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曾志朗 / 中央研究院院士
讓先進的知識,充實華語文的教學
幸虧我們有董鵬程先生,華語文的教學和研究,才有可能在情勢最惡劣的日子裡苦撐過來。我每次看到書架上那一大冊又一大冊的華語文教學與研究的叢書,都會有一陣激動。數十年內,董先生靠一己薄弱的力量,號召周邊的友人一齊努力,動員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把當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華語文的心得寫成論文,再四處去張羅出版的資金,將這些論文付印成冊,就是要把最先進的華語文教、研知識傳播給所有教華語文的老師,讓他們有所借鏡,以提升教學的效能與品質,數十年如一日,真是令人感佩!
如今,我的書架上,又要有一大冊要擺上去了,我有幸先看到初稿,很多知名學者的專著都收藏在內,而且從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到實際課堂上的應用,從教材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多媒體實驗,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且學術的深度夠,論述的嚴謹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教學經驗的說明,比起幾年前的功力,又是增強了許多。我學到好多很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對華語文認識,也更深了一層。希望這本知識集成,會幫助所有對華語文教學和研究有興趣的人。還是一句話:「董先生,謝謝你。」
叢書序之一
緣起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策劃◎董鵬程(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祕書長)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於2001年(民國90年)6月提研究計畫,請政府重視全球化學習華語文學習熱潮,並提八點建言:
一、成立華語文教育政策委員會
二、鼓勵大學設置華語文教學系所
三、建立華語文教師的認證制度
四、因地因人制宜編輯華語文教材
五、建立全球華文教學資訊網路
六、發展華語文能力測驗評量系統
七、提升華語文教育為輔導教育
八、政府應從寬列經費做長遠投資
行政院於2003年(民國92年)12月1日指示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
由於政府積極鼓勵,各大學紛紛響應,設立華語文系、所及華語中心。臺灣目前有華語文學系8所,碩士班10所,華語中心39所。因此,華語文的學習已成為一門顯學,華語文領域研究人數也不斷增加。
在大陸開放前,臺灣曾領先世界華語文市場二、三十年,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積極推廣對外漢語教學,每年編纂之華語文相關讀物或教材數量驚人,反觀臺灣,並沒有一套完整且質量並重的華語文教學研究系統叢書,職是之故,結合臺灣優秀華語文學者共同編纂,作為研究生,以及華語文教學研究者之參考叢書。
叢書計畫出版十八冊,為配合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的舉辦,訂2009年12月先發行九冊,包括:方麗娜《華人社會與文化》;何德華《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宋如瑜《華語文教學實務》;竺家寧《詞彙之旅》;張郁雯《華語評量》;蔡雅薰《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鄭昭明《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鍾榮富《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曹逢甫、李子瑄《漢語語言學》。
另九冊預定於2010年(民國99年)6月出版,包括:李櫻《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胡志偉、吳敏而、高千惠《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陳純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應用》;詹惠珍《華語教學之社會與文化研究》;鄭琇仁、宋如瑜《多媒體華語教學》;曾金金《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語音教學》;張郇慧《華語句法新論-上》;曹逢甫、鄭縈《華語句法新論-下》;蔡雅薰、陳仁富、陳雅鈴、林景蘇、劉瑩、林文(音勻)《兒童華語教學》。
籌畫、編審過程中,得到賴明德、曹逢甫、柯華葳、黃美金、胡志偉、鄭昭明、鄭錦全、湯廷池、李英哲、葉德明、姚榮松諸教授的指導、參與,才能順利出版此叢書。
謹此要向以上的教授們獻上感謝。
叢書序之二
編者序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主編◎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又有專書出版了。這一次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照顧的層面也更廣。
全球想要學華語文的人數從來沒少過,師資不足一直是個問題。因應需求,國內華語文教學或是應用華語文相關系所紛紛成立,華語文教學專業教科書需求因此產生。華文會董祕書長鵬程先生對華文推廣念茲在茲,看到培育華語師資教材方面的需求,以及臺灣此領域相關教授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可供參考,乃規劃本系列華語文教學和研究叢書,邀請國內相關學者共襄盛舉。
系列叢書規劃由基礎語言分析如漢語語言學、華語句法、詞彙到教學實務。其中有以議題為軸的如華語語音教學、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以及整合各層面為經緯的教科書如華語文的教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等。此次參與撰寫學者們在華語研究和實務教學中皆是佼佼者。他們以過去研究為基礎,搭配實務上的觀察與反省,或是編寫或是著作,使本叢書得以完成。
兩年前,董祕書長和我先擬一個叢書初步架構,由其開始邀約學者。第一次開會,就每位學者專長與擬撰寫主題進行溝通。爾後,作者們提出一份寫作大綱,並以2009年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會議時間為出版時間。學者們皆體認這一份工作的重要性與時效性,無異議同意寫作時間表與撰寫格式。為避免其中有過多重疊,由我略加調整學者所提出大綱中疑似重疊處,由董先生進一步與作者溝通,徵得同意,大綱於是底定,學者們開始撰寫。為確保進度,華文會於期中再一次邀約作者們餐敘,並針對部份稿件內容再一次就可能重疊處協商。
一開始寫書時,我們即告知作者們,為使書更顯其專業,完稿後會送審。今年春天部分作者如期交稿,我們陸續邀請不同學者審查,審查後作者再修稿。這系列著作以及動員都是為更深刻耕耘華語文這塊園地。其中董祕書長的遠見及他多年全心全力的投入,感動學者願意執筆,成就今天這番事業。
忝為編輯,特別感謝下列審查委員以學術之名,為叢書把關。前九冊分別由鄭錦全院士、李英哲教授、鄭昭明教授、湯廷池教授、胡志偉教授、葉德明教授、姚榮松教授、黃美金教授、柯華葳教授審查。
叢書籌劃編輯過程中,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在董鵬程祕書長的領導下,所有工作人員全力以赴,一併致上謝意。
自序
《華語文教學實務》一書的讀者設定為有志於華語文教學的學生及第一線的工作者,旨在協助新手減少教學操作和工作態度上的偏差,儘早適應教學情境。
2003年起,臺灣的大學裡陸續成立了華語文教學系、所與學程,教育部訂定的必修課中,有兩門直指實務——大學部的「華語文教學實務」與研究所的「華語文教學實習」,其目的是提升未來教師的教學實作能力。我有幸在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負責了兩屆學生的實務課程及教學實習,其間,除了帶學生備課、設計教案外,還批改了一百多位同學上千份的「實習腳蹤」(實習報告),又進行了數百小時的課堂觀察與實習輔導,僅是師生討論教學的逐字稿即逾三十萬字。這門實務課程的負荷遠遠重於我的其他課程,但收穫也相對斐然。經過相互切磋,我重新認識這批晚自己一個世代出生的年輕人,我旁觀他們的專業成長,同時也不斷地調整培訓規劃。
帶領實習的六年裡,我解決了不少實習生碰到的教學問題,也一一提醒他們各項操作細節,其中,多數的事情猶如音樂上的變奏,常以不同形式重複出現。其他的實習輔導教師也可能遇到類似狀況,因此,我嘗試把頻繁使用的口頭叮嚀、提醒、建議,以具體的故事、新手易懂的語言寫下來,希望略略減輕實習輔導教師的工作負擔。然而華語教學多元,各情境皆有不同的實務需求,絕非一本小書所能言盡,再者,提升實務能力不能僅靠技術操練,還須整合專業知識、操作能力與處事態度。為此,本書重點不在教案設計、操練技巧、出題步驟等教材教法課的內容上。本書所寫的是新手在教學實境中經常有的疑惑、容易出現的疏忽,以及當問題發生後該如何澄清、反思、調整,進而提升專業的過程。
本書每一章都有三個部分:實境故事、基礎知識、操作提醒。實境故事是各章的序曲,描述一個個真實的教學片段,好讓讀者準確掌握教學情況。這部分憑藉的資料有教師日誌、教學反思、課堂語料、視導筆記以及深度訪談,均是操作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基礎知識的內容是簡述與該章主題有關的觀念、理論和調查結果,是新教師在進入教學實境前必須具備的知識。操作提醒則是從資深教師、培訓者、管理者的立場,為新手提出具體且容易操作的建議。
本書論及的教學現場有海峽兩岸、美國、印尼等;教學單位有:臺北、北京兩地的IUP(Inter-University Program)、北京的PIB(Princeton in Beijing)、美國明德大學(Middlebury
College)中文暑校、紐約大頸南高中、中原大學應華系,以及位於南京的一所語言中心和位於印尼的一所完全中學。教學的對象有幼兒、中學生、大學生、在職人士;教師兼有資深教師與剛入行的實習教師,他們有的是華語母語教師,有的是美籍華語教師。本書的發展順序乃是跟著學習者的專業一起推進:
第一章「走進教學」,帶讀者瞭解目前臺灣華語教學的大環境、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條件以及實境中常見的教學難題。這些內容整理自40位實習教師和近20位初任教師的訪談紀錄,均非孤例、特例,皆屬新教師在專業生涯初期就得面對、處理的難題。閱讀這一章的讀者,無論是否已經入行,都可經由局內人的視角,重新評估這個行業的價值,並認識投入後所將面臨的挑戰。
第二章「因應環境」,協助讀者瞭解在華語為第二語言地區教學(TCSL)以及華語為外語地區教學(TCFL)的差異。無可諱言,臺灣的華語就業市場早已飽和,而華語教學相關系、所、學程的畢業生卻日益增多。未來此專業的畢業生若要學以致用,勢必得往國外發展。本章乃是藉由中原大學應華系學生赴印尼實習的完整個案,呈現出教師出國後可能遇到的生活、語言、教學、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問題,有心往國外發展的教師,可據此早做準備。
第三章「觀摩教學」,帶著讀者認識、解讀、評估教學的實況。在正式教學前,教學單位常安排實習教師去觀摩資深教師上課,這個看似簡單的培訓行為,對沒有經驗的實習生來說,仍有許多先備知識必須充實。就像是第一次聽音樂會、吃西餐前得做功課,以瞭解要遵守哪些常規、禮節。本章講述的就是觀摩前該做的準備,觀摩時須注意的禮貌,以及怎麼去觀摹教師的教學。
第四章「初入課堂」,鎖定的是第一天的教學。不少新老師誤以為第一天的課只是與學生見見面、熱熱身,隨便聊聊就下課了,有經驗的教師則會視這堂課為整學期最重要的一堂而認真準備。本章以實例對比了有經驗教師和實習教師第一天教學的差異。同時也調查了四十位實習教師第一天的上課情況,可看出新手在操作上有不少類似偏差,其中多數可以避免。文中提出十六項降低新教師課前焦慮的建議以及二十項操作須知,一步步協助新手,完成開學第一天的教學。
第五章「有效教學」,試著協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一般人學外語時不像學母語,有足夠的時間、環境,因此「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習得最多的語言技能」就成了外語教師的目標。本章所談的有效教學,著重「學習者本位」的思考,讀者先跟著一位外籍華語老師進入教學實境,這位老師曾是華語的學習者,當他角色變成了老師,過往的學習經驗讓他在面對教學抉擇時,總能優先考量學習者的需要。接著,我們分析了外籍學生所做的教學意見調查表,從學生的眼中歸納出無效的教學操作,提供新老師參考。雖然教師的觀點和學生未必相同,但當學生判定該教學無效、無意義時,他的學習動機就降低了。
第六章「教師語言」,檢視華語教師在課堂中所說的話。有一種普遍迷思:「凡金髮碧眼者就能教英語;能說中文者就可以教華語」,事實上,教師在第二語言課堂上使用的教學語言並不是自然語言。教師多半根據學習者的語言水平,以迴避與迂迴、替換與變換、簡化與繁化、重複和複指等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語言,此外有時也會放慢語速,輔以大量的手勢,以符合「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原則。恰當的教學語言是鍛練出來的,本章除了分析有經驗教師、實習教師在實境中的語言樣本外,並提供實習教師檢測自我語言的反思評估表,此外,也舉出了適用於同儕合作的教學語言提升策略。
第七章「發問策略」,討論教師該怎麼提問。教學的藝術在恰當發問和巧妙引導學生回答,而發問正是第二語言教學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行為。本章以中級口語教學為例,採用Bloom(1956)的問題分類框架,分析了有經驗教師與實習教師的兩則發問片段。總結資深教師的發問策略後,提出了十五項新手須知,包括備如何備課、課堂上如何決定提問對象、問題形式、問題間的銜接,以及不宜提出的問題。雖多為技術層面的知能,卻是新教師在準備、進行發問時所不能忽略的。
第八章「專業發展」,論述教師在智能、經驗和態度的成長,包括教學技術、教學藝術以及教師對環境的適應。本章從幾個面向去切入:實境故事,觀察一位非科班出身華語教師如何主動建構專業知識、能力。此外,也論及臺灣華語專業的發展,這與在地教師的素質息息相關,但其方向有值得商榷之處。目前,這個學科固然納入了各領域的專家和知識,可是以華語教學為核心的專業整合仍然明顯不足。本章最後是對新教師的提醒,包括培養有利於教學的人格特質、專業技能與反思能力。
初接觸華語教學的實習生,就像要把車從訓練場開到馬路的駕駛新手,即使之前在訓練場練習了很久,也大致瞭解車況與路況,上了路,仍有許多問題得面對,除了抓穩方向盤、保持安全車距、注意各方來車與應付崎嶇顛簸的路面外,還要能駕馭自己的情緒。華語教學這條路遠不如局外人想的那麼容易,正如一位資深教師在閱讀本書後寫下的反饋:「很可惜我開始教書的時候沒有這樣一本書,所以您書裡提到的錯誤,這二十多年來,我幾乎全都走了一遍……。」人生苦短,衷心期盼前人的失誤能為後人所借鑑,以避免在同樣的錯誤上耗費寶貴的精神和時間。
對實務工作者而言,專業的提升來自具有挑戰的環境與多元的教學形態。本書的發聲人是我,但其內在的源源養分要感謝眾多的奉獻者,其中有一路上給我磨練機會的前輩:杜爾文、鄧守信、葉德明、周質平、齊德立、淩志韞、白建華、林治平等教授;有以愛心協助我成長的專業典範:黎宜浩、楊玖、蔣慈、那宗懿、張和生、馬冰如等老師;也有各階段許許多多的工作夥伴和督促我努力工作的學生。
本書從規畫到順利付梓,要特別感謝擔任催生者的世界華語文學會秘書長董鵬程先生以及擔任接生者的正中書局編輯部同仁。也期待各方讀者不吝指教。
宋如瑜
2009年於中原大學應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