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從藝術發現藝術家
一般人是從藝術家來了解藝術,而《在美術教室遇見梵谷》的意圖,是想讓讀者從藝術來認識藝術家。
我們一直對梵谷太熟悉,習慣用他的故事來看他的畫。大家談他的窮困,談他的失意,談他割去的耳朵,更多於談論他的藝術。
太多的故事和知識,讓我們看不清楚藝術家的藝術。在藝術史上多少流傳久遠的畫作或音樂,創作者早已佚名或失散,但藝術品卻永存。如果不是創作了這些偉大的藝術,梵谷的瘋狂故事便不值得一提。可見得作品才是主角,人生故事只是背景。
一個藝術鑑賞者,必須有獨立的思辨分析,保持自身的觀看與觀者的自主立場。但我們一向太依賴蒐集得來的資訊,對焦在藝術家的人,而非作品。美術教育的著眼點,本來就是期待透過鑑賞訓練,讓學習者建立把持觀點、採取立場的習性,培養出新鮮的觀瞻和視野,重新發現眼見的大千世界。如果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就很難有所新發現,這也是從梵谷的藝術成就中,我們所得到的最大教誨。
關於梵谷的研究書籍早已經為數眾多、而且非常完整,《在美術教室遇見梵谷》是想結合藝術與教育兩個要項,用淺顯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索。以藝術教育工作第一現場的美術老師、一位美術館館長的立場,我期望能夠透過本書,把畫家戲劇性的生命故事放置在後,先針對繪畫本身,引導每一個人掌握自己觀賞者的地位和觀看角度。
在美術課堂裡教導的重點,我建議是從藝術作品理解藝術家梵谷,這種理解將是深入與明白的,遠遠超越他的戲劇故事。當然藝術家的生命和藝術兩者不可分也不該分,畫藝一定是與畫家的人生歷程息息相關,但如果在美術教室的課堂中,教師該教的,繪畫的要件遠比說故事更重要得多。
一個時代藝術風格變動中的重要影響者
文生.梵谷不折不扣是一個畫家,一個用生命情熱燃燒出偉大藝術作品的畫家,並且是在繪畫藝術風格變動的時代中,帶來影響和啟發的重要畫家。身處印象派風行的年代,他能夠另闢一條創作的途徑,勇敢拋開色彩寫實的傳統框架,以顏色與筆觸的種種特性,做為「主觀表現」的手法、手段,這種以情感,不是以視覺為主的獨特表現方式,開啟了表現主義的先端。
梵谷透過給弟弟西奧的信,表白自己的心境與創作,但是他也透過千張畫作跨越時空阻隔,直接對我們訴說。梵谷的畫值得一讀,我們會從其中讀出真切與誠實。他的畫很誠實,從他那些充滿神經質,以及「蒼白如鬼魂」的自畫像就可以得到見證。
在現代,每一個人都像是他的老朋友與親人,我們對他的一切如數家珍,這全賴他超乎常人的文字與繪畫表現力。這種能以藝術這個偉大工具,暢行無阻表達、展現自己的能力,正也是我們現代人最缺乏、最羨慕的所在。而他自修苦練、充滿力道的表現才華,更也是美術教育中最有力的典範。
迴響
本書各章節的標題皆引自《梵谷書簡全集》(藝術家出版)中的梵谷文句,如「我很忙,阿爾的樹都要開花了」等,讓梵谷親自為本書作註解,使得整本書更生動的增加了可讀性。
而第一、二、三部關於梵谷的生平、藝術家性格、繪畫風格,都是以教育做為核心目的,而第四部分課程設計則是透過學習者的詮釋,回應梵谷創作的理念和手法。
這些課程是經過幾十位美術教師,以及幾千位學生實驗而得的成果。可惜限於篇幅,只能選擇四個教案、十幾幅學生作品做為例圖,另有無數絕妙佳作無緣付印,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深感遺憾。
最後,特別感謝蘇荷兒童美術館教案設計小組、教學團隊,黃美鈴教學長、陳玥竹主任,以及所有家長與學生的參與付出,才能夠讓梵谷的賞析教學精彩呈現。
梵谷的文筆非常真切,文字張力的強度與深度,即使穿越百年,仍然揮之不去。他孤獨悲愁的感染力,使我這個書寫梵谷的秋日,過得莫名的憂戚傷感。漫漫長夜燈下疾書,所幸有人稱「師丈」的林克忠先生相伴,使本書得以撥開梵谷悲涼際遇的陰霾順利完成,在此特別致謝。
寫於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2009.11.19