩子們的世界!

  沒有任何事,會比看著孩子探索周遭世界來得讓人振奮又開心了。不論他們是在撿拾落葉、在草坡上打滾、或是在沙灘追逐浪花,孩子眼中天真又驚奇的神色真是一項美好的禮物。

  雖然大自然能夠帶來歡樂,許多散見於各報刊的報導卻指出,今日孩童在戶外享受快活的時間普遍不足,相關的研究和統計報告也顯示了大自然的「赤字」所帶來那些讓人吃驚的負面影響。我們自己可以看看,我們的孩子總是在最靠近電源插座的地方遊戲,而且花太少時間在追逐、在東奔西跑,身邊圍繞了太多複雜而不必要的物品、有太多讓他們分心的事物。但是他們根本就不需要這樣。 

  我希望《我愛泥巴!》這本書可以號召父母、教師、看護人員(caregiver)一起為讓孩子重返戶外的大自然、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而努力。這本書將會協助你,讓你只需不到五分鐘,便可以帶孩子出門,並扭轉他們的世界。

  本書列舉了五十二個開放式的活動來引導孩子重返大自然世界。不論是雲的賽跑、觀星、在水窪裡嬉戲或是在雪中設置飼鳥器,《我愛泥巴!》都會鼓勵你的孩子去摸索、去發現,盡情活動,在新奇的世界裡探險,痛快地與大自然同樂。書中安排的「理解小幫手」旨在幫助讀者向孩童解釋基本的科學與自然知識。若想開始,你只消打開那道通往健康人生的自然之門。不久你的小寶貝也會發現,在戶外的時光是能盡情享受放鬆、靜謐、深思與通透事理的絕佳機會。

  陽台、院子、門廊、遊戲場,戶外的世界是如此垂手可得,等待你去開發、享受。在大自然裡的時光,或是本書所有的活動都不需任何費用,但其中的好處卻可讓你和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我們可以一起啟發那些今日、或未來的幼苗,讓他們察覺野外生活的能力甦醒,這是我們贈與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感謝你們對於本書的垂青與選擇。外頭的世界正等著你和孩子去發掘,本書正是打開那扇門的第一步。接下來就動身到戶外,讓自己玩得髒兮兮的吧!

 

內容連載

春三月底
Green Week4
目標:激發覺察力,拓展五官經驗,學習放鬆

聽!那是什麼聲音?
Hear, Here!

孩子從經驗學習到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官。透過大自然我們有許多開發感官的方法,像是感覺一陣拂過臉頰的微風,或是品嘗新鮮現摘莓果的滋味……

這個活動的焦點在於體驗豐富的自然「聲音」。室內環境常常充斥著大量的噪音,例如電視,或是電子產品每天發出的嗡嗡聲。我們對這些噪音太過習以為常,以致於根本就已渾然不覺。

首先,找一個適合的地點攤開毛毯或浴巾,和孩子一起坐下。愈是深入大自然,就愈能聽到更多自然的天籟。不論你們身在何處,相信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物上。這項安靜的活動也製造了讓親子彼此之間更加親密的機會,如果孩子想要帶一隻自己喜愛的布偶玩具也無妨。

靜靜坐下並輕聲細語,鼓勵孩子聆聽。向孩子解釋你正在創造「靜謐」,看看會有什麼事發生……

「靜謐」有聲音嗎?噓!張大耳朵,你聽到了什麼?

你有聽到鳥兒(bird)在樹叢裡忙碌著,慶祝春天到來嗎?聽起來是怎樣的聲音?快樂的?還是像在爭論著什麼?充滿喜悅的?還是像三姑六婆在聊天?你聽到幾種不同的鳥鳴?你看得到這些鳥嗎?

你還聽到什麼?過濾掉那些日常生活聽得到的聲響,將注意力集中在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你聽得到風聲嗎?蟲鳴呢?閉上雙眼,持續聆聽來自「靜謐」的聲音。

你聽到了多少屬於春天的聲音?水珠滴落的滴答聲?微風拂過樹梢的沙沙聲?

最後,在孩子耳邊說些甜蜜的悄悄話,結束這段聆聽大自然之聲的安靜時光。

大家都有耳朵
特別留意動物擁有各種不同形態的耳朵。兔子(rabit)有長耳朵;小鳥的耳朵是兩個極小的洞;蝙蝠(bat)的耳朵通常張得很開。狗(dog)則有許多不同的耳型,有些狗耳朵可以前後轉動;有些則不會動。野生動物常常利用耳朵彼此溝通,或警告危險的來臨。

理解小幫手
Q:有什麼動物是沒有耳朵的嗎?
A: 有些動物沒有外耳,只有內耳,例如魚類就是。另外,像昆蟲也沒有耳朵,而是以觸鬚感覺世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1
    $90
  2. 二手書
    41
    $90
  3. 新書
    5
    $110
  4. 二手書
    5
    $110
  5. 二手書
    65
    $142
  6. 新書
    79
    $174
  7. 新書
    88
    $194
  8. 新書
    88
    $194
  9. 新書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