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這是貝多芬影響無數後人的名言,也是貝多芬一生音樂之路和頑強精神的寫照。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一七七○ ~ 一八二七年)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聖。
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貝多芬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個酒鬼,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札特那樣的神童,所以從小就把他一個人關在家裡,無休止地練琴。雖然被父親逼迫整天練琴的生活非常痛苦,但是小貝多芬還是在音樂中找到了樂趣,「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世界呀!」精神上的享受竟然成為他繼續訓練的精神動力。
貝多芬的音樂成長道路異常艱苦,但他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貝多芬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十歲開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師奈佛(Christian Gottlob Neefe,一七四八 ~
一七九八年)對他的幫助極大,奈佛拓展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並教會了他許多音樂技能,這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從這裡開始,貝多芬終於逃離了父親的江湖教育,走上了藝術的正道,但童年的陰影卻伴隨他一生──憤世嫉俗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粗魯的言談舉止,再加上天生一副粗陋的外表、矮小粗壯的身材,這位空前的音樂大師也給人留下了偏激和粗魯的印象。但是他的音樂才華是不容置疑的,奈佛還推薦他在一七八七年到維也納拜見莫札特(Mozart)。莫札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撼全世界。果然,數年後貝多芬就以他的音樂才華征服了全世界人的耳朵。
貝多芬的生活同樣非常坎坷,在晚年甚至完全失去了聽力。他從一七九六年二十六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一八○一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熱情戰勝了他個人的痛苦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創作的力量源泉。他仍然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第五號命運交響曲》、《第六號田園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號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曲》、《鋼琴奏鳴曲悲愴》、《莊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也是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抗爭的寫照。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維也納的一個小公寓裡,貝多芬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雖然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三月二十九日下葬時卻形成了一股群眾性的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木為他送別。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表現出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貝多芬的音樂呈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在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能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一生是和命運搏鬥的一生。他教會人們面對困難如何學會堅強,使人們領悟到:命運就是會無情地扼殺那些因為偶然失敗而向它屈膝投降的人,卻永遠垂青於屢次失敗卻仍然與它頑強鬥爭而不向它低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