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鐵路縱始於十九世紀末期劉銘傳主持建設從基隆到臺北(1891年)及後續通到新竹(1893年)的路段,但所發揮效益不大。直到日本依馬關條約領有臺灣之後,居於殖產興業與統治支配的需要,1899年至1908年完成南北縱貫鐵路,1922年加建海線鐵路,1924年完成北宜鐵路,1926年建設花東縣鐵路,完成臺灣近代鐵路交通的基礎,加上糖業、森林、煤、鹽等產業鐵路,還有遍佈各地區的輕便鐵路,構成全臺綿密的軌道運輸網絡。半世紀後中華民國政府在1980年完成北迴蘇花線鐵路,1992年完成南迴線鐵路,2007年臺北至高雄的高速鐵路通車,臺灣的鐵路系統從飛馳南北而到環繞臺灣。本書由鐵道部與博物館出發,回溯清治末年鐵路火車的肇建,至日治時代縱貫南北鐵路完成,到20世紀末期臺灣鐵路環島一周,兼帶敘述鐵道旅行的尋幽訪勝,以及關聯的鐵道文化,終章以高鐵興間營運為主,代表臺灣高速時代來臨,晉升入世界少數有高鐵的先進國家行列。本書就像列車駛來進站、靠站上下、離站前行的車站三部曲,引領閱讀者奔馳在另一條的臺灣歷史軌道。
目錄
緣起
序言
從鐵道部到博物館 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會站
曠宇天開 黑色妖馬登場
百年縱貫 南北一氣通
臺灣交通的里程碑 縱貫鐵路環臺一周
尋幽攬勝火車之旅 吃喝玩樂不離臺鐵
邁向高速未來 新一波的空間革命
序
迎往無盡向前的軌道
2008年是臺灣鐵路歷史極有意義的年代,它是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的百年,也是臺灣高速鐵路通車滿週年。交通所追求的目標為運輸量大,快速、安全兼準確,在向前追求速度時,也會回想來時路,鐵路是在各類交通型態中最能讓人產生深厚的感情與記憶。臺灣縱貫鐵路首驛的臺北車站(1940完成)為配合鐵路地下化與新車站建設而在1986年拆除,累積無數旅人離聚記憶的車站建築化為烏有,象徵前進的理性高度超越回顧的感性。然而念舊的本性發揮力量,約二十年後與鐵路關係密切的鐵道部廳舍終於得到重視保存,並轉化做為臺灣博物館系統的現代性博物館展示區塊,老建築被賦予新生命,一方面可做為鐵路歷史的再現,也展示鐵路所代表的「現代性」。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蛻化為現代國家,但隨即展開對外的南北進擴張,1895年取得臺灣作為殖民地後,鐵路建設成為其統治治理與經濟開發的首要之務,1899年起南北同步興工建設縱貫鐵路,1908年全線完工,同年10月24日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配合鐵路通車還營建基隆車站、臺北鐵道旅館、臺中公園,更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做為彰顯殖民成就與展示臺灣產業標本、工藝文物與人種民俗的場域。接著為因應貨運需求與山線鐵路的運行侷限,1919年至1922年興建竹南至王田的海線鐵路,臺灣西部縱貫鐵路山海線的系統型態自此建立,而且一直承續至今。
鐵路交通發展除了發揮經濟效益之外,還有聯結地域的功能,西部縱貫鐵路使西部臺灣的頂港與下港連為一氣,後山花東區域形成一共通區域,1920年宜蘭劃歸臺北州才有實質意義,近代臺灣全島共同體得以逐漸形成。鐵路使人們能親近臺灣各地的勝蹟景物,「鐵道旅行案內」是日治時代重要的旅遊指南,現今當下利用鐵路的旅遊活動推陳出新,鐵道相關飲食、影像圖書票卷等周邊文物深獲民眾喜愛,旅客買臺鐵懷舊便當在高鐵上享用正是別具深意的現象。
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為臺灣帶來現代化的鐵路交通。臺灣在進行鐵路電氣化之時已進行超級鐵路的計畫,因故未能執行,直到1990年才再度啟動高鐵興建計畫,1999年邁入21世紀前夕終於開始動工,2007年3月全線通車,臺灣從百年前的全島一體化至南北來回一日化,傳統鐵路到高速鐵路完成了臺灣世紀大夢。 鐵路引進臺灣已有120年歷史,隨著建造與營運技術的進步,讓人享受旅運的方便快速舒適,但是鐵路高速化、高架化、地下化,也常造成人們對其感覺的疏遠化,希望本書由鐵道部廳舍,引導讀者回顧臺灣鐵路的歷史演變和相關課題事物,利用臺北到左營的閱讀時間,即可進行一趟跨世紀的臺灣鐵路歷史之旅。
-
二手書53折$185
-
二手書53折$185
-
新書95折$333
-
新書$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